【2011戛纳】生命之树:爱与性灵的礼赞——《生命之树》拍摄内幕

2011-05-27 12:46

来源:戛纳电影节《生命之树》宣传资料 编译:唐小万(cinephilia翻译小组)

点击我查看原文

\"\"

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 Malick)的第五部电影《生命之树》是一首生命礼赞,是对1950年代德克萨斯州一个家庭印象派式的描绘。影片追随了一家长子杰克的脚步,跟着他走过无忧无虑的童年,以及幻灭的成人时代,他一直力图与父亲(布拉德•皮特饰)达成和解。长大后的杰克(肖恩•潘饰)在水泥森林中迷失了自我,在寻找生命起源及意义的同时拷问信仰的存在。通过泰伦斯•马力克标志性的诗化镜头,我们得以窥探自然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力量是如何左右个体与家庭,又是如何塑造广义上的所有生命。

 一场充满诗意的精神之旅

泰伦斯•马力克的电影一向发人深省,以诗化镜头和哲思命题著称,充满了神秘感和深度。新片《生命之树》也许是他最私人、最具史诗意味的作品——从当代城市的水泥森林到1950年代普通家庭的后院,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到未知宇宙的边缘,它不断地追问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恒久、什么是无限。

 制片人莎拉•格林(Sarah Green)也是泰伦斯•马力克的旧作《新世界》的制片人,她一开始就被这部电影的构思折服。“泰伦斯向我描述了他的大概想法,当时我就决定,这部电影不得不拍——而且我会排除万难让它成为现实,”她回忆道。

 她还说:“仅仅是片名就很有韵味。‘生命之树’不单是很多宗教的核心象征,也是达尔主义的象征。它代表自然也代表精神。每个人都能对这个名字产生共鸣。”

 “泰伦斯有自己独到的电影语言,”制片人格兰特•希尔(Grant Hill)表示,他和导演在《细细的红线》中合作过。“他独创的电影语言无人能及,在《生命之树》中又有新的突破,他带领观众踏上一次原始的生命旅程,让观众将自己的经历代入故事中——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一个家庭的,但同时也是关于整个宇宙的。

 这样的故事还吸引了另外几名对泰伦斯•马力克慕名已久的制片人:“河道”电影公司的比尔•波拉德(Bill Pohlad)以及“B计划”电影公司的布拉德•皮特、迪迪•加德纳(Dede Gardner)。

 比尔•波拉德表示:“我很惊讶地发现,这个剧本跟以往看到过的都不一样,它更像一首诗。它给了我一种情感上的冲击。它在宇宙和个体之间建立了强大的联系,将两者交织在一起,这就是《生命之树》的妙处。”

 迪迪•加德纳说泰伦斯•马力克的《天堂之日》让她佩服得五体投地,并促使她走上了电影这一行。她表示:“看了《生命之树》的剧本后我感到既感动又震撼,心底有一种不一样的触动,但我相信每个人的触动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这部电影最神奇的地方。”

 “在我看来,电影中关于自我意识、遗憾、谦逊、美德的思考都是触手可及的,因为泰伦斯将这些通通融汇在一起,放在更大的语境下,却没有改变它的叙事主体——充满感情、优美动人的家庭故事。”

 随着电影从家庭故事转向时空思考的宏大主题,它产生了电影史上前无古人的画面:从宇宙大爆炸后的混沌演变为壮丽的生命图景。为此,泰伦斯•马力克咨询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并且第一次将视觉效果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他的视效团队包括道格拉斯•特朗布尔(《2001太空漫游》)以及丹•格拉斯(《黑客帝国2》、《V字仇杀队》)。

 “我从未见过别的导演把宇宙诞生的过程搬上大萤幕,”迪迪•加德纳说。“这真是太美妙了,我连续看几个小时都不会厌烦。除了视觉上的美感和震撼外,它还与故事情节对接,让你发现这个家庭、家庭中的父权、长子杰克内心的挣扎在浩大的宇宙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莎拉•格林总结道:“这是一次奇妙的观影经历,我相信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还是第一次。”纵然泰伦斯•马力克的电影中有一条永恒的主线——纯洁与罪恶的对比、自然与精神的对比、荒凉的现实与超越现实的美之间的对比——他的电影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它们与其说是供人观赏的电影,不如说是一次奇妙的精神之旅。

 奥布莱恩父子的内心挣扎

《生命之树》的卡司和电影的主题一样激动人心——曾获奥斯卡提名的布拉德•皮特和两届奥斯卡影帝肖恩•潘联袂出演,再加上新面孔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以及导演从德克萨斯州亲自选出来的三个小男孩,这几个小演员此前都没有表演经历。

 布拉德•皮特在和他“B计划”电影公司的搭档迪迪•加德纳一起成为制片人后,便加入了演员名单。他扮演的是奥布莱恩先生——一个爱家的男人,同时也是一个父权至上、对子女期望很高的父亲。他相信野心和斗争是成功的正途,儿子们必须如此赢得世界。

 “奥布莱恩先生这个角色很容易被看作是典型的严父,但布拉德•皮特用其精湛的表演,让观众相信他是真的爱自己的家人,也同时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迪迪•加德纳说。“布拉德•皮特的表演精准、微妙、富有人情味。”

 “奥布莱恩先生的故事是用一种打乱了时序、非常‘泰伦斯’的方式来讲述的,这也让观众对角色的的理解更加深。角色的内心世界随着电影的进程慢慢显现,观众能看到长期萦绕在他心上的困扰。这对于皮特来说是一次全然不同的表演经历。”格兰特•希尔表示。

 布拉德•皮特此前从未跟泰伦斯•马力克合作过,因此还得努力去习惯导演随性的拍片风格。“皮特毫不犹豫地跟了上来,”比尔•波拉德表示。“他很信任泰伦斯,愿意接受任何挑战。”

 肖恩•潘与泰伦斯•马力克在《细细的红线》中合作过,但他在《生命之树》中的角色与之前截然不同。他饰演奥布莱恩家的长子杰克,身为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却在水泥钢筋建造的摩天大楼之间感到迷茫。于是他开始在自己的回忆与情感中寻找一种纽带,来连结生命中缺失的部分。

 格兰特•希尔说:“肖恩的表演更多是靠肢体语言,台词是少数,对角色的理解才是关键。他身上的每一根筋都在表演。他让我们看到了当代生活和1950年代的反差,而这种反差是电影的主心骨。接着他又带领我们进入电影的最终幕,踏上神奇动人的生命之旅。”

 “肖恩在片中的戏份不算多,但他引领了整个旅程,”希尔说。“他是整场生命体验的导游。”

 不可忽视的母性光芒

杰克幼年的回忆里少不了她的母亲,母亲就像一座放出柔和光芒的灯塔,给儿子带来慈爱、宽容以及无边的爱。她后来又遭受了失去爱子的打击。在奥布莱尔太太的选角上,马力克找来了一位不被观众熟悉的新面孔。

 “母亲的角色是爱的源泉,是优雅的化身,最好形象不要太大众化。”希尔解释道。“我们想找个新人,但发现真不容易,因为如今演员的曝光率太高了。不过杰西卡•查斯坦一直在纽约低调地工作、磨练演技,当我们见到她的时候都一致认为‘就是她了’。”

 查斯坦早年在旧金山演过一系列莎剧,后来领着奖学金进入了茱利亚音乐学院,接着在纽约的话剧舞台上大显身手。2008年,她凭借独立制作《朱莲妮》初登大荧幕,又在阿尔•帕西诺导演的电影《萨洛米》中担任主演。正是阿尔•帕西诺最先向马力克引荐查斯坦的。

 整个剧组都还记得她来试镜的情景。“我们很快就认定杰西卡是不二人选,”迪迪•加德纳说。“母亲的角色拥有善良耐心的特质,这正是杰西卡拥有的。她有一种超尘脱俗的美,给人一种温良恭顺的感觉,这跟电影中母亲一角十分吻合。”

 “杰西卡将这个沉默但坚定,为家庭操持的母亲诠释得入木三分,”希尔补充道。

 就在试镜之前,查斯坦才办了自己的“马力克电影节”。“我按年代顺序看了他所有的电影,看完后我就在想‘这个人我喜欢’。”她说。“他的作品对自然与精神关系的探索打动了我,我也很欣赏他将两者连结在一起的尝试。他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低等动物还是进化了的灵性生物?我还发现泰伦斯本人也是这样的。他一方面是聪明、崇尚科学的,而另一方面是精神和灵魂的信徒。

 查斯坦是在得到角色后才看剧本的,而且马上就被自己的角色深深吸引。“她是那种你希望成为的女人。她是那么地善良、值得信赖,有一颗最宽大的心,”她解释道。“很难想象自己能扮演一个如此纯粹的女人。然后我意识到,只有懂得她对儿子们的爱才能诠释好这个角色,那是关键。”

 她接着说:“奥布莱恩太太毕生都在为别人打算,将善待每一个人当作自己的信条。当世事不如她所想的时候,她的信仰动摇了,开始发出疑问:我们为什么存在?在我们之上有别的神灵吗?我们是真实的吗?就在那一刻,宇宙给出了答案——而这个答案在不同观众看来,其深意是不一样的。”

在准备阶段,查斯坦还钻进了老电影的世界。“我看了不少三、四十年代的电影,特别是劳伦•白考尔(Lauren Bacall)的作品。这都是泰伦斯推荐我看的,因为老电影里头演员说话的节奏是不一样的。我也发现了这一点。现在的演员语速很快,可在三十年代的电影里,演员说话是淡定而从容的。泰伦斯本人就是这样说话的。”

 奥布莱恩太太说话的方式也和奥布莱恩先生形成了鲜明对比。“皮特的角色代表了严酷的大自然,而我的角色则是美德的化身。所以他的说话方式是快速而又咄咄逼人的,而她则温和得多,更多是通过行动而不是语言来影响别人。再说了,能有机会和皮特合作真是太棒了,”查斯坦说。“他非常勇敢也非常慷慨,难度再大的戏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

 查斯坦和三位小演员也合作得亲密无间。他们都是非专业演员,扮演三个幼小的儿子。片场上,她花了大量时间和男孩们一起捉迷藏、读书、尽情欢乐。他们之间建立的母子情谊如此地真实,以至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我和泰伦斯都认为,我和男孩们的关系就像变魔法一样,差点让我都信以为真了。拍摄结束后,我难过了好长时间,因为我意识到他们不是我真正的儿子。”她坦言。

 “这部电影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私人化的,”她表示。“电影中探索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问题。拍这部电影会让你反思人生,想念那些你爱过又改变了你的人。”至真至纯的孩童魅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导演和制片人走遍了德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在超过一万个小男孩中寻找奥布莱恩家的三兄弟。他们希望能在小演员身上找到闪光点,以弥补表演经验的不足。

 “我们跑到学校去,看孩子们的长相,也观察他们的行动和反应,选出大致符合我们感觉的男孩。最后我们圈定了12个孩子并把他们带到奥斯丁。”莎拉•格林表示。“有趣的是,我们选出了3个扮演杰克的候选人,结果他们成了奥布莱恩三兄弟。他们的表演很自然,而且有着良好的互动。”

亨特•麦克拉肯(Hunter McCracken)扮演了幼年的杰克。联合制片人尼古拉斯•龚达(Nicolas Gonda)说:“我们在选角的一年前就认识了亨特,他在这一年的时间内长成了我们心目中杰克的样子。他慢慢具备了我们想象不到的素质,比如发自内心的真诚以及同情心,这体现了他的敏感和体贴。在电影开拍后,我们发现这个男孩真是棒极了。”

莎拉•格林也同意这个说法:“我们都无法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他很活跃又充满好奇心,聪明又极具创造力,我们都很喜欢他。他有一种人都会爱上的善良品质,所以看到电影中长大后的杰克为生活所困,慢慢丧失了那种善良和纯洁,真让人心都碎了。”

拉勒米•爱普勒(Laramie Eppler)扮演二儿子R.L,他在大哥杰克的心目中有着非同小可的地位。“找到拉勒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龚达说。“他正好陪一个朋友来参加面试,结果我们看上了他,看上了他身上那种可爱亲切的素质。其实不是我们找上他的,是他自己送上了门。扮演小儿子史蒂夫的泰•谢里丹(Tye Sheridan)是最早定下来的人选。龚达回忆道:“他一出现我们就看上他了,因为他有一种传统美国人的感觉,很适合我们的故事。我们当时还不确定让他演三兄弟中的哪一个,只知道应该让他加入。”

这几个男孩以及他们的家人都没看过剧本,也不知道电影的整体情况,他们只知道自己要扮演50年代德克萨斯州的三兄弟。这是故意而为之的,因为制片人不希望男孩们有“表演”的思维。

“既然这几个孩子本身就有未经雕琢的自然感,让他们扮演别人岂不是弄巧成拙?”龚达解释道。

男孩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角色,将天性中的好奇心、未经玷污的纯真展现在了电影中。“泰伦斯希望能展现出很真很纯的东西,于是去寻找那些本色与角色最贴近的男孩,”比尔•波拉德说。“男孩们随着电影成长,电影也因为他们而成长。泰伦斯帮助他们进入角色,他们也为电影带出了更多火花。”

虽然男孩们只是简单地互相嬉戏,这在大荧幕上看来却有一种真实而动人的魅力。“电影中不少最特别、最感人也最美好的画面正是男孩们互动的画面,这种自然和真实感是前所未有的,”格林•希尔表示。这部电影90%到95%的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这一点也是前所未有的。

“泰伦斯培养演员的功力是绝对可靠的,他有自己的一套,能让非专业演员表现得非常自然,传达出角色的韵味,”比尔•波拉德说。

“他真的很有办法,”比尔•波拉德说。“我一直在片场观看拍摄,却不晓得出来的成品会是怎样的。他按剧情的发展来安排拍摄,拍下来的画面非常多,你会禁不住在想他到底要怎么组织如此多的画面。但慢慢地,你又会发现原来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他对画面的组织如同鬼斧神工,能让整部电影更有质感。”

本文为作者 王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