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宣武门》导演王小康:历史剧要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史上佳作频出,无论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以人物为叙事核心的作品,还是像《大宅门》《闯关东》等以某一空间、某一事件为叙事中心的作品,都成为了观众口耳相传的经典之作。
“三十年前《大宅门》,三十年后《宣武门》”是电视剧《宣武门》在创作之初喊出的口号,这部由著名导演王小康执导的北京市委宣传部重点项目自3月5日在北京卫视、腾讯视频、爱奇艺播出后,当日便创造了北京卫视收视第一、爱奇艺飙升榜第一、腾讯视频传奇剧榜第一的成绩,取得了首播的开门红。
究竟是哪些原因促使《宣武门》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导演帮有幸采访到了导演王小康,在与他的对谈中,我们了解到了该剧成功的三大因素。
1
格局大:一条老街见证历史变迁
时间与空间是影视剧创作的两个基本维度,电视剧《宣武门》延续了以往经典历史题材大剧的叙事策略,以老街这一重要空间为基准,向历史脉络进行纵向延伸。该剧讲述了戊戌变法至抗日战争结束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深刻而震撼地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风云与家国的坎坷命运,格局极大,气度非凡。
之所以选择“老街”这个空间,导演王小康解释说“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只有老街这个地方是没有被占领过的。而且老街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是先有了老街,才有了北京城。” 老街特殊的地位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导演王小康带来了进一步创作的可能。在剧中老街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种种,也目睹着中华民族几十年来的历史创伤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部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宣武门》并没有过于严肃、过于无聊,而是将上述历史事件与老街玉工李天顺守护国宝玉石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巧妙地结合。家与国在剧中得以重构,叙事的视角也发生了转变。
在谈到这一点时,王小康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构思“一提到历史剧,观众就很容易想到朝廷、想到宫廷中的人物。我看重的是平民化的史诗大剧,希望在剧中体现一些更生活化的东西。”非官方、非上帝的视角,赋予了《宣武门》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更贴合百姓的生活,老街上小贩吆喝的叫卖声以及卤煮、豆汁儿、驴打滚等北京地道小吃总是让人能够体会到一种日常的乐趣。
此外,平民视角的选择也提升了该剧的可看性——“我也希望我们这个剧轻松一点”。导演表示在进行创作时他往往会设计一些贴合剧情、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趣味桥段。比如,衙门官兵在搜寻大刀王五时意外在李天顺家门口发现了几滴血迹,在官兵步步紧逼之时,李天顺的妻子秀珍急中生智在门后撞破了鼻子,这才得以解释血迹的来路。该桥段的设定,既塑造了秀珍聪慧的形象,也彰显了李天顺一家保护英雄王五的决心。既顺应了情节的进程,也为观众提供了有趣的看点。
《宣武门》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讲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在呈现出大剧气象的同时,还埋藏了日常生活的肌理,赋予历史以情感温度,“大”与“小”在剧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平衡。
2
制作精:以工匠精神坚守创作初心
历史题材的大剧创作,要有担得起这份重担的精细制作。导演王小康曾解释他制作这部历史巨制的初心:不追市场热点,扎扎实实地做好作品。
从前期筹备开始,王小康就体现出了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该剧的剧本由《茶馆》的编剧杨国强进行创作,与导演共同打磨了三年才得以完成。在当今这个“短平快”的时代,能够如此踏实如此扎根剧本创作的态度并不多见。剧本完成后又经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一场戏一场地进行审阅,对创作的大方向与质量进行总体地把关。
关于演员的选择,导演也是进行了多个层面的考虑。因为《宣武门》的故事跨度近半个多世纪对演员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首选是有过相关创作经历的老戏骨。正如观众所看到的,张丰毅、斯琴高娃等出演过多部经典作品的演员纷纷在剧中对角色进行了十分精彩的演绎。
在青年演员的选择上,王小康说明了选角的标准“我们不是根据流量来选择演员,而是按照适合这个角色的程度来选。” 饰演男主角李天顺的任重是地道的北京人,出演过《北京青年》《县委大院》《风吹半夏》等重要作品,饰演黄禾香的童蕾在《亮剑》中也有过精彩的发挥。老戏骨与青年实力派演员相配合,支撑住了《宣武门》的内容表达。
在一些观众不易察觉的细节方面,也同样体现着导演王小康对作品的高要求。《宣武门》整部剧采取了倒拍的策略,先拍抗日战争的部分,再拍八国联军侵华的部分,最后才拍戊戌变法的部分。
根据剧情需要,在八国联军与抗日战争阶段有爆破的设计,因此老街及宣武门前前后后总共进行了三次1:1的重建。在找不到八国联军士兵服装的情况下,摄制组斥巨资制作了15000多套服装,所有演员的试装就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方面,导演并没有过多考虑资金与时间的问题,首要目的就是要还原当时的历史真实。
在创作过程中,无论大事还是小事王小康都亲力亲为,对每一个细节都极为考究。正是这种工匠精神坚守住了创作的初心,才为观众提供了如此高质量的作品。
3
立意高:民族精神的一次生动呈现
从戊戌变法到抗日战争结束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家国存亡的危难阶段。无数仁人志士,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拯救中国,诞生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宣武门》紧紧抓住了这一阶段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塑造了众多的爱国英雄。剧中,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菜市口英勇就义,企图唤醒民众;八国联军进入老街索要王五准备烧街时,以李天顺为核心的老街百姓同仇敌忾,无论男女老少都纷纷说自己是王五,老街百姓团结一致,以自己的行动保卫住了自己的家园;李天顺的父亲李云棉更是单刀赴会,只身一人面见联军首领。在面对洋人的逼迫时,临危不惧捍卫住了中国人的尊严。《宣武门》中充满着类似王五、李天顺、李云棉等平民英雄,也充满着诸多救亡图存的感人故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这部电视剧中得到了生动地展现。
全剧的核心意象——玉石榴也颇具深意。王小康导演解释说,这部剧的灵感来源是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石榴籽的比喻。剧中一代代人对于国宝玉石榴的守护,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代代传承。
王小康在采访中还透露出了自己的历史剧史观,他认为“历史剧一定要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让年轻人看到那段历史、反省那段历史,同时也要关照现实的生活。”正如导演所言,历史剧的意义是为了铭记历史,《宣武门》对那段动荡历史与百姓民族大义的呈现,唤醒了观众对历史的记忆。只有时刻铭记历史,不断叩问历史,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奋发向前。
这是王小康作为影视创作者肩上的责任,也是《宣武门》存在的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