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传统乐器的当代人 | 对话安达组合
“我们是世界音乐,这就是安达。”
文|张嘉琦
文章内容来自毒眸全新视频访谈节目@毒眸·不冷场 ,这是来自不冷场的第7篇稿件。
《乐队的夏天3》27支参赛乐队里,安达是最后敲定的一支。
他们实在太特别,即便是将时间拉长到全部三季,也很难找到和安达风格相近的乐队。
初次亮相,安达带来了《江格尔英雄赞》,一首改编自英雄史诗《江格尔》的蒙古语歌曲,这是在《乐夏》从未出现过的音乐类型;OST改编赛,他们放弃了原有的选项《蒙古人》,选择了《平凡之路》,原因是希望能“跳出舒适区”——这也是他们来《乐夏》想要完成的挑战,如出圈的《孤勇者》一般,寻找蒙古音乐与时代的结合点。
视频来源:@毒眸·不冷场
安达组合成立于2003年,今年刚好20周年。乐队9名成员:博·那日苏、其其格玛、毕力格巴特尔、乌日根、乌尼、青格乐、赛汗尼亚、阿·乌日根和青格乐图,都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他们代表中国,在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过巡回演出。
乐队里年龄最小的青格乐图出生于1987年,是《乐夏》的忠实观众,因而接到节目组的邀约时,最激动的也是他。此前,也有一些综艺邀请过安达,但他们更习惯于剧院、巡演等类型的表演,“还没准备好上综艺,”所以一直没有尝试过。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安达组合以具备碰撞感的姿态,加入了《乐夏》。最初,由于不确定蒙古歌曲的大众接受度,他们觉得能唱两首歌就满足了。在刚刚结束的总决赛上,安达组合以505的总票数闯入TOP5,位列第4。
综艺初体验的安达,在很多不熟悉的环节中仍然显得局促。《不冷场》正式拍摄时,有几位成员话并不多,只在聊到某些话题时才会开口,那日苏解释过,是因为大家“汉语说得都不太好”,担心表达不清意思,但一到中场休息时,他们的“天然感”就会被释放出来,亲近地与在场的工作人员们随性交谈。
在谈话过程中,那日苏反复提及他在节目中也说过的一句话,他们是“背着传统乐器的当代人”,身上肩负着传承民族音乐的责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正如那日苏在初次登场时说的那样:“我们是世界音乐,这就是安达。”
碰撞
“我们也不知道安达适不适合这个舞台。”
接到《乐夏3》节目组的邀约后,最兴奋的是乌尼和青格乐图,还有乐队的经纪人小白。其他人都是“慢慢才进入状态的”。原因很简单,即便这是一支成立时间已经20年的乐队,像《乐夏》这样的舞台,对他们而言仍然充满未知。
“其实心里没有做好太多准备,也没有充分地考虑清楚,”将安达的民族音乐以这样的姿态展现给全国观众,这件事情对他们来说还是头一次,那日苏心里有点没底,“只是觉得这么好的机会来了,那就先试试吧。”
乌尼也看过前两季的《乐夏》,他看的综艺节目不多,觉得像这样“针对乐队的综艺”很难得,同台竞技的感觉也令人期待。参加之前,那日苏和乌尼聊过对本次旅程的预期。“能唱两首歌就行了。”那日苏重复了一遍,“就这么想的,这是真话。”
这两首当中的第一首,就是《江格尔英雄赞》。在这首歌里,安达组合特意在编配上使用了传统乐器,为了向大家展示安达“原始的形态”。“但它又是非常摇滚的,是很有律动和节奏的。”那日苏边说边打起了原曲的节拍,向我们演示。
即便如此,在演出前,安达仍然担心能否融入。“第一首我们选择了偏传统形式的歌曲,唱的是民族语言,服装也是民族服装,大家都想展示比较原始的安达的状态。”
《江格尔英雄赞》的表演结束后,那日苏、乌尼和赛汗尼亚为大家介绍了他们使用的民族乐器,包括马头琴、陶布秀尔和口弦琴,在花絮中,他们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在篝火旁围坐,自由地放声歌唱。
事实证明,观众愿意为了这种“新鲜感”买单。第一首歌表演结束后,很多观众都为他们的音乐感到震撼,称他们是“艺术家”,来这里是“降维打击”。安达以235票的成绩位列第一,晋级下一赛段。
“现在KTV里都有很多人在唱《江格尔英雄赞》,”这是那日苏从未设想过的场景,“大家会跟着下面配的音译的歌词唱。”
语言在此刻不再成为障碍,音乐向世界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无论哪个民族、什么样的语言,音乐是最纯净的,它会洗涤人的心灵。”其其格玛说。
当然,安达与《乐夏》的碰撞,不仅是音乐本身。参加综艺对于安达来说,同样是全新的体验。
作为组合里年纪最小、看综艺最多的人,青格乐图的感受尤为明显。“来之前会想,毕竟是综艺节目嘛,可能跟其他综艺都差不多,但现在感觉还是很不一样,让人非常紧张。”
青格乐图
将全国的27支乐队汇集在同一个演播厅,同台竞技,这种极致的竞技感难免会影响人的心态。每一支候场的乐队都不知道自己将会在何时出场,演出顺序是随机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坐在第二现场等待。
“本来没什么感觉,经历了这个环节之后,大家慢慢都紧张起来了。我们也算是老组合,都20年了,新队员加入也有10年了。”那日苏说。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没有应对这种场面的经验。
这种强烈的碰撞感,成为安达在《乐夏》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他们人数最多,民族气息最浓厚,造型、语言和乐器都与其他乐队不同,因为没有参加过综艺,也不太懂如何制造“节目效果”。
“所以也有很多人质疑,安达适合这个舞台吗?”——应对这种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更纯粹、更极致地展现自我,而非被动地去迎合如今的某些标准。“我们会勇敢地展示安达的风格,安达的音乐世界。”那日苏说。
“安达给乐夏带来了自己的音乐。”
变化
中场休息时,那日苏问我们,“你能查到《孤勇者》有多少人传播吗?”
《孤勇者》后,安达“一夜成名”了。作为安达在《乐夏3》的第二首曲目,《孤勇者》在各个平台都获得了超乎想象的热度。在抖音音乐的官方账号上,《孤勇者》的完整版有将近68万人点赞。
“来了《乐夏》一夜成名了,乌尼说他们家邻居以前不认识他,现在认识了。”赛汗尼亚开玩笑。听罢,那日苏在一旁“抱怨”:“我们邻居现在还不认识我呢,我在电梯里摘掉墨镜,他也没认出来。”
其其格玛为演出找人定制了一双靴子,想找朋友带到北京来,本来朋友不太愿意,因为靴子会占用行李箱的太多空间,但听说是安达的,马上改口说“没问题”。
这些都是安达此前从未设想过的。《孤勇者》后,他们想过这场表演会“很有意思”,但节目播出后引发的轰动仍然“超出了想象”。
“反正那几天我朋友圈几乎没有别的东西了,好多朋友都在转发,尤其在内蒙,很多人都看了。”那日苏问道,“这叫什么?刷屏,是这个词吗?”
第一个提出改编《孤勇者》的是赛汗尼亚。因为曲库里都是偏流行的歌曲,赛汗尼亚觉得如果用纯汉语去表达流行曲目,安达不是很有优势,如果要用民族的语言去唱,就需要一首每个人“听到旋律就能理解含义”的歌。
赛汗尼亚
“你能在任何地方听到《孤勇者》。”那日苏补充道,在这首歌最火的那段时间,家里面的所有孩子都会唱。乌尼的儿子经常唱这首歌,还会念歌词给他听,乌尼就上网搜了一下,甚至尝试过用呼麦的方式演绎。“我儿子想让我跟他接歌,我就使劲背那个歌词。”乌尼说。
留给改编的时间不算多,大概只有十几天。第一赛段结束后,安达还要回到牧区演出,有的地方没有信号,包括排练在内的很多工作只能一起在路上完成。那日苏让大家先反复听《孤勇者》,直到“听惯了”为止,所以一路上都在放这首歌,“最后大家都烦得不行了。”
安达希望这一版《孤勇者》既能保留他们的特点,同时也与之前自己的音乐有区分,包括演唱形式的改变。每个人先反复独自练习,然后再合练。“老是在舒适区很好做,一说就会了,但这一次我们需要跨越风格,首先是跨越自己,这个是最难的。”那日苏说。
“《江格尔英雄赞》唱完之后,如果我们进了下一赛段,我们就唱《牧马人》。”按照那日苏和乌尼原本商量好的,能唱这两首歌,就算“不虚此行”,但改编赛的规则一出来,完全打乱了他们的设想。“大家都有点惊着了,心里其实很没底,因为从来没做过,也不知道到底能改成什么样。”
不过《乐夏》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随着节目的推进,每一场都有新的挑战,推着安达一步步往前走,踏入此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发掘更多潜能,发现“原来安达还可以这样”。赛汗尼亚觉得大家都“玩上瘾了”,舍不得结束。
安达参加《乐夏3》之后,他们的家人也都开始看节目。那日苏的儿子喜欢新学校废物合唱团的主唱刘凹, 女儿喜欢柏林护士,伍一夫还专门给她拍了个视频。这也让那日苏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这么受小孩子们喜欢?肯定是有原因的。”
以前的安达组合不需要做更靠近大众的尝试,因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已经足够顶尖。但这次特殊的旅程,和意想不到的关注度,推着安达思考变化——这支已经成立20年的乐队,开始寻找和年轻人对话的方式,希望更多年轻人来了解安达。
“蒙古族的音乐不光停留在大家理解的草原歌曲当中,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我们是如何传承那些传统的东西,同时也具备当代性。”那日苏说,“现在我们那边有很多年轻的孩子也开始学习传统音乐,学习安达,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如果一个民族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自己的文化,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传承
安达组合带着许多观众此前并不熟悉的乐器和音乐形式来到了《乐夏3》,其中,呼麦尤其让大家感到新鲜。
安达组合的成立,就是因为呼麦。那日苏、乌尼和乌日根是幼儿园同学,在一个苏木(乡级行政区)长大,也是同一天学了马头琴。2000年左右,他们开始学呼麦,和杭盖组合的主唱伊立奇同班。
“在学呼麦之前,我们是不张口、只演奏的,但当两者结合之后,它就成为了一个整体,我们可以表达更丰富的、真正内心深处的音乐,”在那日苏看来,是呼麦赋予了他们对音乐的新理解,“如果安达没学呼麦的话,可能我们不会成立乐队。”
乌尼在“不冷场”现场教学呼麦
呼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匈奴时期,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地模仿大自然的声音,这是呼麦的雏形。第一次听到呼麦时,他们就非常喜欢,说不清楚理由,这似乎是游牧民族基因的召唤。“说实话,呼麦在我们内蒙古,其实好多种类已经逐渐失传了,需要慢慢地重新学回来。”
呼麦手乌尼向我们解释道,“以前民间艺人很少在舞台上去表演呼麦,都是唱给自己和大自然的,比如在牧区游牧的时候。”他也希望大家不要抱着看杂技的态度,或是带着猎奇的想法去听呼麦,而是把它放在音乐当中去聆听。
和呼麦同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长调和马头琴,有一句俗语是“内蒙音乐有三宝,长调呼麦马头琴”,这三者构成了蒙古音乐的基石。那日苏说,是因为蒙古人喜欢三这个数字,因为“拿三块石头放在草原上,就可以生火生万物”。
“安达虽然是一个小的乐队,但我们身上是带着这些东西在走的,这也是安达的基石。”
《平凡之路》的舞台上,出现了三位“新成员”,除了HAYA乐团的鼓手宝音,另外两位是江嘎乐队的海力斯和恰克乐队的扎木查干,都是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班的学生,00后。恰克乐队曾参加过综艺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扎木查干前年刚毕业,青格乐则是他的班主任。
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班成立于2016年,是在“民族音乐传承班”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班”,现在安达组合的9名成员,都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和特聘教师。
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代极为重要的课题,内蒙有许多热爱音乐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加入这个队伍。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要先与当代产生更紧密的关联。
音乐自有它的魅力,“像《江格尔英雄赞》大家都听不懂歌词,但还是能从音乐当中感受到我们要传递的能量。”这也是安达此行的最大收获,更多年轻人通过他们,开始了解真正的内蒙音乐。“内蒙还有很多好的乐队,比如九宝、杭盖等等,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自己的音乐和文化。”
安达与《乐夏3》碰撞出的火花,落在每一个音符当中,燃成一柄永不熄灭的火把,将民族音乐绵延地传承下去。
毒眸
点击了解更多毒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