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中外电影合作论坛】 于冬:未来中国票房可达1500亿到2000亿
2022-08-13 21:30
其实在90年代末和2000年初的时候,中国电影人有一个急切想迅速进入世界市场的心情,试图用中国自己的商业电影和功夫电影走向世界,但是李小龙、成龙以后中国进入了低谷,电影人的愿望都失败了,后来中国电影人有一个口号是回到本国,把本国内容电影先拍好,正是由于这个口号大家开始拍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票房的生长。最早我们的片子只是好莱坞电影的十分之一、然后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到一样。23亿多的《捉妖记》出现时,很多人认为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但是在今年又出现了一部35亿的电影。
现在中国电影合作制片从最初中国电影人寻求海外资金的支持做合拍片,再到海外资金进入,到中国来找合作。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三种形态,比如最近的一系列的报道,万达收购了北美的第二院线公司,万达进入了传奇影业变成了大股东,原来华纳兄弟国际部的CEO在香港宣布成立跟中国华人基金成立了新的制片公司旗舰影业。这个现象是中国的资金进入了北美市场投资了公司,同时北美大的公司跟中国合资在亚洲建立了公司,这个现象其实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我们所说的合拍。
以上这段是今天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合拍论坛上”主持人黄建新导演的总结,最近电影几年电影节论坛上会反复持续的讨论就是“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不管是走出去,还是走进来,从资本层面来说,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不管是好莱坞,还是其他各个国家都渴望与中国电影市场发生关系。由著名监制、导演黄建新作为主持人,好莱坞明明星娜塔莉·波特曼、《捉妖记》导演许诚毅、博纳总裁于冬、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以及美国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英国制片人伊恩·史密斯一同讨论了中外合拍片的问题。从资本到创作都进行了讨论,在黄建新导演的带领下,这次谈话颇具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观点,比如博纳影业于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展望,娜塔莉·波特曼对于初次拍片的经验总结,《捉妖记》导演许诚毅对于创作时市场定位的总结,小编做了一些节选,推荐给大家。
于冬:未来中国票房可达1500亿到2000亿
这几年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好莱坞电影逐渐出现了颓势,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这可能是刚刚开始的局面,过去中国市场对好莱坞的理解不够,随着逐渐跟它更多的合作、更多的交流,现在两国的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背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一方面是中国影视产业迅猛发展背后的投资人、老板都是一批创业家,都是一批创新能力很强的年轻团队。一方面会发现好莱坞各大公司已经没有老板,他们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做法就是越来越多的拍续集,这样不会犯错误,他们缺乏了创新,这几年各种续集、超级英雄大片循环,好莱坞已经脱离了美国的现实生活,《蝙蝠侠大战超人》都出来的时候,在中国它的票房确不到7亿,这个数字在中国电影市场,一个中国年轻导演拍摄的低成本的电影都能够轻松超过它。
中美这两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中国市场的迅猛增长势头至少还要保持十年,每年六千张左右的银幕增长还会增长到5到8年。这个增长势头今天已经达到三万五千张屏幕,北美是三万九千张屏幕,到今年年底可能就达到北美的银幕数量。所以从明年开始,中国的银幕数量以每年迅猛增长六千到八千张屏幕的速度再保持五年的话,中国的银幕市场将成为一倍于北美的银幕数量,可以到六万张以上。满足中国各个城市观影人群的需求,尤其是四、五线的中小城市,这个增长的势头必然带来了中国电影市场创作团队的结构性变化,因为中国越要纵深内陆市场,就越来越对依赖本土文化、本土创作。
因为中国现在资本过剩,我们的产业背后是大量的金融资本在推高这个产业,当中国的制作满足不了这些资本的需求时,必然带来了资本的溢出,所以这几年好莱坞六大公司片单已经被中国买下了。中国的资本对于项目的追求,慢慢渗透到了独立制作。当这五年的片子都被买光以后,这些钱还会进入好莱坞。所以带来的独立制片必然是中国出钱的投资人带去的创意,或者是改良后适合中国市场甚至亚洲市场放映的电影。未来大的合拍电影一定是在中国投资人主导下的国际制作。未来我相信这个局面随着中国市场这几年产业规模迅猛增长,我预计2017、2018年超越北美,再有五到八年的时间,银幕数量到六万张以上的时候,中国的票房可能会达到今天美国一百亿美元的三倍,可能达到1500亿到2000亿人民币。
《爱与黑暗的故事》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十年前刚刚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我已经读到了它,日后这些年是很是难以忘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我觉得每一次感兴趣的点都不一样,开始我觉得它的语言很美丽,后来对移民问题产生了兴趣,再到后面我开始慢慢的理解到一个母亲的角色,她对于自己孩子的爱,各方对她有着不同的期待,人们对于一个期待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她的身份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后来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点越来越多,决定一定要把它做成一部电影。
一方面这是书里的背景跟我也有一些关系,因为我生在耶路撒冷,我的家庭是以色列移民,是从欧洲去以色列,所以我和故事的情节也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在读书的时候眼前会描绘出的书里的地点,它和现实可能是并不太一样。很多海外散居的人想回家,回到家前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到了那里以后又觉得有些失望,但是又让他想起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么一个地方,离开了过去自己建立起的生活,内心存在着一些纠结。
我觉得在电影领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体化,导演必须要有自己的愿景,作为一个女性我非常习惯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每天会说好几次我想做什么。但是作为一个导演,不能说我想要这个那个,必须要说的非常的具体才可以,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么做不是特别容易,告诉别人我具体想要什么,但是后来我觉得毫无压力。随着经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想法表达也越来越清楚,这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电影导演过程中一切都是由你所掌控的。
我在香港长大之后,就在美国呆了20多年,我2001年第一次回到了中国,是梦工厂把我派到中国来做在中国电影的制作。当我回来的时候我觉得我受到了很多文化的冲击,我觉得我很幸运,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美国的文化。当我们做《捉妖记》的时候,第一点探讨的内容是不是要把这部电影做成国际大电影,还是做成中国化的电影,最初的时候做了抉择,我们将会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影,随后这个电影非常成功,我们也去到了好莱坞,我们从来没想过会在北美上映,但是有发行方找到我们。因为《捉妖记》是一个动画电影,很难去吸引美国观众去关注一个外语的电影,对于票房,我自己也觉得没太大关系,因为我做的很多电影在美国都是很成功的。对于《捉妖记》来说,我们最开始并没有做给北美观众看,我们也并没有太担心,如果我们的目标群体是国际化的观众,我们会做出调整,在做剧本去讲故事的时候会更加关注北美的观众,但是《捉妖记》不同。
《功夫熊猫》是梦工厂做的,他们做这样有中国主角的电影,但是他们的目标群体是全世界,如果看两个版本的电影会发现很多对话和语言是不同的,因为中文版的《功夫熊猫》是针对中国的观众来做的,很多点是美国人不懂的,对于英语版本,更多针对是讲英语的客户,所以他们应该会更好理解英语版本。
我们在东方梦工厂跟美国有很多合作的机会,有时候说出我们的想法,美国的团队会不明白,为什么感觉不是很中国,或者跟中国没有感情、没有情怀,这是语言的沟通和文化的分别,解决这些需要时间,好像我住在美国一段时间就知道美国的文化是怎样。别的国家的团队要多一些时间来中国也是好事,但是我也觉得没必要所有电影都要合拍,最重要的是先把中国自己的电影做好,中国观众都不看我们,很难说服全世界观众也去看。先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好莱坞他们开始也没想到拍电影给全世界看,他们只是拍给美国人看,只是后来慢慢太多人喜欢看,我觉得中国电影也会经历这样的一个时代。
现在中国电影合作制片从最初中国电影人寻求海外资金的支持做合拍片,再到海外资金进入,到中国来找合作。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三种形态,比如最近的一系列的报道,万达收购了北美的第二院线公司,万达进入了传奇影业变成了大股东,原来华纳兄弟国际部的CEO在香港宣布成立跟中国华人基金成立了新的制片公司旗舰影业。这个现象是中国的资金进入了北美市场投资了公司,同时北美大的公司跟中国合资在亚洲建立了公司,这个现象其实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我们所说的合拍。
以上这段是今天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合拍论坛上”主持人黄建新导演的总结,最近电影几年电影节论坛上会反复持续的讨论就是“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不管是走出去,还是走进来,从资本层面来说,中国电影已经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不管是好莱坞,还是其他各个国家都渴望与中国电影市场发生关系。由著名监制、导演黄建新作为主持人,好莱坞明明星娜塔莉·波特曼、《捉妖记》导演许诚毅、博纳总裁于冬、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以及美国制片人詹姆士·沙姆斯、英国制片人伊恩·史密斯一同讨论了中外合拍片的问题。从资本到创作都进行了讨论,在黄建新导演的带领下,这次谈话颇具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观点,比如博纳影业于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展望,娜塔莉·波特曼对于初次拍片的经验总结,《捉妖记》导演许诚毅对于创作时市场定位的总结,小编做了一些节选,推荐给大家。
于冬:未来中国票房可达1500亿到2000亿
这几年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好莱坞电影逐渐出现了颓势,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这可能是刚刚开始的局面,过去中国市场对好莱坞的理解不够,随着逐渐跟它更多的合作、更多的交流,现在两国的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背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一方面是中国影视产业迅猛发展背后的投资人、老板都是一批创业家,都是一批创新能力很强的年轻团队。一方面会发现好莱坞各大公司已经没有老板,他们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做法就是越来越多的拍续集,这样不会犯错误,他们缺乏了创新,这几年各种续集、超级英雄大片循环,好莱坞已经脱离了美国的现实生活,《蝙蝠侠大战超人》都出来的时候,在中国它的票房确不到7亿,这个数字在中国电影市场,一个中国年轻导演拍摄的低成本的电影都能够轻松超过它。
中美这两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重大的转机,中国市场的迅猛增长势头至少还要保持十年,每年六千张左右的银幕增长还会增长到5到8年。这个增长势头今天已经达到三万五千张屏幕,北美是三万九千张屏幕,到今年年底可能就达到北美的银幕数量。所以从明年开始,中国的银幕数量以每年迅猛增长六千到八千张屏幕的速度再保持五年的话,中国的银幕市场将成为一倍于北美的银幕数量,可以到六万张以上。满足中国各个城市观影人群的需求,尤其是四、五线的中小城市,这个增长的势头必然带来了中国电影市场创作团队的结构性变化,因为中国越要纵深内陆市场,就越来越对依赖本土文化、本土创作。
因为中国现在资本过剩,我们的产业背后是大量的金融资本在推高这个产业,当中国的制作满足不了这些资本的需求时,必然带来了资本的溢出,所以这几年好莱坞六大公司片单已经被中国买下了。中国的资本对于项目的追求,慢慢渗透到了独立制作。当这五年的片子都被买光以后,这些钱还会进入好莱坞。所以带来的独立制片必然是中国出钱的投资人带去的创意,或者是改良后适合中国市场甚至亚洲市场放映的电影。未来大的合拍电影一定是在中国投资人主导下的国际制作。未来我相信这个局面随着中国市场这几年产业规模迅猛增长,我预计2017、2018年超越北美,再有五到八年的时间,银幕数量到六万张以上的时候,中国的票房可能会达到今天美国一百亿美元的三倍,可能达到1500亿到2000亿人民币。
《爱与黑暗的故事》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十年前刚刚翻译成英文的时候我已经读到了它,日后这些年是很是难以忘怀,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我觉得每一次感兴趣的点都不一样,开始我觉得它的语言很美丽,后来对移民问题产生了兴趣,再到后面我开始慢慢的理解到一个母亲的角色,她对于自己孩子的爱,各方对她有着不同的期待,人们对于一个期待和现实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矛盾,她的身份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后来我发现自己感兴趣点越来越多,决定一定要把它做成一部电影。
一方面这是书里的背景跟我也有一些关系,因为我生在耶路撒冷,我的家庭是以色列移民,是从欧洲去以色列,所以我和故事的情节也立刻产生了共鸣,因为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在读书的时候眼前会描绘出的书里的地点,它和现实可能是并不太一样。很多海外散居的人想回家,回到家前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到了那里以后又觉得有些失望,但是又让他想起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么一个地方,离开了过去自己建立起的生活,内心存在着一些纠结。
我觉得在电影领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体化,导演必须要有自己的愿景,作为一个女性我非常习惯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每天会说好几次我想做什么。但是作为一个导演,不能说我想要这个那个,必须要说的非常的具体才可以,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么做不是特别容易,告诉别人我具体想要什么,但是后来我觉得毫无压力。随着经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想法表达也越来越清楚,这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在电影导演过程中一切都是由你所掌控的。
我在香港长大之后,就在美国呆了20多年,我2001年第一次回到了中国,是梦工厂把我派到中国来做在中国电影的制作。当我回来的时候我觉得我受到了很多文化的冲击,我觉得我很幸运,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美国的文化。当我们做《捉妖记》的时候,第一点探讨的内容是不是要把这部电影做成国际大电影,还是做成中国化的电影,最初的时候做了抉择,我们将会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电影,随后这个电影非常成功,我们也去到了好莱坞,我们从来没想过会在北美上映,但是有发行方找到我们。因为《捉妖记》是一个动画电影,很难去吸引美国观众去关注一个外语的电影,对于票房,我自己也觉得没太大关系,因为我做的很多电影在美国都是很成功的。对于《捉妖记》来说,我们最开始并没有做给北美观众看,我们也并没有太担心,如果我们的目标群体是国际化的观众,我们会做出调整,在做剧本去讲故事的时候会更加关注北美的观众,但是《捉妖记》不同。
《功夫熊猫》是梦工厂做的,他们做这样有中国主角的电影,但是他们的目标群体是全世界,如果看两个版本的电影会发现很多对话和语言是不同的,因为中文版的《功夫熊猫》是针对中国的观众来做的,很多点是美国人不懂的,对于英语版本,更多针对是讲英语的客户,所以他们应该会更好理解英语版本。
我们在东方梦工厂跟美国有很多合作的机会,有时候说出我们的想法,美国的团队会不明白,为什么感觉不是很中国,或者跟中国没有感情、没有情怀,这是语言的沟通和文化的分别,解决这些需要时间,好像我住在美国一段时间就知道美国的文化是怎样。别的国家的团队要多一些时间来中国也是好事,但是我也觉得没必要所有电影都要合拍,最重要的是先把中国自己的电影做好,中国观众都不看我们,很难说服全世界观众也去看。先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好莱坞他们开始也没想到拍电影给全世界看,他们只是拍给美国人看,只是后来慢慢太多人喜欢看,我觉得中国电影也会经历这样的一个时代。
本文为作者 陈东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