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刚:分秒帧如何帮助音视频创作者轻松构建工作流?
近日,分秒帧CEO程刚做客由北拓资本举办的线上访谈栏目《数字科技百日谈》,分享了分秒帧的创立过程和创业理念,并和对方探讨了音视频领域的SaaS生态问题。
分秒帧成立于2019年,是云时代音视频生产协作平台,致力于帮助音视频从业者更轻松、更高效地工作。
2022年,北拓团队围绕数字科技产业创始人组织发起了“数字科技百日谈”的系列线上研讨会,旨在轻松的氛围中讲真话,分享行业洞察、最佳实践、深度思考及方法论,解构数字科技与产业融合之道。
主持人:您的经历非常丰富,请简要分享一下您的从业经历,以及创立分秒帧的过程。
程刚:
我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了多年,做过记者、编辑,拿过“中国新闻奖”,某种意义上算是做到头了。
2010 年,我加入腾讯,负责腾讯微博的运营,应该是中国第一批社交媒体运营的开拓者。
2012 年,我加入了搜狐,负责的是搜狐的自媒体平台。因为今日头条的快速崛起,几大门户的新闻客户端受到了巨大冲击,搜狐新闻客户端也相应在这种竞争态势下转型做信息流和个性化推荐资讯分发,我就去负责整体的运营业务。
在2016 年年初,我加入了 WiFi 万能钥匙。在当时,今日头条和 WiFi 万能钥匙是唯二独立于 BAT的巨大流量入口。我加入帮助他们从 0 到 1 搭建了一套个性化推荐的信息流分发业务,后来也成为他们的主营业务。
再之后,我就进入了创业阶段。
创业为什么会选择音视频协同方向呢?我跟现在的行业合伙人裴东峰是多年的朋友,2019 年 3 月的一天,他找我聊天,说在这个行业做了近 20 年,创业的第一家公司也是影视后期制作行业的细分龙头,但是找遍了国内外所有可用的工具,发现都不能解决问题。然后问我,互联网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解决我们这个行业的问题?
我做出了两个基本判断:第一,如果真如东峰所讲,那就意味着在音视频这个方向上是一片蓝海;第二,虽然我没有经过进一步调研,当时无法判断这个行业最大的痛点是什么,但是从他的描述来看,痛点无处不在。
聊完以后,我那段时间我一有空就坐到他公司的会议室。来来往往都是这个行业朋友,包括剪辑师、编导、导演、制片、摄影摄像、商务运营等等。来一个人,我就拉一个人到会议室做调研,一两个月下来,基本上验证了最初的两个判断:第一,音视频创作的方向是一片蓝海;第二,行业最大的痛点是沟通协作。
从最初一个灵感开始,通过多人协作,一步一步变成可以视听的内容,这是音视频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最难精准传达的就是主观的想法。
我举一个调研当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例子。比如导演听完一段背景音乐后,跟音乐编辑讲,在情绪上还要再悲伤一点。这个在行业里面是非常专业的表达,因为音视频就是情绪的艺术。编辑收到以后改了一版,说导演你再听一听。然后导演听完以后说,我要的不是歇斯底里的悲伤,我要的是“内心绝望但是外表平静”的这种更有力量感的悲伤。
同样是对悲伤这个词的传达,因为两个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不同,这中间存有巨大的偏差。有一个段子吐槽这种现象,客户往往会要“五彩斑斓的黑”。
我们创业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加上筹备期有近三年的时间,我们对音视频行业的最大痛点是“沟通协作”这个判断从来没有变过。所以我们的产品研发也锚定在解决这个最大的痛点上。
我们的产品定位是基于云端的媒体资产管理的生产协作平台,分秒帧致力于通过帮助用户重新构建他的工作流来大幅提升他的创作和制作的效率,降低制作的成本。
主持人:原来市场可能是农耕模式,经过我们的供给变成了更先进的工业模式,那分秒帧赋能行业的前后,市场的变化有哪些?
程刚:
在调研当中,我问导演们平常是怎么审片的,很多导演都会说,我们经常在咖啡厅带着笔记本电脑审片,当我发现在几分几秒有问题,我就暂停下来,旁边有的人可能带着本子,有的人可能就是找咖啡厅要了一叠餐巾纸,就在餐巾纸上记录下修改意见,一条片子几十条修改意见写下来,可能半天就过去了。
然后他需要把修改意见整理到word 或者 Excel,中间如果还有问题,比如把画面传递给对方,他就需要把视频再播放一遍,把相关的图片截取下来,最终形成修改清单,然后通过邮箱、微信等等发送给对方,后期会根据导演的意见去修改。
改完了以后,他们会再通过邮箱、百度网盘等方式返回给导演,导演需要把它下载到本地,然后对照上一版的修改意见看有没有改好,在 review 的过程当中,他可能又有新的修改意见,这样就形成第二版的修改清单,又发送给对方,把这个过程再来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效率是非常低下的,成本高昂。这是我们能看到的在这个行业中存在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
这个场景的特点叫单线程。在过去的生产方式下,A 做完输出物交给 B ,然后 B 去做,做完了以后再交给 C ,这是单线程的生产模式。但我们现在基于云原生的高效的 SaaS 工具给用户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我们能够把单线程的工作方式变革为多线程并行,这个效率的提升是指数级的。
有了分秒帧这样的协同工具以后,不管是剪辑师还是什么样的后期的角色,他可以把产出物上传到分秒帧的云端。在云端会有一个项目群组,里面包括了后期、编导、导演、制片、市场、商务运营等等,我们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微信群,所有的项目成员马上就能够共享这条视频。这是第一点。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解决了高速传输上传和下载的问题,包括文件夹上传下载的问题。这个对行业来讲是非常大的痛点。
第二是编导、导演、制片,甚至是甲方客户、广告主,能够在这条视频上精确到每一秒每一帧定位问题点,同时在画面上可以用画笔圈点并给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个修改意见也可以实时同步给项目组的各个成员。给出修改意见以后,还能很方便地导出一个标准格式的修改清单,便于项目组各方成员存档。
在分秒帧项目群组的共享机制下,我们就可以把单线程的工作变成多线程并行,它能指数级提升用户的生产效率。
我们有一个教育培训行业的客户,提起来应该全国人民都知道,他们每年要生产海量的课程课件,供应商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我们调研的时候发现他们一条 5 分钟的动画视频,平均要给 50 条修改意见。换句话说,这个公司的工作人员要花大半天时间反复看这条视频,把这些修改意见按照我刚才讲的传统的方式整理出来给到供应商。但自从他们用了分秒帧,这个大半天的工作量可以压缩到一个多小时。这个效率的提升的确是指数级的。
主持人:再往长远一点看,有哪些功能和产品细节会是主要迭代升级或突破的方向?
程刚:
一方面,我们要在审阅协作上继续做深做厚。另一方面,我们会着手解决审看之后的修改问题,我们把它定义为“审编一体”。只有解决了“审编一体”,我们才能把用户本来需要十步的工作流程,给压缩到五六步甚至更少,提升制作效率。
我们在今年上半年已经上线了一款Pr插件,它能把分秒帧的云端跟Adobe的Pr本地打通,实现文件一键渲染上传,指数级地提升剪辑师的工作效率。
在审阅和审编一体的方向上持续做深做厚的同时,我们还会解决生产流程上其他环节的协同问题,比如分发和交付,还有创意策划阶段。因为创意策划是一条音视频生产制作的起点,也是音视频科技大赛道上的战略制高点。当用户都用分秒帧来做创意策划的时候,后边的流程也会严重依赖分秒帧。
最后我们会解决拍摄当中的协同问题。我们的目标是打通生产协同的全流程,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协同服务。它是极具创新性的,现在全球范围内还没看到有完整的解决方案。
我们会用一种全新的基于富媒体协作的模式来帮助用户重构工作流,这个解决方案的特点是足够自由、足够开放、足够灵活,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轻松的构建自己的工作流程,而且产品非常易用,不需要培训。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们有机会去做一件真正创新并且创造价值的事情,我觉得特别庆幸。
某种意义上,中国音视频行业的演进变革,正在引领全球的趋势,这是我们这些中国创业者身处其中最大的市场红利。这个市场环境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我们要做成这样一件极具创新性的事情,需要很多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可能都由我们一家公司来实现。我们会保持足够 Open 的态度对各种能力方开放合作,一起来服务音视频行业。
主持人:从宏观角度看,咱们的产品还有整个行业,会有哪些挑战呢?
程刚: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其实涉及到对我们业务模式的理解。我把它这个总结为两条:第一,它是 BC 同源的;第二,它是典型的 PLG ,加强裂变,加多角色复杂协同。
经常有朋友会说,分秒帧与某家设计协同的独角兽,产品模型抽象出来看很相似。但是我会说,如果设计协同处理的问题复杂指数是 1 的话,分秒帧所处理的协同问题,复杂指数就是 9 以上。这个差别主要跟行业特性有关,因为音视频行业的协同呈现出典型的跨团队、跨组织、跨终端,还有大量Freelancer参与,有甲乙丙丁各方在里面协同。音视频领域里面十多个细分行业,大概有十多种角色在使用分秒帧,未来可能会有几十种角色,这就意味着说我们处理的场景是非常丰富的。
所以,我觉得挑战分几个层面。第一个挑战来自我们的产研团队,他们要有非常强的能力去把握用户需求。市面上有一定比例的SaaS,场景相对没那么复杂,处理的角色没那么多,协同的复杂程度没那么高,对产研团队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但是音视频协同,甚至比做一款 ToC 产品的要求要高得多。
第二个比较大的挑战是战略的专注。ToB是一个持久战,它跟 ToC 不一样。ToC 产品可能把握住某个用户群体的一两个需求点,就可以爆发。但是在 ToB 和 SaaS 领域,不太容易看到这样的情况。所以它对我们的耐心、韧性,尤其是管理团队在战略上所需要的保持专注和聚焦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怎么样在有限的资源下,基于眼下的立足点,一个闭环一个闭环地去探索验证、去延展。我认为这方面会是一个挑战。
主持人:纵观全球,在需求侧您有没有观察到一些跟中国不一样的点?在供给侧有没有一些您觉得值得借鉴的友商的产品可以分享的?
程刚:
我觉得从需求侧的角度,中国以短视频和中视频为代表的分发平台是全球领先的,甚至在引领全球趋势的发展。
我们锚定的市场也是中视频和短视频。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只要把中国市场的趋势变化把握住就好了,等到一定阶段,要考虑出海的时候,再去看海外市场在音视频赛道上的情况。
总体而言,我觉得音视频作为视听的艺术,不管是眼下的短视频、中视频,还是 VR 的方向,它都是接近人的天性的。
婴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就是靠听,出生后靠看,感知外部世界,图文是个后天学习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学习是很痛苦的,所以视听更接近于人的天性。
随着传播媒介的演进,在我看来短视频已经成为了人和外部世界交互的主要媒介,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都是不可阻挡的,也是不可逆的趋势。这是需求的角度,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图文时代了。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海外还是有一些友商的,比如说美国的Frame.io ,北欧的Ftrack等等一些公司。去年 Frame.io以 12.75 亿美金的价格被 Adobe 收购了,Adobe也需要强化它在云端的协同能力。
我们和国外友商也有一些发展路径上的区别。
其一,因为中美两国市场环境的开放性存在一些差异,所以我们能看到Frame.io这些国际友商更多是在某一个环节上切入,并且不断向下做深。那它怎样满足用户更多场景的需求呢?它是通过所谓的开放机制,比如说Frame.io会跟几十种外部的工具连接起来,比如 Google Doc 、Slack 、Zoom、Skype 等。
其二,跟中美两国行业的发展有关系。美国经过了好莱坞 100 多年的发展,市场的集中度和成熟度是非常高的,它有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形成的生态体系,围绕他们会有大量中B、小B、个人工作室和 Freelancer。美国的用户对 SaaS 工具的接受度和使用度也会更高,他们会倾向于用不同的工具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但在中国不一样,我们调研了 2000 多个用户,他们的终极需求是最好能有一个一站式的工具平台,帮助解决协同问题,而不是在几十种工具间来回切换,这非常容易导致错误、混乱和无序,尤其传输都是4k、8k 这样的大文件,这极大降低了我的效率并且增加了我的成本。
我想补充一点,刚才我说中国短视频在引领全球的趋势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幸运,但还有一个很大的幸运,就是中国单一市场规模足够大,足以保证我们这样的音视频科技方向上的创业公司,即便不考虑海外市场,只要把中国市场做透,也可以活得很好。
当然,在中国市场我们打透了以后,在合适阶段再出海,再去看更大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