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传统婆媳家庭剧更好看、更风格化丨《婆婆的镯子》摄影指导刘丛剑专访

2022-04-22 14:10

日前,由芒果 TV出品、李昂执导的14集精品短剧《婆婆的镯子》已全集上线。



该剧根据陈果的小说《婆婆的镯子很值钱》,讲述了婆婆变身“严厉考官”,施加新婚考题试炼新时代年轻人“婚姻试用期”的故事 。

作为季风剧场的又一现实力作,《婆婆的镯子》在大家熟悉的婆媳家庭剧之上加入了悬疑片的元素,在光影上又加入了王家卫的风格,这些创作都让《婆婆的镯子》更好看。

本剧摄影指导是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刘丛剑老师,这是他和李昂导演合作的第三部剧。在他们合作的第二部作品《南风知我意》中,刘丛剑老师就使用了 RED MONSTRO 8K VV 拍摄,《婆婆的镯子》除了使用 3 台 RED MOSNTRO 8K VV ,还是用了 KOMODO 参与拍摄。

关于《婆婆的镯子》影像风格的设定、机型的选择和对数字摄影机的看法,我们采访了刘丛剑老师。


摄影指导刘丛剑老师

RED 中国: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这个项目的情况?

刘丛剑老师:这个项目是一个周播的精品短剧项目,属于芒果tv的季风剧场。前期就确定项目 8 月 31 号要上线,所以我们整个工作流程都是倒推的 。


RED 中国:这是您第几次和李昂导演合作?接到项目后有哪些沟通?

刘丛剑老师:之前我们一起拍过两个戏,建立了比较深的合作关系。所以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磨合,接到这个项目以后简单交流了一段时间。

从小说和剧集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讲述婆媳关系、家长里短的戏。镯子是贯穿全片的点,由它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作为大女主刘茵,由她延展开的亲情、友情、爱情之间的关系,都和这个镯子有关。

我之前拍得更多是青春类型的项目。这次比较多设计婆媳关系、婚姻关系、亲情关系,跟之前拍过的都不太一样,这个是相对比较深刻的题材。再加上我本身很少做这种倒推工作流程的项目,也是想挑战一下自己。



RED 中国:《婆婆的镯子》感觉是在家庭剧又加了一点悬疑色彩,你们都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家庭剧吗?


刘丛剑老师:对,正因为都是第一次,所以我们不求绝对稳妥,想把这个事儿做得不一样一点,想加入一些悬疑片的类型元素。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点点悬疑感,我们就把悬疑类型强化了一下,所以大家可能感觉到一些悬疑片的风格化和类型在里面。

这么做的还有一个考虑是,季风剧场可能更多面向年轻一代的观众。虽然是台网联播,但它是每周一、周二晚上十点播出,我当时觉得这个点传统婆媳剧的受众已经睡着了。我们想的是把它做得更风格化一点,吸引更年轻的观众。



RED 中国:您之前拍摄的青春题材是哪些项目?它和家庭题材的剧拍起来在手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刘丛剑老师:和李导之前拍的《最酷的世界》和《南风知我意》。不同题材拍摄手法上会非常不同,我本身在大学和研究生毕业以后,更多工作介入点是拍广告,广告可以尝试各种各样的类型。所以在这个工作经验当中我建立的思维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题材类型剖析不同的拍摄手法,我也不拒绝秉持自己个人风格,我觉得个人的风格是要服务于题材。

《最酷的世界》是纯现实主义北漂的故事,《南风知我意》是一个比较韩剧风格的片子,《婆婆的镯子》是一个极度现实的家庭题材。讲北漂的时候,因为和我自己有一些感同身受的地方,所以我用了大量的纪实拍法,让摄影机尽可能贴近演员,手持拍摄尽量自由抓取演员表演。《南风知我意》是一个青春偶像剧,它是有一部分都市题材,有一部分到缅甸的题材。因为疫情原因去不了缅甸,就在云南拍了。当时拿到剧本以后和导演讨论,我们可能就想把它往《太阳的后裔》方向靠。我们当时看了很多韩剧,剖析了所有韩剧的拍摄手法。比如说全景怎么拍,近景怎么拍,近景给到什么样面部的观感,有一个比较标准的韩剧构图方式和打光方式。它没那么自然,但是保证了演员尽可能的好看,演员也是偏偶像那一类的。



《婆婆的镯子》,其实它比《最酷的世界》还要更现实一些。我当时觉得这个要更沉稳一些,要处理亲情、家庭、友情、爱情之间关系的时候,放弃掉了多数时间手持的方法。前期观察演员走戏,我们单独设计一些镜头调度。比如我会在构图上强化家庭成员间的亲密感和疏离感,构图意识和演员调度意识都不太一样。

总的来说,北漂现实的题材风格更纪实,偏手持一点,比较灵活地抓取演员的表演;《南风知我意》用了非常韩剧范的、有标准的韩剧拍摄方式,演员全景里面大量的角度,近景相对固定,保证演员的面光好看;但是到《婆婆的镯子》时候,我有意不去补面光,设计了大量的调度。


RED 中国:《婆婆的镯子》影像风格怎么设定的?

刘丛剑老师:我先在网上把小说看完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家常里短的片子。最初想在北京拍,看完小说我和导演说感觉这样的故事和人的精气神不太符合北京,原著小说就是在上海,我说这个肯定是在上海的事儿,导演也赞同。因为我本身一直从事广告拍摄,频繁往返于北京和上海。我对上海的直观感受是它的夜晚非常璀璨,大家也常说上海是十里洋场。我在读小说的时候,脑子里总会代入这个概念。导演也跟我讨论我们如果拍的话能不能拍的不一样一些,影像来说区别于传统讲婆媳关系的家庭剧,这个我当然是乐意的。

导演当时正好看了王家卫拍的奔驰广告,拍摄地点也是在上海。他说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影像风格确立的更浪漫一些,追求一下王家卫的风格。最开始我有点排斥的,因为我觉得跟这个戏太脱离了,而且筹备期也短。但是当时想了想,既然是一次不太一样的尝试,可以往这个方面努力一下试试。



正好我是在香港读的研究生,我的电影学习的生涯大量受港片影响。王家卫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香港导演,我就拆分了一下他的影像风格,简单来说就是各种各样的前景、抽帧、虚化等等,再就是表演上的风格一定程度上服务于影像,可能更多的戏要放在夜晚,或者能够让我打光的地方,能让这个戏的画面璀璨一些。这个影像风格就是这么确立的,实际上在观看中也可以看出大量的前景布置和五彩斑斓的灯光。

我们是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剧中刘茵也是这样的角色,从安徽一个小城来到上海上学和工作。我在拍摄屋内环境的时候,让大量窗外的光影响屋内环境,我希望强化一个城市对人的影响,很多时候晚上屋内偏暗,但窗外璀璨的光会投射在墙面上和人的脸上,影像风格大概就是这么确立的。实际在拍摄过程中有一些细节上的推进吧。



RED 中国:这部剧的影像风格因为有弄堂里面的戏,和其他场景的戏的影像风格有什么不一样吗?

刘丛剑老师:没有刻意追求不一样。视觉感受上有一点不一样可能是因为弄堂是搭景,婆婆的家、婆婆家门口的街道都是在上海的棚里搭出来的,可能灯感有点重,但是我尽量还原街头的氛围。

我希望拍出上海十里洋场的璀璨感,在夜间会强化一些霓虹灯五彩斑斓的效果。棚内尽量还原实景的氛围,我先尽可能做出真实光线基础,加了一些斑斓的效果。还原到真实街头戏的时候,我尝试尽量做一些减法,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面光或者人为干预过多增加的光,不去刻意铺大面积的底子光,借用街头本身的光线,看清演员表演的情况下兼顾美感,不太补面光。我们选择 RED MONSTRO 8K VV 这款摄影机,是因为在晚上我可以开到比较高的感光度来获得非常细腻的画面。



RED 中国:咱们当时用了几台机器拍摄?

刘丛剑老师:三台 MONSTRO 8K VV,一台 KOMODO。大多数时候是三台 MONSTRO 8K VV 三机位拍摄,部分场景用 KOMODO。用 KOMODO 是因为我们有很多街头的场景,一整个组上街的话很麻烦。开拍前我找你们技术总监王斌老师聊过一次,说想看一下 KOMODO。我实际体验了一下,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单兵作战机器。当演员直接放到街头之后,我们想把演员“隐藏起来。因为整个剧组出现在任何一个公共场所,很难不让周围的群众关注到你。我们希望得到一个最真实的现场环境,所以说尽量用小机器单兵作战的方式抓一些演员的表演。我可能自己举着 KOMODO 就直接拍,演员只管表演就可以了,不需要刻意的灯光和其他大规模的部门辅助,还能追求直接的街头自然感,这是我当时选择 KOMODO 的重要原因。



RED 中国:选机器的时候有没有做些测试?

刘丛剑老师:我其实没有单独对 MONSTRO 8K VV 做测试,因为我比较了解 RED 摄影机。《最酷的世界》就是用 MONSTRO 8K VV 拍的,所以我对这个机器很熟悉。

我之所以用 MONSTRO 8K VV ,一是它确实是大画幅,另外就是高感,再就是它作为 8K 摄影机,现场拍摄可以选择不同分辨率来实现焦段变换的效果,甚至裁到 4K 依然可以直接用,这样的好处就是我相当于多带了一套镜头。

比如 8K 切到 6K ,可能 50mm 焦段变 75mm,可以让我在现场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调整,省去换镜头的时间,不会影响演员情绪上的连续性。至于它的表现肯定是非常满意的,既然选了肯定是了解它的性能后的决定。


  

RED 中国:这部戏是用什么镜头拍的?

刘丛剑老师:定焦用的是 COOKE 的S7i,变焦用了安琴的 EZ 系列,KOMODO 用的是佳能的 EF 镜头;一些特殊场合再配合一些时候用了一些 lensbaby 镜头,这个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情绪画面。

我对库克比较有偏爱,这是镜头本身带来的感觉。但是我们变焦用得特别多,因为想实现一些变焦效果,可能某一个演员在说词或者表演的时候,有一些特殊的情绪时候,直接就通过变焦推上去,而不是还需要重新铺设轨道,这相当于一个叙事语言拍摄手法。其实有一多半的戏是用安琴的 EZ 变焦镜头。 



RED 中国:这次前后期流程是什么样的?交片的时候是 4K 格式吗?

刘丛剑老师:我们交片都是4K输出,播出需要看平台选择。

现场拍摄,除了 KOMODO的机位,大多数时候都是 8K 拍摄,部分是裁切到7K 或者 6K;压缩比是8:1 ,其实我们是边拍边剪,拍 8K 的同时机器还能出一个 422 LT 格式代理文件,方便给剪辑用,这个可以快速让他们每天晚上都可以得到剪辑素材,而不用浪费过多的时间转码。

后期很方便,剪辑完代理,直接到调色,前期就发了一部分文件给调色,让他针对不同的场景气氛先做了一些调整。我们前期挂了一些 lut,我在你们 RED 官方微信公众号下载的。因为前期筹备的过程太短了,我们自己做的 lut 可能不够准确,最终还是用了官方的 lut。



RED 中国:这部剧里面您印象最深刻的,或者拍得最困难的一场戏是哪场?

刘丛剑老师:我觉得印象最深和麻烦的话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脚本和人物情感本身,就是牛俊峰饰演的石磊和刘茵去劝邬君梅饰演的妈妈去做手术那场戏,因为那个是情感浓度最重的一场戏。

我们现场带来的冲击力也是最强的,包括我的掌机,我自己和导演坐在监视器面前都觉得陷进去情绪特别深,一遍拍完以后长时间缓不过来,现场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流泪,情绪出不来。包括我的掌机也是忽然跟我说他想妈妈。


   

RED 中国:听说您在电影学院有接受完整的胶片摄影教育,您怎么理解 RED 摄影机和数字摄影机?

刘丛剑老师:我觉得 RED 摄影机的设计语言特别像变形金刚一样,拿起来会特别酷。包括之前我来试机器的时候,我觉得它更加轻量化,对于我这种特别喜欢拍手持拍摄的摄影师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因素,非常方便。而且最新发布的 V-RAPTOR 8K 摄影机有自动跟焦功能,这也是一个突破的点。可能我下次就可以直接用这个机器上街拍之前我说的 KOMODO 的那些戏份了,也不会引起路人的注意。

我差不多是电影学院最后一届完整接受胶片摄影教育的摄影师,我们的思维和工作习惯还是比较偏胶片摄影机的那一套体系,包括我想到快门的时候,我优先想到的是开口角,可能我计算开口角比计算快门时间还要快一点。

我之前思考过很久,包括很多所谓拍胶片的人都在刻意追求胶片感,我觉得这是电影工业一百年发展留下来的思维习惯。从 RED ONE 开始,数字摄影机开始从出现逐渐变成主流,我觉得一定有区别于胶片的地方。

我觉得在未来某一天,大家会抛弃掉所谓的胶片感,建立一个新的所谓的数码感美学概念。但是这个需要时间和技术发展,我目前还没觉得对于传统的观众和影像工作者抛弃掉这个胶片概念,但我觉得 RED 做得很多事是建立数码的美学感。

RED 作为从一款为数字而生的品牌,面向的就是现代的播放终端系统,而不是从大银幕胶片过渡过来。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 RED 建立出我所想象中的数字美学,我觉得它一定不太一样,可能是更清晰、更锐利,不同于胶片美学的数字概念。

将来可能在一些电影里面看到不太一样的东西,我可能能一眼看出来这是 RED 摄影机拍的;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大家会抛弃掉胶片感,大家追求所谓的数码感,这个可能更重要。






本文为作者 农夫山泉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