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长津湖》中的尸体、伤口吓到了吧?!这是工业化进步的证明
作为一部现象级的电影,《长津湖》无疑是一部当代中国战争题材电影巅峰之作。在其片尾有个全新的职能部门叫“尸体假肢道具组”,对于这个新增部门的职能究竟是什么?其在战争影片创作中起什么作用?战争电影中的实体特效道具又是如何与数字特效结合的?今天,由笨鸟视觉实体特效技术团队带着这些问题,探究尸体假肢在战争电影发展史中的技术创作与应用。
文:Lion
战争电影在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剧情为主;
2. 全景式为主;
3.真是为主;
4.数字特效与实体特效的结合。
在这上百年的发展浪潮里,战争电影早期在体现战场死伤时,受技术限制,大多由真人扮演,缺乏真实性,随着特效化装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表现战场死伤时有了真实的说服力,后来电影制作技术越来越完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元化,数字特效与实体特效的结合变成了现今表现战场死伤的常用手法,为战争电影在真实还原炮火和暴力对人的损伤呈现上多了一个全新的表现形式,实体特效技术与数字特效技术的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不仅更加真实直观的再现了战争,也丰富了人物情绪的刻画,推进剧情内容的发展。
如《阿甘正传》里丹中尉越战后被截肢的腿,便是CG蓝幕加实体特效假肢模型合成。此外笨鸟视觉技术团队也在战争电影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用实体特效技术与数字特效技术结合,在《长津湖》我们便与视效组扫描团队合作,将大量的尸体假肢转换为数字资产,这不仅大大节省了制作成本,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呈现效果,使其表现形式更丰富、多元化。
笨鸟视觉技术团队在《长津湖》与视效扫描团队合作将尸体假肢扫描转为数字资产
图片来自:lidar 4D 莱达四维
在《长津湖》中我们为剧组制作了110具尸体,其中包括枪炸尸体、冻死尸体;另外还制作了200+大小各异的尸块假肢、100+自研发低成本、可重复、交妆快的伤效绑片和伤效衣,在这些实际交付的实体特效物资中我们与视效组扫描团队合作,将绝大多数尸体假肢扫描为数字资产,特此我们请问了《长津湖》视效组扫描团队负责人,中国电影美术学会CG艺术专委会秘书长高枫老师得知在《长津湖》里将尸体假肢扫描数字资产的最大用途是复用和做数字资产变体,因为有时候场景较大,大部分项目现场只会有局部实体特效和实体置景,视效部门会在后期完成场景延伸,需要在延伸部分添加不同的数量的假肢。
当实体特效尸体假肢变为数字资产后,就可以在所需场景随机摆放,直接扫描会比后期重建资产要省时省力省钱得多,同时数字化之后可以做不同形态和颜色的变体,形成多样性。放入数字资产库,还可以服务于不同项目。另外从实体特效扫描得到的数字资产真实度更高,因为真实存在的东西是虚拟事物最好的参考,具备了真实还原的基础和条件。此外高枫老师还告诉我们实体特效道具的数字化过程大致分为2大步骤:
1. 采集过程
扫描——材质采集——在场景中多角度参考照片
2. 数字化过程
整理扫描数据——制作贴图——制定材质——形成最终数字文件
《长津湖》中的实体特效断臂数字扫描后转为数字资产
在《长津湖》中尸体假肢的扫描过程分为2种:
1. 干尸体假肢
扫描的时候最好的状况是挂立扫描,这样可以保证尸体整体扫描的完整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尸体太重,只能够打面扫完,在近Maya进行结构缝合。
2. 新鲜尸体假肢
因为尸体上有新鲜血浆,血浆会反光影响扫描数据,需要把血浆洗掉扫描模型,然后重新上血浆,拍材质。
《长津湖》中的实体特效尸体和数字扫描后转为数字资产
尸体假肢在战争影片中的应用
尸体假肢道具分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实体特效技术还未在战争电影中普及和应用,所以这时期的战争电影四大美学要素:烟、火、土、血,一直延续至今,构成战争影片外在的视觉特征。但随着国内特效化装技术的普及,实体特效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战争影片在原有的四大美学基础上加入伤、疤、尸,构成了烟、火、土、伤、疤、尸、血的全新战争美学局面。
在《八佰》前,笨鸟视觉技术团队便已经开始梳理建设战争伤效体系,通过长达五年的实践经验沉淀,其体系中伤疤尸血建设夯实,再通过《长津湖》尸体假肢的锤炼及实战应用的经验,笨鸟视觉技术团队的战争伤效体系已完成1.0版全流程全链条的建设,其尸体假肢我们初步分为以下几类:
1.陈设用尸体道具
主要用于战争质感的效果营造,还原真实战场效果。
2.专项功能性尸体道具
代替完成真人无法完成的画面拍摄,如烧、埋、碾、压、抛、炸、砍等危险镜头,以及尸体变化过程中的特征性形态。
3.与真人演员互动、接戏的尸体道具
此类尸体道具主要承担着特殊镜头的切换拍摄,前后接戏;另外该类尸体道具都带有“故事性”任务,与演员产生互动,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辅助情绪的表达。
4.残疾演员伤效假肢
凡战争电影拍摄便不可缺少残疾演员几乎成为全世界战争电影拍摄的一个共识,其主要原因是残疾演员特有的身体优势能丰富战场伤情设计的表达,助力战争氛围、战争情绪的传递。而笨鸟视觉技术团队所研制的残疾演员伤效假肢不仅满足视觉效果,还解决了时间、成本及舒适性的问题,能满足快速交妆和重复利用。
5.满足战场氛围营造的尸块
用于爆破、陈设及局部战斗情节处理的小型尸体局部道具。
笨鸟视觉技术团队-战争伤效体系篇
让尸体有戏,创作独有的专属的死亡场景
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除了扣人心弦的剧情发展、气势磅礴的战斗场面外,观众还会记住其中极具真实和包含人性故事、对生死存亡的独特呈现。如《斯大林格勒》中士兵突破火墙,《兵临城下》老狙击队员腾空一跳被半空狙杀,《拯救大兵瑞恩》中阁楼内的肉搏和士兵打坦克时被四联机枪扫射,《1917》中无处不在的腐烂尸体。
尸体假肢道具在战争电影中,绝不是仅仅用于战场陈设、演员替身、或者为了还原一次死亡,更应将其融入剧情,与角色进行对手表演,推动剧情发展。由此从影视创作的使用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战争氛围营造
《八佰》电影开篇废墟堆中被烧焦的焦尸
《太平洋战争》泰纳鲁河口战斗后满地尸体残肢的画面
战争是惨无人道的,这些赤裸的血腥如何透过荧幕画面去表达去传递给观众具有正向牵引的思辨力量,这需要电影制作幕后的各部门协作共同去还原真实,弱化真实,提炼出具传导意义的真实,而在还原战场真实中最不可缺的便是尸体假肢、残肢断臂,它不仅能营造战场氛围,刻画战场质感,同时也是情绪通感的最佳视觉表达力。
2.战斗环境营造
《拯救大兵瑞恩》抢滩战局部细节画面,被炸断手臂的士兵拿着他的断臂
《1917》无人区战后画面,悬挂在铁丝网上的尸体及被泥土半掩埋的尸体骨骸
传递让观众通感的情绪,除了靠剧情内容、拍摄手法、演员演技外,还需要靠些极具视觉说服力和冲击力的环境画面去呈现,去引出情绪导入思辨,而尸体假肢的巧妙应用及特定的伤情设计是传递情思的核心,也是丰富战场环境,营造战争氛围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通过技术手段去再现战争暴力所带来的悲剧,让人在震惊的同时不再只是把它作为单纯的视觉消费,而是兼并思辨,到底何为战争?
3. 叙事节奏调整
尸体会说话、会叙事、同时也会无声的反抗。
《血战钢锯岭》登上钢锯岭后打破寂静的猎奇出场画面
《辛德勒名单》里最具隐射意义的神来之笔
红色小女孩的尸体
4. 推动剧情发展
《自己去看》主人公战争前后对比,通过老年妆旁敲侧击战争的残酷性
《拯救大兵瑞恩》被炸通讯员的奇观伤情设计,既深刻也专属,独具影片标识性
5. 真人效果替代
《狂怒》中排长被火烧的片段画面,真人演员完成动态部分,尸体假肢完成静态部分
诸多优秀的战争电影采用尸体假肢替代真人演员效果的画面不胜枚举,除了深层次的隐喻、故事共情及情绪通感外,也是出于保护演员安全,完成真人无法完成的镜头画面。
6. 残疾演员使用
《血战钢锯岭》里就大量运用到了残疾演员的断肢绑片,通过对残疾演员假肢道具的伤情设计,完成战地救护、群演士兵伤情表现等功能。
左侧照片为《血战钢锯岭》电影画面,右侧照片为幕后拍摄现场
图片来自《血战钢锯岭》特效化妆部门主管Larry Van Duynhoven
7.与演员的交互
《太平洋战争》在美军挺近冲绳岛后,影片里有个逐层递进的尸体假肢设定。
此处的尸体假肢应用不仅承担着影片叙事时间线、与演员的交互,还承担着对战争环境的细节刻画,除了无休止的杀戮、死亡、尸体腐烂的恶臭味、人性阴暗的丑陋面、还有极端恶劣的天气,每一项都足以把一个正常人给逼疯。
《太平洋战争》随故事时间线变化而变化的尸体前后对比画面
同类型为剧情、情绪、人物服务的尸体假肢应用,笨鸟视觉技术团队除了在《八佰》里有专属设计外,《长津湖》里也有所涉及,在乱石滩上与千里有交互推动作用的朝鲜志愿军尸体就是其中之一,此时的千里还只是个初涉战场,不懂战争的懵懂少年,经历第一次直面狰狞可怕的尸体,到乱石滩美军无差别的残忍射击,再到目睹好友张小山被机枪打烂后剩下的半片脸皮,这一环紧扣一环的情绪冲击,让男孩变为男人,所以这具朝鲜志愿军尸体不仅承载着与演员的交互作用,推动千里人物转变的起点,也是情绪承上启下的结合点。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8. 有故事的伤情
《红海行动》里大巴车爆炸后四周散落的残值断臂,通过假肢细节和演员互动去讲述故事
这两处与演员互动的尸体假肢,不仅在细微处传递故事,激发想象,也通过互动交互推动剧情发展,牵引着观众的情绪共鸣点,这些尸体假肢的特别设计,使其像一个故事引导者,让人发省深思。
克制技术,减少不必要的血腥
战争必然会带来死亡,真实的战场远比电影还要血腥,唯有将战场的死亡气息做到充分的渲染,才能让观众认识到战争毫无人性底线的血腥残暴。但战争电影毕竟是一部艺术作品,其创作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输送和情绪的传达,所以不必要的元素都应该去除,我们要在现实真实与艺术真实中有一把衡量的尺度,特此我们梳理总结了其中三点代表性的创作标尺,这三点创作原则概括为一句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剔除与剧情无关的血腥
对于尸体假肢的应用场景及伤情设计,我们不是单纯站在为伤而伤,为死而死,为血腥而血腥的层面去执行还原一个战场,而是出于创作层面,对其进行艺术美学和故事隐喻的加工,当我们再现历史时,其核心思想是想缅怀和铭记,所以对尸体假肢的技术应用应该是有选择性的还原真实,剔除与剧情无关的血腥场面。
2. 削弱直接暴露的血腥
腥红的鲜血和碎肉所带来的感官刺激,会让观众脱离剧情,更会引起一部分观众心理和生理的不适感,因此我们要通过泥、水、土、烟、草、树叶等元素,削弱血腥,例如战场上被土埋着的尸体呈现出人的形状,泥土中浸流出带有血色的泥水等,虽然没有直接醒目的呈现腥红,但通过这样隐喻折射的表现形式会比直接暴露尸体本身来得更令人震撼。
《太平洋战争》美日厮杀后遍地是被泥土掩埋的尸体假肢片段画面,整个画面没有醒目张扬的猩红,
但却触目惊心
《太平洋战争》利用树木对血腥进行遮盖
3. 虚化拍摄角度
尸体假肢在战争片中的应用除了上述所示情况外,更多是丰富画面前后景,使整个画面饱含层次感的同时兼具故事隐喻,在镜头切换时的带入有承接点。例如《1917》穿越无人区就大量运用尸体假肢做为画面转移的带入点,每一个尸体假肢的入画都是有由隐藏到揭秘再到隐藏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国产战争电影对尸体假肢的使用情况
以往国产战争电影,绝大部分习惯于用群演来扮演尸体,其感觉安详、完整,没有在正确的环境呈现出正确的作用,不免让人感觉跳戏。但随着制作工业的升高,我们也看到了国产战争片对尸体假肢道具的灵活使用情况,比如《集结号》里指导员被炸断的半边身体,《八佰》里护旗场面为了达到爆炸效果所使用的假尸等等。这些国产战争影片所带来的感官冲击及情绪牵引,无论是从故事内容、画面呈现、还原真实等等,都证明着国产战争影片的进步,然而在已有的进步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探索出更好,我们有可以更好的待发展空间。
《红海行动》里被迫击炮击中后满车的残肢断臂、脸皮碎肉
《八佰》阿邱被拦腰炸断
关于笨鸟视觉技术团队的尸体假肢道具
笨鸟视觉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及技术实战经验的沉淀,目前已经打通了理论及应用的全流程,其研发制作的尸体假肢,能满足真人无法实现的效果,包括烧、埋、碾、压、抛、炸、砍等。
在《八佰》中,我们完成了诸如耗子砍头、记者被吊死、苏州河浮尸、日军强攻片段中被高空摔下的士兵、以及爆破用尸体和残疾演员的伤情假肢等。在《长津湖》里,我们提供了乱石滩朝鲜游击队风干的尸体、张小山被炸碎的脸、冰雕连冻死的志愿军遗体、兴南港美军尸体的阵列、被钢缆拦腰斩断的三位美军、被坦克碾压的美军战士以及其他战场上无数的残肢断臂和死亡战士。
除此之外,尸体假肢也可以与人互动,做出更好战争戏份,关键在于这个部门需要参与创作,毕竟战争伤效部分如此血腥,乐于深究的人多少有些不正常,因此才出现编剧不愿写、美术不愿画、导演不去想,观众却特别想看的普遍现象,而真正乐于深究于此的团队,必须要大量累积关于战地医学、法医等方面的专业资料,还要深入分析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界限,以及尸体假肢道具对电影创作的帮助,对现实血腥做恰当好处的消减,有节制使用技术,以技术为辅衷于创作本身。
真实的故事应当配以真实的血腥,这并非在讴歌战争,曾经有位老师说过:我们多做一些艺术的战争,才能让世界少一些战争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