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谌鸿翔:3D电影在中国(现场文字实录)

2013-04-04 23:15
观看公开课视频请点击跳转[公开课页面!
关于
谌鸿翔先生:
《画皮2》3D制片人、《太极1、2》及《十二生肖》3D指导,同时也是灵动力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董事及首席运营(COO)。
中国最早从事3D电影电视制作领域的人员之一,拥有丰富的跨行业经验。从2008年进入3D电影制作领域到如今,参与制作了近10部的国内外著名电影的3D制作。其中2009年制作了中国第一部3D动画电影《齐天大圣前传》,2010年著名的3D电影《生化危机4》,2011年的《惊天战神》,2012年中国3部多华语电影,包括《画皮2》、《太极1》、《太极2》、《十二生肖》。
----------------------------------------------
[公开课]3D电影在中国(现场文字实录):

谌鸿翔:欢迎大家!我们有一个下午的几个小时的时间。然后能够在清华这么好的一个学府圣地,大家来沟通一下关于电影的一些经验。我们去年国内的华语电影,一共有五部,五部华语电影,包括《画皮2》、《太极1》、《太极2》、《十二生肖》、《血滴子》,那么三部半基本上是出自于我们公司,所以在做这些电影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酸甜苦辣,然后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先看一段视频。
这是当初做《画皮》的时候一个制作的花絮,简单的一个3D制作流程。

下面跟大家聊一聊我们的一些关于3D电影的一些事情。首先我们看一下2012年中国电影的一些情况。
\"\"
2012年无疑又是中国电影飞跃的一年,全国的票房达到170.73亿,总票房已经,目前应该是全世界的第二大电影市场,是电影的生产量,应该是现在位居世界第三,但是票房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超过了日本。2012年全年生产的电影,我们加上电视电影,加上各类的电影,一共有893部,国内上映是289部。那么也就是说,2012年几乎每天会上映一部电影,每周会有一部进口影片。因为还有加上去年的34部的引进影片以及几十部的批片,所以基本上上映的总量应该是在三百多部。2012年,每天增长的电影银幕数是10.5块,这个数字非常的可怕。也就是说,每天会有一个电影院会建成并且开张。这也是中国电影整体,我们说飞跃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
那么2012年又是中国电影挑战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座的可能多数是电影从业者,在以往的过去的一些时间里面,我们只有20部的分帐大片,但是2012年分帐大片的数量增加到了34部,而新增加的14部基本上都是IMax电影或者3D电影。然后我们每年还会有几十部的批片,所以基本上的进口总量应该接近80部,具体数字现在还没有统计出来。为什么说是很悲催的上半年以及令人兴奋的下半年,去年截止到6月30号,不算《画皮》,咱们国内上映电影140部,赚钱的电影是2部。去年2012年赚钱的电影仅仅有2部,一个是《大魔术师》,另外一个是《黄金大劫案》,仅仅有2部。那么从6月30号上映以后,从《画皮2》上映以后,我们年底不断的在爆发一些奇迹。
《画皮2》当时我们也很荣幸,因为那个时候整个破了12项华语片纪录。但是紧接着年底这个纪录不断的又被一次次的破掉,比如说《十二生肖》,大家熟知的《泰囧》,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还有包括后来的,《血滴子》不算,后来像年初的这个《西游降魔篇》,都把《画皮》当初7个多亿的这个纪录给破掉了。其实年底还是非常兴奋的。
所以去年的总量,170.73亿来说,国产影片也是近几年第一次没有超过进口影片,国产影片的票房总数占到了48%,进口影片占了52%,其实大家可以想想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上映的289部电影,打不过北美的基本上三四部电影,这是中国目前的情况。
然后在电影现在赚钱这样一个现象里面,然后这些电影巨头们又在跟院线去交锋,希望提升分帐的比例,这都是2012年发生的一些事情。2012年对于中国3D电影来说其实是特别好的一年,其实2012年才是中国3D电影的真正的元年。大家都知道,从2009年以前,中国引进的第一部3D电影,其实应该是2008年,《地心历险记1》和《闪电狗》,应该是在2008年。但是真正从3D这个行业,它爆的主要的年份,其实是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主要是因为《阿凡达》。《阿凡达》上映以后,全球都有点晕,突然间看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感觉非常好的一个商业气息。但是中国,因为我们这家公司是从2008年开始转行专业做3D电影,但是我们从2009年做了中国第一部的3D动画片,(《乾达前传》),在2009年的十一档上映了,然后很不幸,应该说很荣幸,撞上了《建国大业》,所以票房五百多万的成绩。
\"\"
但是后来我们也是在观察中国这个市场,所以在2010年、2011年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的市场在3D几乎没有,这几年,之前这几年我们也是在给好莱坞做代工,参与了一些片子的局部的制作。好莱坞是不可能给你全片制作的。所以到了2012年,2011年底的时候,我们也很有意思,我们正好见到了《画皮2》制片人。当时也是机缘巧合,总制片姓庞,也是在拍《画皮2》的时候想要不要做3D。其实那个时候也是在犹豫,也考察了很多的全球的很多的企业。后来遇到我们以后,我们应该说一拍即合,我说服他的道理很简单,我问庞总,我说你有没有信心把《画皮2》做到三个亿?庞总是一个很happy的人,三个亿?我一定会做到五个亿。我说不用那么多,我说你做到三个亿,我就能帮你做到四个亿。为什么,我说特别简单,3D电影票比2D电影票贵30%。就这么一个契机,当初就决定了,说《画皮2》做3D。
所以《画皮2》尽管现在的纪录被很多的电影超过了,但其实《画皮2》对中国电影本身的推动意义还是很大的。因为它本身有1777个镜头,特效镜头占了1200多个,应该也是目前中国特效镜头最多的一部电影。另外它是一个制片人(制度),乌尔善也是一个新导演,在那个时候乌尔善突然间变成了中国票房第一的导演,现在被徐峥超过了。2012年总共上映的3D电影是5部,其实还有两部动画片,我就没写在里面。原来我们想过把《大闹天宫》的2D版做成3D版。
\"\"
同时2012年10月19号,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出台关于对国产高清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扶持、奖励国产3D以及巨幕电影。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一个政策,这也说明中国在未来电影方面的发展,一定会更加的关注电影的科技这一个领域。具体的奖励办法是从五千万票房开始奖励,一部3D电影,五千万票房,奖励一百万。一个亿到三个亿,两百万,三亿到五亿,五百万,五亿以上,一千万。去年的华谊兄弟其实通过3D电影,它拿到的各类补贴已经超过了三千多万。这是白给的钱。当然它具体分到它手里可能没有那么多,但是包括《十二生肖》,包括《西游》,包括《画皮》,这已经三千万了。《太极》1、2票房过亿,按照这个指标来说,也应该能拿个四百万。
\"\"
这是当时《画皮》上映的时候,国富老师说的一句话,叫3D已成为奢侈的仪式,电影变成不只是电影,它变成了一个宣泄活动,这个活动带有极尽感官之能事的态度,要看大片,要看3D、IMax。这个话题不想再深入了,这个话题要再深入的话,大家要从什么是电影,电影到底应该是拍艺术片,电影是个艺术还是一个工匠,这个谈得很多了。
所以中国必然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的3D电影市场,这个是毫无疑问的。目前中国总体的银幕数应该到了一万四千多块,应该是最新的一个数字。3D银幕应该是将近一万块,应该是在全球3D银幕数的50%以上,这个数字。因为我们新建的银幕实际上都是数字银幕,数字再去转3D,本身3D的放映条件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的数字了。2011年五千三百多块3D银幕,这个刚才说了,2012年已经到了一万三千多块的总数,九千多块的3D银幕。
\"\"
2012年总共上映的3D电影,我昨天晚上一个一个数了一下,一共是36部,其中华语影片7部,2部是动画片,真人电影5部。分别是《画皮2》、《太极1》、《太极2》、《十二生肖》、《血滴子》。那么全年的36部3D电影的票房总产出量应该是在70亿左右,具体的这个因为准确数字现在还没有完全出来,应该是在70亿上下。那么占全年票房的41%,3D电影的数量占全年电影放映总数的11.6%,这个数字其实也很有意思,这个数字说明什么呢,其实仅仅有36部电影,但是我们可以拿到全中国接近一半的票房。这也就是说,3D电影本身的一些特性以及票价决定的。
\"\"
那么华语3D电影在2012全年3D电影票房产出量,大约是28.1%,那么也就是说我们5部这样的华语电影,当然动画片其实,还是没有谈动画片的问题,我其实没有歧视动画片的意思,但是没有谈。也就是说,其实我们5部电影,其实这个数字也是蛮振奋的,我们5部华语电影占36部电影的票房产出量,我们接近了四分之一。那海外动画片去年有很多,华语电影历史上排行前十位的电影,中国目前华语电影排行前十位的,有六部是3D电影。排行前十位的,《阿凡达》14个亿,《泰囧》13个亿,《西游》12个亿,《变形金刚》11个亿,《泰坦尼克》接近10个亿,《十二生肖》应该是接近9个亿,《画皮2》7个亿,《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谍中谍4》。所以看到黄颜色的这些,都是3D电影。而其中这六部3D电影,应该是五部,《西游》是今年了,应该有4部都是在2012年上映的。
\"\"
\"\"
\"\"
这边就是说一下,什么样的电影适合做3D。我们在跟很多的咱们业内的出品方、制片方去聊,我们见到这样一些现象,大家突然间发现《画皮2》赢了以后,大家突然间很多脑子一热,觉得3D又是一个赚钱的手段,所以找到我们的片子特别多,去年我推掉的电影大概将近有10部,为什么推掉呢,首先我第一句话就问,您能告诉我片子是什么类型?然后推掉的电影基本上,要么是都市情感的,要么是一个伦理剧,要么是一个什么什么。最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一个老板跟我说,说兄弟,你就把这部电影的字幕做成3D的就行。我真的遇到过。
我说这个真不行。那么我们总结,其实你看到的,就是国际上的3D,基本上有7大类,我们说科幻题材、魔幻题材、年代题材,年代我把武侠这一类的动作电影放在年代里面,古代战争等等。惊悚,纪录片,动画片,情色片。适合做3D电影,我总结下来其实就是这七大类。总而言之,应该是这种日常生活中大家看不见的这些东西,做成3D电影才有意义,才非常的好看。那么我们反过来,再看中国目前的一些情况,科幻电影,到目前为止中国我觉得没有,这个题材我们拍不出来。很多原因,拍不出来。魔幻其实也就是从这两年刚刚开始,因为魔幻跟封建迷信,这个尺度有点不好说。那么年代是我们目前做得最多类型的电影,但是我想现在的观众应该也有点腻了,所以才有《泰囧》现象,《泰囧》叫报复性的观影,大家都不愿去看这个所谓的改编的三国,改编三国搞得没法搞了,那就后来就去搞这个楚汉争霸,去年是大家都搞楚汉争霸。然后今年大家一块儿搞《西游记》。所以这是一大类我们现在挺多的电影,但是这类电影到底前景如何,其实现在还是不知道的。
\"\"
惊悚片,中国在这个,其实中国的惊悚片市场相对是一个挺独特的市场,因为它的票房一般是超不过三千万的。投资基本上,可能就两三百万这样的投资。这类题材其实是非常适合做3D的,但是在中国目前我们也有很多的片子,都找到我们在谈。但是由于中国市场现在整体的问题,可能有很多的观众一听是惊悚片就不会去看,或者国产惊悚片,因为一些体制限制原因,太吓人了审不过,你不能有鬼,或者你不能有恶鬼。其实我们后来说,我们冤枉了,这个鬼是可以有的,但是得是好鬼。怪兽多一点,但是特效,费用一下上去了。所以刚才在跟那个老师还在沟通,说一个破塑料袋飘来飘去,叫惊悚片。包括我们现在其实想找我们做惊悚片的很多,但是后来一聊,我说你片子总共投资多少钱?总共投资,他要控制在三百万左右。那么对于他算帐来说,他承担不起一部3D电影的制作成本,这是很大的问题。
还有前两天,跟一个公司的老总,吕总。他也是中国很多惊悚片的制造者,包括比较有名的《B区32》,包括《出租车》,跟我诉了一晚上苦,他说这个行业太悲催了,为什么这么悲催呢,我每部片子,我一上映,就被广电总局给毙掉了。然后请客、吃饭、喝酒,把片子捞出来,上,然后票房只有一千多万。自己兜里赚的,其实赚到手里的不到一百万。然后第二个片子还是这样,说干得特别惨。但是惊悚片本身的类型其实是很适合3D的,我看最近网上大家又在一块儿抵制3D《贞子》,我最近看到一现象,说我们不要看日本人这个《贞子》,因为我们这个什么片子,应该是《金陵十三钗》吧,好像到日本,票房是零。我们让《贞子》在中国票房也是零。但是人家是3D的。
纪录片,其实我们认为是非常好,适合做3D的一个题材。纪录片电影也是我们自己,其实很想做的一类型电影。但是跟我们传统的在电视上看的那个类型的纪录片,可能不太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前年有一部非常好看的纪录片叫《海洋》,大前年有部非常好看的3D纪录片叫《深海探奇》,其实没有做任何的宣传,票房都能到五千万以上,这是个特别好的现象。动画片很多,但是国内动画片,不谈。动画片国内目前没有成功的动画大片,这仍然是目前的现状。情色片中国上不了。
所以基本上我们看到,适合做3D题材的,在国内还是比较局限的,还是在这几类。那么我们现在接触的一些,可能会好一点的,比如说像《十二生肖》这种题材,我们把它,其实有点不好定义,因为它有点接近于动作,有点接近于科幻,然后它的场景还是比较美,在国外的一些场景,包括后面马上会上映(《富春山居图》),这一类型的电影到底适不适合做3D,我们也不知道,实话讲。但是,看票房反应。
2012年涌现的3D制作公司如同雨后春笋,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国都喜欢扎堆,扎堆在电影行业里面尤其严重。当年《孤岛惊魂》好了,你看今年到处都是惊悚片,马上《泰囧》好了,紧接着该到处肯定是,今年投拍的喜剧片哗一下来了。3D一样,3D大家都觉得好像这个门槛很低,我攒个几百号人好像这事就干了。我们现在听到的比较夸张的3D公司出现的,有克拉玛依油田的,在做3D制作团队。更夸张的我听到的,是吉林延边在用朝鲜人民去加工3D。这是目前中国3D的一个情况。那么实际上真正有业务做的,不到五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没片子,片子在哪?去年一共五部电影,华语电影,3部半在我们手里,另外半部是在台湾,还有一部是在加拿大。可能还会有一些公司会以代工的形态出现,但实际上它的生产量,要养一个庞大的团队是远远不足的。
\"\"
北美现在第一大的3D公司叫(3OD),北美整个过程,我们看也很有意思,北美从2010年出现以后,3D市场爆了以后,它也出现了很多的大量的3D公司,然后随着这个市场的正常化竞争,那么很多的这样的公司也纷纷倒闭,基本上北美剩了三大家3D公司。一家叫(3OD),一家(major3D)和(vancher3D)。现在最近看到(vancher3D)可能也逐渐的要被淘汰掉了。但是(3OD)在北美,大家可能难以想象,它在北美有九百人的公司,它一年的人力成本在八千万美金到九千万美金,它每年生产电影基本上在15部,它到10部左右,这家公司持平,做到15部才能获利,这是北美的情况。
\"\"
中国我们是觉得,必然也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但是只不过中国,我们比较痛苦的是这个盘子很小,目前整体的这个3D电影制作的容积,我觉得我一家生存都困难,这个蛋糕。所以其实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这个时候我们仍然处在一个饥渴的萌芽状态,我们无法形成一个规模。这些问题,国内电影营收的压力导致价格成为竞争的先决条件,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在去年,在北美也开了分公司,直接去对接北美的业务。我们在2010年到2011年对接北美的时候,是有很多中间公司作为我们的代理商,所以我们又叫层层盘剥。但是我们现在重新进入北美市场的时候,我们跟外方去谈,我们有什么什么优势,我们做过全片,我们有人,等等。老外都很认可,但是最后一点我跟他们谈到的时候说,我们成本很便宜,老外是不认可你的。因为在外方来说,你便宜,实话讲,比如说五十万美金,或者你便宜一百万美金,对于投资一部一个亿以上的这样的电影,你这点的节约对他来讲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永远是质量。
\"\"
但在中国目前的状态,是因为首先3D行业没有标准,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好的3D电影,不知道什么是不好的3D电影,然后所有的评判,竞争到最后就成为一个价格,而价格竞争到最后最终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这个行业的公司纷纷倒闭。北美现在的这些公司倒闭也是同样的原因。所以这是国内目前价格是第一位的。
当然这个问题又反映出整个电影回收的一个问题,中国电影基本上,当你的片子投资到1个亿的时候,你几乎票房成为你唯一的回收渠道,你到电视台的售卖、互联网的售卖,几乎占你整体营收的盘子里,比例会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那个费用基本上是固定的。那么北美目前大概三百亿美元的电影市场,其实它的票房仅仅只占了三分之一,它会有一百亿美金的全球市场,以及一百亿美金的衍生品市场。但是中国这两个市场是不存在的,何况大家现在都乐此不疲的在看盗版,所以这也是造成了中国整体回收,其实投资人回收有压力,他有压力自然在制作公司上,他会更加的去打压这样的价格。
\"\"
国内电影投资者的观望,观望是,怎么说呢,就是说大家对3D电影的认知,到底还是不好,我觉得我们目前感觉呈现一个比较极端的两极化的一种现象。有一类导演就是说,我一定要做,有一类投资人就说我不想做。那么还有一部分人是在中间摇摆。所以这种我们都遇到过。然后国内导演对于电影科技应用的不确定性,其实这个我是觉得,这是导致我们目前电影科技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前两天我们听森局讲课,很有意思,他在讲中国电影的发展,其实当初是在学法国,是跟着法国的体系沿用下来的。那么在他们跟法国,目前政府在沟通的时候,法国都在跟他们讲,你不要再学我们了,说我们保护之前,法国电影和美国电影的比例,票房收入是50对50,说保护以后,美国票房的比例变成了80%,国产只剩了20%。
\"\"
所以,还有就是说,那么这是扯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你对一部影片到现在来说,你做一部电影,你是在表现导演的艺术,你还是要做出一部观众喜欢看的电影,我觉得这是一个目前大家都要反思的一个问题,尤其对电影从业者来说。而且导演对这种新科技本身的排斥,其实是一个,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一个新的事物出现。
你比如很简单,电影特效抢的是电影哪一块的钱呢,抢的是电影美术的钱。你在好莱坞,现在制景,基本上最多,墙体一半,近景给你搭起来,再上面,再顶上,全部是绿布来完成的。中国导演觉得这样,它对你后面的特效到底完成度,他是不了解的。所以他宁可在现场去花很多的钱给到美术,然后把整个房间雕梁画栋完全做出来。其实这个在正常看,这是一个极端的浪费。对于3D电影同样是这样,很多的导演一上来就排斥,不去了解一下就去排斥。这个其实是一个很阻碍电影科技发展的一个现象。
你比如说,也很有意思,像跟天宫的老板,也是比较大的一个特公司,他们在做《一九四二》的时候,他们给冯小刚做了动态预览,就是PREVIS这个东西,一会儿我会讲到什么是PREVIS。PREVIS这个东西做完了以后,它其中有一个功能,你比如要请群众演员,有一些镜头,我把人头基本上算出来,你这一个景,比如说需要两千人,正常大家有点备份,两千两百人就够了。冯导一定要四千人。一个镜头,帐篷,一算,可能要五十个帐篷就够了,导演一定要一百个帐篷。这个说明什么?就是说导演本身对现代电影科技的不安全感,他宁肯,比如雇两万军队来给我演难民,他也不会像好莱坞这样,用电脑技术来复制、复制、复制。所以其实是在造成电影的极大的浪费。
\"\"
然后就是电影制作人员对3D领域缺乏清晰的认知,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3D这个行业它本身是个比较新的行业,那么这个行业跟传统的电影制作流程的衔接,那么到现在其实我们认为仍然是不清晰的。那么另外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3D的标准,全世界都没有,这个行业。那么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就是在全世界,比如在中国,什么是真的3D什么是假的3D,这个我们是受害者,一会儿再跟大家诉苦。
\"\"
制作时间紧迫,正常在北美,它的后期给3D预留的时间是四个月到六个月的时间来制作。我们在做《画皮》的时候,一天多余的时间都没有留给我们。做《太极》的时候,两个月一部3D电影,还要跟后期同步来完成。那么这个,当然不是说我们自夸我们自己,当时做《画皮2》的时候,这个投资方,尤其是从华谊这边,它最大的顾虑,没有预留3D的制作时间,你能不能做得了。那么最终的结果,其实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说,《画皮2》从一开始制定发行策略是,我先上2D版再上3D版,后来大家决定做了,但是对我们也是比较疑问的,你能不能按时做完3D版,或者效果怎么样。然后一开始,所以在同步的发行策略,先上2D版再上3D版。我们做到一半的时候,请乌尔善导演来看片,乌导进门之前就跟我说,说我上午刚刚看完《泰坦尼克》,意思就是说,你们做得怎么样?下午看完片,乌尔善站起来,很难得的说一句话,他说,果然不比《泰坦尼克》差。然后的发行策略就变成了3D版、2D版一起上。然后再往后做,后来就变成了先上3D版再上2D版。然后最终的发行策略只上了3D版,不上2D版。这也是随着发行策略的改变,可以说对于我们整个制作流程的信心。
\"\"
当然这个现象是不对的其实,这个现象导致了很多的遗憾在里面。没有评判标准,这个我仍然就是说,这个标准的问题是一个特别大的一个问题,包括比如说3D实拍和后期专制的争议。中国从2010年,有一部电影叫《诸神之战》,不知道在座各位看过没有,这部电影上映以后,第一次媒体跳出来喊假3D这个概念,这是第一次跳出来喊。其实这个电影本身也冤枉,因为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其实3D跟电影放映条件的关系。因为现在的3D本身的原理,都是我们叫这种偏振光的原理,它把光分成了左右眼,横向波、纵向波分别进入左右眼,然后来用大脑的生理错觉来成像。我需要给大家讲一下3D的成像原理,稍微讲两句。
3D其实不是个新的东西,3D从五十年代就有,中国八十年代,我小时候看过《五郎八卦棍》,都是3D电影。那个时候是红蓝3D,就是现在可能,在网上你也能看到,有一个很便宜的眼镜,纸做的,然后一半是红的一半是蓝的,那种糖纸的那种东西来看电影。它什么原理呢,它就是说人的大脑,人有一个生理特征,当一幅画面,因为所有的人的大脑会自动的组成画面,因为你是分左眼和右眼,来看一个世界。那么人肉眼本身会把这个世界进行自动的还原,所以我们才能看到这个世界是立体的。那么在这个还原过程中,当你把一只眼的一部分的信号和另一只眼的一部分信号,你给它缺失掉,然后人的大脑会自动的重组这个图象,然后产生的立体效果。
那么在红蓝立体时代,它是一只眼屏蔽掉了红颜色,一只眼屏蔽掉了蓝颜色,它是靠缺失颜色来实现立体效果。但是在八十年代为什么没有兴起呢,是因为电影如果你把颜色给失去了,那么电影就不能成为电影。所以那个时候就是,那个就没有兴起来。那么现在的偏振光原理,颜色是没有缺失,但是它丧失的是什么?丧失的是亮度。它把一边的光是横向波,一边的光是纵向波,分左右眼来进入,进入以后你大脑重组,然后产生了现在的立体的这样一个空间感。所以它本身的亮度是缺失的。然后再加上我们的眼镜也有些颜色,然后再加上我们的电影院灯泡一般只开到70%,再加上我们影院系统又分杜比系统和(RealD)系统,等等这些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的亮度基本上只有正常亮度的百分之十几,这是3D影片的一个,目前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原理上的一个问题。
所以在这个,说下系统的问题,系统这个也很有意思,新的系统现在电影院一般有(RealD)系统,要好很多。那么原来我跟影城的老板,这个总经理,去聊天。他说他们影院有一次在放《复仇者联盟》的时候,两百人的影厅起义了,里面嚷嚷最欢的是另外一个电影院的总经理,我估计有这个可能,有这个竞争的因素在里面。说你这个灯泡开太暗了,说我们这也是搞电影院的。然后最后老板出来道歉,说对不起,我们是杜比系统,我们的灯泡已经开到90%了,还是不行。所以这是3D放映的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在后期,在(DA)的时候,往往会在正常的2D的影片的亮度上,我们会加一个10%的亮度,太亮了就次了。所以为什么要加亮,是因为你的亮度会缺失你的层次,3D如果你的层次缺失了,你的空间感其实就没有了,主要是这个问题。
\"\"
所以在2010年那个时候,媒体其实很不负责任的提出了一个概念,所谓的真3D和假3D这么一个概念,很单一,他们提出来。好像就是说,观众也都受到一些误导,包括领导也受到一些误导。大家评判一部3D电影真与假的标准,其实特别简单,我特别清楚,摘下眼镜能不能看。摘了眼镜能看,一定,大家觉得,假3D,摘下不能看就说是真3D。我觉得这样的评判太不公正了,《少年派》我觉得可能在座的都看了,好电影,前面的对白镜头和后面的特写镜头,摘了眼镜能不能看?一样能看,这是一个标准问题,这是一个3D制作的标准问题,恰恰以实拍来说,它为了,全片你要剪辑,你的焦点的起伏,你要舒适,它恰恰是把它的(流入平面)跟你的焦点是放在一起的。实拍往往是摘了眼镜,在对白镜头上,在特写镜头,恰恰是能看的。这种诟病的镜头,如果说不是对白特写镜头,如果是空间感,这样的镜头,其实摘下眼镜一定是不能看的,永远是前期做完后期的。所以这是一个,就是说我们没有说评判标准的问题,受误导的问题。
所以很多的,我们也在说电影局的一些领导在不同的场合振臂高呼,我们不要摘下眼镜能看的这种后期转制的3D。其实这种东西跟我们后期转不转制完全没有关系。所以这是我们,3D电影本身最难的一部分。
\"\"
刚才谈到来自海外的挑战,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面临的挑战。《西游》这部电影本来应该也是我们来制作的,后来美国第三大的3D公司叫(venter3D)跳出来了,然后给人家拿走了,价格比我们还低居然,我很郁闷。昨天也是跟华谊的制作总裁张大军(音译)在聊天,我就问他,最后你给了它多少钱?我不能告诉大家,但是确实很低。那它怎么做呢?我说它怎么赔钱做?这家公司本来就要倒闭,它怎么做?人家说这部电影我放到韩国去做,韩国政府不但有补贴,它还给你钱。所以导致了这部片子我们没有做,如果我们做了更自豪,又能有一个纪录的电影。
\"\"
所以最近我也是在不同的场合,在跟领导打保票,就是说中国目前,还有一个现象是什么,海外的特效公司纷纷在倒闭,大家有一部分人很振奋,很多媒体也很振奋,其实这个现象在我看起来,我觉得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而恰恰因为它的市场的饱和,而会进军,进一步的会进军到中国来。这是一方面,它的市场不好,一方面中国这边一家独好,纷纷都会进入。我们跟北美第一大3D公司(3OD)在沟通的时候,那么它已经说得非常清楚,它一定会来中国。它来中国有几个大的原则,第一它的品牌是不变的,第二,它把它的软件可以给你,但是核心的标准和技术还在它自己的手里,你们的就是你中国目前的廉价劳动力,然后来增加它的收入以及它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它其实一个很大的原则就是,它的母公司是(DLance),它说我不能跟我母公司进入中国的策略产生冲突。
\"\"
其实这个行业在全世界,比如说加拿大,包括美国,包括韩国,都有很多的补贴,但是对于我们后期来说,我们非常的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再不扶持,其实这个行业真的就没了。本来就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像比如说,国家出台3D电影鼓励政策,但是我们说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它拿这种补贴的钱,还要打压我的价格,然后把这个片子再包给海外去做,那么国内这个行业仍然起不来。这也是一个,一定会出现的现象。
自身的挑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后期这个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我只能做一个活,这是没有办法的,特效也是这样,全是这样,包括其实导演也是这样,当然负责任的导演,不负责任的导演也许跑几个。负责任的导演,在同一个时期只能做同一个活。这就导致一个问题,以公司运营来说,我怎么能保证我这么多人,一个活一个活衔接得无缝连接?当我,我原来可能是一个赚钱的项目,我两个月没有下一个生意,那我可能就赔掉了。所以这也就是说,北美比如说,《少年派》的这家特效公司,(RH),倒闭的一个主要原因。北美也存在价格竞争,不是说不存在,就是说人家做得都很好,人家有一千人的团队,然后李安在那儿获奖还在那儿说,我们希望特效再便宜一点,我们希望它再真实一点。然后外面五百人在游行。公司都要倒闭。这是行业本身的劣势,这是没办法的。
所以如果想进入这个行业,大家必须是一个热爱电影的人。
\"\"
基本没有进入国内电影行业视野,这个没有问题了,抱歉这个比较早,这个论点。这个现在大家已经,我们最近接触要做3D的有很多,但是也是犹豫中,但是有很多。质量缺乏统一标准,刚才说到了。其实我们发现,就是说3D电影的审查标准在中国真的是个问题,从我们很多专业性的角度来说,它的边缘,它的物理空间等等,这些问题产生了以后,但是观众可能,就是因为镜头很快,它就过去了。所以就导致了一个,目前就是说,什么是一部好的3D电影,还是其中的一个问题。怎么去审查一部好的3D电影,没有一个评判标准。所以就导致这个行业竞争很乱。
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刚才跟我们梁老师也在说这个问题,电影行业后期,或者说我们3D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的是又能懂技术编程又能懂视觉这样的人。中国是天生从高中文理分班的,理科是理科文科就是文科,我们没有介入,我们没有这样的跨界的人才。从业者大多为非影视行业的专业人士。什么叫非影视行业的专业人士?大多数我们的员工都是来自于,我们叫高考制度的被淘汰者,然后在社会上学了动漫,学了一些软件的使用,然后进入这个行业。目前基本上是这样的问题。所以他们在电影,到他们手里看到的不是镜头,在他们手里看到的是图片,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然后单一员工的年创造价值低下,就是它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问题。
未来的挑战是什么,关于3D电影,观众观影习惯的提升。是这样的,我个人是这么理解的,首先还有一个中西方对于3D电影本身认知的差异,这个后面会谈到。习惯的提升指的是什么呢,原来《阿凡达》年代,你给他一个空间感,在2009年底,2010年,你看部3D电影,你看一个空间感,你已经觉得,好神奇。但是到了今天,2013年,你一部3D电影再给一个空间感,他不会再去买单了,他认为这个3D电影没有什么好看的。所以观众对于3D电影本身的需求也是在提升的。
价格的恶性竞争,刚才也谈到了,肯定还是要持续一段时间。价格竞争与制作质量的矛盾,就是它即使再给我便宜的钱,我的质量也不能做坏。实拍3D成本的下降与从业者熟练程度的提升和后期转制的竞争,怎么说呢,就是说现在的3D制作形成了两大流派,一大流派是实拍流派,一大流派是后期流派,后期转制流派。我们其实是两者之间,我们这家公司从来定位都是叫3D电影综合解决方案提供者。我们从来没有说一部电影一定要后期转制就好,或者一部电影全部实拍就好。两者都有各自的利弊,我们拿部电影过来,我们是要给它分析,可能规划出不超过50%的镜头,可能会利用实拍,剩余镜头用转制。那么实拍本身从从业的技术来说,目前也基本成熟,确实基本成熟。实拍的设备和价格,现在也越来越低了。但是实拍有它自己的一些先决的劣势,然后是人员的流动。
观众需要什么样的3D电影,这是我们也一直很困惑的问题。我们《画皮》上映以后,我的微博就爆了,两百多条,有六十多条是骂我的。那么一部3D电影是要舒适呢,还是要空间的体验呢?你是要融入感还是要视觉的刺激?你是要影片的情节还是3D效果?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后总结是专家看3D电影一定是看健康的,导演一定要效果的,观众要刺激的。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我们因为一开始还是给好莱坞进行代工这样的模式下来的,所以我们在做《画皮》的时候,采用的还是好莱坞的制作标准,也就是说基本上特写镜头和对白类的镜头,你摘了眼镜还是属于能够观影的,就是它能看成一个现象。但是这样会导致整个影片你看起来会很舒服。3D电影有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大家会晕,晕由几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问题,首先你不要坐得太近,这肯定是一个问题。你坐第一排,你看2D电影你也晕,就不能怪我3D电影。第二点,3D电影来说,电影本身,导演会有一个视觉焦点,比如一个画面里面,人物或者什么,这有一个视觉焦点。同时我们会有一个零度平面点,零度平面点以内我们叫入屏,零度平面点以外我们叫出屏。零度平面点以内叫正视差,零度平面点以外叫负视差。
那么一部电影如果让你的焦点不断的在零度平面点,从内到外从外到内的不断的跳跃过程中,你是这样在看一部电影的话,一定就吐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尽可能的让观众保证他的舒适程度,你的焦点不要让眼球会不断的对焦,你人看得就相对舒适。但是这样的问题跟你要的视觉刺激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画皮》就是我们感觉,做个总结,做得太舒适了,太舒适以后人的肉眼会适应这个空间感,反而就不立体。这也就是我后来听到了,比如徐克导演在拍《龙门飞甲》的时候的一个问题,他是戴着眼镜在看这个3D兼容器,看着看着他适应这个空间感了,然后不断的要加大景深,不断的要加大景深,生怕别人骂他说这个立体感不够。加大到最后就导致了影片整体的变形。
所以大家去看《龙门飞甲》,像微缩景观一样,小人在一起打架,这都是不符合电影规律的。
那么要影片情节还是3D效果,好莱坞从一开始来说,就是电影他认为要看的是什么呢,是融入感,3D是给观众一个融入感,人是要跟着剧情走的。你不要老搞那个东西,就是飞来飞去,让观众躲来躲去,这个东西应该去游乐场去体验,你不应该在电影院里去体验。但是中国观众,我花了一百五十块钱买了张电影票,我不受这种视觉刺激,他觉得他亏了。所以这都是我们在考虑制作标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所以我们来看,当初这个《少年派》和《2012》的一些问题,我们最后总结了三点,要做出好的3D电影,总结了三点,就是3D电影一定要进行前期的3D镜头设计,与实拍和后期转制无关。所以我也是在不断的强调一点,只有好与坏的3D电影,没有真与假的3D电影。刚才谈到了,如果所有导演的摄制完全按照2D的叙事语言,你即使换了3D的实拍的机器拍出来,仍然不会是一部好的3D电影。但是如果一部电影在前期你进行了3D镜头的设计,即使你拿2D拍摄回去转制,它仍然是一部好的3D电影。比如说《复仇者联盟》这样的电影,它全是后期转制的。北美现在的现象其实很有意思,北美现在的现象,越大的电影反过来越要后期转,只有小片才会实拍。那么其实实拍会增加的成本,远远大于后期转制的成本。当然它是隐性成本,不是说换两台机器就够了。它的制景,它的后期,它再(VI)等等,它会增大,这个不讨论了。
第二个就是电影内容的视觉表达,需要加入比较强烈的视觉奇观,这是一部好的3D电影,我们觉得应该具备的一个条件。比如说《少年派》里面,其实大家有一个镜头可能印象很深,老虎坐在船头,派问老虎你在看什么,然后这一个镜头,啪,第一视觉一个漫游,钻到海下去了,很多动物,鱼,鱼后面又变成了动物,最后又变成了光点,然后你就看到一个沉船,组成了他母亲的像。这个我们就觉得,其实完全是为了3D设计的视觉奇观,跟情节本身,其实关系不太大。当然这种,我们觉得3D电影必须要有,全片三到四次的视觉奇观的体现。
还有就是好的特效团队的紧密合作,这个3D一定是,特别牛逼的镜头一定是3D,就是跟这个特效团队一定是合作非常紧密。因为出彩的镜头一定是特效团队做出来的,它一定不会是普通的对话镜头,做不出来好的视觉奇观。所以这里面的紧密合作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其实刚才已经谈到了,没有真与假,只有好与坏,那么如何去处理,有没有(叠化)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反过来讲,还是牵涉到3D电影的标准问题,其实还是这个问题。
我们发现,比如这次《霍比特人》,我看完我又晕了,因为好莱坞把它的3D拍摄标准又变了,它有大量的出屏的镜头,《霍比特人》是实拍的,有大量的出屏的镜头,几乎所有的镜头全部放在屏幕外面。原来我们谈到了,比如说一些卡边问题,一些要规避的问题,在它的影片中全部不存在,所以又产生一个新的标准,它跟前面的标准全都不一样。但是我觉得舒适性还是蛮好的。只不过谈一下,就是说《画皮》实际上我们当初为什么做成那样的一个状态,其实还是我们有些妥协的。那么《画皮》本身是一个包装了魔幻外壳的爱情电影,它有大量的特写的镜头。一个脸充满了整个屏幕,我怎么做立体?如果我做这个脸出来,又有卡边的镜头,这个脸是变形的,放进去它也是变形的。所以我只能把这个脸放在屏幕上,我再怎么做它也就是个脸。
所以这就是我们当时做《画皮》,被大家诟病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但是尽可能的我们在空间感上还是加大了,但是当初,比如说,与特效合作,还是尽量的避免现在的这样很大量的出屏的镜头。其实《阿凡达》全片拉完看一遍,《阿凡达》只有一个出屏的镜头,就是它在飞机打,炸那棵树的时候有一颗燃烧弹弹出来,全片是没有的。但是中国我们现在在做《太极》的时候,其实全片出屏的镜头非常多,而且完全按照中国的标准在做。但是我们还是在强调的就是说,是要为剧情服务,这是很重要的,还是要给观众一个代入感。
我们跟(3OD)的总裁聊的时候,他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可,他说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我觉得这个永远是电影技术的一个大的原则。所以刚才看到的这个是我们从《画皮》到《太极》的标准的转变。《画皮》最后被很多人诟病了以后,在《太极》我们完全的改变了3D电影的标准,完全是用了一个中国人认知的一个标准。但是其实在这种妥协过程中,我们很明白,一定是有牺牲的,我牺牲的是观众的舒适度,我把大量的特写类的镜头、对白类的镜头,我都给它做成双银幕,我给它出屏或者入屏,你就不骂我了,摘下眼镜不能看,大家觉得这就是好3D了。结果也是这样,《太极1》、《太极2》没有人说3D效果不好,恰恰说3D效果好。所以这是我们一个无奈之举。
所以就是说,一部好的3D电影,我们说其实对于3D来说,介入电影的环节,其实四个环节都可以介入,你前面拍完了你给我,能不能给你做成3D?我能,但是一定不是个理想的3D电影。比如说,《2012》这样的电影。不要听它营销宣传的一些话,没有意义。它其实,因为它的特效类镜头分层文件,其实已经无法再提供,所以它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做到非常的效果好,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除非特效重新做。第二部,电影拍完,特效做之前来介入,这好很多,比如说《太极》,在这个阶段我们来合作。我们会告诉特效公司,你在做这些镜头的时候,你要给我提供什么,并且你在做这些特效镜头的时候,你要注意什么。刚才说了,好的视觉处理一定是跟特效来结合的,所以第二步也可以做。
再往前一步,在现场我们要提供服务,跟组,跟着导演一块儿去聊,那么更能够规避一些实拍过程中会造成3D语言的缺失。比如很简单,一个特写镜头,电影正常运用的方法,卡边,上下卡边,大光圈打脸,背后完全没层次,这样的镜头怎么做3D都不会好。那么首先,你先不要把脑门上边卡边,不要卡这个边。把后面空间感的光圈小一点,背景不要那么实也不要那么虚。你后面不管是后期做还是实拍,一定是这样的方法。所以在现场这样的介入,也会对3D本身效果会有提升。但是最理想的状态,其实是在前期的分镜就要去介入这个3D电影。同时进入到现场,同时进入到后期,同时跟特效的配合同时在后期,应该是这样的过程。
\"\"
这里面我特意想讲一下这个PREVIS这个概念,这是我们目前,因为前一段我们跟高希希导演有一部电影,后面我们在跟的一个魔幻大片。我们拍了个预告片做了一个技术测试。其实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在沟通,要不要实拍。如果实拍,多少实拍。然后棚里的绿背下的实拍3D,跟特效的结合难度是在哪,流程是怎么样。其实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现场工作到后期的整体流程到底是什么,所以其实这个过程,我相信北美是很成熟的,但是对于我们国内来说,我们也是在共同的摸索阶段。那么最后产生的一些问题,实拍完了,实拍团队走了,该出现的实拍的问题也都出现了,比如说漏光问题,不同步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后期能不能修复呢?也能,也修复的,但是因为你所有棚里的,棚里的其实是绿背,绿背加上你所有的景,是未来合成出来的,那么你这些景,特别简单,3D什么时候介入,这个标准。所以我后期还会帮他把这个景来介入进来。
\"\"
那么我们就造成一个现象就是说,特效公司它要先把它的画面元素,基本要做完。然后我们介入进来以后,再把这些整体都拿走,我们再给它制定标准,然后回过头来,它要再跟着我的标准来调整它的立体,调整它物体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回过头来给我,我再帮他全片的拼装。所以造成的其实是很大,我们觉得这个流程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昨天我们也是跟现在北美非常,应该排行前几位的一个3D的导演,美国人,一个大师吧还是。我们请教他这个问题,所以今天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他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PREVIS,PREVIS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简单来说叫动态的分屏预览。电影原来在大家根据脚本,然后把静态各的分镜画完,导演就开拍了。大家知道好莱坞其实越是科幻大片、魔幻大片,它会把全片的动态预览全都拉完,看一下我们做的一个PREVIS的一个东西,让大家有一个感觉。
(视频)
其实这个就是一个灰膜的这么一个东西,我们俗称叫灰膜,就是我们现在随着这个后面的这些特效电影,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PREVIS的作用越来越大。原来我们觉得第一个作用仅仅是一个对镜头的描述,你把镜头通过前面的这个视觉的过程,你全把镜头走完,其实后来发现这是最基本的第一个功能。第二个功能其实是对,刚才说过了,其实是现场的一些,比如人头的这些,码人头的概念,我来数要多少人。第三个其实是对于美术的运用,这个还可以做得再精细一点,但是比韩国已经做得精细了。但是在3D电影来说,PREVIS其实在前期也好后期也好,它其实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我们的流程全是错的。在北美的流程,片子的前期一定是PREVIS拉完的,关键类的镜头,复杂类的镜头,动态类的这样的东西一定要做出来,然后每帧的静态镜头的空间全都要做出来。然后你所有物体的厚度,所有的景深,所有的偏移值,所有的竖屏标准,一系列的数据全部定义好再开拍。北美会有一个月的时间专门做PREVIS。北美当然,它专门有一套软件,大概两百万美金到三百万美金做一部电影。其实这个东西做好了,能够给电影本身节省的费用远远不只这些。
但咱们中国,我们就说,我们的先决优势,我人多,也许我软件不先进,但是我人多。当然这个东西其实是对电影,将来会越来越重要的,这种动态的预览。这个其实是一个真正的流程。这个就不细谈了。
想讲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接下来是与现场观众进行问答交流的环节,详情请关注[现场视频])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161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点击了解更多
旨在集合影视制作工业化流程中最优秀的创作者,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分享传播成功的经验和最前沿的思考; 我们期待这样的分享传播能够给行业带来工业化制作的基本常识;同时期待能够在国内推动对工业化制作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认知和尊重; 以期对国内影视制作的工业化生态环境的优化有所帮助。
扫码关注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