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手记】独立电影《这里》创作笔记
这是自己首部自编自导的剧情长片,从筹备到拍摄到后期剪辑,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夜深人静时,回头看看,算是也有不少得失,今天大概整理了一下,可能有些也不过是老生常谈,或者仅仅一家之言,但基本上都是这个过程里真切的体验,希望能对大家尤其是初次拍片的“独友”有所裨益吧。
关于影片
【影片资料】
中文片名:《这里》
英文片名:《Here》
类型:剧情
片长:98分钟
国别:中国
语言:普通话
导演:贾志冠
编剧:贾志冠
摄影:王治富 贾志冠
美术:蒋连增
录音:王建华
剪辑:贾志冠
主演:董麟 王钰嫣
【剧情简介】
北漂上班族梁重怀着寻找新生活和人生意义新答案的愿望来到了北京,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导演阐述】
我是一个独立电影导演,在此之前,我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大学毕业,应聘,上班,朝九晚五,上司,同事,客户,办公室政治,办公室爱情,无休止的应酬,电话,传真,邮件,复印机……单调重复的工作,渺茫如烟的前途,不咸不淡的朋友,来去匆匆的爱情,远在故乡的父母,然后跳槽,然后继续复印机般的日子……
既然人生的终点必定是死亡,而现实的生活又常常是如此得无趣甚至痛苦,那么这人生究竟还有何意义。对于“意义意志”强大的人,这个问题没有内心深处真切的答案,一切都是梦魇,一切都是虚无。尼采说,“谁懂得了为什么而生活,谁就能承受任何一种生活。”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而生活?
一直以来,我热爱艺术电影,迷醉于它一个镜头胜过千言万语的神奇魅力;热爱独立电影,热爱它傲然独立、爱恨随心的自由精神。它是我的救赎之门,是我的诺亚方舟。
但此前我在我们自己的这片国土上看到的电影,要么人民公仆、道德楷模,要么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要么清一色的老少边穷极端人群,要么晦暗不明价值索然的极端风格。
我想拍一部普通北漂上班族的电影。
纪录这个群体真实的生活,呈现这个群体真实的世界。
我想拍一部关于人生意义的电影。
展现一段自己有切肤之感的由精神虚无到觅得人生信仰从而内心平静的精神历程。
关于这两者,
前者平凡。没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大场面,没有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的“戏剧冲突”,没有恐怖悬疑惊险刺激,没有缠绵悱恻催人泪下虚幻臆造的爱情。有的只是上班族们漫长如沙坚硬如铁的真实生活。
后者边缘。在这个物质的时代,还有谁关心精神。
从2007年那个春天的黄昏,第一个镜头跳入脑海开始,
一个如此平凡又边缘的题材,
让我无数次地怀疑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布列松说:“当我只听从自己时,就做出奇迹。”
侯孝贤说:“如果足够强悍,相信什么就拍什么。”
这是我敬重的两位导演,他们的话给我信心和勇气。
如果说艺术电影的最高使命,是关注人的灵魂,那么,这个群体,同样拥有被关注的权利。
如果说任何时代物质生活都应当得到尊重,那么,同样,任何时代,人文精神不死。
另外,我想他们的话前应该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作者内心的真诚。
一部电影是一条长河。衣着简朴地站在这条长河前,我能持有的只是自己内心的真诚。
记得一位艺术电影大师说过,每一个艺术电影导演一生中都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假如此生只给他一次拍摄机会,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就是这样的电影。
并不夸张,我会将自己由生迄今几乎所有性命攸关的情感和思考都浸入其中。
并不矫情,这是一部我由生迄今以命相托的电影。
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多年之后,我希望表达,也希望与这个世界沟通,以电影的方式。
关于剧作
这个片子的剧本大概从06年开始构思,断断续续,到09年中旬基本完成。这个过程的体会是最好能有一到两个深度参与的文学策划,能够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下,创作当然首先是作者一个人的事情,但有些讨论,一可以丰富视角和内容,二也可以避免过于封闭和孤独的状态,有益于剧本品质,也有益于身心健康,呵呵。再者,开拍前剧作的准备还是越充分越好,包括剧本的细节,比如每个动作、每句台词、甚至每场戏的氛围,也包括详细的分镜头方案。现场的即兴发挥当然很重要,但如果把过多创作的东西都堆积到现场,尤其在目前独立电影普遍极端恶劣、导演几乎还要负责一切杂务的拍摄条件下,是会让大脑崩溃的。而有一个细节比较完备的本子,基本上就有了一个保底的东西,有现场灵感就在其上发挥,没有或者无暇顾及,一切就照本子拍,因为是之前深思熟虑过的,质量也不会太差。另外,事先整体设计的详尽的分镜头剧本,可以保证整部影片影像语言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不会出现现场天马行空地拍,后期剪的时候发现,不接,或者接的效果很差。
关于资金
对于第一部片子,基本上就是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要奢望能找到什么外面的投资,又是要写影片大纲、投资分析书,又是要找人,还要谈,最后基本上都是泡影,那只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个片子当时也试着找了找,还挑了几场戏进行了试拍,做出了试拍样片,找了几个渠道,但都没有什么结果,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关于主创和演员
这个片子的几个主创基本上都是在网络上发帖找到的对独立电影感兴趣的朋友,现在网络确实是个很好的平台。演员有20多个,一部分是原来的熟人及其推荐的,一部分也是网络发帖找的,还有一部分就是直接在北影厂门口找的,那里其实有不少挺有特点的人,表演热情很高,行情基本上是50元/天左右,但大部分看重的是出演的机会。
关于选景
在拍摄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最好是选自己平时熟悉的场景,越熟悉越好,便于和场地方沟通,另外保证安全,实在不够再去海找。我们在拍摄时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一次是一家海找的地下招待所,选景时都谈好了,但实拍时却变卦了,要场地费,当然没法给,只好当时停工另找,颇费了一番周折。还有一次也是海找的朝阳区老国展附近的一个饭馆,也是之前谈的没问题,但实拍时却来了几个当地类似黑社会的痞子,吵吵闹闹,骂骂咧咧,不让拍,还不让走,其实就是想讹点钱,打了110,来的那个警察显然和他们蛇鼠一窝,最后因为演员里有电影学院的学生,托着学院的名义才得以脱身。所以开拍前最好能有一点证明类的材料,哪怕仅仅是以个人电影工作室的名义印的名片也好一些,这当然是扯蛋,但现在的鸟社会就是这个鸟样。
关于拍摄
因为各种原因,片子分成了两个阶段拍摄,09年冬天拍了一段,用的是SONY Z1C,10年冬天拍了一段,用的Panasonic AG-HMC153MC。因为条件局限,用的设备就是摄影机、脚架、一支直接插在摄影机上同期录音的指向性话筒和7寸的索尼监视器,以及自备的两个简单灯具。轨道、摇臂、斯坦尼康这些辅助器材多一些当然好,镜头语言可以丰富一些,但对于现实题材的小成本独立电影,我觉得这也可以用,以固定镜头结合摇镜头,也基本上可以表达一些东西了。在摇镜头里通过摄影机和演员的综合调度,也还是很有潜力出一些效果的。图像质量方面,当然全高清的153MC要好一些,用这个机子拍过静态、动态、室内、室外、日戏、夜戏,综合表现在这个层次的机子里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广角的景深、长焦的背景虚化、色彩还原度、低照度都还不错,尤其是SD卡存储,成本低,原始数据压缩比高,所占空间小,方便存储和备份,总体上来说应该算是比较适合于独立电影的一款机器。
关于表演
在这次拍摄时,尝试了一些比较新的方法:先是用自己定义的所谓“真实拍摄法”:基于我们每个人真实的生活状态,都是从自己的过去走来,站在当下,面对一切未知的未来,而常规拍摄中事先即让演员熟悉了全部的剧本内容,从一开始他们就知道自己在全片中的命运和所有细节,知道自己所有的下一步,这样就消解了生活状态的真实性,变成了彻底的表演。
所以在用这种方法拍摄时,事先只让演员了解角色的整体情况:生活背景、精神状态、性格特点等,不给其剧本,在每场戏开始前,将相关演员隔离开分别说戏,内容也仅限于这场戏的整体介绍:角色状态、人物关系等,不规定任何的动作和台词,然后让演员依照角色的状态和性格去即时反应。这样会比较费时间,但一般表演的效果还都是比较真实的。另外这样基本上完全由演员自发地去表演,有助于演员自然地进入状态。
然后会只拿出这场戏的剧本,再按常规的拍摄方法拍:看剧本,记台词,对戏,试戏、实拍。因为之前的拍摄已经让演员的状态都比较到位,这时的拍摄效果也会比较好。这样再拍一是为了剪辑时有更多的空间,再是为了一些重要场次的台词准确。
当然这样的流程成本很高,有时为了赶进度,也就直接用常规方法拍了,希望以后能有更彻底和更多新的尝试。
关于后期
设备上是买了一台高配的27寸iMAC,用FCP剪,对于HDV采集的素材和AVCHD转码后的素材,全片剪辑没有任何问题,没有之前担心的跑不起来的问题。流畅的剪辑速度和漂亮的工业设计,整体体验还是比较享受的。
大概就这些了,希望能和大家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