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摄影阐述+摄影指导曹郁公开课预告

2020-08-19 20:19

IMAX x 胡萝卜计划·《最黑的夜,最亮的光》——《八佰》摄影公开课正式官宣!


不能去现场的同学,我们争取来了福利。8月21日(周 5)19:30锁定影视工业网社群,即可观看直播。在本期胡萝卜计划中,讲为你详解《八佰》摄影幕后故事,及IMAX摄影机给摄影师带来的挑战与空间。敬请期待!



点击我进入直播间占座:曹郁:“最黑的夜,最亮的光”


以下为曹郁老师为《八佰》撰写的摄影阐述,摘选自“胡萝卜计划电影公开课”,可点击我穿越查看全部演讲。


《八佰》摄影阐述+观影,再配合曹郁老师的演讲,相信大家对于《八佰》的摄影创作,会有非常详尽的了解,特别推荐大家三连看。


注:摄影师阐述,这是拍摄之前摄影师写给导演及其他重要主创的,这是摄影师进行交流的一种高效方法和手段。导演可以通过阐述来了解摄影师的创作意图、拍摄方向,以及他在艺术上的想法。


而作为一名摄影师,最重要工作是用他自己的个性、文化修养、习惯,融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创作出一种影像,以此来达到导演的要求。


所以摄影师工作的第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给导演提出一个视觉概念,这个概念决定了这部电影能不能成功。每次拍摄前大家都会提出非常多的概念,如何提出,这就需要摄影阐述。所以这也是摄影师必备



《八佰》摄影阐述:“最黑的夜,最亮的光”

《八佰》的摄影阐述标题是:“最黑的夜,最亮的光”(来自《巴别塔》结尾字幕)。这句话从哲学角度可以翻译出很多种意思,也可以给人从视觉上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这个标题对我特别重要,让导演看到就能浮现视觉感,可以感觉到我想要一种有对比的、抽象的摄影,而不是写实的。

我认为《八佰》是一首诗,是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这两张照片是塔可夫斯基的《镜子》和《怀乡》的剧照,这两部电影都是非常有诗意的电影,我是想通过这张照片告诉导演,我要拍这种有诗意的影像。

在这首诗里面有批判和赞颂,就是所谓的黑暗和光明,同时有一个微观而宏大的结构。呈现在我们摄影创作时可能就是拍一个特写或者一个全景,我想要的微观而又宏大的意思就是说,我想要两极的景别:非常近的特写或者非常全的全景,中间的部分会忽略掉了。


下面的图都是比较特殊感觉和质感的画面。

到这里,我们开始讨论一个问题,我是不是要完全像《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去拍摄《八佰》。


在我认为,这样其实是不够的。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我和导演很久,我们思考过是否拍要成《拯救大兵瑞恩》的样子,这种问题,是一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所以我要解决掉这个问题,我认为我们不需要完全重复《拯救大兵瑞恩》。《八佰》是精神的旅程,也是一首视觉上的诗。


然后是光的问题,叫做“黑暗与光明”。


我想《八佰》要有光与影的写意感,在阐述里放了《麦克白》的剧照。

然后,进一步阐述。这张照片是解释说,我们的电影要有光源的合理性,可以夸张一点,但必须合理。

黑暗是高光的基石,在黑色映衬下,光才能显示出来,黑色其实也是摄影师创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像《七宗罪》、《末代皇帝》、《现代启示录》、《教父》都使用了非常完美的黑色,《八佰》是很厚重的题材,所以黑色是很重要的元素在里面。



然后,开始讲到摄影机使用的问题,这部分还是追求比较有真实的感觉。

然后开始讲到电影的质感,一般观众很难注意到,但是他们下意识会有感受。

《金刚》比较“老范儿”,用35毫米电影胶片拍摄的;《卡罗尔》用超16毫米电影胶片,也是当时张艺谋《秋菊打官司》用的胶片,颗粒非常粗糙,但《卡罗尔》用粗糙的电影胶片,产生了印象派画的效果;《银翼杀手2049》使用了主流数字摄影机,非常清晰,颗粒感极其细腻;《爱乐之城》用回了35毫米的电影胶片,有种老电影的感觉,有种怀旧的效果。


《八佰》是中国第一部完全用数字IMAX摄影机拍摄的,全球只有60多台,我们非常荣幸能够分到两台使用拍摄。当我们知道可以使用这部摄影机拍摄的时候,我们就在讨论《八佰》需要要什么质感。我希望《八佰》是现代派画卷的效果,而不是模拟胶片的颗粒感。这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摄影师的喜好问题。艺术没有对错,所以不同摄影师,就会有不同气质的画面。


然后我们还参考了毕加索的画。

然后是关于主题色的问题,我找到了我喜欢的《醉乡民谣》为例,诉说我会降低色彩饱和度,突出绿色、蓝色、黄色、黑色。虽然这是一个30年代的故事,但它是一个冷而现代的色彩。

最后的结尾,我进一步阐释了我的观点,我认为《八佰》是一首诗。

本文为作者 王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