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王竞《纪录片创作六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根据该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内容归纳整理而成。作者对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观念及规律进行了梳理,从电影史中精选重要作品论述不同类型纪录片的选题思路、叙事策略、拍摄手法、制作技巧。
全书由简入繁、以史带论、图文并茂、案例鲜活,从实用角度考察各种创作手法,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极具启发性,有助于解放观念、放手创作。
【编辑推荐】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从纪录片的功能、题材选择,一直介绍到拍摄手法、规律
★作者是近来口碑佳作《万箭穿心》《大明劫》的导演,曾执导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永恒之火》,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故事片拍摄经验
★援引片例既有《北方的纳努克》等影史名作,又有当下争议热门《科尼2012》
★图文并茂,介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创作特点,以及不同视点的叙述策略
★从创作角度切入,具有实用性,语言亲切
【出版后记】
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里,有一部叫做《冒充者》(TheImposter,2012),这部影片用真人采访与场景搬演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冒充他人身份的骗子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本身充满了悖论的谜团:“冒充者”的确是个骗子,他冒充一个失踪的男孩,并与男孩的家人“团聚”并一起住了很久。然而,从真人采访的部分,我们听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第一个是这家人的说法,他们沮丧于自己的温情被冒犯、被欺骗。
然而从冒充者的嘴中,我们听到了他冷血地玩弄他人的告白,并为观众指出另一个线索:即这家人如此接纳自己,很可能是要掩盖害死了失踪男孩的真相。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的,创作者没有,也无法给出结论。这部纪录片记录的事件是确凿发生过的,然而被访者所说的话,故事中暗藏的谎言,其颇有表现主义的影像风格,近乎悬疑片的素材叙事结构,似乎早已消弭了“真实”的本质。这部纪录片究竟还是“真实”的吗?
这种玄机,王竞老师都在这本《纪录片创作六讲》里都给以敏锐的解答,书中以经典纪录片《细细的蓝线》为例,对其中采访与搬演的手法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了“真实”的逻辑和纪录片的“真实”契约,以新角度阐释了这个困扰学者与创作者多年的问题。我们能从中得到的启示是,纪录片的基础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代不断发展的。
而当我们进入读图时代,进而进入互联网时代,纪录片的形式也在不断地被打破。平铺直叙事件的、专题片式的纪录片早已成了过时产品。书中指出,纪录片跟随整体影像的发展道路,不断从其他图像艺术形式中找到借鉴的形式,呈现出故事化、游戏化的趋势。而有志于纪录片创作的人们,不应忽视这种形式的演进。
王竞老师有丰富的纪录片、故事片创作经验,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使他既能够站在纪录片研究者和创作者的立场上,从观念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地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立体的剖析。同时,他又能将纪录片融会到更广泛的电影知识甚至文化范畴中,给读者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本书语言生动活泼,举出了大量丰富的纪录片作为例证,并且不拘泥于传统教科书的刻板框架。读者易于接受,并能迅速领会关于纪录片创作的真知灼见。为了将王竞老师的真知灼见完美地呈现给读者,我们将精彩的讲稿做了精心整理,对章节进行了最合理的结构,精心挑选、搭配了插图。希望这本书能成为纪录片研究者、创作者、爱好者的必备读物。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拍电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