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社群直播笔记】高大庸:中国电视剧编剧的困惑和思考

2020-05-08 22:34

注:由于是同声打字(中间还掉线了),不可避免错别字和一些遗漏,大家作为参考看下,如果希望看原版视频,欢迎加入编剧社群。


Q1:怎么入的行?

A1:读这个专业,戏剧文学系,毕业自然而然的来做这个工作。刚入行的时候,那时候市场和现在不太一样,更喜欢那时候,比较注重创作,大家一起商量着来。或者编剧自己觉得不错的题材,写好了找人买。现在创作的价值观有点扭曲了,之前是创作中心制,差距也没那么大,也就三四倍的差距,包括编剧、导演差距也没那么大,主创都差不多。现在有好的一面,市场变大、从业人员变多,现在 18年爆发,互联网视频的兴起,加上资本市场,加上比较虚的东西被放大,比如15、16年,大IP热,甚至小说的价值不重要了,流量数据好,再加上流量明星就行了。从18年开始,这个行业开始整顿,两面说,一个导致行业萧条,但也让大家回到创作上来,从长期来看,也许是好事。从长期来看,社会、观众需要好的作品,这个行业会复苏,会变得越来越好。


Q2:现在的环境比之前更艰难还是更好?

A2:那时候全国才产不到两千集的电视剧,现在已经到一万五六千集,这不包含网剧。对从业者来说,肯定是机会变多了。


Q3:疫情这段时间在家在做什么?

A3:多数编剧是常年隔离的,开会一周也就两三次最多。现在在继续之前的创作,想打磨好作品,所以花时间很多。


Q4:在之前的创作经历中,哪些作品是改编的?以及创作过程。

A4:纪中老师版《西游记》《鹿鼎记》,一个是神话作品,一个是武侠作品。个人体会是,金庸先生的改编比较简单,因为金庸先生30岁以前做过编剧,所以金庸先生画面的思维是非常清晰的。看金庸先生的小说,可以看出他对行动等的描写,很影视化。说夸张点,甚至一天改个两三集都可以,80%原样可以用的。因为每天连载三千字,所以会有些疏漏。在当小说看的时候,不容易发现,但做改编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对不上的内容,这时候需要做些弥补。金庸先生作品太适合影视化改编,所以改编比较轻松的。当时接手做《西游记》,都希望做出点新意来。老版《西游记》是中国电视剧里重播率最高的,当时是09、10年做的改编,离老版已经二十多年了。电视剧是有时代性、时尚感的,哪怕是经典作品,在不同时期,大家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还有当下性的和观众的呼应和共鸣。比如老版《西游记》创作年代比较早,而且主创者是老前辈,他们是在讲究意识形态斗争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不可避免的遗留一些斗争哲学、敌我矛盾、真假矛盾、美丑矛盾,仔细看会看到。包括造型也一样,偏戏曲的造型,比如悟空的和戏曲舞台的一模一样。电视剧每三五年流行一个审美风格,是有时尚感的,包括造型等视觉上的,也有情节上的。当时我们想做一个职场感,把师徒四人像放在一个办公室里,只是不是在一个固定空间里,参考这个以后,年轻人的代入感会比较强。传统的沙僧形象是比较木讷、勤勤恳恳,但在我们新的《西游记》里,会有腹黑、毒舌的一面,当然也保持勤恳的原人设,这就把他的角色有点时尚感的改编。有人喜欢,有人也不喜欢,比如猪八戒,有人觉得太魔兽化,有人也很喜欢,因为符合《西游记》的描写。这些争议都是正常的,因为对于经典的解读,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对《西游记》的改编要考虑当时的环境、观众、审美,但有一点,就是不能抛弃原著,那就不叫改编了,相当于借一个题材搞原创了。


Q5:那从编剧层面怎么把新进的审美加到古典名著里?

A5:所有的古典作品放到现在解读,都有当下性的,要以当下观众熟悉的点和方式去呈现。比如沙僧,他是办公室里干活最多的人,每个公司都有这种人,任劳任怨、脏活累活都干,但受了这么多委屈,总会有牢骚,只要呈现出来,观众就能感觉得到。悟空就是最能干,但脾气最大、不服管,这种员工最容易跳槽,威胁罢工、回花果山好几趟。


Q6:出于市场的考虑,是照着原著改,还是改动大?

A6:比较复杂,每个作品不一样。碰到过有人拿着特别大部头的小说,400万字,《红楼梦》才105万字,很水。碰到这种情况比较挠头,如果完全和原著不一样,原著粉会不认同会流失,投资方也不会同意,这是经济方的考量,不是创作方的考量。考量的是小说和剧的审美和呈现方式不一样,小说的优势在叙事自由,毫无限制,对内心的描摹可以长篇大论,影视要非常直观的用画面呈现,对思想的表达也不太适合影视。做改编的时候,要把人物、故事、思想保留,又要换成影视的呈现方式,更多的是要研究这个问题。至于说流量、原著粉、资方的投入价值,这属于市场评估,按说不该由创作者承担。但现在市场扭曲,这些东西也会强加给编剧。具体的小说完成度不一样,这个要一事一议。比如金庸先生的作品,射雕之后的作品,基本就是尊重原著+打补丁,就足够了。

83版射雕,大家都很熟悉,如果现在拍射雕,肯定是不一样的,故事还是要有点变化的。最大的变化不是故事情节、框架,而是人物的色调、时尚感,不光是剧作,场景、造型、音乐、剪接方式,都要有变化。


Q7:最近您有关注什么改编得比较好的电视剧吗?

A7:《长安十二时辰》,马伯庸的底子本身很好,改编也比较尊重原著,做了合适的影视化呈现,制作团队也呈现的很用心和到位,你费了心血、下了功夫,观众看得到。


Q8:制作费用越来越高,本质是什么?

A8:近些年,制作水平上升的非常快,不管是数码技术还是服道化制作。不过我不是很认同古装剧说自己花了多少钱去做服装这种价值观,因为对于观众来说,首先看的是故事、人物,服装什么的多好,并不能意味着这是个好剧,它是个局部的。现在有个问题,价值判断扭曲,觉得看几个画面、场面还不错,就觉得是个好剧,但看故事就看不下去。这个行业十几年前出现过这个情况,有个剧播出前非常火,大家看片花觉得帅、用心,当时创作是最高价买的,但当时出了大问题,故事完全连不上,观众看不懂在讲什么。像这种戏,是特别典型的营销案例,就像你卖千里马,拿个黄金马鞍,但你买的是千里马。卖剧也是,故事不受重视,这是本末倒置,这个行业、市场还不够成熟。编剧在剧集中的发言权,是被低估了,美剧、韩剧、日剧,整体水平比我们高,日剧、美剧生产的特点是创作中心制,编剧经常兼任制片人、监制,所以他们的质量是有把握的。国内创作秩序的混乱有点不可理喻,听过有的腕儿带着两三个编剧,觉得不好就改,扔给导演,导演还不敢不听,这是职业操守问题,如果你对剧本不认同就不要来拍,既然来了就不要在现场乱改。在创作上有整体感的两个人,编剧和导演,演员的思维容易从自己的角色出发,表达个人感受,鼻子比脸大,这个人不可能好看,有的演员改戏就是把鼻子改得比脸大。这个行业应该大家一起来纠正,不应该鼓励这种业余的创作性。


Q9:这两年有变好吗?

A9:有的网络平台会先剧本过评估系统,剧本的权重变大了,这是个好现象。


Q10:美剧是创作中心制,节奏也很快,按季来,但国内动不动好几十集,怎么看这个现象?

A10:国内的剧,你不用看屏幕,你能了解剧情,但美剧,除了肥皂剧,如果你不看画面,你什么都不知道。国内的剧偏口水剧,过于依赖台词。还有节奏感的问题,这个跟整体环境有关系。美剧基本没有免费的剧,是付费观看,国产剧从传统上来说,是免费看,这两年网络才开始付费。这种情况下,美剧如果水了,观众弃剧,你就没有收入。国产剧呢,每集单价那么低,你想把钱挣回来,拍六集八集肯定是赔的,以前业内有个测算,如果少于20集是收不回成本的,这个是经济利益上的问题。网络平台比较灵活,想学美剧做短剧的模式,我觉得这个尝试是比较好的。短剧做精品剧,甚至做成电影的制片都是可以的,两三千万一集,单集收费,但就要求好看。


Q11:50集注水成70集,怎么看这个情况?

A11:首先编剧肯定是要配合,单集的剧本量很大,写成1.5-2集的量。编剧不写,怎么能拍出来呢?或者编剧自己兑水拖沓,也有可能。


Q12:按照您的理想模式,您来创作一个剧,怎么把节奏写得好看?

A12:故事的节奏和情节的密度、人物关系的紧张程度、气氛的营造等都有关系,很复杂的问题,是艺术的生命,难把握的东西。


Q13:关于限古令?

A13:国家没有明确的发布过限古令,广电批判过宫斗、宅斗的剧,之前有段时间这类剧霸屏,整体上负能量东西偏多,广电批评过这个类型,打击面比较大,因为很多公司在做这个类型的戏,所以大家就误传成限古令。广电所鼓励的,包括古装历史正剧,包括能正面弘扬中国历史文化,从创作的多样性来说,少了古装剧是不可能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态非常多,笼统的限制古装剧,是不可能的。古装历史剧的挖掘尺度,弘扬正能量的历史文化,应该都不太会在审查中受到打击和限制。


Q14:《大明王朝1566》这种剧现在很少?

A14:这种剧很多敏感话题,要通过审核,需要功力。而且当下市场过度商业化,燥急,导致没有耐心等,这种剧非常费时间,现在不太鼓励这种需要超长的耐心的剧,以后可能会有,也许有耐得住寂寞的创作者。


Q15:网大是前六分钟的精品制作,网剧是前六集的精品制作,怎么看?

A15:这个牵扯到有效点击的问题,超过六分钟的连续观看才给结账,有种说法,300万的制作经费,250万花在前六分钟。这种规则是网站设置的,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不利的,要鼓励创作者把整体做好,而不是前六分钟,还要保持结账的公平。前六集这个不知道,如果一个人买会员第一次点你的剧,就算你为网站拉新,可以结账。


Q16:怎么样的改编不算魔改?

A16:比如《麦克白》,用日本战国时期的壳,呈现了莎士比亚的神,这种不能算魔改,是最高级的改编。这个小说到底适不适合改编,平台又一定要,可能会改动很大,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对于一个正常编剧,给我一个很成熟的小说,可以很容易的改成剧本,有谁愿意多费很多力气去改,比如金庸先生的小说,钱挣得容易,大家都很高兴,谁愿意推翻了重写。这种较大的改编,多数是实在没辙了。


Q17:想改编冷门的古典小说?

A17:挺好的,不一定是长篇小说,甚至是笔记小说。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很丰富的,现在大家关注的作品,大多围绕着四大名著什么的。我自己其实就比较喜欢《三言两拍》之类的内容。至于找当下性的问题,如果有一篇小说穿越了几千年打动了你,就一定能打动观众,你要为他加上时尚感而已。比如说《西厢记》,前面是《莺莺传》,《莺莺传》比《西厢记》更接近生活、更真实,戏曲和笔记小说不太一样,《莺莺传》更适合改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Q18:主旋律的剧怎么创作?

A18:艺术性和观赏性,主旋律的剧会比较吃亏。中国曾经经历过伪理想主义的生活,所以大家可能会有排斥和抵触,就是假。如果是真人真事,大家会感动,但如果写成了剧,过于政治正确,大家会抵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真。


Q19:以自己的作品举例,怎样做内容选题、人物设计、故事大纲?

A19:牵扯的东西太庞杂了,讲一个小时讲不完。我做原创,和制片人聊,觉得不错就做,也有制片人拿来不错的题材找我。如果是你原创的题材想做,首先是个有感而发,你觉得东西打动你。其二,你有的说,如果这个感动一句话两句话说完了,也做不成一个戏,你的这个感动一定能转化成故事,转化成人物。至于说怎么做大纲,简单点三四千字、一两万字、三四万字,再细就分集提纲了。要讲主要的人物关系,主要的大情节脉络,呈现出打动人、概括主题的东西,这样才能完成一个交流。大纲的要素就是初中的记叙文,想起一个小练习,刚入行的新人可以试试,就是缩写。比如拿《哈姆雷特》缩写成五千字的故事,再缩写成一千字的故事,再缩写成一百字的简介,甚至再缩写成一句话。在做浓缩的时候,你就牵扯到一个取舍,自己就能感受得到。

创作中,概括能力很重要。比如《茶馆》,也是高度概括的东西,用十几个人物,就把整个社会的生态就呈现出来了。


Q20:先做人物还是先做大纲?

A20:每个作品不一样。比如有个作品,河南地方上一个植树造林的人,那你肯定是从人物出发,了解他的事迹,开始编织故事。每个故事不一样,出发点也不太一样。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一种情绪,一种感动想做一个剧,你可能会整理你经历的、看到的不同的情感故事。


Q21:人物创作有什么练习方式吗?特别是人物的对白,怎么可以保持人物的真实性和戏剧性的平衡?

A21:多看多揣摩,比如《红楼梦》,我看了四五遍不止,因为他对人物的完成已经太好了,又概括又有细节。多揣摩好的作品,天才们是怎么做的,我们能学到三到四份就能及格了。凡是能打动你的,多看多揣摩。唯一的建议,就是多看经典作品。


Q22:电影大纲有三段式,电视剧大纲有结构吗?

A22:也碰到过同样的问题,有些电视剧确实比较庞杂,比如跨时空。其实对电视剧很难,观众又不是集中观看,可能一周就播几集,玩结构很容易乱。电视剧上对结构的探索空间比较小。看过最特别的电视剧大纲,像菜单一样,也很吸引人。


Q23:业界有些好口碑,但收视率不行的尴尬情况。

A23:评价标准不同。前些年抗日神剧,经常有大爆款,业内都觉得这是个啥,但是就是收视率第一。像雷特里斯哥特,当年拍《异形》赚了很多钱,他就很任性的拍了《灵异杀手》,巨亏惨淡,影评界也对他嗤之以鼻。但二十年后,被评为科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观众有观众的角度,业内有业内的角度,业内还有时代性。自己问心就好,不要多想,想得太多负担太多。


Q24:金庸先生的小说里,人物说了一大段话,怎么变成影视语言?

A24:有的长达一页多,看这段内容,如果是叙述往事,可能会插闪回,可能会打断,导演那还有蒙太奇剪辑的,最核心的还是戏和人物,只要对,就不害怕。


Q25:结合《雾里看花》讲讲人物设定。

A25:算是行业片,行业背景比较清晰,主角都在行业活动。当时潘老师(刘罗锅的制片人)找我做,他认识好多古玩行的人,采访了三十多个老专家,各个门类最顶尖的专家。了解了以后,才会设置故事和人物。其实古玩行,他的故事非常多,有有文化的,有没文化的,有伯牙子期的儒雅的,也有打破头争名夺利的。古玩行最刺激的是捡漏和打眼,这种故事很多,会导致生生死死、改变命运,但不能重复。当时古玩行有句话打动我,人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看到东西后,眼就红了,心就黑了。人在这个环境下,要面临各种考验。这个算是题材先行,那时候全民收藏热,全国了解古玩的有1-2亿人,是收视率的保障,可又不是鉴宝栏目,先搜集素材,采访这个行业,再慢慢形成故事。人物决定了故事的形态、走向、主题、情感价值。


Q26:怎么写行业剧?要不要找个行业内的人写,编剧再改?

A26:首先要去了解。采访、采风、搜集资料,当你觉得你说话不外行的时候,基本上可以着手写故事了。最好还是请个专家级是人做顾问,但不要让他写。不要把生活中的故事,当成戏剧里的故事。之前有个朋友,说给我提供个故事,说他的邻居二三十年前离婚,母亲带着儿子,父亲带着女儿在不同城市生活,多年以后,这俩人谈恋爱准备结婚,父母见面都傻了。我说,生活中这属于极端事件,但我写这样的故事,我就是二货。


Q27:片方对于影视改编的常见意见?奇葩意见?

A27:满足平台审剧本的要求,这是正常片方的要求,一般说来不会要求编剧干额外的事。会有比如请明星,希望戏份重一些,在不破坏整体创作的前提下,是可以的,如果使剧本创作水准下降,要据理力争。


Q28:片方看中的适合改编的作品?

A28:流量、数据、关注度,其次才是题材、故事这些因素,这是一大类。之外还有有特种兵题材,海外军事行动之类题材上比较亮眼、有新鲜感的。他们关注的东西的逻辑是预期题材会喜欢。


Q29: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很难改编成影视作品,一般二三流的作品会比较好改编?

A29: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卡布卡,你想改编成影视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不见得会取得成功。像《大仲马》在文学史上地位不是很高,但在影视改编史上地位很高。这跟文学、影视在人们的消费中占的位置的缘故。影视是比较大众的,要有人买单,不然活不下去。小说可以零读者写作。故事性强的更适合改成影视。但凡是有例外,《红楼梦》也是一流的影视作品,也能改。


Q30:有的题材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

A30:不一定跟题材有关,可能跟你人物关系搭建的弹性、丰富性有关系,可能就一组、两组人物关系,写完了,没有变化了。一个长篇,需要一个叙事绵长的东西,不要拉断,要够长。


Q31:觉得自己写的比较low,怎么体现时尚感?

A31:人物小传和故事呈现都能体现,比如开头、人物出场亮相,加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和时尚感相关的。


Q32:编剧新人如何拜师?

A32:很多编剧组织,比如喜多瑞,可以跟他们联系,有没有什么合作,或者直接发简历。喜多瑞经常搞沙龙,欢迎参加。

【胡聪:编剧社群刚好是和喜多瑞活动,会组织线下沙龙。】


本文为作者 王梦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