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片风格看旅游宣传片的发展潮流

2013-02-21 11:26


随着旅游宣传片市场的日益成熟、制作团队及制作技术的日趋完善,旅游宣传片正从最初单纯的风光展示、景区介绍向着人文传播、情感认同、群体价值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创意风格从以群体抽象为基础的“宏大叙事”向个体经验为基础的“个性叙事”转变

由于受众欣赏品味的提高和选择的多元化,以往“高大全”式的全景介绍型旅游宣传片,已经很难抓住受众的眼球。在强手如林的旅游推介活动中,如果没有亮点、没有动人之处,很难被记忆,更谈不上吸引别人前来观光。

其实一部旅游宣传片,语言、画面、情节、音乐、演员等各种因素汇聚到一起,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打动观赏者,让观赏者记住它,最好还能勾起观赏者前往的欲望。只有达到这样的目的,才能称得上是一部成功的旅游宣传片。

正是因为传统的“宏大叙事”型宣传片市场日渐萎缩,所以“个性叙事”风格为代表的宣传片才成为一种潮流。

“个性叙事”,即通过个体经验为纽带,带领受众以全新的方式去观察一件司空见惯的事物,在相同中窥探到不同,在平常中获得感动。通过个体之间的感动、彼此的价值认同打动受众,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爱在四川(风情篇)》为例。这部宣传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记住四川、了解四川,更重要的是让人产生去四川的冲动和打算。但是高大全的旅游宣传片已经纷繁到让人厌倦,如果一开始就是成都平原、峨眉山、都江堰这些司空见惯的画面,又是“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些老掉牙的解说词,试问有几个人还愿意看下去?正是为了避开这条老路,所以导演才另辟蹊径,从小人物的故事入手,而这些所谓的小人物恰恰是土生土长、生活在四川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个体,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鲜活的四川、生动的四川、有人情味的四川、深层次的四川,而将美景、美食点缀其中,让人过目难忘。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之所以能成为2012年最火的美食纪录片,就在于片子放弃了面面俱到、喋喋不休的宏大讲述,取而代之的是用平实的语言带你去领略全国各地的地道美食以及美食背后那一个个小人物的甜酸苦辣。人们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除了享受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诱惑,更重要的是享受美食背后所蕴含的浓厚的人文气息、大相径庭南北饮食文化、流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明。如果《舌尖上的中国》只是一部介绍“京、鲁、川、粤”几大名菜的片子,恐怕观者寥寥。

二、摄制风格从新闻拍摄方式向电影拍摄方式的转变

随着影视拍摄硬件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独立制作人放弃了原先电视台常用的广播级高、标清摄像机,改用诸如佳能5DⅡ、C300、松下FS700等全画幅数字摄影机。除了常规的“推、拉、摇、移”拍摄手法外,斯坦尼康摄影稳定系统、单轨矢量延时摄影等新技术、新设备更是成为旅游宣传片导演的新宠。尤其是在微电影模式的旅游宣传片当中,新技术、新设备的娴熟运用更是为宣传片增色不少。越来越多的旅游宣传片无论是从拍摄手法还是画面质量,都已经突破了电视的瓶颈,正朝着电影的方向转变。基于互联网的观赏平台,除了时长的差别,我们甚至很难区分它与真正的电影之间的差别。面对这样的潮流,我们必须意识到要想提高宣传片的水平,就必须从“艺”和“术”两个方面着手。所谓“艺”指的是宣传片的创意,所谓“术”指的就是拍摄技术和设备。好的旅游宣传片,都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

虽然,现在的旅游宣传片较之于过去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但我们还是发现,仍然普遍面临着结构雷同、风格接近、创新不足的缺点。例如很多景区宣传片虽然不在是全景式的风光介绍,采用微电影的方式来拍摄。但是故事情节本身都大致相同,无非是一个厌倦了都市生活的他或者她,想找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一个可以释放心灵的所在,于是便来到了某某某景区……。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旅游宣传片所面临的创意枯竭导致的模式雷同。随着拍摄技术实力的均衡化,创意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短板。要解决这一点,十分有必要参考学习电影产业的工业制作流程。
本文为作者 潘彬彬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