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站台》是一部好电影吗?
3月20日,一部西班牙惊悚电影《饥饿站台》登陆Netflix平台,并很快引爆了国内网络。在被好朋友安利后,我在前两天也抽空看完了这部影片。
由于高概念,高设定,很多网友在看完电影后都纷纷求助各路大神,希望能对电影进行解读。所以目前你再看豆瓣,你会刷到一堆剧透的影评。
我并不认为一个包含了大量剧透的影评是个好的影评,因为他会减少你对影片本身的期待,并给你预设一种观点和立场,如果你选择相信他,并且大多数懒得独立思考的你很容易去相信他,那么你就会陷入到某些意见领袖的观点逻辑里,跟随盲从,而带着这样的预设立场再去看电影是会减少很多乐趣的。渐渐地,你还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是非常危险的。
而且类似这样的影评,实际上充斥着一种“你看,我比你先看了吧?”,“你看,我懂得比你多吧?”的阶级优越感,而这种阶级优越感恰恰是本部影片所不屑的。
但是在面对《饥饿站台》这样一部高设定概念的影片时,我也一直在想,如果不作剧透的话,在看完影片后,我该说些什么呢?
首先,如果你还没看过电影,我建议你不要去看这部影片的影片简介,因为这个剧情简介写的真的是让人不忍直视。起码如果不是因为好朋友推荐,而是直接搜索到这部影片的话,在看了这样的剧情简介后,我是完全没有观影欲望的。
剧情简介,又叫Logline。其最大的作用是为了制造悬念,而不是剧透,或者科普概念设定。Logline最早见于DVD的封皮上,在短短的100多字里,需要展现整个故事的轮廓,突出卖点,引起潜在观众的付费意愿。
一个合格的Logline需要至少包含:主角,目标,反派这几大元素。总结提炼Logline时,我们可以尝试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写下电影的主角(堂吉诃德式的男主)
2,写下主角在影片开始时的状态(为了戒烟,自愿加入实验),以及第一幕结尾处的激励事件
3,写下主角在第二幕中的经历和转折
4,写下主角在第三幕中的主要经历。
5,将上述元素进行有机结合。
第二点想说的是,如果你没钱,但又想拍电影,那么《饥饿站台》无疑是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事实上,本片的导演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也是一位新人导演。对于新人导演来说,第一次拍电影,最重要的并不是我说了什么,而是我成功的把电影给拍出来了,我找到了彼此信任的合作伙伴,我的背后,有至少一个资方愿意相信我,支持我的梦想。
因为选择拍电影,是因为满腔热爱,这是一辈子的事。第一次面对观众,你肯定迫不及待地有一肚子话想说,你想展现你天才的脑洞,牛逼的想象力。但是别急,别一次性掏干净,在你证明了你的才华后,以后还有的是机会,再慢慢说你想说的故事。
回到本片,在这个剧情设计里,实际上,你只需要搭3个场景便可以把故事说完。厨房,面试间,及密闭监狱坑(监狱坑可能也只搭了一层,最多两层,然后屋顶镂空)。所以我们会发现,对于中小成本影片,要么你就采用全实景拍摄,要么你就尽可能地减少故事发生的场景。
毕竟,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有限的。
对于本片的剧作结构,相比三幕剧的划分,我更倾向于这是一部五幕剧。其采用了“弗兰泰格金字塔”式的结构。
即:1,介绍:介绍故事背景;2,上升:各种情节交织将事件引向高潮,主角陷入到矛盾与阻碍中,痛苦挣扎;3,高潮:至此,戏剧张力最强,情节开始逐渐转弱;4,下降:高潮过后矛盾形式开始明朗,引向大灾难或者大成功;5,结局:谜底揭晓,剧情完成。
根据这一结构,我们基本可以判断,《饥饿站台》其实是一部致敬新古典主义戏剧的影片。
而作为一部西班牙电影,电影中也处处体验了对西班牙文化乃至欧洲文化的致敬。
比如,影片中提到了,男主加入监狱坑时,带了一本《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的瑰宝,堂吉诃德本身,也是一个在理想与现实中痛苦挣扎的悲剧人物。事实上,我们的男主也是一个堂吉诃德。甚至其妆容扮相都与堂吉诃德的荧幕经典形象有几分雷同。
影片的最后,男主和黑人来到了第333层,这一数字并不是异想天开的,而是正好隐喻了住在监狱里的人内心的魔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层监狱里住了2个人,那么333层监狱一共住了666人。
上帝用七天创世,7代表了神圣、祝福、圆满, 而缺一后重复三次, 表示极不完全,这就成了666。在圣经启示录中,666最初用来暗指迫害基督教徒的罗马暴君尼禄,而后进一步泛指恶魔、撒旦和反基督教者。
所以我们发现,在333层之后,悬浮餐桌继续堕入了无尽的黑暗,因为魔鬼的身后便是地狱。
那么,相对应的,影片中提到的其他几个楼层是否也有着特殊含义呢?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就要留给导演和编剧自己来解答了。但是请相信我,目前网上的影评有着过度解读的倾向,有些并不一定是导演的本意。
在角色的选择上,本片也存在着某种刻板印象或者脸谱化的倾向。这样的做法是比较省事的,他会让观众比较容易理解剧情和导演意图,但也让人物变得不够丰满,让影片本身缺乏深度。影片在剧作上另一个被诟病的地方在于,本片的很多思想上的探讨是非常直给的,通过台词对话直接给到观众,这就和本文之前提到的影评一样,无法引人深思,只能被动接受导演的观点。同时大段大段的台词也就导致了影片在很多时候,是靠对话在推动剧情,而电影则是讲视听语言的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电影其实并不算佳作。如果去掉这些注水的台词,这部影片的质量就会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而对于学摄影的童鞋来说,本片在色彩运用上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要安利的,就是青橙色,本片在大多数场景中,都运用了青橙色,青橙色作为对比色,烘托了气氛,同时使观众聚焦于人物的表演,这是非常省钱且实用的一种灯光用法,在很多电影里,都有大量的运用。只要你学会了青橙色,便可谓是,一招鲜,吃遍天。
而在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伴随着麻醉喷雾,影片的色调也变成红色。红色会带给人冲动,压抑,紧张的感觉,正好与此时剧中人物如同待宰的羔羊的心情如出一辙,从而达到让观众与影片共情的效果。
在说了这么多后,最多还想聊一聊阶层固化这个话题。这也是我对这部影片不看好的原因之一。李安导演曾经说过,“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在黑暗里检验一遍,再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该如何面对生活。”
而如果你认真看完这部影片后,我想你一定会十分压抑,觉得人性本恶,从而怀疑人生。仿佛阶层固化是一定的,阶级对立是永恒的,这个世界没救了。
但是,这个世界会好吗?且不说教育改变命运,只要你想向善,这个社会有的是梯子让你从底层向上爬。创业就是促进社会流动性的一个手段,所以国家为什么一直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抛开这些,如果你能从小事做起,给自己订一个小目标,然后一点点去实现它,那么你就会变好。
所以,这部影片本身透露的,其实是一种悲观主义,是反乌托邦的。虽然值得一看,设定巧妙,引人深思,但却不值得二刷,也远算不上神片。
在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关注我,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