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习在美国和在国内的一些差异
2013-01-13 12:11
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朋友来信问了我关于在美国学习电影和国内有什么不同,我多多少少都说了一些,后来想想发现与每位朋友基本上只聊到一些方面,并不全面,所以决定干脆写一篇博文统一总结下这些不同。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讨论哪一方会更好,我只是给大家做公平的介绍,做个对比。见仁见智,大家看完自然会有一些想法。
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导演学习。美国的电影教育在对导演学习上似乎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我的大学是在国内念的,对大学时代想成为导演的心态有所了解。在国内,相信很多青年导演认为故事一定是自己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然而在美国似乎并不是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编剧在美国和导演同等重要,既然你信任你的编剧来创作故事,他/她一定会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那么在美国什么是导演应该注意的首要因素呢?那便是导演的字面意思——指导演员。
我看过不少工会导演的公开演讲,一些是在电影节上亲眼所见,一些是演讲的视频。这些导演均都不可避免的谈论到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去同演员进行有效地沟通,而几乎没有谈到如何创作故事。我不清楚在国内有多少导演会把和演员的沟通放在首位,不过至少张艺谋导演是这么做的,但是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导演,都普遍认为导演工作中最困难的,便是和演员的协作。第一次得到这样的结论,我自己也有所震惊,不过相对于故事创作(后面会说说故事创作),他们似乎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演员上面。
因为事实是这样的:很多人以为,如果能找到一个专业演员,或者是实力派,他们一定能胜任自己片中任何表演程度相当困难的角色。(比如精神分裂或者一人分饰多角)但其实任何一名实力派演员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在没有经过有效的沟通后,导演和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是不同的。除非这个演员即是导演,否则他不会有多少概念自己的表情是如何呈现在画面上的。这也是很多国内青年导演的作品中演员表现普遍质量不足的原因——其实有可能这些演员并不差,但是导演缺乏与演员之间的沟通和指导,呈现出的效果基本消灭了本片80%的质量(production value)。
由于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工作,所以你很少能在书上看到这个理论而大都是从workshop或seminar上听来,而且,也没有什么金光闪闪的理论来支撑如何指导演员,而大多数人都是单凭经验和自己的研究。这种原因是因为在西方导演学习的核心理念中,导演并不是在“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是“如何该讲这个故事”。演员的表演基本上是“如何该讲故事”中最重要的因素。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好莱坞有不少电影的故事线都极其简单,但是不乏为优秀的作品,而且这样电影比比皆是。比如《Grey》、《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心慌方》(The Cube)、《驱魔人》、《终结者》等等…… 这些电影的剧情基本上一句话就能被概括了。然后你会发现,虽然电影的故事线非常简单,但是电影里面的人物角色却栩栩如生,更不用说他们的演技也无比精湛。因为这些导演更加注重角色的渲染和如何把这个故事更精彩的呈现,而不是放在故事本身上面。
这样的要求炼就了西方导演超强的注重细节的能力。我曾经拍摄过一个小片段:讲一个男人徘徊在自杀的边缘。后来被教授发现演员手中手枪的安全锁处于锁定状态。中国观众也许根本不会发现这个细节,但对于枪支流行的美国来说,这样的细节和可能是致命的——它会使真实性大打折扣。那教授跟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工会电影和普通电影之间的差别那么大,因为你没法想象那些专业人士对于细节的吹毛求疵能达到令人发狂的境界——比如角色视线偏离了5度,也会将整条重新拍摄。所以你在好莱坞能看到专门为演员视线准备的彩色标记。他说,一个细节基本上无法让你的作品有多大提升。但是在一个电影制作中,能注意的细节实在是太多了,当这些细节加起来所得到的总和,将会是质的飞跃。从此以后,我便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苛刻——不过仍然还是会有妥协的情况,这要看如何权衡了。
所以导演是个很痛苦的职业。在美国,所有的镜头也是导演设计的,他们还要决定,演员在画面那个方位?左边还是右边?摄影机是不是在轴线的一侧?越轴了没?(国内导演的通病)是不是一个合理的越轴?演员的视线是朝左还是朝右?演员是从左走到右还是反过来?景别是什么?机位该如何运动?构图合理么?这个场景是属于哪个角色的?是从那个角色的视角讲述的?有多少个机位覆盖了这个场景?机位都有哪些?演员该怎么表演?………… 以上这些每一个选择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你不仅要全部考虑,而且这只是拍摄前期创作环节的一小部分。
说到这里,我想最后聊聊故事的创作。在美国,故事创作是剧情能简单就简单,对白考究,戏剧冲突明显。这里再说说我自己的一个例子:第一次上编剧课的时候,教授让每个学生编一个15分钟左右的短剧作为期中的成绩。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了一个人物关系复杂,包袱很多,剧情曲折的故事。(都能编成长片了)我信心满满自认为教授和同学会称赞我的故事,顺便扬我国威,呵呵。可是结果是得到的评级基本上是负面的。我的故事,核心理念是时空跳跃一类的,讲的是一间房子里的不同屋子都有不同的时空,一伙年轻人旅行进去后就被分割成不同时空,然后发生戏剧冲突。为了能够向大家更好展示我的故事线,我还特意制作了一张“时间表”来帮助捋清同一个角色在不同时空发生了什么事诸如此类的。结果老师和同学的统一意见就是,因为结构过于复杂,故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教授说,你在给你的观众展映你的故事时你是没法也同时给他们展示你手里的“时间表”。你必须让故事自己能够自圆其说。我因为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剧情上而缺少了对角色的塑造,同时,这些复杂的剧情没起到帮助反而还困扰了观众。总之,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以至于我在故事的创作上反思了很久。
结论就是,美国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特别是短片。可以是一个简单到弱智的故事,但是某一个点会非常的有创意——或者是人物的刻画和戏剧冲突上。给我最深刻的两个例子是,一个叫做《Moving Takahashi》的获奖短片(链接是vimeo,需越墙),故事是这样的:讲了一个搬家公司的小伙子,在帮助一家人搬家时,发现一件家具的背后藏着他们的女儿,而且这个要自杀的姑娘只有20分钟能活着。你甚至能想象到,接下来的故事是非常震撼人心的。这是一个非常紧凑,戏剧冲突极凸显的短片。一个简单的设置,一个不寻常的事件导致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戏剧冲突。另一个是《行尸走肉》的第一季。我当时是先看了漫画,然后看了剧集。我想说,剧集在戏剧化的改编非常成功。原先在漫画中薄弱的,不真实的,松散的剧情在剧集中全部得到了改正和加强。我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将漫画和剧集对比一下,可以总结出这部剧集在戏剧化改编上的成绩。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想抛砖引玉,让朋友们能有一个明辨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当然,没有哪一个是绝对的好,只能说是对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能有一个启发或者借鉴。以上都是我自己的一方理解,也希望大家能和我讨论,你可以在下面留言或发我邮件来发表你的看法。任何人的意见都是值得尊敬和宝贵的。
(原文地址:http://www.crynma.com/blog/difference-in-film-study-between-china-and-usa/)
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导演学习。美国的电影教育在对导演学习上似乎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我的大学是在国内念的,对大学时代想成为导演的心态有所了解。在国内,相信很多青年导演认为故事一定是自己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然而在美国似乎并不是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因为编剧在美国和导演同等重要,既然你信任你的编剧来创作故事,他/她一定会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那么在美国什么是导演应该注意的首要因素呢?那便是导演的字面意思——指导演员。
我看过不少工会导演的公开演讲,一些是在电影节上亲眼所见,一些是演讲的视频。这些导演均都不可避免的谈论到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去同演员进行有效地沟通,而几乎没有谈到如何创作故事。我不清楚在国内有多少导演会把和演员的沟通放在首位,不过至少张艺谋导演是这么做的,但是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导演,都普遍认为导演工作中最困难的,便是和演员的协作。第一次得到这样的结论,我自己也有所震惊,不过相对于故事创作(后面会说说故事创作),他们似乎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演员上面。
因为事实是这样的:很多人以为,如果能找到一个专业演员,或者是实力派,他们一定能胜任自己片中任何表演程度相当困难的角色。(比如精神分裂或者一人分饰多角)但其实任何一名实力派演员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在没有经过有效的沟通后,导演和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是不同的。除非这个演员即是导演,否则他不会有多少概念自己的表情是如何呈现在画面上的。这也是很多国内青年导演的作品中演员表现普遍质量不足的原因——其实有可能这些演员并不差,但是导演缺乏与演员之间的沟通和指导,呈现出的效果基本消灭了本片80%的质量(production value)。
由于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工作,所以你很少能在书上看到这个理论而大都是从workshop或seminar上听来,而且,也没有什么金光闪闪的理论来支撑如何指导演员,而大多数人都是单凭经验和自己的研究。这种原因是因为在西方导演学习的核心理念中,导演并不是在“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而是“如何该讲这个故事”。演员的表演基本上是“如何该讲故事”中最重要的因素。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好莱坞有不少电影的故事线都极其简单,但是不乏为优秀的作品,而且这样电影比比皆是。比如《Grey》、《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心慌方》(The Cube)、《驱魔人》、《终结者》等等…… 这些电影的剧情基本上一句话就能被概括了。然后你会发现,虽然电影的故事线非常简单,但是电影里面的人物角色却栩栩如生,更不用说他们的演技也无比精湛。因为这些导演更加注重角色的渲染和如何把这个故事更精彩的呈现,而不是放在故事本身上面。
这样的要求炼就了西方导演超强的注重细节的能力。我曾经拍摄过一个小片段:讲一个男人徘徊在自杀的边缘。后来被教授发现演员手中手枪的安全锁处于锁定状态。中国观众也许根本不会发现这个细节,但对于枪支流行的美国来说,这样的细节和可能是致命的——它会使真实性大打折扣。那教授跟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工会电影和普通电影之间的差别那么大,因为你没法想象那些专业人士对于细节的吹毛求疵能达到令人发狂的境界——比如角色视线偏离了5度,也会将整条重新拍摄。所以你在好莱坞能看到专门为演员视线准备的彩色标记。他说,一个细节基本上无法让你的作品有多大提升。但是在一个电影制作中,能注意的细节实在是太多了,当这些细节加起来所得到的总和,将会是质的飞跃。从此以后,我便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苛刻——不过仍然还是会有妥协的情况,这要看如何权衡了。
所以导演是个很痛苦的职业。在美国,所有的镜头也是导演设计的,他们还要决定,演员在画面那个方位?左边还是右边?摄影机是不是在轴线的一侧?越轴了没?(国内导演的通病)是不是一个合理的越轴?演员的视线是朝左还是朝右?演员是从左走到右还是反过来?景别是什么?机位该如何运动?构图合理么?这个场景是属于哪个角色的?是从那个角色的视角讲述的?有多少个机位覆盖了这个场景?机位都有哪些?演员该怎么表演?………… 以上这些每一个选择都有着不同的意义,你不仅要全部考虑,而且这只是拍摄前期创作环节的一小部分。
说到这里,我想最后聊聊故事的创作。在美国,故事创作是剧情能简单就简单,对白考究,戏剧冲突明显。这里再说说我自己的一个例子:第一次上编剧课的时候,教授让每个学生编一个15分钟左右的短剧作为期中的成绩。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写了一个人物关系复杂,包袱很多,剧情曲折的故事。(都能编成长片了)我信心满满自认为教授和同学会称赞我的故事,顺便扬我国威,呵呵。可是结果是得到的评级基本上是负面的。我的故事,核心理念是时空跳跃一类的,讲的是一间房子里的不同屋子都有不同的时空,一伙年轻人旅行进去后就被分割成不同时空,然后发生戏剧冲突。为了能够向大家更好展示我的故事线,我还特意制作了一张“时间表”来帮助捋清同一个角色在不同时空发生了什么事诸如此类的。结果老师和同学的统一意见就是,因为结构过于复杂,故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教授说,你在给你的观众展映你的故事时你是没法也同时给他们展示你手里的“时间表”。你必须让故事自己能够自圆其说。我因为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剧情上而缺少了对角色的塑造,同时,这些复杂的剧情没起到帮助反而还困扰了观众。总之,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以至于我在故事的创作上反思了很久。
结论就是,美国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特别是短片。可以是一个简单到弱智的故事,但是某一个点会非常的有创意——或者是人物的刻画和戏剧冲突上。给我最深刻的两个例子是,一个叫做《Moving Takahashi》的获奖短片(链接是vimeo,需越墙),故事是这样的:讲了一个搬家公司的小伙子,在帮助一家人搬家时,发现一件家具的背后藏着他们的女儿,而且这个要自杀的姑娘只有20分钟能活着。你甚至能想象到,接下来的故事是非常震撼人心的。这是一个非常紧凑,戏剧冲突极凸显的短片。一个简单的设置,一个不寻常的事件导致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戏剧冲突。另一个是《行尸走肉》的第一季。我当时是先看了漫画,然后看了剧集。我想说,剧集在戏剧化的改编非常成功。原先在漫画中薄弱的,不真实的,松散的剧情在剧集中全部得到了改正和加强。我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将漫画和剧集对比一下,可以总结出这部剧集在戏剧化改编上的成绩。
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想抛砖引玉,让朋友们能有一个明辨性的思维(critical thinking),当然,没有哪一个是绝对的好,只能说是对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能有一个启发或者借鉴。以上都是我自己的一方理解,也希望大家能和我讨论,你可以在下面留言或发我邮件来发表你的看法。任何人的意见都是值得尊敬和宝贵的。
(原文地址:http://www.crynma.com/blog/difference-in-film-study-between-china-and-usa/)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