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制作公开课]赵小丁:技术与艺术的分寸-现场视频
2013-01-10 15:22
赵小丁老师的课堂内容以技术与艺术的分寸为主题,框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最后为大家播放了几个视频片段作为例子,分享摄影技术与艺术在具体画面中的运用,慢慢享用吧!
(一)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分寸
[flash]https://www.tudou.com/v/gfCeNB3aGlE/&rpid=114232506&resourceId=114232506_04_05_99/v.swf[/flash]
(二)创作团队合作
[flash]https://www.tudou.com/v/TClXgozRDGo/&rpid=114232506&resourceId=114232506_04_05_99/v.swf[/flash]
(三)入行与工业化
[flash]https://www.tudou.com/v/_uLB-0o8imo/&rpid=114232506&resourceId=114232506_04_05_99/v.swf[/flash]
(四)多门类创作对摄影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flash]https://www.tudou.com/v/x4JRQ2skK2o/&rpid=114232506&resourceId=114232506_04_05_99/v.swf[/flash]
(五)实例解析
[flash]https://www.tudou.com/v/POKw90o6L6Q/&rpid=114232506&resourceId=114232506_04_05_99/v.swf[/flash]
现场文字实录:(文字整理:高欣)
关于电影的属性
赵小丁:其实今天我们跟大家讨论的这些话题,不会说专业到摄影的造型,更多的是讨论一些概念问题。像景深、焦点等纯技术问题,未必是我们这个公开课要讨论的内容。在开始讲课之前,我们先跟大家有一个简单的讨论:电影的属性是什么?
其实我也可以给大家提这么一个问题:电影是什么?你会发现,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概括它。有的学生底下聊天的时候就说了,说他们学校老师第一堂课给他们讲电影的概念,问电影是什么?这个老师当时就说了三点:第一,电影是技术;第二,电影是经济;第三,电影是艺术。
其实你要这么听呢,我觉着也有他一定的道理。其实电影的属性,还远远不止这三个方面。一会我们后面要讲一个关于工业化进程的事儿。其实电影他有一个基本的属性,电影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产业链形成了以后,电影它是带有很强烈的工业化特征的。同时电影就是商品,因为一部电影拍摄完成后,放到院线里边去,它就产生价值了,它就是商品了。所以说关于电影的属性,我们其实很难用简单的话语或者用一个概念把它准确的定义下来。所以说电影是一个多重属性的这么一个东西。我们说这个概念,其实也是为我们下边谈到摄影做铺垫。
摄影师是做什么的?
今天现场来大多数同学还是从事摄影专业的,我想问问大家,我们摄影师是做什么的?有没有人能简单回答一下?
观众:老师,你好,摄影师的工作,我记得在电影学院摄影系老师讲,一个是辅助导演去完成导演影片所需要的气氛构图,然后在理解完剧本以后,通过我们自己的各种方式,技术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来带领整个全组的其他部门,或者说协调其他部门一起来达到在成像方面的过程,简单来说是这么说,中间还包括摄影状态什么的。摄影师干什么?焦点员干什么?二助干什么?其他工种就不说了,简单是这么说吧!
赵小丁:你的回答基本上正确。其实摄影的这个活它比较特殊,在电影创作的团队里边,它承担的是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像刚才你说的,所有的部门,其实都是通过各自的的工作,实现导演在艺术创作上的总体构思。而摄影部门,或者说是摄影师他的工作,就是把全组的劳动最终记录到一个载体上。过去当然是胶片,现在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胶片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所以说实际上数字跟胶片相比,只是记录的载体改变了。现在的记录载体是闪存卡,存储卡,或者是无压缩的硬盘,但最终我们摄影师的工作,是把各个部门的创作和劳动记录下来,从而体现导演在艺术上的总体构思。
摄影他和其他部门工作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摄影本身更多的是依赖设备和器材来进行创作。这是摄影部门的一个特征,它不像现场的场记、副导演,他们基本上不需要借助于其他的器材设备。尤其是拍商业大片的时候,现场的摄影、灯光这些器材一停,停几大箱车在那,这些都是设备。所以说摄影师也好,摄影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好,首先他需要掌握和掌控这些设备,这就延伸出来一个技术层面。我们首先要的,就是技术基础。在技术层面上完成你的任务,这是最起码的前提条件。
在技术层面上完成你的任务,这是最起码的前提条件
在过去胶片时代,大家都知道,作为摄影师,你在学校学习基础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学习感光材料的特性。胶片在记录影像的时候他有一个感光曲线,通过这条曲线,你要知道胶片的特性:感光度是多少?宽容度是多少?这些最具体的东西实际上是我们干活必需具备的。那么在数字时代呢,刚才我说了,记录的载体改变了。
胶片在记录影像的过程中有它的优势,从早年间电影刚刚出现时候的技术雏形,到最后柯达公司后期的威森胶片的出现,它整个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影像质量也是越来越好。但是呢,大概是从十年以前,美国一家公司出了RED ONE,可能很多从事摄影工作的同学也接触过这个公司的设备。这个设备的出现,一下就把专业拍摄电影的门槛降低了很多。一万多美金的摄影机设备,记录的影像清晰度能达到4K。这样一来,它实际上把胶片记录影像的时代缩短了。我们原来预期胶片没有那么快在整个电影创作的过程当中退出主流的舞台,当时大家一块聊天讨论就觉着胶片有它的优势,应该还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恰恰出乎所有的意料之外,这个进程来的非常迅猛,而且这个时间也非常短。很快数字摄影机就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面,在各个层面上都替代了传统的胶片摄影机。
刚才我说了,这是一种技术的进步,对于我们摄影师来说,同样存在着你要首先解决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因为在任何时候,你作为一个全面素质上很出色的摄影,如果你连基本的家活事都没掌握好没吃透的话,怎么干活呢?我们老话还说呢:“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道理是一样的。
在过去呢,胶片时代是有一个比较高的门槛。对于摄影师来说,就是你能玩上胶片,能做上电影摄影师,是需要仰望一下的这么一个高度。在数字技术时代呢,其实这个门槛已经大大的降低了。但是呢,对于摄影师来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技术层面的任务变得不重要不艰巨了。刚才在上课之前,我们还在咖啡厅聊数字技术它的更新换代特别快,日新月异。一两年它就是一个新型摄影机的周期。它不像过去传统摄影机时代的时候,你不需要面对新技术变化如此频繁的这么一个情况。所以说数字时代对我们摄影提出的也是相对比较大的一个挑战。
我从我的从业经验上和大家分享一下。摄影师大概分成不同的几个类型。有些摄影师是偏重于技术型的,对于技术的掌控他很娴熟,技术性能方面的了解他也很清楚。这类摄影师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基本能完成任务。还有一种类型的摄影师呢,他偏重艺术感觉,当他在掌握了技术层面所必须的要素以后,将来不管是对导演还是对电影的艺术创作,都更需要这种类型的摄影师。
艺术素养的形成
说到艺术的感觉,艺术的素养,我们就提到了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摄影师在艺术层面需要完成的任务。我们认为,一个摄影师,他的作品或者说他的画面,都是他的思维方式和他的美学审美品味的一种呈现。可以这么说,艺术思维其实也是跟他平常的日常生活当中的修养和他的文化底蕴等等相关联的。这会形成一个人的艺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在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美学品味。美学品味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摄影师在日常生活当中,他对事物的看法。这在创作当中是一种直观的体现!你能从他的作品中就看出他的审美品位。其实好的摄影师,在艺术品味、审美取向上,我觉着他跟常人是不一样的,确实是有分别的,这种区别就奠定了他在创作上的感觉。感觉是一种很无形的东西,每个人和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它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不像1+1,它答案就是一个2。
那么这种艺术素养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感受:其实摄影师自身艺术修养的培养,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一些细节上去做。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绘画,舞蹈,甚至运动。你喜欢运动,喜欢看某种体育比赛,这对摄影师的专业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都是特别有帮助的。我在从事摄影专业之前,做过运动员,就有深刻的体会。当我们拍一些动作电影,或者拍运动节奏比较强的东西时,当过运动员、有运动基础的这种经历对我是一种很大的帮助。哪怕平常你特别喜欢看球,都会慢慢培养出你的一种节奏感,一种对运动,韵律,对被摄物体的那种节奏的感觉。这样反过来到你的专业创作当中。帮助是非常大的。就是说我们在掌握了这个技术层面最基础的东西之后,艺术的感觉对摄影师、摄影指导来说,是更本质更关键的东西。
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艺术和技术这两个层面的东西,其实它也是很有意思的关系,它也有一定的关联。在有些时候,它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你比如说,你要是有很高的艺术素养的话,你可以把技术设备的这些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胶片时代,就是你对胶片性能的掌握。你很好的掌握了胶片的宽容度,掌握了它是能记录12档光孔的一个知识的时候,你在现场营造气氛时,就能充分把这个胶片的特性用到极致。比如说在高光或者在暗部的部分,你就能把展现得特别好,最终出来的东西它显然就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就跟我说,我同样拍一个环境,一个场景,为什么我拍的东西就看上去就闷。后来我就说,你在现场布光的时候,你是不是最大限度的把胶片的宽容度用足了?他想了一想,发现自己的确忽略了这个问题。我说,那肯定平啊,最高的地方你不敢用很亮的的亮度,低的部分,你又黑不下去,这个东西出来肯定是你看上去比较闷,比较平,比较灰的一个画面感觉。
而你对技术的掌握实际上会反过来有利于你的创作。在创作当中,你就是最大限度的把胶片的特性发挥到极致。比如说,你了解了某种器材的使用特性的时候,你就会把它充分的通过你的思维方式用到你在现场的创作当中。你可能会跟导演提建议:“导演,我们有一个移动升降的一场戏,我们不是还有一个长镜头的设计吗?其实可以把整个人物的串联和演员的调度就在一个长镜头里面把它呈现出来。”导演一听,说”这是很好的建议”。所以说在充分利用了技术和设备的可能性以后,再加上艺术的感觉,那么会让你提出一些给导演的很好的建议。如果导演采用了,这个镜头将来可能就是一个很完美的镜头。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技术和艺术的创作当中互相弥补。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受物质条件的限制,你可能没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预算,像商业大片那样有足够的设备保障。我记得我们07年在丽江,拍过一条宣传片,当时因为路途的运输,还有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使用照明器材。那怎么办呢?后来我干脆就现场让制片去买几块镜子,就是我们平常家里面卫生间化妆的那个镜子,然后再弄了几块白布,当然丽江也是有良好的照明条件,阳光非常好。于是拍那个宣传片,我们完全没有用一个灯,就是用镜子和反光布,加上利用太阳的光,也把那条片子拍完了。导演和制片就聊天,说以后我们不用灯也能拍戏。这其实是两个概念。你要是有足够的物质条件,技术设备,对你的创作确实是有所帮助的。毕竟摄影为武器论,它对设备还是有要求的。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在技术层面上达不到要求的时候,如果你能把你所学的东西真的吃到心里去,那么你就能应付各种可能性。再比如说:实在没有灯光照明的情况下,还可以和导演提建议:“导演我们可能拍一个逆光的感觉,我们没有灯,但是我们就是要一种剪影的气氛。”哎,导演就说“剪影也不错啊。”其实这剪影是迫不得已,但是呢,它是另一种可能性。在创作上能弥补很多条件不允许的时候的解决办法。让技术为艺术所用。
刚刚我们提到的技术和艺术的两者的关系,和他们的重要性。其实作为一个整个在专业素质上比较出色的摄影,我觉得在技术和艺术的两个层面上,你哪个都不能弱。你在哪个层面上弱了,你都不能算一个专业素质非常好的摄影师。我下边要结合着一些视频的东西给大家讲,因为影像的东西我们要是在这干讲,大家听起来也比较枯燥,所以会结合着一些画面和镜头,再跟大家做一些具体的讲解。
摄影是一个动手的活
摄影其实是一个动手的活,不是停留在理论上,或者我们完全在一个房间里,大家通过理论上的讨论就能出来的东西。动手和实践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也许有的人就问了:“我们通过什么渠道能不断的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首先,要是有条件的话,还是要接受一下学校的系统的理论学习,这是第一步,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你要学会多看片子,其实看片子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过去我们看片子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大家看故事,看热闹。一个片子来了以后,你就跟着它的故事情节走,一部片子整个看完就OK了。但是作为摄影师来讲,你看片子的角度一定要有一个特殊的视角,你要看这个片子在造型层面上做了什么?这场戏它是怎么布的光?镜头是怎么运动的?你要学会了看片子这一招,这个会伴随你一生,将来什么时候你都能学习,能自我补充。我们说一种最笨的方法,就是每部戏你能记住它一场戏,将来你看了一百部片子,你都够用,在你的专业领域里头,其实都足够你用了!还有一点呢,就是作为摄影师,你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就要多动手,多动手实践。很多实际的问题在现实当中,不是在书本上或者说在课堂上,在现实创作当中我们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你遇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就是对你的专业素养的一次历练,等于你把这个环节弥补了,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你就有办法了,是吧!
这个动手,也有一个具体的建议。除了故事片的这种电影摄影,比如说平常有机会,就多拍拍纪录片,专题片。像MV,广告,这些不同的创作门类,实际上对于我们专业技巧的磨练和锻炼,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在技术和艺术的这个层面,我刚才讲了,我们力争做到,你既能完成技术任务,又能完成艺术任务。这样你将来在实际创作当中,在跟导演的合作当中,导演就会觉着他不是一个只能完成任务的摄影,他还是一个能有建议,有想法,能在造型上给与帮助的摄影。我觉得这个对于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也是很重要的。
关于团队合作
我们顺便和大家分享一下团队创作,合作问题。刚才我说了,首先,和导演合作,是摄影师必须面对的一个,他其实是带有职业特性和职业道德的这么一个话题。怎么说呢?摄影师会和各种导演合作,你比如说,新摄影会跟很有名气的大导演合作;也有很有经验的摄影指导呢,跟新的导演合作。不同的导演和摄影的这种合作模式,都是我们摄影师有可能遇到的。因为我这两年除了和张导合作以外,跟新导演合作比较多。我从09年,一共我大概算了一下,跟四位新的导演合作。一个是《大兵小将》的导演丁晟,他原来也是拍广告的一个导演。还有一个是《决战刹马镇》的导演李蔚然。今年夏天又合作了一个新导演,叫非行,也是过去拍过一个戏,今年是第二部戏。还有一部大家可能也听说过这个电影《铜雀台》的导演,完全是第一次拍,也是过去拍广告的一个导演。
很多人,包括媒体的人也问,你跟新导演怎么合作呢?其实也很简单,人家找你,首先人家找你来,人家的目的是什么?你首先把这个弄清楚了,是吧?第一,人家可能是需要你的经验,需要你从拍摄进度上,从现场方方面面的掌控上有一个安全感。第二,他们也希望你能通过自己的经验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建议,但是绝不意味着说你在现场,你就成了话语权,我刚才不是说了吗?摄影师它要遵从它的行规,职业道德。你可以在创作上提建议,但是最终的决定权,在艺术上的决定权,其实还是要服从导演,我觉着这是一个大的游戏规则。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尽可能的提你的建议,你把你过去的一些好的经验都拿出来跟导演分享,给年轻导演更多的帮助,他们心里有安全感。其实我合作下来的体会是,他们真的有的时候很依赖你,但是其实年轻导演有很多的艺术特质,有很多的想法,想法最终我们要过滤、要筛选、要平衡,包括跟制片,有一种平衡的关系。你比如可能在拍摄进度上,新导演会比较执着的追求他的创作,他的艺术感觉,有的时候他把周期这事忘了。他没有一个概念说这个片子这个预算是要在两个月之内拍完的。这时候,我觉得作为有一定创作经验的摄影师,就要把这个平衡度把握好,我觉得这就是摄影师应该做的事,其实这种团队的合作还是回归到原点上的技术与艺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具体的你在跟导演合作上,还是要不断地在这两层面上发挥你的最大的能量,就是来帮助导演合作。
那么新摄影师和大导演合作这种模式呢,将来我们在场的这些同学也好,还是摄影从业人员,你们有可能都会遇到。那这种也是这个概念。其实我相信任何一个导演,从最初我和张导合作开始,他聊天就说更希望一个新的摄影指导给他更多的建议。因为这些老导演呢,或者说经验比较丰富的导演,他们更不满足于你来了就是做一个匠人,一个机器匠。有的时候,我们底下开玩笑就说摄影师干什么的?摄影师就是在现场预备、开始,按一下电门的,就是按电门的那一个。当然这是一个玩笑话,其实所有的导演都希望不是我说怎么弄你就怎么弄,甚至连机位你都不管就给我摆上了,就把这点事给记录了,那他找你干嘛啊?他找谁都行。所以他其实需要更多的建议,把影像的东西怎么用好。几卡车的东西放在那,一部比较大的制作的电影,大的商业片,它的一般摄影和灯光的预算,按常规来说,都是占到整个总预算的10%,那人家把钱花到这了,这些东西你要把它用起来,用好!你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感觉,利用你对这些设备在技术上的掌控,去做好你的事。所以说,将来你就可以面对不同的合作者,不同的导演。他跟你合作完了,下次他还想着你。
其实团队合作这个事如果再扩展,再外延一点说,他跟导演的合作是最主要的一个部分,但是还有很多其他部分。因为一个剧组他有很多的创作部门,跟美术部门,跟录音部门的协调合作,都是你将来从事艺术创作当中的所要面对的很实际的问题。而且他这个合作有的时候是很有技巧性的。其实摄影和美术的合作,直接关乎到这部电影在视觉和影像上的成与败,我觉得在电影摄影上,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摄影和美术来承担的。其实美术做什么呢?美术就是给你提供一个环境,比如说拍人,这个人物是被摄物体;拍景,这个景就是美术设计,根据剧本的要求,你比如说在搭景的时候,你有一些光线的设计和考虑,你就要跟美术师商量,这场景我们是不是要在哪有一些窗户的设计,甚至有一个天窗,上面将会有一些光下来,这个是特别好的,将来能在创作中体现你想要在光线上要去体现的一些内容。
录音部门呢,它是声音的部门,他也是很重要的技术部门。它相对来说就更技术性一些。我们有的时候也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画面纯视觉的东西和声音纯听觉的东西,它各自都能表现出来一些自己要表现的一些感觉,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看电影的时候我也特别的注意这个感觉),叫视听联觉。视听联觉就是说在画面和声音同步叠加的时候,它现场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大于视觉和听觉的。我们一会也看着试试给大家找一些画面和镜头,跟大家分享。这种感觉是画面和声音两者加起来以后作用到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官上,产生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感觉。我们做过实验,同样的看画面,你把声音关掉,你把画面关掉,再放声音,和最后画面声音都打开的时候,这感觉是不一样的。它可能是这种视听联觉刺激你的肾上腺素的分泌。这是一个生理的现象,是摄影师和录音师声音上的合作。
你看我们在拍《十三钗》的时候吧,我们有一个镜头,我记得很清楚,子弹穿过教堂玻璃打中一个女孩。那个子弹穿玻璃的镜头,那个瞬间我们是用了一个超高速的摄影,好像当时用的是1600格/秒,他能看清你肉眼平时看不到的细节,把一些细节无限放大。那后期的时候,我们的录音师陶经,他也做了相应的处理。因为声音这个东西你说用高速,超高速表现怎么表现?陶经他们做的特殊的处理就是那个玻璃破碎以后的那种金属感,很尖清脆的声音,他又加了一些其他的技术处理。那个镜头一会儿可以给大家放一下。因为这个镜头,当时《十三衩》在美国放的时候,陶经还得了一个录音师协会的奖,很多同行就提到这个镜头的声音。其实讲团队合作,摄影师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技术部门,你要学会和其他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大家统一在导演的总体构思大的框架之内,来把这个工作做好,这个都是摄影师的必修课,也是我们平常自我需要提高和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素质。
给入行新手的建议
另外呢,跟大家再简单地讲一下,关于入行。因为我们在座有现在还在学校正在上课的学生。入行这个事,对你们会有一点借鉴和帮助,我今天来这的时候,我在路上就想了一下,在24年前,1988年,也是冬天,也是这个季节,我电影学院毕业,拍第一部电影。当时这个导演叫陈国兴,现在也还在拍电影,拍那个《孔繁森》等一些很不错的电影。他当时也是第一部电影,第一次做导演,当时是给老的北影厂拍一部工业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叫《山魂霹雳》。说的是当时北京到广州的京广铁路修建过程中,有一段是在广东北边的那个韶关的大瑶山。大瑶山有一个14公里长的铁路隧道,打隧道的这么一个题材。当时的演员是高铭主演的,有点像日本一个电影叫《海峡》,就是高仓健演的那个,题材差不多。这是我第一部电影,也是一个幸运的机会,因为那个导演也愿意跟年轻的摄影师合作,因为也他没有拍过更多的东西。拍过一些小的电视剧什么的。
入行这个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机会首先是非常重要的。但时时你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就是我前边讲的,技术和艺术的感觉上的,这个层面的东西,你要时时刻刻的有所准备。一旦机会来的时候,你就真的能够揽下这个瓷器活。是吧,当时我在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北影厂他同时还配了一个老的摄影师。因为那个时候,电影厂的创作不像现在是一个商品社会,一个自由组合,导演觉得谁好,就可以找谁。过去那个时候电影厂也是计划经济,它电影厂要给你组织一个剧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这个导演是个新导演,那给你配一个老摄影。在这种创作情况限额。其实这个老摄影师,人是很好的老摄影师。后来,他基本上真是没怎么管,就是在艺术创作上头我来干。当时我们都是一腔热情,刚毕业嘛,有这个机会,也确实遇到了很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当时,虽然活都是你干的,但是你没有那名分,最后挂名的时候,把我挂副摄影。
我觉得这个呢,对于入行来说,不重要,名和利其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有机会能体现你的价值,其实在现在,在网络时代,还有一些多媒体的出现,我们很多同学现在面临的机会应该是不少的,你不要挑活,任何一个小的机会都能展示你的能力。将来你的价值是通过你的作品体现的。我们其实都知道商品的属性特性就是什么呢?价格体现价值,将来你真正的价值被人承认了以后,那时候你再有资格说你的酬金是多少,你的钱是多少,是吧!在开始的时候,名和利一定不能作为你初期创作,或者开始工作和人合作的时候考虑的东西。现在有一些人啊,他们挺看重钱的,来了事我们先聊聊,聊这个钱是什么情况。我觉得这个是一种短视的做法,从长远来看,我的经验,跟大家提的建议就是,机会和展现自己的能力,能让大家有机会能看见你拍的东西,给你一个平台,可能这个平台不大,舞台可能是一个小的舞台,你都不要着急,慢慢来,你只要有这个机会,它真的就是一步一步的,你把细节做好,将来一定有你能展现的那个舞台,它不会离你太远。
电影工业化
我们下边跟大家简单的在讨论一下电影工业化这个概念。我们前面跟大家说了一下电影的属性。电影其实它是多重属性的,它既是技术,又是经济,又是艺术。当然,它的这个整个的特征都离不开电影产业链的形成。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电影史。其实在电影快速发展,或者它的每一个比较辉煌的历史时期,都离不开它的新技术的发展。电影技术也是电影工业化进程的一种具体体现,它是在电影工业尖端的领域里,以一种新的技术形式表现出来。最早的电影诞生的时候,卢米埃尔兄弟通过照相术发现人眼的视觉暂留的这个现象:我们把每个单格的画面,把它动起来的时候,它会呈现出来一个完整和连续的动作,于是他就有了最早的手摇放映机,摄影机和放映机。其实这个就是工业,早期的工业。
从默片时代到有声音的出现,其实这是电影一个革命性的阶段。它有了声音,整个作品的表现力,跟默片比起来就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历史进程的改变,它是一种技术的革命,一种最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电影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再往后,就是从黑白片到彩色片,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那么,我们要是追溯到今天,我们把数字时代也并列到电影史的技术发展史上这几个重要段落里面呢?其实我个人认为,今天数字影像时代,从另外一个角度和层面上,它也是对电影和电影工业巨大的推动。其实工业化这个概念,始终伴随着电影的发展,这是我们现在看的这些商业大片,到现在的3D。
3D电影这几年这么火爆,其实都是一种新技术的体现。它的背后其实都是电影工业,它的助推,它的推动力,实际上是电影工业的推力。你就像好莱坞的这些大导演,像卢卡斯,还有像詹姆士.卡梅隆。他们从过去身份是电影导演到现在更多的转换成老板。这个老板的概念呢,也不是说简单的作为只是投资的老板,其实他们都是通过自己拍的这个类型片,像卢卡斯最早就是他拍的《星球大战》,像这种通过电脑动画、通过声光的视觉效果……还有像詹姆士.卡梅隆的,他是更典型的例子,他们都建立了自己的后期公司和工厂。你像卡梅隆,他在拍《阿凡达》之前,甚至先建了一个团队,花了一千多万美金,组建了专门研究开发3D软件的一些科学家,他们把他养起来,而且做一些影像效果,视觉效果的测试。实际上,是一种很工业化的模式。
现在好莱坞的电影生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流水线生产。我觉着在美国的电影产业来说,一点都不过分。我们从很多名称上都能看出它这个工业的痕迹,你看像斯皮尔伯格作为股东的制片公司,叫梦工厂。还有卢卡斯,《星球大战》以后,他创建了一家很有名的后期公司,叫工业光魔。他这些名称实际上都体现了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化进程标志。那么到今天,电影的工业化进程呢?仍然像很强进的潮水一样向前走,这种新技术的不断进步,都给我们摄影师提出了新的课题。也需要我们要不断地去了解和掌握这些新的技术设备。
多门类创作
今天呢,计划是用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来分享,时间也差不多了。后面还有一个多门类创作。我们作为摄影师,尽量的不要排斥说我不接电视剧,我只拍电影。这个其实没必要。你要面对各种可能。只要是用视觉造型上的创作,我觉得你都可以去参与。其实,纪录片、MV、广告,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技巧练习呢?它跟拍电影在美学思维上区别还是很大的。你比如说像广告,一个15秒、30秒钟在媒体上播放的东西,就要求你在造型的感觉上要很强烈。要不然在很短暂的时间里面,你很难给人留下印象。如果你说整个电影都按照广告的这种构图,这种感觉去拍,那看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觉得很累。但是这些不同的创作不同的造型特征和美学特征,在技巧层面上是对摄影师很好地锻炼。你比如说拍纪录片,拍纪录片他对摄影师要求最难的是什么?就是锻炼你的导演意识。我觉得纪录片的摄影,在短时间内,你要拍的东西有取有舍,这个是要有导演意识在里边的。他不是像拍一部电影在现场,我们基本上把演员的走位,调度都说好,基本上你就是一个记录,过与不过,OK不OK,都有导演在现场。而纪录片呢,在现场那一霎那基本就是你说了算。这种导演意识的建立,我的建议就是你多拍纪录片,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锻炼了。
我喜欢看球,我看球的时候,尤其是看足球联赛,欧洲的五大职业联赛。我就觉得德国甲级联赛,它的现场转播是最出色的。他每一个门后面有一个升降,有一个大炮,他不是简单地把几个机位一固定在那。我记得黄健翔就说过,它那转播,视觉感觉就像看大片似得。像一个现场,一个转播都把影像用的这么好。这概念是什么呢?你要更多地了解不同门类创作的东西,反过来,将来在拍电影的时候,你可能在某一个环节,某一个时间就能用上,真是有用的。
平常,我有时候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节目,其实也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我不是给电视台挑刺啊,确实有一些很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你像头些年,有一次央视转播在黄河壶口瀑布,柯受良飞越黄河。其实他找了几个机位,有一个机位就特别奇怪,他用了一个很高的机位,长焦镜头拍,那个车一起飞的时候,你怎么看都是那个车要掉到水里的感觉。其实在国外,商业电视台他都有一个职位叫总摄影,像这种大型的转播,你机位的设置,还有你跟导播的这种沟通。咱这又随便提一下那个北京08年奥运会,其实张导他们做的这一场开幕式非常精彩,但是,美中不足就是那天的电视转播,就是我们最终从央视看的这一版的转播,其实它有很多不完美之处。我们在现场看彩排的时候,感觉非常好,但是看电视的时候,很多造型的感觉,你说玩团体操也好,玩什么也好,恰恰那时候他给你一个局部,一个特写,着急,我看着都着急。后来有一版,那个NBC版的,美国国家广播电视版的,同样的这样一个晚会,同样的这一台开幕式,精彩了很多。所以在现实当中,我们在座的也有在电视台工作的,将来你在现场就这个机位的选择,都能体现你的专业,你的职业,能给导播,导演很好的建议。
还有一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也是大概前些年,有一次我们央视在转播日全食的一个现象,当时还有全国几个分队,有一个分队是在黑河,黑河当时是看日全食的地点是最好的。那现场转播的时候,真的到那个全部都遮挡到太阳的时候呢,最好的时候呢,那现场的摄影师把光孔打开了。我觉得太奇怪了,其实那个地球的影子遮到阳光的时候呢,我们就是要看整个的这个世界,整个的自然界就笼罩在一片黑暗当中,你不能打光圈啊,那时候他用的自动光圈,它跟着整个像大白天一样…所以怎么说呢,这就是对技术层面的东西他没有吃透,他没有掌握。
现场提问
当然,今天我们在这呢,我们时间所限,我们没有讲什么镜头,焦距,讲焦点,也没有讲摄影师造型的四大要素,什么光线、构图、运动什么的。我们可能将来在其他的场合,有学生,或者有同行需要分享的时候我们再说。但是今天,我其实还是从概念上,从几个方面跟大家交流一下,把我从业这么多年来,有一些有益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也希望真的将来我们在创作当中,不要只是按电门的那个摄影。这些是今天跟大家要交流的,留一点时间给大家有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提问。问完了,给大家放一点东西看看。
问:很多人会讲这个画面电影,这个画面不电影,有些画面就是电视剧,有些就是很电影,第一,我想问您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第二,一个导演跟您说这个镜头你要拍的更电影一些,你要怎么去创作?
答:其实,我这么回答你,所谓这个画面很电影,如果我们从技术层面上来分析,电影的光学镜头和电视摄像机的镜头,它在成像、尤其在景深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电影摄影机是全画幅的,一个画面,成象器件利用了电影镜头以后,它的景深看上去层次很丰富,景深相对来说比较浅,就是说你的焦点在主体被摄物体的点上,它画面的后半部分(尤其用中长焦镜头拍摄的时候),它会呈现出比较虚的后景。但是摄像机呢,因为它的成像器件的制约,看上去它每一个成象空间都很实。这就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的电影感。新的摄影机一直努力在追传统摄影机的影像感觉,其实他一直就是在做这个。现在很多像F35 ,65,它成像的器件都是全画幅。这就是通过电影镜头,光学镜片呈现电影感的影像。技术层面之外呢,那就是构图了,或者光的感觉。
问:现场您跟灯光部门是怎么合作的?
答:因为摄影师啊,好的摄影师,一定要懂光,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意大利有一个很优秀的摄影师,斯拉沃,他说摄影师的摄影创做,是用光来进行写作。他的那个意思就是说你要是作家用笔来写一个作品的话,摄影师就是用光来写作。光线在刻画和塑造氛围,包括刻画人物,它这个光,很有魔力的。好莱坞有一个实验就是一个演员,看上去他做了两种不同的表情,但是实际上呢,我们发现发的表情是一样的,是光变了。光的变化能让演员的表演看上去都发生了变化。其实我在现场和照明部门的合作,是比较直接参与到布光和现场,做效果也好,做气氛也好,我基本上是亲自参与布光的。是这么一个,所以说我不是太依赖照明师。比如现场是夜景气氛,需要打光,我就要自己亲自打光。这样的。
问:在拍《十三衩》的时候,是怎么样去构思全片的影像?
答:张导有一个习惯,每一部电影在开拍之前,他要很详细的跟各个创作部门要开会,要讨论。尤其摄影部门,是他很看重的。那么我们之前都会跟导演有很细致的沟通,包括从光线色彩,摄影机的运动几个方面,我们这个片子要走哪条路。我觉着一个电影的在造型上的风格一定要在之前你就把它确定下来,不是说拍到哪算哪。这个是之前有一个很详细的大家有一个讨论。
问:《失恋33天》画面比较灰,感觉不透是为什么呢?
答:《失恋33天》我看的是碟,我没在电影院看,不对,我是出差的时候在飞机上看的。你说的灰呢,有几种可能性。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们刚刚讨论的,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在布光,亮度的控制上,这个环节出了点问题。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在后期,后期的环节其实也很重要。刚才我讲课的时候也忽略了这个,好的摄影师对后期的了解和掌握,其实也很重要。后期做DI的时候,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前期拍摄的不足,把它弥补回来。你比如说拍摄的时候,光比控制的有点小了,光比不够大,通过后期DI的时候增加反差,你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是你有时候前期的错误是致命性的,我觉得还是前期的掌控是更重要的。第二种可能性就是说,他在做后期的时候,做DI数字中间片的时候,他的掌控做的不是太好,甚至有可能在做数字母版的时候,它的格式转换上。第三种可能性,就是当时你看的那家电影院,放映的效果不好。可能他的那个放映机,就刚才提问题的,你看的是数字版,还是胶片版?数字拍也有可能后期转一些胶片拷贝,一些胶片放映机的影院还在使用。所以它跟放映条件也有关系,所以我们说的影像上比较差,比较灰,是很多环节都能造成,这个要具体来看。你首先要找一个很标准的影院或者是你重新找一个碟在家放一放,看看那个碟是不是灰。
问:对光线色彩呢如何控制?还有啊,后期DI调色的问题?
答:现在有了很良好的后期制作的环节,我觉着你要了解了后期,这些能做什么事之后,对于前期拍摄来说,基本上你就心中有数。前期你不用做太多在影像上的改变。在传统摄影机时代,胶片时代,后期所能做的东西很少。比如说我们希望它呈现某一种色调,更多的是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加一些滤色片。那个时候是不得已。其实你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如果你现在很多的色彩的控制在后期都能解决的话,你前期为什么要在镜头前面加一块滤色镜呢?其实你镜头前面加任何东西,都是对影像的损失。是吧,你要记住这个。后期DI的出现,数字中间片的出现,实际上,也是一种革命。其实他在整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画面的品质。尤其是在数字摄影机更多的普遍使用的情况下,就DI的这个环节就非常重要。我们也希望摄影师在前期拍摄时候的关注点逐渐的往后期延续一些。就是多了解后期DI能做什么,这样对于你前期拍摄也会有很多的帮助。
本文为作者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703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点击了解更多
旨在集合影视制作工业化流程中最优秀的创作者,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分享传播成功的经验和最前沿的思考;
我们期待这样的分享传播能够给行业带来工业化制作的基本常识;同时期待能够在国内推动对工业化制作流程中各环节的基本认知和尊重;
以期对国内影视制作的工业化生态环境的优化有所帮助。
扫码关注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
影视工业网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