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中有序,十秒现乾坤 | 专访《影》片头片尾创作者张超

2019-09-03 14:54

自电影形式开始以来,电影片头片尾一直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影工业的不断前进,它从最初以静态形式展示片名信息、展示电影导演、演员、制片、摄影指导等主创信息,到现在以运动图形等更为生动的手段来进行呈现,片头片尾慢慢地演变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近日,以水墨风征服了不少观众的《影》,就在一头一尾做足了功夫,也使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几滴浓墨泼洒在屏幕上,白“纸”黑墨晕染间,一个行书的“影”字出现,与此同时,一条血色红线由左及右如利箭一般射出,横穿画面。整个片头细腻鲜活,而片尾则沿用了这条血色红线,以极简却不失寓意的形态贯穿影片始终。



《影》的片头时长不过十秒,但对于创作者,往往时长越短,创作难度越大。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影片的气氛、风格与节奏传达给观众,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此,影视工业网采访了《影》的片头片尾设计者——看山文化的创始人张超,跟他聊聊《影》的片头片尾创作背后的故事。



张超,看山文化创始人。专注数字艺术在影视创作上的设计与应用,深耕CG与影像结合的艺术方式,国内创意短预告和动态海报的先行者。曾为电影《一代宗师3D》、《钟馗伏魔之雪妖魔灵》、《叶问3》、张靓颖全球巡演等,创作概念短预告;为腾讯“企鹅影视”、搜狐“搜狐视频”等,创作厂牌动画;为张艺谋电影《影》创作片头片尾。




做片头之前有哪些准备工作,参考了那些?


张超:电影片头就像电影的一张名片。主要任务是配合电影整体风格来营造情绪,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感受影片的气氛与风格。总的来说,片头是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拿到项目后我们必然要先对影片本身进行了解,比如看片、了解剧本等,同时也会尽可能与核心主创成员沟通,争取深入了解项目。


至于参考,平时也会大量观看各种文艺片和商业片,也会关注到他们的片头片尾,但因为面对的题材和想表达的东西不一样,与其说是参考,我觉得更多是学习吧。



片头的风格怎么跟导演确立?


张超:导演对创作给了很大的自由度,但对细节的要求非常严苛。为片头片尾创作,导演和我前后单独开了7次的专项会议,每次会议至少在40分钟以上。


当时《影》尚处于紧张的后期制作阶段,无法看到完整全片。通过对部分镜头和影片资料的把握,我做了两个大的方向上的提案。一是以模拟毛笔书写的效果为基础,将书写过程中的提、按、顿、挫等手法与音律相协调。细节中展现从笔尖点入宣纸到晕染开来的效果。提案二是模拟将墨泼洒于画面当中。先是激烈果敢的飞溅动作,当墨溶解在画面中四散开来时又形成了一种柔美的韵律感。此时画面也是由白渐黑,由黑渐白,阴阳相融。


在会议讨论中,导演对我的两个提案都各有喜好之处。提案一较为保守,完全模拟书写的节奏放在银幕上会感觉拖沓,加快书写速度又会留白不足。提案二泼墨的效果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过于激烈,有一开篇就将故事的叙事感冲破的风险。会后,我整合了导演的建议,将提案一延伸出了更多版本,同时也在第二次会议之前将两个方向的提案实际制作了样片出来。导演看过样片后,对泼墨方案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尤其是墨水泼洒瞬间的激烈与其后续换换蔓延的反差对比,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禅意,也似与开篇故事的娓娓道来产生了暗合。于是,我们一致确定了泼墨的方案。



你理解片头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张超:中国水墨是本片也是片头的基础调性。为了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的阴阳平衡之美,我借鉴了刻字中“阴刻”与“阳刻”的概念。以黑为阴,以白为阳,形成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的寓意。在运动图形表现中,白纸泼入墨色, 墨迹逐渐晕染整个画面,同时墨色中又生出白色的片名,即“影”字。在最终的落幅中,则以黑底白字的“阴刻”形式呈现。影院环境的“黑”与画面背景的“黑”相融,让观众遁入大片黑色形成的空无中,视觉体验上更加突出了片名。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反转、阴阳交错的过程。



如何制作?


张超:墨的部分,它看上去是一个随机的表达,但实际上并不随机。我们采用了泼墨实拍与三维粒子运算相结合的方式。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泼墨实拍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因为不同的纸质,生宣、熟宣、半生半熟……墨出来的纹路都不一样。浸泡纸张的水量的多少也影响墨晕染的肌理感觉。我用粒子算好主要的支流流向,然后将实拍的墨的素材与之进行合成。这么做一方面提炼出了实拍中由泼墨的“随机性”而产生的真实美感,另一方面通过粒子运算的墨其晕染轨迹也更加可控,能够保证整个画面的运动趋势符合预设构图,最终达到让画面既真实自然又充满设计感的效果。在后期处理上,还增加了墨在宣纸晕染时出现的细微颗粒感,这么做让画面有厚度、有层次,在大银幕的展现上更富质感。




色彩和配乐以及其他细节是怎么考虑的?



张超:片头中唯一的彩色就是那条横贯画面的线,起初导演想尝试蓝色,而我个人的感受是,影片中的血色更有标志性,更激烈一些,更有信号感、警惕感。所以第二次开会的时候,我多给了一个方案,并建议使用红色,导演也认同了这个理念,于是颜色就这样定下来了。


之后是这条线在画面中的呈现位置。我把这条线放在画面居中的位置,粗细与英文片名“SHADOW”的字体有一定呼应。而那条红色的线,将大面积墨迹与书法的韵律串联到一起,让画面从无序到有序,同时线条的秩序与墨迹的无序对比形成了刚柔之美,让画面产生了一种平衡。同时也把观众的视觉,全部归拢到画面中央。


字体分为主体的“影”字,及副标英文“SHADOW”。其中汉字“影”是由书法家许静老师手书的。英文字体的部分,考虑到《影》的故事背景以及美术气质,我选择了衬线体。英文衬线体古朴、传统,与中文衬线体宋体相仿,而且衬线体在世界范围内大量运用在书籍、报纸、杂志等文字印刷领域,文学感浓郁,与电影的叙述感一致。通过筛选,我择出了由Adobe公司出品的“思源宋体”。其优点除了开源以外,还解决了衬线体横线过细导致在大荧幕或转为低像素后显示错误的问题。



此次制作音乐进来的次序跟以前做宣发物料是反过来的,我们以前做短片,包括TVC广告,都是先有音乐,再有画面创作,电影的习惯是先做画面,再配音乐。因为当时还没开始进入音乐阶段,在没有音乐辅助的前提下,我借用了古琴艺术家王鹏的《普庵咒》的一段作为基准节奏来辅助运动图形节奏的把握。后来片头的demo差不多成型了,我们就跟负责音乐的捞仔老师一起开会,捞仔老师综合了整个片头画面展现的情况和导演对片头音乐感觉的理解,制作出了现在片头这一段标志性旋律。


《影》片头视频↑



整个片头制作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块?


张超:张艺谋导演是一个非常专业且追求极致的人,我们的讨论精度都是以每帧格为单位。记忆深刻的是在一次针对墨在画面边缘流动的讨论会上, 关于放映机在放映电影时画面边缘的衰减方式及衰减原理,导演几乎给我上了一课。导演在工作上的极致要求和专业精神使我深深敬佩,我也从中受益匪浅。



介绍一下你的公司看山文化?为什么叫“看山”?


张超:我们是专注服务影视行业的视觉设计公司,现有业务主要有四大块, 创意短预告设计与制作、影视片头设计、厂牌动画设计、影视海报设计。我们擅长运用三维技术(包括ZB的数字雕刻等技术)以及影视特效、CG合成等方式进行创作,无论视频还是平面都会运用到这些技术手段。而这也逐渐变成了我们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我们差异化竞争的点。


看山这个名字,出自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述参禅的三重境界,我自己非常喜欢禅宗文化,禅悟的过程很大程度影响了我对艺术创作的思考,所以取了最能表示思悟状态的“看山”两个字作为公司名称。



你觉得国内短预告和动态海报这一块是怎样的?


张超:在公司成立之前,当时的国内市场几乎空白。我算是是这类短预告的先行者,且这些年一直坚持在做这个事情的人。


第一次做创意短预告是2013年做《笔仙III》的时候,我自己做创意,然后用实拍加合成的方式去实现出来。当时特别巧的是,《美国恐怖故事》也在几乎同时期发布了一系列概念短预告,且制作模式是一样的。这种“不谋而合”,也侧面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差距,美剧的短预告的基础是TVC广告,其次是社交媒体,很多渠道对视频支持的非常好,但国内落地的渠道还是比较有限的。




传播渠道这一块影响是不是很大?


张超:对,当时电影发通稿还是用的传统门户网站,文字配图,想插入视频都很困难。不过近两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用户量的激增,短视频平台也已经成为电影营销的新阵地。虽然相比之下,国内的短预告物料在数量、质量以及市场认知方面,都与之存在一定差距,但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政策上国家也在提倡短视频内容的优质化,所以我们相信创意短预告未来会有不错的前景。



张超老师的小课将在近期上线,第一期为我们还原《影》的片头创作,敬请关注圈子:https://cinehello.com/boards/3804

本文为作者 陶渊明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5266

陶渊明

点击了解更多
一千个人里就有两千个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