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造型安排时对于视觉力量的传递

2019-03-28 10:02

人很容易用眼睛来在纷乱的现实世界中确定一个事物的“主体 ” 地位,但在画家、摄影师等创造的二维图像之中,如果缺少合理的视觉引导,很容易产生杂乱无章的画面。在人们对于视觉的不断研究之中,逐渐学会运用“简化”的形式,通过较少画面元素的排列来确保主体的突出地位;同时也会运用“反向简化”的形式,通过增加画面元素来形成一个简化的整体,给观众传达清晰的视觉信息。

  但就算运用同一种形式来得到一个“简化”的画面,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大师作品中与常人不同的“生动性”,这种“生动性”的差别在对于多个人物在画面中的安排上尤为显著,本文就从这个方面试图探讨优秀的多人造型安排对于“视觉力”的传递。

  在视觉力的传递中,人物的“朝向”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主体人物面向镜头时,观众会产生“被凝视感”;在其背向镜头时,观众常常会透过人物的身体感受到其视线的展望;人物的方向毫无疑问会产生一种显著的视觉张力,而观众对于人物的朝向判断有几个显著的依据。

1.视线方向

  人物的视线在画面中毫无疑问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视觉力”,我们在运用一些经典构图造型的同时,对于这种视觉力的运用是否得当,决定了这种构图原有的视觉力能否得到合理的强化,以三角形构图为例。

三角形的定义是“由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由于画面中人物之间基本不会有可见的线条相连,所以关键点在于如何让观众通过隐形的视觉力看出“线段的首尾相连”,这并不是简单地将人物呈三个点摆放在画面上,事实上人物的方向会严重影响到视觉张力的营造。如上图中运用shot designer制作的人物关系图,我们可以清晰发现这个三角形的顶点为上方的绿色人物,红人和蓝人的视线方向将两者与绿人连接并形成“顶角”,在这里画面的视觉重心有两处,一是绿人,二是三个人物的中心点,其视觉力如下图。

 电影《黄金三镖客》中有典型的此类运用,在最后墓地决战的这场戏中,首先通过三角形的人物站位来确定针锋相对的整体关系,紧接着通过人物视线的变化和走动,转换了视觉的重心,强化了一种流动的张力,如下图,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处于三角形“顶点”的人物在不断转移,这是由于另外两人的视线所形成的夹角决定的。


   在不变动人物位置的情况下,如果对构成三角形的三个人物的视线方向进行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图并没有改变三个人物的位置,但是视觉力不再如上图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是通过视线沿着一个方向传导出去了,在《黄金三镖客》中也有类似的情况,通过两人视线方向的转变,原本三人激烈的视觉张力被传到伊斯特伍德身上。

    而这一视觉模型如果出现类似下图的形式,势必会造成视觉张力的损失,在这种模式下,视觉力既没有汇聚成一个中心,也没有按照一个方向传导,同时发散的方向并不对称,虽然是“简化”的式样,但视觉力的分散却形成一个无重点的图像。                             


  



2.动作方向

  在画面中物体的动作方向同样会传导一个“视觉力”,虽然物体的动作方向有时是和视线方向相同, 但很多时候,视线形成的力量可以接着物体的动作方向进行一个曲线的延展,形成更具有动感的表现。如籍里柯的浪漫主义代表作《梅杜萨之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整体三角形构图的顶点,也是视觉的重心点在右上角作挥舞动作的人上,左下角和右下角各有一个呈斜角躺着的尸体构成了三角形另外两个点,同时这两个人物的动作形成了三角形的底边,视觉的力量从左下角开始根据人物的动作分成两条路进行传导,一条直接引向右上角的视觉重心,另一条形成三角形的底边在画面的右下角安家落户,而右边的人物动作将这个力的终点又变成起点,进行了一个曲线的传递,最终汇聚在右上角人物重心上(包括右上角人物动作的设计,也将右臂传递上来的力延展到伸出的左臂上),整个三角形的构图没有丝毫的视觉力量的外泄。

  再看伦勃朗一幅画作——《布商行会的理事们》,我们可能在电影拍摄中经常碰到此类场景的构图需要,几个人物坐成一排,视线冲着镜头方向,但是在处理此类型的多人物造型时,我们很容易形成一个死板的、平和的水平平行结构(当然这种结构在一些状况下更适用,此处只讨论画面生动性),一群人并排向着前方,看不出每个人的特点。而在伦勃朗的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排的五人中除了中心一人面向前方,左右两侧的人都以不同的角度向中心倾斜,形成一个向心性的夹角。同时第一排的左二和后方的两个人物和整体造型形成了一个曲线形的高度差,视线在从左到右的观看中,自然感受到一种流动的美感。

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多人物构图安排时,首先应该注意人物位置的排列,并结合人物视线、动作的方向来实现视觉力的传导,最终完成一个画面结构的营造,最后呈现出来的整体氛围是这些方法的综合,这在伦勃朗的绘画《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依然是一个三角形构图,除了清晰可见的顶点,伦勃朗巧妙地借助平躺的尸体来构成三角形的底边,同时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形构图,画面的视觉重心是右侧视觉上被独立出来的医生,视觉力通过三角形的顶点进行一个折线式的传导,最终形成了一个有张力的包围圈,环绕在医生周围,最终呈现动人效果使此画成为伦勃朗的成名作。

这种折线式视觉力的传导在强化视觉张力上是十分有用的,前后景处于不同层次的人物通过相反的的方向来大幅度改变视觉力的走向,同时由于前后景层次的不同、人物高低的安排(形成“错落有致感”的关键点在于人物在xy轴的坐标点不一致)等使得这个视觉力在反复折叠中前进,形成非常有动感的整体造型,这种方法在杜琪峰的《枪火》中大量使用。

一般说到枪战片段,我们都会想到紧张激烈的运动、不稳定的构图等,但杜琪峰《枪火》中却用一些相对静态的画面去表现紧张的枪战片段,如何在静止的画面中营造刺激的张力,杜琪峰在人物位置和动作的安排上下了功夫。

 通过上面三幅截图我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安排从后景到前景,从小到大,每个区域的人物的整体方向都各不相同,一个清晰的视觉力随着人物的视线方向和动作方向进行折线式的运动,同时整体还是一个三角形的构图安排,其顶点和底边在画面中很清晰地被呈现,最终在相对静态的画面中塑造出一种蓄势待发的视觉张力。这种 “对立”式的人物安排不仅被运用在广角的全景中,在长焦端相对较小的景别同样有所运用,并产生一种均衡又不乏张力的美感,这种视觉的平衡也是摄影师大部分时间的总体追求,如下两图。

我们在进行全景构图时要非常注重人物的安排,这种安排背后蕴含的是视觉力的集中和引导,借此我们可以探究出具有不同趣味性的人物安排,如下图借助人眼从左到右的观看的视觉习惯,整体上塑造了一个左低右高的人物安排,同时又通过两排人物错落有致的排序使这个视觉力分成两条曲线汇聚在前景上,最终由前景人物的视线导向画面外,使观众对画外产生期待。

 在电影《马语者》的全景人物安排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典型的三角形结构,清晰的顶点和底边结构使得画面非常具有美感。

总之在全景拍摄对于人物进行安排时,我们在考虑整体构图方向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于被摄物体视觉力方向的合理引导,这样在构图上创造适合剧作的画面。

            

本文为作者 赵卜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08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