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版《牡丹亭》美术设计阐述

2012-11-24 13:59
电影《牡丹亭》美术构想
董承光 (著)
美术师董承光关于电影版《牡丹亭》的美术设想之一
本片美术风格:
电影的整体感觉应该是很写实的,特别是要有考证的,包括服装化妆制景道具都要找到“考古”的依据再发挥,在写实的基础上又很浪漫,是影片的主要风格。
融合时尚与古典、集合梦幻与现实 、诗情画意、雅致飘逸、注重象征性潜台词、气氛状态,力求创造深层爱情的虚幻世界,将爱情表现的更加唯美。
美术造型要含蓄,不可以搞堆砌,将美术含在电影的整体效果里。在遵循明代历史考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手法和设计理念,把古典主义用现代审美来包装。以古典诗词的幽雅意境为精神,大胆运用颜色上的冷暖和视觉冲击,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古典浪漫主义视觉盛宴。
讲究柔和唯美环环相扣,以及潜意识心理的表现,比如服装道具对人心理的暗示作用。突出“质感”、放大质感,还要符合影片情绪连贯。一部电影的美术要从总体看,灯光、摄影、构图,声音都是不能分开的,都是用手段创作情感。
其实中国历史文化在每个时期都有她独特的历史魅力,很多创作者没有时间或精力的去做考据,没有采用历史本身的精彩之处,而发挥之后反而弄巧成拙了。
明代其实已经有了她发达的印刷术,像照相机一样,有很多的版画,插图已经是我们参考的第一手资料了。像明万历年间,朱氏玉海堂刊的《牡丹亭还魂记》都配有大量的插图,无论从服饰化妆、陈设生活中都给我们提供了证据参考。
除了对历史的考证之外,对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深刻理解也非常重要。
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这里的精心打扮可以从道具上展现中国的文化,这一点在《艺妓回忆录》里就有很多日本式的化妆步骤和一些道具的展现。
当她被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这里的描写就给我们制景提供了依据,这个园林首先是百花齐放的,但因为杜丽娘的心理原因,让她觉得再美的景色也是颓废的。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于是心情颓丧地回到闺房。
杜丽娘“游园”时的哀怨,跟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很不协调,然而跟她的处境身份却是十分吻合的。她没有勇气和可能挣脱封建家庭的羁绊,而又不肯放弃对爱情、幸福的向往、追求,结果,她所盼望的也就在虚幻的梦境中出现了。《牡丹亭》中,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是合一的,他描绘了情的所有的美好的、快乐的、幸福的方面,对情的诠释让人感动。也就是对这种诠释的深层理解才能做好《牡丹亭》的美术创作。
一个是现代社会昆曲的杜丽娘、一个是汤显祖心中的杜丽娘,还有一个是充满欲望的想象中的杜丽娘,要用美术的空间造型展示人物处于现代、明代、梦境三种时态下的心理变化。
一、服装设计构想
《牡丹亭》的人物造型首先要确定影片的艺术风格,其次要思考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人物的性格帮助角色立体化,找到每个角色的切入点。这需要对细节无以复加的挑剔,当然要想产生灵感,首先要有基本的素质,所作的设计要有文化底蕴,不能一味的求新求怪来吸引观众。
杜丽娘是有相思之苦的,她的服装色彩细节全部要和她的内心要和谐,她的内心是什么状态,服装色彩发型要和她相一致,我大致想可以有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的服装有一个大的整体色系。杜丽娘在开始出场,到上课、游园,做春梦为第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她的心理是比较青春萌动的,那服装上可以用柔雅、粉绿为基调;设计雪青比甲外罩,浅绿薄纱褙子,搭配白色长裙的造型;第二个阶段是她从梦醒到伤神病重到死去,因为思想复杂,情感悲痛。往往所有的色彩结合最终结果是无色,所以第二个阶段用白色系,对襟长褙子和纱裙和淡兰色如意丝绦素白洁净,不染纤尘.花饰是衣料自有暗纹镂花;第三个阶段是她还魂回阳到结婚再到结局,可以用粉红色、密合色到红色基调。微黄而带红色,即为蜜合色。\"蜜合\"二字,民间多取其\"亲密和合\"之谐音,所以是旧时很受人们偏爱的色泽,可以用在杜丽娘还魂以后和柳梦梅最幸福密合的一段情节。结尾如果还是皆大欢喜的结局那最后杜丽娘的服装颜色可以是喜庆的海棠红。
《牡丹亭》杜丽娘的服装设计,要体现她举止的高雅,而且还要根据场合、季节、她的心情状态来设计。比如说利用梅花的这一性格来隐喻杜丽娘的性格。具体在服装上可以有多种梅花的元素,如一套青梅,一套白梅,一套鹅黄的腊梅,还有绿色的梅花称之为绿萼。一套粉红色和火红色的梅花。因为杜丽娘与梅花有着不解之缘,所以她的衣服都可以有梅花的元素,或多或少、或实或虚,不同的样式、质地、颜色和梅花图案,都是为了烘托杜丽娘人物的精神状态,柔顺中又略显反叛精神,正统中又有强烈的自我特色,内敛的风格又张扬着独特的品味。
除了梅花,我们还可以给杜丽娘的服装上配有花鸟蝴蝶等,她是深闺小姐又是绘画刺绣高手,但她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杜丽娘,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等象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为疲乏,白天稍为睡一会儿,都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就连她在裙子上面绣了成双成对的花鸟,也要引起封建家长的大惊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根据这个剧情提示,杜丽娘的一套服装是绣有成双成对的花鸟的。这件作品应该是反映她内心的自己设计并自己刺绣的图案。她表面矜持、温顺,但内心炙热反叛。为了表现这一性格,在这套服装上运用花鸟蝴蝶成双对的图案,以象征她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
每一个细节都要细致入微的关注,即使是服装上的一个纽扣也要表现这个人物内心的东西,要符合历史的考据,即明朝是否在这样的位置有这样的纽扣?服装上还要大量的翻阅历史进行考证。首先,要弄清楚明朝当时的人是怎样穿着的,这一点很重要;其次,第二步才是发挥和创作,发挥和创作又不能有悖于历史,还要有现代人的欣赏元素。比如,可以吸取一点昆曲的元素,吸取一点化妆的元素,如眉毛或者眼角。当然像类似于昆曲中的水袖,虽然好看但也未必能适合电影。
《牡丹亭》是经典,不能过于夸张,服装也不适合太奢华,所以我理解杜丽娘的服装应该是像水一样的淡彩的,但是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为了电影的需要,有些地方是可以发挥的。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当今最先进的丝网印刷技术,染色,镂花,杜丽娘的服装,需要手工绘画和洗染。运用特殊的传统染色工艺,同时还要利用上先进的科学现代技术,在传统工艺上面我们要求手工刺绣,手工编织,以及手工设计腰带等各种佩件。在刺绣的色样上,要使用晕染的效果,至少五个色阶以上做变化基础,产生一种国画渲染的效果。同时要重视图案刺绣的用色,以单色调为主,减少对比色。让服装的刺绣与质地紧密的柔和在一起。说到刺绣还是苏州老手艺人的手工刺绣最讲究,刺绣力求薄而密,而且要呈现细腻的光泽变化,因此行针的次数增加了很多倍。细节上苛求完美,在连线与行针上都要求精确,以精确的角度组成完美的图案,不强调艳丽,讲求的是“精”“雅”与“韵”。
明代在刺绣工艺上已经有了“刻丝”“二色金”“妆缎”等特殊工艺,下面是关于上述工艺的一些历史考证:
刻丝
刻丝又名缂丝,尅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有人赞誉是“雕刻了的丝绸”。 明周祈《名义考》:“刻之义未详,《广韵》‘缂、乞格切,织纬也’。则刻丝之刻,本作缂,误作刻。” 我国宋代刻丝大盛,据《清秘藏》所记有“楼阁”、“龙水”、“百花攒龙”、“紫宝阶盛地”、“紫大花”、“五色簟文”等等数十百种。明代宫中设刻丝匠专事御用刻丝物品,民间以吴市出品为巨擘,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是一种通经回纬的织造方法: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通经断纬\",即指此意。缂丝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织成物的图案和花纹,悬空背光观察,可见图案和花纹周边星星点点的洞孔,犹如镂刻而成。
现在产自日本京都具有1200年历史的传统丝织艺术西阵织,即源于中国的缂丝技术。
二色金
指用不同成色的黄金打成金箔,再制成金线。同一件衣服上,不同部位的花纹,或织或绣,让两种不同的金色错杂并置,或泛红或泛白,不同的金色在花纹上显示出微妙的色差。明时期,有种“彩金象”的说法。指利用黄金成色的不同,制成闪色不同的金箔、金屑、金粉、金线。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有提到过。明人杨明注云:“泥薄金色,有黄、青、赤,错施以为象,谓之彩金象。”如明代三色金龙袍料.

妆缎
妆缎即妆花缎。妆花始见于明代的《天水冰山录》。该书载有严嵩抄家时抄出的各色“妆花”名目的丝织物,如“妆花缎”、“妆花罗”、“妆花纱”、“妆花紬”、“妆花绢”、“妆花锦”等等,当时尤以妆花缎最为流行。
  妆花是明清时期用挖梭(俗称过管)方法织造纹饰的彩色提花丝织物。云锦的品种之一。妆花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其实早在唐代就已使用,只是妆花一词始于明代而已。
在服装的层次方面,可以借助面料的层次,高档真丝、大缎、软缎、真丝缎和织锦缎。也可以借用一些外国进口的面料,如,意大利、日本的面料,服装的层次应该是多层的,至少是四层,一层纱,一层提花面料,还有一层纱在里面趁着,外面是白色一层白纱,里面透着一层水清色,然后把刺绣放在最里层,装饰点缀却在最外层。这样可以使得杜丽娘的服装更加立体感,洒脱飘逸。
杜丽娘的服装面料多用纱,绢,丝,绡等贵重的轻薄面料,很好表现了人物个性的轻盈飘逸。丫鬟春香的服装颜色最好用鸦青与秋香绿,丫鬟仆佣就只能多穿比甲,袄裤,面料也少用金银暗花绸,缎之类。
将服装与置景道具融会贯通,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将美术设计整体化,不孤立的做服装也不孤立的做置景,一切都要从画面的整体入手,如主角服装的颜色花纹也可以出现在场景中的帷幔上或者道具上的花纹中,使镜头画面富有整体感。
《牡丹亭》的美术创作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一切创作建立在严格考证的基础上。所谓字字有来历,事事有出处。如果说这个原则也是《牡丹亭》服装设计的前提的话,《牡丹亭》中的人物,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但大致上还是可以分为这么几大类:闺秀丫鬟、朝廷官员、文人学士,这是一大色块;皇帝、尼姑道士、平民百姓。此外还有中国独特地狱里的小鬼、判官,和花神等。
以下是我认为适合本片一些角色的服装在明代的一些具体考证和摘录,具体如下:
总体: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
大家闺秀、夫人、丫头(包括杜丽娘、春香、杜母等)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袍子等。
民间普通妇女的礼服,按明朝的规定,是十分简单的,一般以袍衫和裙为主,但其颜色确有十分严格的限制。如洪武五年规定,只许用紫(一种质地较粗的丝质衣)和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而禁止使用大红、雅青及黄色等高贵颜色。
背子
明代的背子多为合领货直领对襟的,衣长于裙齐,左右腋下开 ,衣襟敞开,两边不用纽扣,有时以绳带系连,是女子的日常服装。一般情况下,贵族女子穿合领对襟大袖的款式,而平民女子则穿直领对襟小袖的款式。
背子一般分为两种式样,一种是合领,对襟,大袖,属于贵族妇女的礼服,另一种是直领,对襟,小袖,属于普通妇女的便服。
乐妓女子所穿背子不许与民间一般女子相同,只许穿黑色背子。
比甲
外形似马甲,是流行于元、明、清时期的便服。对襟,直领,下长过膝,穿着时罩在衫袄之外。因为穿着方便,受士、庶阶层的妇女欢迎。
明代的比甲前胸也常用纽扣系结。一般穿在大袖衫,袄之外,下着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是否和谐统一,常常成为文人作品中的话题。
其形制为盘领和交领,无袖或只有很短的袖,衣襟一般用扣纽相连。比甲的长短不一,一般以至臀下或至膝下最为多见。
大袖衫
又称“大衫”,明代内外命妇的礼服,穿着时和霞披、背子等服饰配用 。
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等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雅青、黄等色,带则用蓝绢布。
明代罗衣裳,有金泥花纹,在灯光下隐映不定。
金泥,是指把黄金打成极薄的金箔,再经特殊工艺处理,研成级细的金粉,然后利用特制
在织金锦发达之前,金泥,银泥,与金线绣一样,是在服饰上制造金银色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宋代女服上,两襟是装饰的重点,往往用金箔,金泥,金线来形成花纹,效果辉煌。
明代中后期,衣服用比较上乘的绫罗绸缎等织物制成。潘金莲曾穿“毛青布大袖衫”据记载毛青布是明朝才开始有的,先把淞江产的好布染成深青色,吹干了,过一起掺胶水的豆浆水。再放入“标缸”里、里面装着最好的蓝靛染料,稍微染一下赶紧拿出来,布上略带着红光,在明朝中后期毛青布一度很受欢迎。
霞帔
霞帔是明代贵族妇女服饰中的重要衣饰之一。它实际上是一种不宽的长带子,上面绣有纹饰图案。
明代妇女领肩背间的饰物,品种花样比较多,除霞帔和披帛外,还有三种:大的叫做“宫装”,裁白绫为云样,披在两肩胸背,上绣花鸟,并缀以金珠石或加钟铃,行动起来叮咚有声。小一些的有“云肩”和“阁鬓”,是由元代的四垂云肩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饰,同样绣花鸟和缀以金珠钟玲。
裙子
古代裙名,出现于明末。明朝初年裙子多为六幅“裙拖六幅湘江水”后来也出现了八幅。明朝末年,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据传为一种浅色画裙,裙幅共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极淡雅,风动如月华,因此得名。清代月华裙,在一裥之中,五色俱备,好似皎洁的月亮呈现晕耀光华。
月华裙,百褶,每褶内一色,旋转时光若月华,因此得名。
首先它是有许多细褶的一种裙子其次每褶一色,有说是绣的花纹,有说是夹的丝绦,总之是每褶一色,相邻的色不一样。
旋转时光若月华,说明此裙之肥大,能旋转起来,而光若月华,月华是一种发蓝的白色,或者说发白的淡蓝色。我记得小时候玩过一个试验,七色涂于陀螺盘上,旋转后不见七色,只见白色,应该就是月华裙的道理。
有人说月华裙就是马面裙,个人认为不一定。月华裙很可能指的就是明代的襕裙。关於月华裙,明末清初的叶梦珠所著《阅世编·内装》一卷中:“旧制(指明制):色亦不一,或用浅色,或用素白,或用刺绣,织以羊皮金,缉于下缝,总与衣衫相称而止。崇祯初,专用素白,即绣亦祗下边一二寸,至于体惟六幅,其来已久。古时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是也。明末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如水纹,不无美秀,而下边用大红一线,上或绣画二三寸,数年以来,始用浅色画裙。有十幅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轻描细绘,风动色如月华,飘扬绚烂,因以为名。然而守礼之家,亦不甚效之。本朝(清廷)无裙制,惟以长布没履,无论男女皆然。”
逐句分析这段文字,先说颜色,或用浅色,或用素白,说明这种裙子色泽较浅,为何末尾又说,“然而守礼之家,亦不甚效之”?这裏就牵涉到明代著装的某种习俗,明代元宵节,女子有穿白衫的习惯,比如,<金瓶梅>第十五回正月十五,李瓶儿请西门庆家女眷吃酒、看灯,\"李娇儿、孟玉楼、潘金莲都是白绫袄儿\",惟月娘是大红妆花通袖袄儿。第四十二回,王六儿来西门家作客,\"头上戴着时样扭心鬏髻儿,身上穿紫潞紬袄儿,玄色被袄儿,白挑线绢裙子\"俗话说,“待要俏,三分孝”,白绫袄、裙给人的印象是淡雅、俏丽,由此也增加几分轻佻。此种仪态在元宵节这类全民参与的狂欢性节曰里是合乎情理的,而在平日做此打扮,可能会让当时的人认为“不正经”,“守礼之家”是不会穿的。
第二句,织以羊皮金,缉於下缝,总与衣衫相称而止,首先要弄清楚什麽叫羊皮金,羊皮金又叫皮金绣,粤绣中纳丝绣的一种,缉以下缝就是滚边的意思,金瓶梅中也写到羊皮金:正月初九是潘金莲的生日,她格外打扮了一番:“上穿了沉香色潞绸雁衔芦花样对襟袄儿,白绫竖领,妆花眉子,溜金蜂赶菊纽扣儿,下着一尺宽海马潮云羊皮金沿边挑线裙子,大红缎子白绫高底鞋,妆花膝裤,青宝石坠子,珠子箍。” 这个一尺宽海马潮云和沿边点明了裙子沿边的一尺宽襕,上面绣有海马潮云的图案,这与<云间据目抄>中说的“销金拖”其实是一个道理,他们指的都是金锦工艺,只不过前者是绣金,而后者是织金。再下一句,点出月华裙开始流行的时间是崇祯初年,这时月华裙“专用素白”,后面的一段文字说明裙子的襕边由原来的一二寸,变成明末的二三寸,而且裙子变得更加宽大。“下边用大红一线,上或绣画二三寸”,说明裙子有两条襕边。
明代还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上绣以花鸟图纹,在两畔镶以金线,拼缀成裙,下配有彩色流苏,称为“凤尾裙”。
裙子是明代妇女的主要下裳,明初女字所穿的裙子颜色比较浅,质料也比较一般。但到明朝中期,裙衫之装的式样、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宫中妇女竞相攀比,也使奢侈之风盛行。常在裙内穿膝裤,多用素白色,即施纹绣,也都在裙福下边3.5-6.5CM 处,绣以花边,作为压脚。
到了万历年间服装整体造型开始由宽变窄。裙子也有所变化,裙式崇尚梅花条裙,同时又特别流行画裙。明末,民间的富家妇女中还流行过一种打有细褶的“幅裙”。幅裙一般有六幅或八幅,穿起行走时,宛如行云流水,很有特色,在崇祯年间尤为盛行。这一时期,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一般劳动妇女为下田劳作方便,还穿一种极朴素的短裙,名叫”水田衣”。
明代襦裙
明代女子仍穿襦裙,上襦一般为衣领、长袖短衣,下穿裙,裙内加穿膝裤。腰上往往挂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有的还在宫绦上串块裙福,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明代襦裙及腰裙
明代年轻女子穿襦裙时,喜欢在腰间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鬟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有纹饰,但不明显。后来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福逐渐增加,腰间有很多细褶,动如水纹。
明代襦裙的样式与宋代相同,只是在年轻妇女中,常用上一条短小的“腰裙”。侍女、丫环都很爱穿这种腰裙,以便于活动和劳作。腰裙一般系在襦裙之外,腰前还有佩饰。
“三寸金莲”绣花鞋
明代,缠足之风大盛,就连市井平民女子也都争相着缠足,
明代文学家胡应麟有句话说的很明了:至足之弓小,令五尺童子咸知艳羡。”明人视缠足为高贵,竟然等同于读书。
清人李渔在谈及妇女缠足的好处时说,白天里叫人怜惜,夜晚里叫人抚摸。 男人们煞费苦心,对比进行了透彻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有三上,三中,三下之说。即掌上,肩上,秋千上;被中,灯中,雪中;帘下,屏下,篱下。所以明代的绣花鞋很值得表现。
内衣
明代女子内衣主要有抹胸,主腰、扣子衫,里衣,小衣,罗裙,单裙等。明代女子服饰中类似于内衣的有合欢襕。
就是明中叶妇女服饰呈现出华丽的特点,体现出社会的奢侈之风,随着社会风尚的放纵,妇女内衣也表现出开放、性感的特征。
明代著名套色春宫画册《风流绝畅》《营锦阵》中有不少关于性爱的场面,其中女子大多只着抹胸。
文人学士(柳梦梅、陈最良、汤显祖、杜父等)
明代一般男子的服装以袍衫或短褐为主,衣袖宽肥,直领和斜领最为常见。
明代的读书人一般都穿蓝色或黑色的袍子,四周镶宽边,也有穿浅色衫子的,衣长一般都脚面,袖子比较宽肥,袖长也一律过手,通常会与儒巾和四方平定巾相配,风格清静儒雅。
帽子
明代确定下来的一些巾帽名称和制式便有些特色,如“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及网巾(一统山河巾)等,既有政治因素,又包含世俗之气。
有名可籍者有网巾,四方平定巾、飘飘巾、万字巾、唐巾、纯阳巾、披云巾、平顶巾、儒巾、四带巾、二仪巾等。其中,以网巾和四方平定巾使用最广。
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是明代职官、儒生等人常戴的一种便帽,用黑色沙罗制成。戴用时巾呈四角方形,所以又叫“方巾”或“四角方巾”,不用时还可以随意折叠。
四方平定巾又称“方巾”,是明代流行的一种首服,为读书人和平民所戴。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展平时四角皆方,故名。
六合一统帽又名“瓜拉帽””小帽“,也就是后世人们俗称的”瓜皮帽“。世传此帽也始于明太祖时期。这种帽子多以罗、纱、缎等丝织物制成。
网巾
是一种以棕丝或丝帛线编制而成的网罩。这种形似渔网的网巾,网底多以布帛为边,两边口各缀有一金属圈,用适当粗细的丝绳贯于当中。用时将网口扩大,罩于头上,使头发全部归于网内,再拉紧丝绳,起到束发作用。另外,在网巾的上端还有一小孔。此孔是供发髻穿过之用。但实际上官僚、士人与普通劳动者在网巾的使用方式上还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戴网巾时,将头发束往后再戴巾帽;而后者为劳作方便,大多直接将网巾戴在头上
巾帽
明代民间流行的巾帽,似乎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多。除了以上几种巾帽之外,又有儒士仿效古制、用漆藤丝和乌纱制成的前高后底装的“儒巾“
飘飘巾
明代士大夫所戴的一种便帽。缪良云的《衣经》中描写:“明代儒生戴的一种巾式,巾项尖如屋顶,前后各披一片,前片上缀有玉质帽花,后垂两条带》”。帽脊前后各有一块长方形布披,因行走时随风飘动,十分洒脱,故名。飘飘巾的形状与纯阳巾类似,只是前后片上没有装饰盘云。
普通男子戴一种名为“六合一统帽”的圆帽。
官服
明代公服与常服分制。公服这方面不能随便发挥,因为明朝对官员有明确的规定,查到杜父亲和其他大臣的品级按历史资料做就可以了,注意“补子”图案的精美。
大襟绸短襦
流行语明代的短襦的一种,顾名思义,短襦因大襟,常用绸缎为料而得名。襦长至腰活腰下、痄袖、衣襟右掩,并且在短儒的右侧和左襟处,各有两条绳带,用以相互系扎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柳梦梅状元在上表谢恩时穿朝服,头戴二梁冠,身穿绯色罗质圆领袍,内衬白绢中单;又配有锦绶、蔽膝、银带、玉镯等饰;足穿朝靴。
美术师董承光关于电影版《牡丹亭》的美术设想之二
二、化妆设计构想和考证
妆粉,明代宋应星的《天公开物》专门有记载妆粉的制作方法,明代秦征兰在《天启宫词》中曾说“玉簪香粉蒸初熟,藏却珍珠待暖风”明代女子喜欢用紫茉莉花种提炼成的妆粉,称“珍珠粉”。红楼梦中也有明确记载在第四十四回宝玉在妆台前将一个宣磁盒子打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平儿告诉宝玉这不是铅粉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对上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均净,且能润泽。
妆粉分有米粉、铅粉、紫粉、珠粉、干粉、水银粉、粉水、檀粉、养颜粉、爽身粉、香粉等等。不同的种类需用不同的容器,各种材质,各种形状。专门别类放置在杜丽娘的化妆桌上,及可以展现中国化妆文化的精益求精,又可以突出主人公的爱美自恋的状态。
明代妇女崇尚秀美,化妆讲究典雅、端庄,妆容上虽然还是以红妆为主,但要淡雅得多。他们根据时节不同,将鲜花掺在香粉中,制成具有天然清香的“玉簪粉”和“珍珠粉”
胭脂
铜镜和精美的金属胭脂盒在明代女子化妆中必不可少的,面对铜镜敷粉是第一步,胭脂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一步。胭脂作为点晴之笔,能让你看起来有年轻几岁的效果,除修饰脸形外,还可让整个妆容看起来更健康。在当时比较流行的的是“桃花妆“与“酒晕妆”,前者比较淡一点,后者比较浓。
明代的胭脂种类分为四种:一种是红蓝花粉染胡粉而成,一种是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一种是山榴花汁制成,还有一种是紫矿染棉而成。
眉黛
明朝时代的女子她们以细眉为美,浓眉大眼在当时会被看成村姑,惨遭嘲笑。在眉妆上主张纤细秀丽的复古长蛾眉。
峨眉
一种弯曲而细长的画眉样式,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因为其形状和蚕蛾的触须相似而得名。这种眉式历代都有流行,后来还演变成对美女的代称。
唇脂
古代女子的点唇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因唇脂有较强的覆盖力,可以改变唇型,因此,女子在妆粉时常常连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唇脂重新点画唇形。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
明代唇式。通常在嘴唇内廓中再绘制一较小的唇形,和历代的唇型相比较为自然。
面饰
花靥的装饰方法大致分为两种:即绘制法和粘贴法。绘制法是用彩色斜料在面部绘制各种图样,所用多是唇脂,黛汁一类化妆颜料。
粘贴法是用金箔,银片,介壳片,翠羽,纸及鱼鳞,徐腮骨等薄片状材料镂刻出花鸟鱼虫,日月星辰一类的饰物。然后用胶水粘贴于面部。
明代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已很少装饰花靥,但遇到重大活动或节庆之日,仍会以花靥饰面。
梅花妆 古妇女之妆饰。是指女子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妆饰。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 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参阅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
宋时仍然流行,尤其是在贵族妇女中,争奇斗胜,满面贴花。所谓“虚饰无度,以奇为贵”,是对这一时期妇女妆靥的生动写实
染甲
明清时期咏指甲的诗词不少,明代翟佑《剪灯新话。壁上题诗》中便云:“要染纤纤红指甲,金盆夜捣凤仙花。”明代应该坚持自然美的原则,只涂淡淡的红色。
美体
除了脸美,还要体香。明代没有香水,但姑娘们要除掉异味,或者增加香味,也有办法的。明代女子用水银、胡粉等,和上面脂,频繁涂抹以去除体味。之外,姑娘们若要香味,则主要是使用香囊。香囊在明代很有名,属于奢侈品系列,好比现在的香奈儿。而刘侗《帝京景物略》则记载,明末的北京城隍庙市上,常能买到一种“香串”,功能近似于香囊,也能香身,不过便宜多了,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国产香水
檀晕妆
一种素雅的妇女面部妆饰,先以铅粉打底,再在两颊敷以檀粉(以铅粉和胭脂调和)
发式
发型式样多在“别致“二字上下功夫,每一款都是精心打造。化妆方面历来争议较大最好的方式是找到明朝历史的考证。化妆造型可能不是最现代的,却一定是最有历史考证的,最耐看,最值得品味的。除特殊情节,比如杜丽娘病重时,临死的烟熏妆造型,将嘴唇抽色。脸色苍白。憔悴妆。烟既灭兮魂亦殇,子清致兮为冰霜!
明代妇女的发式亦有独特之处,明嘉靖以后,花样增多,有挑心髻、鹅胆心髻、堕马髻、牡丹髻、盘龙髻等。假髻也是明代妇女常用的发式,式样更丰富,一般以铁丝编成,外编以发,戴时罩发髻上,用簪婠住。假髻有罗汉、懒梳头、双飞燕等式样。
妇女的髻式开始由扁圆趋于长圆,而有的髻式则珠翠满头 。明代女子的发髻多是低髻。头顶、两侧和脑后,堆满装饰物。脑后用簪横插髻中,然后用箍束髻、缀珠子,或插金玉梅花等等。
明代民间妇女的头饰中,额帕是比较流行的一种。额帕的形制非常简单,是一条二至三寸宽窄、长约为各自头围两倍多的丝巾,一般用乌绫纱制作。随气候变暖的变化,所用的材料也不相同,如夏天气候炎热是,多选用质薄、透气性好一点的
明代妇女的发式种类繁多,传统的假髻在宫中和一些贵妇当中使用极为普遍,比较常见的假髻有“丫髻”’“云髻”“高髻”,明代对这些假髻统称为“ 髻”。此外,坠马髻这种传统髻式,经过一些小的改动后已久流行于明代妇女中。
明代女子发式的特点是“平”、“垂”、“实”。所谓“平”是此时妇女的发式不像前朝那么高耸。“垂”是发髻样式多向脑后垂坠。“实”是发髻中投空的部分很少,多为丰满的一团挽在头顶或脑后,显得发丝浓密,厚重。
乌纱;冬天寒冷,帕带则用稍厚一些的乌绫制作。使用时将头额和一些头发包围起来,因此又有称之为“包头”的 。以后在包头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珠箍。这种装饰在富家女子中比较常见。为增加特殊的美感,有人还在额帕带上饰一些金银或珠翠一类的宝物。
包髻
包髻是一种长方形头巾,戴时将对角折叠,从额前向后面缝裹,再将巾角绕道额前打结。宋代就已经出现此头巾。明代妇女喜欢戴黑色沙罗制作的包头髻。清代,由于剃发令实施,男子已不扎巾,只有在妇女间仍流行。清代汉族妇女同明代妇女一样,喜欢戴包髻,又叫“包头”.。清代叶梦珠《阅世篇》载:“今世所称包头,意即古之缠头也。古或以锦为之。前朝冬用乌绫,夏用乌纱,每幅约阔二寸,长倍之。予幼所见,皆以全幅褶阔三寸许,裹于额上,即垂后,两杪向前,作方结,未尝施裁剪也。”
明代女子将头髻梳成扁圆形状,并在发髻的顶部,饰以宝石制成的花朵,时称“挑心髻”。后来又将发髻梳高,以金银丝挽结,顶上也有珠翠装点。渐渐的名目越来越多,样式也从扁圆趋于长圆,有“桃尖顶髻”、“鹅胆心髻“等名称,还有模仿汉代”坠马髻“的,除此之外,明代妇女也常用假髻作装饰。这种假髻一般比原来的发髻要高一半,戴时罩在直髻上,以簪婠住头发。明末,这类发饰的样式更加丰富,有”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各种不同样式,甚至还有成品出售。
明代女子的发型其中以一窝丝较流行。一窝丝是把满头青丝不加编辫,也不婠束,直接盘在头上,形如圆卷的云朵,或再用一个丝网网住,叫做“ “,再加特髻等。明定陵中出土的孝端皇后的发髻,就是把头发用带扎后盘在脑后,加金簪固定。孝敬皇后是把头发理顺后盘绕一周,余发掩于髻下,再插金玉簪子。《金瓶梅》所载潘金莲,郑爱月等人的发型也用一窝丝,大概是因为这种发系那个就算不加特髻等也能增加女子的妩媚,所以大受欢迎。
小女孩未出阁梳两个小狄,出家后才能梳各式发髻,戴狄髻。两个小狄适合给春香。
由于明代女子都戴狄髻,特狄髻之类,后来就多以低小之发狄髻为主。当时女子们仍在不断创新发型,如隆庆年间有挑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等名目,也有坠马髻。
挑心髻,为扁圆形,两挑心髻发垂至双耳,叫做棒挑心髻,上插宝石花朵,叫做挑心。
桃尖顶髻是形如尖桃,明刊《牡丹亭》第二十七出《魂游》的插图,绘那美丽的杜丽娘,发髻就如尖耸的尖桃。
“侧着宜春髻子拾凭栏“、“亮晶晶花簪八宝填”,这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写的《牡丹亭惊梦》一折里对杜丽娘的描写,她侧着发髻,花纹精美的簪子镶着珠玉宝石,心中涌满思绪。《寻梦》一折则写她满腔春愁时梳妆的情景:腻脸朝云罢盥,倒犀簪斜插双鬟。她把犀簪无情无绪的插在发髻上,云鬟簪钗,总是那么紧密的和女子相连。
银丝鬏髻
 明代已婚妇女必戴髻,一般称为鬏髻,就是一种用头发或银丝,或者是金丝编结成的网帽。已婚妇女必须用冠或这样的发网,把头发包罩起来。明代银丝鬏髻说明: 半圆形网状体,先以1毫米银丝为框,继以0.8毫米银丝编结网络纹,网格有六角形和长方形两种,一侧编有一牛角形镂空装饰,一侧编有一半圆形孔,内粗银丝结“寿”字。编织的孔眼均匀,没有接头破绽。
发罩
发罩前部有饰有仙女和亭台楼阁的鎏金额带饰,后部边缘为银质鎏金杂宝纹弧状条饰,内錾刻楼阁、人物故事等。发罩上插20多件发簪,簪首有鎏金蚂蚱、蝴蝶、虾、乌龟、菊花、莲花等。
   发罩整体造型庄重,结构复杂,薄如蝉翼,采用极细的银丝精工编制而成。
髟狄
考证明朝妇女(髟狄)髻这个明朝妇女很看中的东西,如果单戴上这么一个光秃秃(髟狄)髻的话似乎并不好看,所以就有很多零件来插在上面,这些零件主要的就是簮。簮在这里学问就大了,专用名词也很多,比如:挑心分心 掩鬓 顶簮 满冠。。。这一套叫“头面”多则10几根一齐插在(髟狄)髻上,少则3,4根。。。
   “头面”在明代官方的《礼部志高》第20卷 皇帝纳后仪中也能看到她芳影—“首饰一副”当然这里的“首饰”不把耳环包括在内,耳环是单论的
大家史料上常见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头面”容像,那个中间叫挑心,一般都是佛之类的题材,最上面尖上插着的是顶簮,而两耳上侧的就是掩鬓了。有一张明代的画:一妇人戴的是比(髟狄)髻更高贵的“冠”同样我们也能看见掩鬓。这个参考就可以用在杜丽娘母亲的头饰上
民间妇女虽然不是命妇,也可以在结婚是头戴凤冠。这样,每个女子至少有一次戴用的机会。凤冠霞帔成了雍容华贵,吉祥富丽的象征,成为中国女性的荣耀。
明代富贵人家的狄簪上插头面,也不亚于皇后和王妃。
美术师董承光关于电影版《牡丹亭》的美术设想之三
三、首饰考证
首饰和发式乃至头上的装饰都要传达了人物对爱情的渴望,比如杜丽娘在开始游园的时候头上可以插一朵小小的粉色芙蓉花,簪钗的造型最好不用凤凰用蝴蝶珠花,发型后面还可以戴着一个赤金五彩蝴蝶压发。发前面上佩带蝶恋花点翠挂珠钗。具体造型可以是蝴蝶翅上有两根尾须,上镶宝石,花枝有主次两干,主干上的玉兰花做得最好看.整体看来蝶围花绕,如采花蜜。出游后花园时,开始应该是好美的景致,杜丽娘头上的小花,衣服上的蝴蝶花,和真正的红花相互映衬。
明代《留青日札》记载明代妇女的金玉珠翠首饰极多,一头之上,几乎合抱。这么多的首饰簪戴机为麻烦,靠自己是无法完成的,于是专门有插戴婆为她们服务,这是专替她们梳头和簪戴的美发师。
首饰种类也很多,当时除了簪、钗、布摇之外还有掠子、掠鬓、搔头等,是女子用来掠发的。还有一丈青,是挖耳用的,用完也插在发髻上,实际上也都属于簪类。还制作了发卡,金银质地,用簪子或丝线固定,上有挂钩,固定头发。陈洪绶《西园雅集图》上有一位侍女,头上就戴着这类发卡,是蓝色的,可以是用了点翠之法。明代女子的发髻上,总能看见这许多发簪。如上海徐家汇地铁工地明墓中,一位女子头上的发簪发卡大大小小就有20多个。
定陵出土的簪钗的质地以金银为主,也有鎏金铜钗(取工薪钗寓意,也象征爱情美满)。不管什么质地,上边都还要镶各色玉石,如红蓝宝石,猫眼石,祖母绿,珍珠,玳瑁,水晶,湖泊等,光芒璀璨,极见巧思。
在明代绘画中,如陈洪绶所绘的《秘本西厢》中的插图,闺阁中的少女莺莺头上也戴着凤钗。
明以后冠行饰逐渐趋向小巧精致,但却少了几分富丽堂皇的感觉。
簪钗不仅有精致的龙、凤、花草形状,也常将具有吉祥之意的文字或造形装饰其间,如北京昌平天寿山定陵出土的“寿”字簪,北京市郊明清候李伟夫妇墓出土的“喜”字发簪,而当时流行的楼阁人物簪钗,真可谓绝妙佳品。楼阁人物金钗,其钗头制成云朵形状,云朵仅方寸大小,但其间却浮雕着亭台楼阁,车马人物及树木桥梁,且凿刻细腻,工艺精湛。
在簪、钗头上或其他头饰上加饰垂珠,挂片者称“歩摇”。歩摇是因行走时,垂珠,挂片摇曳摆动而得名。
出土实物中,有一种垂丝歩摇很有特色,它是以极细的金银丝制成。安徽合肥西郊出土有两件这样的歩摇,其一是在鎏金钗股上,装饰两个相对的豆角状镂花镶玉片银钗头,钗头与钗股连接处坠有银丝编成的花及卷成的豆藤,豆藤下又坠菱形小金片,好似挂在豆藤上的豆子。歩摇一直流行至明代,其形制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为普遍的还是金凤衔珠歩摇。
彩胜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年节性装饰,又名幡胜,花胜,华胜。是用金银箔,玉片,罗绢,彩纸等剪成各种各样大如掌,小如钱的饰物。每遇到年节之日,不论男女均在头上插饰彩胜。
明清之际年节戴胜的现象虽已不多见,但仍有实物出土,江苏南京明东胜候汪兴祖墓就出土有金方胜,而制成人形,动物形及花草等形状的小头饰依然流行。
明沈榜《宛署杂记》说:元旦之日“以乌金飞蛾,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头者。
北京定陵明神宗孝靖皇后墓出土的一对玉兔耳坠,就是分局嫦娥奔月传说故事中玉兔的形象设计的,这对耳坠中的玉兔,脚踩用宝石制成的祥云,持杵捣药,给人以置身广寒之感。
明代妇女仍喜戴珠链手镯,明 吴伟《铁笛图卷》及明 仇英《六十侍女图》等都绘有戴这种手镯的妇女形象。
明清时期,一腕多饰虽已不像前代那么夸张,但每只手腕上饰有三四只手镯的现象还很普遍。《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中,宝玉去看望病中的晴文,见晴雯手腕上“犹戴着四个银镯”。
镶宝石戒指指在汉代以后非常流行。到了明清时期绝大多数戒指的戒面上,都镶有一个或数个各类宝石。
立体形戒指是指在戒指上装饰立体的动物形或花形,内蒙古呼和浩特美岱北魏墓出土的动物形金镶绿松石戒指,是在戒面上伏卧着一个金制立体小动物,在动物身上,左右两侧各镶三颗绿松石并焊满小金珠,精制而生动。
明清时期,贵族妇女及舞女多戴项圈,项圈上常以各色绸带做坠饰,当时未成年那女均戴一种护身锁片,称“长命锁”。其质料有金,银,玉等,锁面除镌有一些吉祥用语外,还刻有梅花鹿,蝙蝠,仙桃,鱼等吉祥图案,锁片通常以项圈,珠串,金属链等连接,挂于胸前
腰坠是古代人坠挂在腰部的各种各样的小装饰。它是衣服出现的产物,衣服出现后,有了腰带,人们便将一些小工艺品坠挂在腰带上做装饰。腰坠的种类很多,有小珠组成的腰箍,有各种动物造形,人物造形的小坠饰。有环形坠,有圆形坠等。
明清时期各种环形腰坠,圆形腰坠,葫芦形腰坠及长方形腰坠比较多见,而大型组列坠饰也有出土。北京昌平定陵出土有花果形,动物形玉佩,明代吴伟《铁笛图卷》,中均有腰佩圆形或环形坠的妇女形象。
元明时期的玉佩,不再有“X”式组绳,而均匀为竖向垂组,组绳中间加饰玉花,玉佩下端仅坠一冲牙,两侧双璜在冲牙之上。明代玉佩在安徽,江西南城明益端王妃彭氏墓等明代墓葬中均有出土
元明时期的玉佩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均成双成对佩挂在腰带两侧。
人体腰间坠挂的实用品,除上述物品外,还有试手擦面用的手巾。擦拭器物用的纷 ,夹物用的镊子,掏耳朵用的耳挖,剔牙用的牙签,盛物用的算袋,帛囊,盛放折扇的扇套以及挂表等物。
美术师董承光关于电影版《牡丹亭》的美术设想之四
四、道具考证
本着道具与剧情和人物内心有联系的原则我在道具方面的一些创意元素
枕头
枕头,杜丽娘睡觉的枕头是很重要的道具,红楼梦中宝玉靠着一个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成玉色夹纱枕头和芳官划拳,这个花瓣装成的枕头显得太美了。古人有典故说枕着花芯睡觉梦境里浮现的都是三色花瓣化成的缤纷花雨,明代有一种江南凉枕造型也很独特。
山枕印红腮
山枕,枕面上用划花手法,刻画出花朵,珍珠地,以及“长命枕一只” 五字的阴刻线纹。所谓划花,是唐宋陶瓷制作中常用的装饰手法之一,用特殊的尖头工具,在陶瓷表面上划出各种图案的阴线浅纹。这样,枕面就不复平滑,而是布满阴线的纹样,女人如果睡觉时把脸颊贴到这样的枕面上,一觉醒来之后,脸颊上不免就会印有枕面图案的纹路。
枕面上的小朵印花,恰如花细,宋白釉刻印梅花鹿纹腰圆枕。
李清照那首著名的《浣溪沙》“梦回山枕隐花细“。 一旦弄清山枕是瓷枕,而且枕面上有阴线划花或印花,这一句的意思也就变得明白了 。
瓷枕,乃至木枕,竹枕,石枕等硬枕头,在今天的人看来不可思议,对于古人来说确实最寻常的东西。瓷枕最重要的作用,是夏天枕在头下取凉。因为古代女性都蓄长发,夏天,头上一窝浓发,当然很难忍受炎热,这时候,头垫瓷枕,也就可以借几分凉意,有“脑寒发冷“的妙处。
一种面如碗底的奇特枕头,主要就是为了女性在睡觉时保持发型不乱而设计的 。
中国“香”文化:
中国自古就比较重视香文化,特别是明朝,有大量的专著如明朝周嘉胄撰写的《香乘》。还有大量的小说诗词描写。明代中后期文人把香视为名士生活的一种重要标志,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香药、香方、香具、熏香的方法、香品等都颇为研究。如香炉、香球,球壳上布满镂空花纹,以便香气散出。熏炉。还有香囊可以挂在床帐上等等。
红袖添香,终归成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很隽永的一个意象,并且无可否认的是非常之美的一个意象。
明代佚名画家作品《千秋艳艳》图卷中,变现了“莺莺烧夜香“的情节,画上的题咏说得非常明白:”梨花寂寂斗婵娟, 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炉瓶三事”中的两件---插有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只是香炉中,崔莺莺的手中,都不见线香的影子。但见莺莺右手捧着小香盒,左手用拇指和食指沾点什么,向香炉中添放。
香丸,香饼之类,就盛在香盒里。
《千秋绝色》中崔莺莺的姿态就可以理解了---这里是表现,她一手捧着香盒,另一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
古人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香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得慢,火势低微而久久不灭。为此,人们发明出复杂的焚香方式,大致的程序是:把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吧炭填埋起来,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能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微火烤,慢慢将香芬挥发出来。
隔火熏香的方法
宋代之后,“隔火熏香”而不是直接“烧香”的方法就广为流行了,并深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虽然“熏”香不如“烧”香来得简单,但其香气更为醇和宜人,而且也能增添更多情趣,所以很多人也一直乐此不疲。
在此做个介绍,有兴趣的香友可以参考尝试一下,以下的图片和注解是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了解香道品香的步骤。
制备香品:熏烧的香应选择天然香料制作的优质香品,可以是合香,也可以是原态香材。其体积不宜过大,应将香品分割为薄片、小块、粉末等形状。
在香炉内放入充足的香灰,先用香筷旋转捣松香灰疏松(很重要哦,空气进入不到香灰里面不利于香碳的燃烧且容易熄灭)。
香炉中,香灰如雪,上面一点香饼细分袅袅,是文人生活,闺阁生活中的日常景象,
古人讲究香炉中终日微火不断,如明人文震亭《长物志》“器具 隔火“所言:炉火不可断火,即不焚香,使其长温,方有意趣。且炭燥宜燃,谓之活火。
善于伺候香炉,不仅体现女性细心的“天性“,还能证明此女子有灵性,懂风雅。
香饼埋在香灰中,其形势不易观察,正确的方法,是“手试火气紧慢“把手放到灰面上方,凭手感受到的热度,判断灰下香饼的火势是过旺还是过弱,唐人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女性”试香”的情景。女子三番五次地把手放到香炉灰面上试探火势。
添香也罢,试香也罢,总之都是与女性无所事事联系在一起,被解释成女性在无聊中的遣闷之举。
香---香丸或香饼,搁置在隔火上,经过长时间的烘烤,会慢慢被烤焦,香味也会散尽,这时候,就需要“红袖添香”了,和凝的一首《宫词》特别写到了此事:金盆初晓洗纤纤,银鸭香蕉特地添,储户忽看春雪下,六宫齐卷水晶帘。经过一夜的烘烤,鸭形银炉中的香已经烤焦了,于是,小宫女一大早就忙着洗净手,为炉中添加新香。小宫女才可以歇一口气,有空闲走出殿门,暮地发现一场春雪已经无声地降临,远远近近,宫中各处纷纷高卷起玻璃珠串成的“水晶帘”,一齐欣赏新雪。创作了一种新鲜,精美的意境,金盆,银鸭,新雪,水晶珠帘接连排比,提示出晶莹,明亮的视觉感受,呈现了一种我们不大熟悉的,色彩明快却又气象堂皇的宫廷早晨。
明人冒襄与董小宛的一段姻缘。他们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是“姬与余每静坐香阁,细品名香。“一对才子佳人,仅仅为了品味珍贵名香的气息,竟整宿的熬夜。
古代如果女主人公居然任由香断灰冷,说明在情感上受到打击着实比较严重,以至于失去了对生活的兴趣。在镜头中借香的烟灭可以暗示杜丽娘的死去。
“斜倚熏笼“的意象更为深入人心。这一意象的生成,得力于古代上层社会中衣服,被褥都要熏香的习俗。熏笼,一般都用竹片编成,形状大致为敞口的竹笼。有了熏笼,就可以薰衣服在熏笼上摊开,接受香气的熏濡。不过,熏衣的过程是很讲究的,熏衣的第一步,是让衣服在热水的蒸濡下,变得微微潮湿,这样更容易沾上香气。在熏笼下放一盆水,增加湿润度,还可以避免衣服染上烟火的焦味。
古代熏衣的方式:在特制的香盘中倒上热水,再把一只香炉立在香盘当中,炉中焚香,然后,口上熏笼,将衣服摊展在熏笼上,慢慢熏烘。法门寺出土的一只唐代的涂金银熏炉,就配有一只五足的圆盘。在这只熏炉的底部,明确,此圆盘该是“香盘“,可以起到即盛热水,又承载香炉的作用。
古人对于熏衣极为讲究,有专门的用以熏衣的香。
古代的贵族生活异常讲究,不仅衣服要熏香,被褥,手巾也要熏香。
比如玉做的唾壶,比如装饰玳瑁的手巾熏笼,象征着时髦,高档的生活方式。这样蒙着手巾的小熏笼和小薰炉。手巾熏笼具有摆设品的性质,成了贵族生活方式的符号之一,所以相当受重视。
在熏衣之外,人们看重的,是用熏笼来熏被,宋人周帮彦《满江红》中也有“宝香熏被成孤宿“之句,傍晚,临睡前,在熏笼上熏香被子,是富贵人家我实力的常景。把被子放到熏笼上熏烤,还有一层用处,在寒冷的天气,让被子变得温暖。
一袭被子经熏笼熏过之后,盖在身上,又舒适又温暖,清爽的气息让人神魂俱适。似乎梦境都带着温暖的芳香,温庭筠《菩萨蛮》中“暖香惹梦鸳鸯锦。”也是同样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香衾可以刺激情欲,给男女之欢增加浪漫,温馨的气氛。于是,就有了温庭筠《更漏子》写道,以为“眉浅淡烟如柳”的女性,会“侍郎熏绣衾 ”----在等待意中人来临的时候,特意吧绣被熏香。
熏香被衾之举,既然有为男女欢娱助兴的意味,那么一旦被子熏香之后,却无人来共同分享,就不免显得寥落凄凉。
“斜倚熏笼”的意象,推测起来,主要该归功于熏被这一奢侈习俗。为了避免衾被沾染土尘,熏被,只能在床上就行,所以当时有专门用在床上的熏笼。
如明人陈洪绶《斜倚熏笼图》局部,时间显然是入夜后,词中的女主人公已经卸妆了,随便把一头乌丝挽个懒髻,全身都缩到一床被子下,倚着床上的小熏笼打瞌睡。被子是用新织的韶州绢为面,染成鲜嫩的粉红色或者说淡肉红色,这一床淡红被子笼住了她的全部身形,旁人只能看到她的一头松丝,以及被下露出的穿着砑光白绫袜的纤足。
在漫漫长夜,失意的女性们,在遭受失眠的痛苦折磨的时候,躺在枕上无法入睡,或者,根本就害怕不得不独自就寝这样一个事实,往往会选择斜倚着熏笼彻夜独坐。虽然夜色深了,不免“熏笼香气微”但熏笼下依稀的残香,以及尚未完全熄灭的炭火,多少还显得有一丝活气,像是一种温柔的安慰。这个意境也在适合《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寻梦这3年的床上煎熬了。
安静,闲适的让人感到空虚,时光漫长,难以打发。香兽口中喷出的轻烟,算是在寂寞的殿阁中产生丝微的生气。
香兽在《花间集》中经常露脸,倒不是出于以上的集中原因。和凝《何满子》有云:却爱熏香小鸭,羡他长在屏帏。“屏帏”连称,是指当时床设的特殊形制:床周围安置一圈屏风,屏风外是四合的床帐。“羡他长在屏帏”,是说羡慕鸭形香炉长久地立在床屏与床帏之内,也就是说,羡慕它总是待在床上,潜台词是,羡慕这小香炉总能够陪女主人过夜,与那美丽的女性亲密无间。在当时豪华卧室,床帐内总是陈放有香兽。这种伴人度夜的香炉,以玲珑可爱为宜,因此以金鸭造型较多。
景德镇是珠山出土的“大明成化制”三彩香鸭。“大明成化制”三彩香鸭通高二十五点三厘米,香兽小巧,置于帐内角落,并不碍事。于是,就寝前,在帐中小香炉内燃气一柱香,就成了每天晚上必须进行的一道程序。首先亲手料理好帐内的小香炉的熏香---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情调是顶重要的,这个道理,古人也懂。
在沉沉长夜中,炉内的小块炭或香饼子悄悄燃尽,香灰与残香随之转冷,这让孤寂与无眠,让无奈的思念与等待,都显得更其凄清。
“香球”一名,就是宋代以来对于这种精巧香器的通行称呼。文献记载,认定这些香球就是“被中香炉”,放在被子内起熏香的作用。 一件明代铜香球,通体浑圆,没有挂链之类的累赘。
香球的外表通体镂刻各种图案,既美观又足以使香气充分向外散发。球的顶端装有勾链,以供坠挂。沙坡村出土的一件香球,直径约4.8厘米,通高5厘米。球体镂刻鸳鸯,鸿雁,锦鸟,忍冬花,团花等纹饰,小巧而精致。这种香球可有两种使用方法,一是盛放香草挂在身上,另一是焚烧香料,挂于床帐上。
谈到在床帐中悬挂香囊,都不是指绣春囊那样的锦绣香袋,而是可以燃香,机关巧制的镂花金属球。床帐中都挂有贵重的香囊。华丽香囊的用途,必然是高悬在皇宫中“阁子”一类的小型空间里,喷吐香烟。床帐中,见证晚唐皇宫的长夜。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升炼玉露霜方”介绍了一套“升霜”的设备,分为甑,水釜,火炉三个部分 。
荷包通常以丝织品为之,荷包上多刺绣“福禄寿“等吉祥字样,蝙蝠,娃娃,彩蝶等吉祥图案或漂亮的花鸟纹饰。
香囊又称香袋,香包,香荷包,熏囊等,香囊是历代妇女儿童佩挂在腰间的饰物,用以熏香身体。
花露天香
体现杜丽娘的爱美和自恋,可以通过花露来表现。牡丹、芍药、蔷薇都可以制成花露,中国自古有琉璃瓶蔷薇水的香露,史料记载明朝用蒸馏制造花露的方法传入中国,并且流行富贵人家自己蒸制。李渔《笠翁偶集》“熏陶”中提到:“花露者,摘取花露入甑,酝酿而成者也。蔷薇最上,群花次之。”蒸出来的花露,在李渔看来,用作美容是最好不过的。他说每天洗脸之后,用花露均匀拍在脸上,洗澡后也用花露遍身拍拭。运用到我们电影中,可以在院中设置蔷薇架,采蔷薇花自制蒸馏器做花露,杜丽娘的闺房还可以陈设一个工作间,内置大量香水容器、瓶还有香囊,做出一个很有中国古典味道的丽娘香坊。香水容器等玻璃器皿可以用树脂材料翻模制造,和真琉璃质感相同。
“实用白金为甑,采蔷薇花蒸气成水”—把蔷薇花放在金属甑里,安置在水锅上,然后在水锅下用火力加热,利用水蒸气来收集蔷薇花瓣受热后分解出的香精,形成香水。从这一记述看,至迟在两宋之交,中国人已经掌握阿拉伯人制造香水的秘密。
明代制墨名家方于鲁以“百花香露”入墨,并自作长诗以志其事,创出墨史上的一段佳话。对于香水,中国人似乎一直有自己的理解 。
刺绣
明朝刺绣分南北,北绣重实用,南绣重审美。南绣主要是画绣,利用层层透纱营造出电影镜头的纵深感,我们可以大量的运用“双面绣”和透明的绢画。双面绣大面积不好裱平容易起褶皱,所以最好用到极致的地方,面积不宜太大。替代之绢画便可以装裱到隔扇芯后再描绘,大量运用可以使场景更朦胧梦幻有层次感。刺绣也可以尝试做些新的效果比如用珍珠和宝石穿到刺绣里面,做成立体的,不论是服装上还是场景道具上面都会很有立体感。
青珠帘
明代孙庭铨《颜山杂记 琉璃》中记载一种“青帘”只出现在祭祀神和鬼的场所,光影有种阴森森的气氛,让人一看就联想起冥界。
“试问卷帘人”很有意境的中国文化。有很多诗句赞美帘子。用珍珠串成的帘子,晶莹剔透,露珠混入。珠帘罗幌都是质地轻盈精美之物。在《花间集》时代,“绣帘”、“重帘”“帘栊”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晚逐香风入风城,东风斜捷绣帘轻。”“晓莺啼破想思梦,帘卷金泥风。”这些诗中描写在深闺中的女子们,在帘内的世界里做着自己的绮梦。帘外的世界的一声鸟鸣,一阵清风,惊醒了梦中女子,意识到眼前的分离处境。帘子,分割着女主人公们居所的内外空间。词中写景抒情大都遵循由外而内的结构,一道软帘便是这内心世界的过度,由无情天地进而进入有情世界。写词之人,却是通透两个世界的人,他如同一缕东风,轻轻掀起绣帘,让帘内人的华丽世界和淡淡情愁打了一个照面。这个帘子起到了隔开两个空间的作用很适合电影《牡丹亭》杜丽娘的闺房运用。
温庭筠写过一句词,“水精帘里颇黎枕”水精即水晶,古人因水晶晶莹剔透,犹如水之精华,称作水精。水精质地坚硬,用水精串成的帘子,视觉上自然十分透亮;微风拂过,有清澈之音可闻,又有听觉上的可音之美。故而水精帘总是与明月和微风联系在一起。水精帘是两个空间:帘外世界和深闺的链接。也是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诗意世界的冲突。电影镜头可以透过现实世界窥探杜丽娘的诗意世界。用一种人性的真实去打破水晶帘里梦幻世界,让冰冷坚硬的水精帘也有一份世俗的温暖。
明代万历四十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据此而作的画,画中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一个侍女。在《牡丹亭》里可以深闺自己也可以是春香代劳,但这一卷帘行为和快乐后的惆怅相系。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珠帘,往往是把珠子串成长缕、纵向挂起来,要卷这样的帘子,非要手忙搅乱一番,恐怕美感全无。据史料考证,古代的水精帘子、珠帘却是用红丝线或铜丝把玻璃珠串成长串,然后把这些长珠串横并在一起,再用细丝从竖向上把珠串彼此紧密编缀起来,大概在每颗珠之间都要打个结,最后的成品,宛如珠子编成的一方长长的“席子”。古人所以说“织珠为帘”,正是因为珠帘乃是纵横编织而成。而这种历史记载的帘子在任何影视作品中并未出现过。我现在考证的古人所以说“织珠为帘”乃是纵横编织而成,是可以卷的。希望《牡丹亭》能将这一历史考证在电影中复原。
以上所述都是水精珠帘,在《牡丹亭》里除了水精珠帘,还有一种绣帘也很适合,温庭筠写过一句“绣帘垂蔍簌”就是指帘子很有垂感的样子。虽然是布帘,但一样质地轻盈。如张泌写道“东风斜揭绣帘轻”帘上还有精美的刺绣,有时干脆作“画布”,还是张泌写道“黄昏微雨画帘垂”。卷帘是闺中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们早上起来开窗户透气一样,杜丽娘的卷帘将更富有内涵。
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除宫廷以外极少的装饰,雕饰多集中在辅件上。做出线条感,简洁素雅,色彩稳重。从明代开始家具和建筑组成套,包括几、案、桌、凳、椅、柜、屏风、箱、奁、匣、架、台、橱、格等。细节可以参考李渔的《闲情偶寄》和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架子床,我建议在床帐子上绣梅花,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载了“床令生花”意思是晚上将花瓶和花盆放在床帐里面,有设托板专门放花,晚上闻花香,香气就能进入梦中。还记载用彩色的纱罗做怪石或彩云,如同苏州的堆花。架子床也可以发挥成内外两套,像屋内有一个小的单独房间的效果,材质又是透明的纱,也很有意思。家具和场景也可以有结合,比如将花窗墙的内部做成多宝格。也可以将花罩等做成活的,可以打开或者推拉开门的机关,将场景,道具和剧情的人物动作做到互动。表现丽娘的爱美自怜可以多设置各种造型的铜镜,作为梳妆工具的镜子可以利用它的多个镜面折射制造错位感,用镜子联系现实与梦境,
本文为作者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