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
  • 作者:作曲家代博

    我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作曲,代博。第一次听李成才导演提及他正在拍摄一部有关植物的纪录片,是在2017年8月底的一个下午。

    当时我脑海中对植物的印象就是一片绿色,意味着大自然中和谐的某种事物。于是,我对李导坦言:有关植物的音乐,我认为,总体而言应当是静态的。而一切的动态都应包裹在这种宁静之中。我们不应把过多的人的情感投射到植物身上,这样才能更客观和更广阔地展现植物的自然之美。

    后来,随着剧组拍摄的展开,我渐渐对植物有了更深的认知。

    当我了解到竹子不可预测的开花时节和它们在迁徙过程中同生共死的奇特现象,知晓了塔黄、绿绒蒿、雪兔子这些生长在青藏高原流石滩生境中的神奇物种,劈梅的向死而生,植物之间为争夺领地所作的斗争、相互博弈,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之间的微妙关系...... 愈发觉得,对植物世界的刻画,不应仅仅停留在自然的宁静之中,而应当通过音乐展现生命进化过程中的抗争与蜕变。



    2018年初,我正式接受了李成才导演的委托,开始了植物音乐的创作。

    对于《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样一部大型纪录片而言,从主题音乐的气质考虑,有两个层面必须得到很好的融合。

    首先,她既是展现生命之美、自然之美的史诗,其中包含生命进化与延续过程中的一切力量,同时她又应当是充满温暖而非冷峻的,其中有着人类对生命的珍视、对大地的依恋,抗争、悲情、凋零、绽放、失落等等。而这一切,又的确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或七情六欲。

    从另一层面来看,本片展现的均为原产于中国并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植物,因此,她必然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其主旨又并非中国影响世界这样的简单粗暴,而是通过这些植物呈现全人类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与自然的交融、对话与共存。

    对于第一个层面,我认为本片的音乐应当展现出超越人类历史的生命长河的广度、以及超越人所能感知的自然之力量。在第二个层面中,我认为主题音乐应当包含一定的中国气质,但这种中国的声音又同时被小心地隐藏在世界和谐的呼唤之中。因而,我在主题音乐中选择了一个长达十八小节的长线条乐句,而这一长线条乐句的第一个乐节,是一个充满中国民歌特点的五声音阶式的旋律。

    但随后,与之呼应的乐节,则嵌入了大小调体系中的半音,同时,我又为这主题音乐创作了两种变体。其一,是由长笛和小提琴主奏的充满阳光与温暖气质的抒情版,以及由琵琶担任独奏的带有浓郁中国式乡愁的怀旧版。音乐中的第二主题,在我看来,可以对情感有着更微观的体验,于是我大量地运用具有多重分部的弦乐队和温暖的音色。

    在和声层面两个主题也设置了一种微妙的对比关系,在主题音乐中拥有十八小节的长乐句,并没有使用任何一个附属和弦或具有半音化色彩的和弦,但第二主题中则使用了各种类型的转调及半音化处理,同时我也为第二主题写作了一个具有小精灵式跳跃的变奏。在这个主题中,我保留了最初对植物音乐的想象,将动态元素安静地包裹在静态之美中。



    除了两个主题音乐,本片很重要的特点是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共存与博弈,为此我创作了四段音乐。其中有用八七拍和四四拍不断转化的爬虫主题,有使用了加弱音器小号并带有紧打慢唱的肉虫主题,以及有一个木琴的持续音导入的充满了现代音乐中不和谐与谐谑感的熊猫主题。


    本片中最重要的情感对比,在我看来,是植物生命的不断蔓延与植物个体的凋零之间的对比。对后者,我将自己对物哀美学的理解投射到音乐之中;对前者,使用铜管弱奏导入,并通过乐队不同乐器组的此起彼伏,展现出生生不息的寓意。对这两种情感,我都大量使用了平行的五声性和弦。但和声运动的方向及半音化程度,则随情感的特质有所不同。

    最后,要谈一谈我对整个影片中民族乐器的选择。全片中最常出现的民乐器,是竹笛。毛竹,本身就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植物;其音色,既象征着中国农民的淳朴,又似乎记载着历史的悠远与苦涩。另一个在本片中重要的民乐器选择,是笙。作为最古老的中国乐器,笙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本身就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笙也是宫廷礼乐中重要的乐器。笙作为一种簧片乐器,在情感上具有审慎的克制。此外,琵琶的选择,一方面源于其丰富的表现力,同时,也源于其巨大的张力和戏剧性。


    本片音乐,半数以上完成于全片粗剪之前,即我在没有看到任何影片的情况下已经创作了其中百分之六十的音乐。这当然与全片拍摄流程的复杂性有关,但同时也给了我在创作中巨大的想象空间。在整个创作之中,前方拍摄团队不断传回的文本与小视频,以及他们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趣闻,也在不断地给予我灵感。


    对植物音乐的创作,让我无论对生命的感悟还是对音乐的体味,都有了新的成长。衷心感谢整个团队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碰撞,与一直以来的信任!

  • 作者:延时摄影师李佶托

    大家好,我是延时摄影师李佶托。很高兴接受影视工业网的采访,影视工业网是业内非常专业的资讯网站,平时也非常关注影视工业网的内容。我在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剧组担任彭拍延时摄影的摄影师,我也非常荣幸能够加入这个团队,跟随总导演和团队来完成这个作品。


    我们延时摄影团队主要就是我和制片徐老师,我主要负责拍摄,徐老师他主要负责跟导演对接。我们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首先呢,我们先跟导演对接拍摄需求,我们涉及的植物种类非常多。我们先要跟导演确定植物的种类,然后不同种类的植物比如三碳植物和四碳植物,我们在具体操作上是不一样的。接着我们再具体跟导演明确导演需要的画面,然后就会有一个大概的构思。当这些都沟通完成了以后,然后我们就开始进入的准备阶段了。

    首先我们要把拍摄的这些植物做一个排期。像一些应季的植物,因为我们当时没有条件对他进行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培养。所以如果是应季的植物,我们是优先拍摄的,嗯,你看植物我们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像花朵类、果实类的,都是必须要在当季完成的。每种花都有花期,错过了这个花期,就会在当年是再也没有机会完成拍摄了。所以我们优先这些植物的拍摄,茎叶的拍摄需求是第二优先顺序的。如果有种子的话,种子拍摄应该是可以随时进行的。所以种子的拍摄呢,就会尽量往后放一些,先完成比较紧急的部分,排期上尽量满足所有分集导演的需要。


           接下来我们根据植物的不同种类确定是常规培养还是用水培的方式来进行拍摄。有些植物水培的方式更容易操作一些。最后我们拍摄过程中的就主要是一些灯光方面的设置,还有一些植物特性上的取舍,这些内容都要考虑进拍摄计划内。最后我们拍摄完成了以后,我们会对整个素材进行一个调色和一个制作。


    因为植物拍摄一般都是15天以上,所以对器材可靠性的要求比较高。我们选择的是索尼的照相机进行的拍摄,a7r3很好的完成了拍摄任务,掉链子的情况就发生过一次。但是这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也算非常优秀的成绩。我们使用了asxmov的小型的moco摇臂和轨道对一些镜头进行特殊的拍摄。

    说到困难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情况,非常考验人的心脏。因为需要的设备很多,相互之间的系统也没有适配,所以很大精力是在协调这些设备共同工作的平顺性。还有一些外界的干扰,比如雷达站开机会对我们的闪光灯进行干扰,曝光强度不一致,漏闪的问题也有出现。另外还有体力方面的,我们种植使用的是进口的泥炭土。200斤一包,我们就扛着这些土每天栽培植物。一方面是要拍摄,另一方面导演预先送来的拍摄素材需要预先培养,调节它的节律,等待进棚拍摄的那天。长期在这种压力工作,而且容错率很低,就必须事事小心谨慎,比如轻轻的碰了一下相机,相机的位置发生了轻微变化,有可能之前半个月的内容就白做了。

    拍摄植物前期是比较顺利的,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后来我们第一次拍摄遇到阻力的时候,就是莲子。莲子的拍摄需求是园林集的陈丽丽导演发来的。她很早就提出了很详细的需求,然后收到她寄来的莲子。那是陈导专门从研究所取来的千年莲子,经过了好几个世纪,还没有发芽的这些莲子。


          陈导希望我对这些莲子进行一个萌发的一个拍摄,来完整她的故事。我们正式拍摄莲子的时候,还是跟我们往常一样。我们精心设置了整个的拍摄环境以后,就开始了拍摄。但是,这种植物跟我们预想的情况不一样,他们没有进行一个萌发。我们也对这种情况是很意外的,为什么没有进行萌发呢?生长条件准备的都是比较充足充分的,但就是没有发芽。当时感觉挺不可思议的,挫败感也挺强烈的。僵持局面也不是办法,我们就把这个莲子先撤下来。先进行测试找出问题,然后我进行一个研究,总结了一下这个失败。我们猜测可能外面的包裹的种皮,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风化,然后导致她有一些变质。变质了以后水分很难通过他的种皮,进入到他种子的内部,导致他很难进行发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莲子进行了一个开孔的处理,用电钻对莲子背对摄像机的一面开了一个很小的孔。我们重新设置了温度后对它进行第二次种植,但结果还是没有发芽。而且让我们发现之前拍摄过程中了这个莲子种子在水中滋生了很多的杂质和微生物,这些肉眼可见的杂质类似于种子泡水过后产生的代谢产物。这些颗粒可以被镜头捕捉到,这就给我们的拍摄设置了一个很大的一个难题。

    水呢有谁我们是没有办法对他进行一个过滤处理了,因为过滤的话呢,这个水中就会有这个水流的扰动,植物在发芽了以后呢那个水流扰动就会对他的形态产生一些影响,会在画面中产生一些抖动。过滤我们不能做,但是我们需要控制微生物和颗粒物数量,当时我想到紫外线消毒的办法。然后实施过程中,由于我个人操作不当,然后导致了我把自己的眼睛给灼伤了。


          当时失明了三天吧,医院出了一个诊断是叫一个角膜点状穿孔,紫外线其实是非常厉害的能量很高又不可见,原来没有意识到这么厉害。医生当时给戴了一个医用的隐形眼镜,价格挺贵的。角膜当时是一个烧伤的状态。水肿,跟眼皮或者空气触碰会剧烈疼痛,眼睛是睁不开了。隐形眼镜戴上以后,相当于有一个介质对角膜进行一个隔离保护,外界的刺激相对小很多。大家在拍摄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安全方面的问题,我们影视行业平时用到很多灯,这些灯里面都有大量的uv。虽说我们一般不会直视灯光的,但是各位老师一定是要自己注意一下。


          因为眼睛的事莲子的拍摄暂时搁置了一段时间。当我再一次拍莲子的时候,相对我们的拍摄方案就比较成熟了。在这中间我们做了很多对比测试。用打孔的方式,用划线的方式,改变水温的方式,还使用了其他的新鲜莲子作为同期对比。最后我们把种皮全部剥掉,进行这个对比测试。因为我们最后预想到最坏的结果就是把种皮全剥了,然后来进行这个发芽,这肯定是可以的。但是我还是想保留导演的莲子嫩芽顶开外壳束缚的这种构想,测试的结果也证明了是莲子本身的概率问题而已,我们最后还是坚持了就带着种皮进行拍摄。


    当时也是时间比较紧张,古莲子也比较不争气,其实当时所有我能做的我都做了。我当时就觉得比较无助。玄学层面我也尝试了各种办法,甚至所谓向宇宙下订单,求神拜佛这种事我也干了。坚持这种拍摄方法最后终于是成功了,我记得当时成功的时候是那一年的十一放假期间。当时是10月3号,我早上沙发上起来一看终于发芽了就哎呀好高兴啊,终于发芽了。当时就跟导演还有我们主任在微信做汇报了。我说这个终于拍成了,太不容易了。他们也特别激动,主任马上就来现场了。

    说到制作经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经验。主要就是坚持和自律,工作虐我千百遍,我待工作如初恋。有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这件事情有希望我们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下去才有希望。像水稻拍一次我们就需要手工筛好几百斤的土,筛成面粉那么细的,这个工作量太大了。像拍摄一朵花的时候,我们需要提前构思这个花儿现在是多高,他在开花的时候会到多高。开花了以后这个花朵的大小,具体是什么样的,颜色是什么样,花瓣儿透明度怎么样。然后我们会对他这个进行一个设置,不然他就长的画面外面去了,这些主要还是依靠大量以往的经验来进行推测的。


    另外就是植物的一些生长,我们室内的光线强度肯定是达不到室外的环境的,肯定是要比室外要暗一些的。植物在得不到这个充分的光照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些徒长。我们就需要用这个灯光来对他的这个生长方向进行一些引导,把包括我们的拍摄人参的时候,人参是带着花朵一起进行的破土。但是这个花怎么样让他对着镜头,这个是一个挺麻烦的事情,经常会背对镜头。这就得调整或者是重新拍。另外就是现在针对高要求的延时摄影也没有比较成熟的软件,然后这些拍摄规划,执行主要还是靠一些传统的拍摄工具和软件来完成。这里希望会有一些新的软件出现。

    对我而言,在用镜头记录生命成长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成长,这也是时间的馈赠,这是一种执着于艺术的团队里才能得到的收获。虽然我们整个项目制作时间非常紧张,但是我们的创作环境是比较融洽的。李总导经常说的一句话,做片子,就是一个导演人格的外化。他对自己是非常严格要求的。他也总说自己没什么才华全靠努力,其实不是这样。李总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样一位前辈引路之下,我们也都耳濡目染会受到这些好的影响和帮助。他对每一个人都是非常信任的,也没有用过考核和绩效来给我们增加压力,他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们一些指导和帮扶。剧组里的各位老师都是凭着自律和自觉以及些许的荣誉感在工作的。我非常热爱这个集体,也感谢各位老师给我的帮助!

  • 作者:摄影师杨威

    我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第一集《植物天堂》的摄影师,杨威。

    首先这个项目是一部关于植物的自然类纪录片,这决定了我们的拍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户外来进行,所以不可控因素远比摄影棚内或者说室内要多很多,同时可供我们调配的人员和其他设备资源又相对减少。可以看到我们这一集的片名叫做《植物天堂》,前期和导演沟通时确定了我们这一集要去到平原、高原、雨林、荒漠等等地方、很大一部分是无人区,还需要有水下摄影的部分,而且在40多分钟的篇幅中没有人类出镜,只靠自然的画面来讲述故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不可控因素进一步增加、而可调配资源进一步减少。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果断的放弃了主流的电影机,从体型较小的摄影机中选择,并且列出了选择机器的几点要素:

    1、拍摄地域、温度跨度大,机器尽量能满足耐高温和耐低温两种属性,使用同一机型拍摄,为后期提供方便。


    2、要进入无人区,需要备机以便不时之需,所以机器一定要足够小。


    3、自然环境下灯光调度难度大,机器在高感光度下的表现要达标。


    4、要支持全片定下的4k ProRes422 10bit这些硬性指标。



    综合以上这几点我们最终选则了松下GH5s这款机型来作为我们第一集的主机。它的前几代产品在市场上都得到了比较好的评价,而且我们也有使用过,对这款机器还是比较有信心,从机身尺寸到高感、画质这些综合起来看应该是最适合我们需求的摄影机之一,但是这款机器不能内录4k ProRes422 10bit的格式,所以我们配合了阿童木的nanja监视器来使用,一方面通过外录参数达到了要求,另一方面在室外环境下监视器的高亮也给摄影师提供了很大方便。



    主机确定以后就是镜头。现在市场上大家都比较喜欢电影感的画面,很多摄影师都一味的追求电影感的画面,但其实对于一部纪录片、尤其是自然类纪录片来说,我觉得电影感的存在并不是那么的有意义,我希望观众能很直接的被那些、生存在严酷环境下植物的生命力所震撼,所以这时我对镜头的要求是“还原”,真真实实的把这些自然环境记录下来,展示在人们眼前。最终就选择最常见的佳能系镜头,但我觉得佳能镜头在某些焦段的表现力稍有欠缺,所以加入了适马Art系列一起使用,来达到我需要的画面表达。



    其他的附件选择上就比较顺理成章了,只要是承重满足需求摄影师用起来方便就可以,所以我选择了一些可拆卸的电子滑轨,小型稳定器,还有偏振镜和一些常用的减光镜、渐变镜等等。

    灯光方面,因为在大部分时间剧组为我们提供了一台设备车,所以我准备了一组LED聚光灯、几个LED板灯、LED棒灯和很多便携的小灯,基本上都是可以挂V口电池或者内置电池的灯型。在不同地方我会根据需求调整携带的灯光。

    在航拍上,因为前期跟导演沟通后觉得,除了在雨林中望天树的一个长镜头以外,其他的镜头我自己的操控水平可以达到要求,所以我就选择带上大疆的悟2和御2自己来完成。这样在画面的节奏和风格上,航拍和地面机位能够很好的统一,画面情绪可以比较好的延续,从而帮助导演去更顺畅地讲故事。

  • 作者:剪辑指导王德智


    后期剪辑工作流程

    我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剪辑指导,王德智。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是一部4K打造的自然类纪录片。

    在后期工作中,每位剪辑师的工作流程不一样,但是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1:素材做物理隔离双备份,前期拍摄的素材定期送回剧组。

    2:拍摄期间做好当天的场记,如果时间紧急,无法整理当天场记,我们会回到剧组后第一时间补齐。

    3:素材统一整理:为了区分各集的素材和避免镜头编号重复,回到剧组的原始素材我们都以“每集片名的简称+当天拍摄日期+镜头号”来重新命名。

    4:我们是纯4K拍摄,尤其延时摄影和部分航拍采用的是RAW格式,素材码流大,对硬件要求就会高。为了保障剪辑流畅,我们会将原始素材进行转码成为代理文件。粗剪统一使用代理文件,审片定版后,进入到后期调色环节。在这个环节对代理文件做回批。



    剪辑思路和困难


    我是第一次接触自然类题材的纪录片,在此之前国内没有出现过纯自然类的纪录片。它是国内第一部4K纯自然类纪录片,因为这些特殊的原因,我暗暗给自己打气,对我们《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部纪录片一定要竭尽全力做好。并且自然类纪录片很容易剪成风光片,在之后的剪辑中我们一直注意着这个问题。我也看了很多BBC的自然类纪录片,它们以讲动物偏多,我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学习到自然类纪录片的剪辑方法。

    我参与了第一集《植物天堂》部分前期的拍摄,前期也跟导演讨论过镜头的使用方法,以及拍摄中遇到的困难在后期如何弥补。

    后期在没拿到文稿之前,我先熟悉拍摄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延时、航拍、水下等这些特殊镜头的拍摄。导演会跟我沟通拍摄的初衷,同时跟我描述拍摄时的情景,让我可以快速体会到导演拍摄时的感受。对于比较专业的植物知识和背景,导演会提前跟我交流,帮助我快速消化这些专业知识。通过这些磨合,让我能快速理解导演的意图和我们这一集片子的主题。这对我后面剪辑的情绪塑造、画面逻辑、声音选择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在开始故事剪辑的时候,导演先跟我讲述了本集的整体结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导演一边写故事,我一边把写好的单个故事进行剪辑,两者同步进行。我在剪辑故事的时候,采用是单个故事剪辑。根据素材的完整度,对画面进行段落剪辑。将剪好的画面段落跟导演进行讨论、交流剪辑的想法,通过跟导演的反复沟通,提高剪辑效率。同时也会把剪辑好的段落,拿给其他项目的同事观看,通过他们的反馈,再一次进行画面的打磨。最后把各个故事的段落串联起来整体观看,对节奏、画面和故事再做一个整体调整。



    在剪辑过程中,个人喜欢优先塑造氛围。我提前下载了很多BBC的音乐,音效(当然,播出时候我们会做自己有版权的音乐,音效来替换)我做的《植物天堂》这一集的音频包括同期、解说、音乐、音效有1200多条。其中有神秘的、静谧的、幽默的、悠扬的、清新的、大气的等不同的声音。为了影片整体情绪的表达,音效也会做变速处理,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后期最大的困难是回批4K素材,进行成片输出的时候。由于素材集中在一个共享的大阵列里,没有在服务器里面。所以阵列的功率达不到四台电脑同时使用,导致成片输出时经常失败。我们不得不把片子分段输出,再把分段输出的段落,连接到一起,进行最后统一输出。我们一集成片50分钟,最多的时候,一集分成二十多段输出,这种输出方式增加工作量,并耗费大量时间。



    剪辑软件和电脑配置

    每一位剪辑师的剪辑习惯不一样,使用的剪辑软件也不同。其中有Avid,Adobe Premiere,final cut pro7,final cut proX。为了成片最终定版统一输出,在回批调色后,需要统一输出Final cut proX的交互文件。这个文件是纯4K文件,它对电脑的配置要求比较高,我们选择的是iMac一体机CPU Intel Xeon W2.3 GHz,18核,内存128G,显卡Radeon Pro Vega 64 16G。



    剪辑和调色的合作


    各集需要先出一个样片;然后输出一个交互文件和一个工程文件;接着把原始素材一并拷给调色师,在调色环节进行回批。在进行素材回批时,我们尝试了两种方案:一是需要拷贝全部原始素材,但是4K的原始素材量大,对储存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拷贝时间,但是会保证每集素材的完整性 ;二是提前挑选出每集所对应代理素材的原始素材,进行拷贝,这个方案挑选素材费点时间,但回批时候效率和准确率都比较高,难免有遗漏,整体回批完再查漏补缺;回批成功的素材进行调色;调色完成后,剪辑师会拿到分条视频素材和一个交互文件;通过打开交互文件,剪辑师参考未调色的样片,对素材进行重新连接;最后加入包装和混音输出成片。




  • 作者:《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导演组

     

    植物纪录片因为题材的不同,对摄影提出了直接的挑战。人物纪录片可以安排场地,导演可以与人物沟通协调,但是植物是听不懂你说什么的,他们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虽然植物不会像动物那样会跑,而植物的一些动作性场面有时候比会跑的动物还难以捕捉。这个时候了解植物的知识,借助特殊的手段,加上有足够耐心的等待,成为拍摄成功的关键。

     

    比如说植物的“动作性”场面,野大豆爆荚和桑树雄花弹粉。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最大的不同在于野大豆对种子的弹射。对于野生植物来说,她孕育种子,是为了将成熟的种子送到土壤中,成长为新的植株。野大豆的种子,在豆荚中孕育,待到种子成熟时,豆荚会突然爆开,将种子弹射出去。这个短暂的瞬间,是野大豆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是种群延续过程中最重要的时刻。

     

    这样短暂的瞬间,要如何才能够记录下来呢?一个即将成熟的豆荚,可能在任意时刻爆开。摄制组需要尽量预判豆荚的状态。在专家的帮助下,摄制组找到了几株即将爆荚的野大豆。但是,专家只能把爆荚时间确定为几天之内,无法进行更精准的预判。植物,有她自己的行为逻辑,这些逻辑,连科学家也无法精准预测。拍摄不能毫无预判的碰运气,能不能有什么办法控制住大豆的行为呢?



    这时候,摄制组根据专家提供的一个信息尝试找到了办法,即成熟的豆荚会在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刻爆荚。为了能够加速野大豆爆荚的过程,摄制组人为地对成熟的豆荚进行了加温。多次试验之后,成功地拍摄到了一组大豆爆荚的瞬间。

     

    桑树拥有植物界最快的弹粉速度,研究人员计算为每秒200米,相当于手枪子弹出膛的速度。要想拍摄到桑树弹粉的奇妙瞬间,首先就要知道雄花究竟在什么状态下会弹。

     

    借助中科院植物所现代仪器的帮助,我们看到了桑树花粉的结构。同样是靠风传播,但桑树花粉却没有像松树花粉那样,拥有两个随风飞舞的气囊,她只能凭借自己的爆发力,将花粉尽可能远的弹射出去。经过亿万年的演化,桑树才拥有了如此神奇的弹射能力。



    到了春季桑树弹粉的季节,桑树导演从桑树上剪下桑枝,拿回家养在花瓶里,然后在桌子上铺上蓝布,打上灯,每天观察无数遍,经过几天观察得出经验,一旦雄花的花序发红,并且4个花序微微张开,只要温度适宜、阳光充足,很快就会弹粉。由于桑树弹粉速度太快,即便是不眨眼的盯着,也只是能够看到花粉喷射出来,根本捕捉不到弹射的瞬间。如此快的弹粉速度用什么设备才能记录下来?导演先用手机试拍,设置10倍慢速,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最后决定使用高速摄影机来拍摄桑树弹粉的画面。



    经过两轮细致的观察确定结论之后,北京周边的桑树雄花弹粉已经进入尾声,很难再找到成片的雄花。摄制组只好连夜驱车赶往承德,因为那里的温度比北京低,桑树刚刚开始弹粉。

     

    到了承德,根据观察的经验摄制组找到在接下来的一天有很大概率弹粉的桑树,从凌晨五点开始守候。直到下午四点,一直守候的那几株雄花依然不动声色。

     


    但是半个小时后,随着一朵雄花突然绽放,犹如触发了弹射开关一般,相邻的几朵纷纷绽放。短短的半个小时后,雄花停止了弹射。尽管只有10个镜头,但它却是摄制组第一次捕捉到的桑树弹粉的奇妙瞬间。



    在《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影片中,有时候为了阐述植物与动物的关系,会需要拍摄与植物互动的一些画面。植物的行为难以控制,动物的行为更是如此。这时候了解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技巧性的引导成了关键。比如拍摄蜜蜂与大豆的关系,蜜蜂和大豆原本不是成熟的合作伙伴,为了培育出杂交大豆,在人工的干预下蜜蜂成为帮助大豆杂交的好帮手。但是他们彼此并不熟悉,由于大豆花很小,花蜜非常少,所以蜜蜂一般很难主动落在大豆花上采蜜,怎样引诱蜜蜂为大豆传粉呢?摄制组首先使用了科学家提供的蜜蜂引诱剂。但是,特定的引诱剂只对一种特定的蜜蜂起作用。在野外的大豆田中,引诱剂对野外的多种蜜蜂,引诱能力有限。

     

    最终,摄制组想了一个土办法,将蜂蜜抹在了大豆花上,才终于成功将蜜蜂引诱到了镜头前,完成了一组漂亮的采蜜动作。


     

    除了主角行为的难以控制,在自然环境中拍摄,摄影条件也比室内要难以控制很多。光线、温度、风、湿度这些条件受到天气的极大挑战,这时候需要研究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做出应对的办法。比如《园林》集中的荷花,花卉的开放延时是整个项目的规定动作,而荷花着实把摄制组折腾不轻。除了剧组集中棚拍,常规地拍组还希望能拍到荷花在户外现场的延时开放镜头。此时荷花开放与环境的关系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荷花的开放时间在凌晨四五点,第一片花瓣打开时,还是夜色弥漫,之后伴随天光亮起,荷花会寻找太阳的方向,一瓣一瓣地绽放开来,一直到上午十点左右,开放完全。也就是说,这个拍摄要经历从全黑到全亮的过程,那么,如何控制黑转白时的曝光,就是个挑战人的技术活儿。摄影师提前查阅了各种资料,剧组摄影师群也给了各种技术支持…… 最重要的,还是要实地测试,一遍一遍地测试。

     

    但,即使曝光问题解决了,还有风的影响,一个避无可避的问题…… 摄制组曾经考虑过在选中的一片荷塘,搭一块透明防风棚,后来放弃了。一是有荷花的地方几乎都是景点,搭棚必定影响景观,更重要的是,搭了棚,是否会影响这一整片荷花的正常生长开放?通常一朵荷花的花期是3-5天,如果一次没成功,意味着必须另选一块取景地重新搭棚,即使经费允许,时间也耗不起。权衡再三,我们决定遵从自然天气,如果幸运在无风天气下完成拍摄将会是最顺利的办法。

    摄制组把测试地放在了庐山脚下的东林寺。一是游人相对较少,干扰少;二是希望大山的屏障能让风的影响小一些。

     

    提前一天需要先选定荷花。哪朵花次日会开放?那将是她第几天花期?我们想要拍的又是她哪一天花期的状态?最难的,应该是选头一次开放的花苞。如果选错了,第二天没开,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准备都白费了。为了确保成功的概率,只有一个办法,多选,多拍。



    选定目标之后,摄制组分头满寺庙地去捡树枝。尽管山脚下相对风小,但长达几个小时的拍摄,谁也不知道一点点风动,会不会就导致画面主体变虚,或者荷花干脆偏离视觉中心,所以需要用树枝插到荷塘里固定住花茎。

     

    开拍头一天,凌晨3点半起床,4点到达拍摄地,用半小时布光调试机器。令摄制组没想到的是,摄影师打开布好的第一盏灯,还在调整第二盏灯时,强光下的花瓣打开了!摄制组认为是人工光误导她了,荷花是一种光敏感的植物,大概把灯光当成了阳光,迫不及待地开放了。知道这点之后,摄制组在布光的时候就选择先在周围调试,等开拍的时候再将灯光打在荷花上。

     

    第二天的拍摄遇到的,又是另一个问题:各种蜜蜂蚊虫来回来去地造访。摄制组尝试着冲着花朵喷了防虫雾,蚊虫是不来了,可是花朵也迅速凋萎。后来棚拍的摄影师支招说,应该用防蚊虫贴,这才解决了问题。



    植物拍摄的特殊性不仅仅对画面提出要求,也对各种各样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她们或因自然条件的难以控制,或是主角植物的无法配合,这种时候对植物了解的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便越大,所以植物纪录片的拍摄经验是很重要的。还有那些无人涉足森林、高原等无人地带,对摄制组的生存都提出了挑战,有一些植物因为缺少了解,甚至主角植物都需要摄制组自己去探索去寻找。而随着你对植物的了解加深,你会发现她们的生长也有自然规律,遵循她们的规律,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