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
  • 于柏杨老师的剪辑公开课第三讲,切入创作正题,那么《智取威虎山》的剪辑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呢?要知道,剪辑早已不再只是后期了,在拍摄现场要跟很多部门进行合作,专业的剧组拍摄现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堂就会告诉你,大制作3D电影的流程揭秘。


    第三讲:《智取威虎山》的剪辑流程




    点击观看:

    第一讲:从业经历,从外语专业教师到大电影剪辑师!

    第二讲:电影剪辑平台的选择,为什么偏爱FinalCutProX ?


    ░ ░ ░ 以下是文字版 ░ ░ ░


    ❃ 拍摄现场流程


    剪辑流程分两块来讲,本来我们工作的时候,也是分两大块,一部分是现场的剪辑,一部分是杀青以后回来后期的剪辑。现场我们用两个EPIC来拍立体的画面,拍的是5K的画质。之后摄像机,我们的摄像机在拍摄的同时,会有一个无线的发射器,会把拍摄到的画面,直接发送到我们导演的监视器帐篷里面,有一套专门做监看的一个设备叫QTake这样一套系统,它可以接受这样的信号,同时把这个信号,放到我们现场的监视器上来看。


    在开机了以后,它这边同时按下录制按钮,帮我录制一个Quiktime的proxy的文件,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是当导演喊咔,这个镜头拍完了之后,我旁边QTake系统里面,已经有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可供我剪辑的MOV了,之后它会通过网线,把这个MOV迅速的拷到我的硬盘里面去,我就可以开始剪辑了。那么说现场剪辑,我们的现场剪辑和绝大多数组的现场剪辑,可能不太一样,我们的现场剪辑,是真的在现场剪的,我每天的开工和最后手工,是跟导演组的时间是一样的。开工了,我就跟着一块到现场去了,手工就回来了,这完全是在现场来剪。大多数组所谓的现场剪接,是剪接师和剪接助理都是在酒店里面,是不去现场的。


    这一天拍完了之后,素材拿回来了,然后交给剪辑师,剪辑师晚上开始工作第二天早上导演出去之前,可能看一下,也有一些组,一个星期,拍了一个星期了,导演可能看一下,剪的东西是这样的。但我们不是,我们真的是在现场,它的时效非常的快,导演喊咔了之后,在五分钟之内,我肯定拿到这个片段了,我就开始剪了,是这样一个流程。好处是什么呢?它之所以这样做的好处,能够迅速的帮助导演缺点这个镜头,OK还是不OK,可行还是不可行,这就跟我前面谈到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导演关心的是拍出来的东西,最终呈现在大屏幕上的时候,可以不可以,它总是想尽量的接近最后我们看到的效果,所以我们在现场剪片的时候,其实不仅仅是剪片,不仅仅是把戏串起来,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后面这些我都列开了,都是要在现场做到的,把它剪辑,剪辑里面包括很多的变速,都要在现场完成的,包括合成。如果拍的蓝背景、绿背景的话,现场我们就在Final Cut Pro里,就要一个合一个特效的小样出来。


    让导演也好,还是说让特效组,和其他相关需要合作的部门也好,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镜头,包括调色,也是我们在现场就做了。在Final Cut Pro里,可能这一场戏大概什么色调,我就做出来一个,让导演来确认,觉得这个可以还是不可以,还是我们要怎么调,之后这一场戏都会按照这个来调,之后再回去以后,这个调色的色调,会跟调色师进行沟通,我们是要什么样的,是怎么考虑的。包括对白、音乐和音效,全部都是现场来完成的,尽量接近我们最终成品的效果,让导演知道,这个样可以还是不可以,如果觉得不够好,那么他就需要新的思路来想,我是不是可以换一个办法来实行,可不可以更好,是为了这样,我们现场的实效非常高,拍完了立刻就剪,拍一个镜头,剪一个镜头,拍一个镜头,剪一个镜头。


    然后我们现场的DIT来进行拷卡和转档,它是需要摄像机把拍摄的这张卡退下来以后,才能做这个事儿的,那过去的时候,一般大家采用的都是下面这个方案,即使是现场剪接,它也是等我们这个摄像机拍完了,退下来以后,通过用Rascny还是什么其他的软件,把它转成MOV,再给到剪接部,剪接部开始剪辑,这样其实你已经离的很远了,有可能这一场都已经拍完了,才把这张卡退下来,那个时候当你剪起来,觉得这场戏的镜头还不够的时候,已经惨了,可能这场戏已经拍完了,过去了,机器设备、灯光已经都挪位置了,你想再补拍也来不及了。所以相对来说它的效率会低一些,为什么我们要现场用QTake直接录一个MOV,现场直接开始剪的原因。


    也有个别的情况,是我们发现会有问题,比如说他们拍了一个慢动作,拍了一个爆炸也好,一个很重要的镜头,我们想知道,到底拍出来的画面可行还是不可行,很多时候我们会主动要求DIT跟摄制组沟通,让他们换卡,现在不管你卡里还有多少空间,把现在这张卡帮我退下来,退下来之后,立刻给我,我们来看最终经过,因为QTake现场侧录的这个画面,它是录不出慢动作来的,如果是一些慢动作的镜头,或者有其他问题的镜头,我要立刻检查,可能会主动要求他们换卡,总之必须是卡下来以后,他们拷贝完了,才能来进行转换,他们转换的时候,因为我们拍的是立体电影,立体电影拍下来之后,左眼和右眼是两个MOV的文件,我们通常是先剪单眼,只剪左眼,他会把左眼剪一个Quick time给我,那这个Quick time和我们最后的那个2、3D的那个文件,是一样时间码的。我们上面用QTake侧录的那一个,是没有时间码的,它Time come不行。然后DIT把转好的这个Quicktime proxy,拷贝给我的剪接助理,那我的剪接助理拿到它的档案之后,开始做他的工作,他完成各种各样的录入,比如说场号、镜号,有一些各种各样的备注信息,这是一个OK的镜头,还是一个NG,还是一个keep等等,把一系列的信息录入进去。


    之后还是我的剪接助理要完成一个替换的工作,它要把我们真正转出来的这个,带有时间码的MOV替换进我的时间线里,把现场侧录的那个MOV给替换掉,因为前面我说了,那个MOV是没有时间码的,她回批的时候,批不回2、3D文件,所以要经过这样一步替换。这是我们现场整个剪辑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那有关QTake,关于侧录,关于现场QTake这一套流程,包括关于摄影机的问题,这个我了解的没有那么多。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他们官方网站去了解,或者跟他们邮件联系,来得到你们想要的信息。D+就是专门帮徐克导演来拍3D前期的公司,它们提供3D的服务,所以上面现场的DIT,包括QTake整个这一套侧录系统,都是他们来做的,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去他们网站上找一找,包括跟他们来取得联系,有没有你们想要得到的答案,关于摄影机的,关于侧录的,偏前期的这些。


    ❃ 拍摄现场什么样的?


    这个就是我们现场的导演帐篷了。这边是导演坐的位置,这是导演的监视器,这边是动作导演的位置,动作导演坐在这,这是B组的画面,这是A组的两个机器。导演在这。三个摄影机在拍什么,他在这都可以看到,通常坐在他旁边的,这边是立体指导,是韩国的凯文,来给导演看每一个镜头的立体,有没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怎么样来调整,我通常是坐在导演的右手边在这边,来进行现场的剪辑。现场我们有的时候会放两台Imac,一台用来剪片,另外一台来帮助做回放,有的时候场记,包括摄影组,会涉及到一些联系,连光等等问题,有的时候会用这边的机器来给他们服务,避免影响导演正常剪片。后面这两个,就是现场QTake系统,就在我身后,他们直接接收到摄像机的信号,在这他们就能看到回放,把他们放到上面的大银幕上,同时他们在这可以进行侧录,录下来的MOV,直接通过网线传到我的硬盘里面,来供我进行剪辑,QTake现场还可以做一些合成,比如说我们拍的是一个蓝背,他直接可以在这把蓝背抠掉,加一个底图,我们在监视器上看到的就是抠像之后的效果,功能还挺强大的。


    最那边穿橙色衣服的女孩,她就是卡退下来之后,交到她那边,她来进行拷贝转档,也是在现场完成的。这边这一排,他们的后面还有一排都是特技公司的,专门负责现场特效镜头的,他们会做一些TMP,有的时候会根据镜头的拍摄,来给导演各种各样的意见。如果你们看纪录片,关于这部电影纪录片的时候,你们也知道,在现场一个镜头,O不OK,并不是导演一个人说的算的,大家会一圈人围在他周围,各个部门都会在这,3D组的会有人,特效组的会有人。包括还有部门叫QC,翻译过来叫质量监管的,他们也在导演的身后,还有场记也都在这,副导演一块在挑,这个镜头可不可以,有可能导演觉得这个戏已经OK了,没问题了。但是有的时候QC会告诉你,立体上有问题。两个眼睛,有一个眼睛进光还是什么样的问题,或者特效组说这个不行,里面有什么东西,有个什么绳进来了,我们很难擦掉,所以导演一喊咔,他想说OK的时候,他会先看看后面,OK吗你们都?大家都说OK了,这个镜头都OK了,我们再进行下一个,有的时候他说OK了,后面说,导演不行,对不起,再来一个,这有什么什么问题,我们可能就再拍一条,现场我们是这样的。


    ❃ 特效镜头的剪辑


    我想重点跟大家说一下特效镜头的剪辑,这个是我们这样的电影跟其他电影最不一样的地方,一般徐克导演的电影,通常会有1000到1400个特效镜头,占总镜头的一半以上,所以我们有大量的镜头是需要做特效的。那个时候出去,说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听说是做剪辑的,都说你是做后期的,其实我们做剪辑和后期还不是一个概念,我们其实在前期的时候,就已经介入了,有的时候在开拍之前,就已经介入了,所以剪辑并不等于后期,这两个概念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


    关于特效镜头,最初的时候,根据导演的要求,会是故事版,画好了一套故事版之后,我们会根据这个故事版先剪一个短片出来,这个短片会把所有的故事版连起来,要做一些动画效果,比如说这里面需要放大的,是需要横移的还是需要什么等等,把它尽量接近于一个,更能让人理解的版本出来,加上音乐,加上音效,做这样一个故事版的剪接版本出来,这个版本是干什么用的呢?是跟特效部门沟通用的,它们根据这样的版本,来做动画预览,像特效镜头比较多的场景,通常我们会先在三维里面用动画,把整个这一场戏全都做出来,依据就是前面故事版的剪辑,这个动画预览,现在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大组,尤其是特效镜头比较多的组,开始使用这样的方式,其实这样的方式在好莱坞已经很多年了,从《黑客帝国》的时候,全片就已经把previz做完了,最后拍出来的效果,跟当时做的动画预览几乎是一样的,网上有那个对比,你们要感兴趣可以去找。


    已经超过十年了吧,我们现在也在开始慢慢做这个事儿,之后的一步,是据我所知,很多我们国内的组还没有做到。这次我们的特效还是以韩国团队为主,韩国团队还会做下一步,会做这样一个东西,叫做Techviz,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有了一个Techviz,我们预览了,他们还会出一个版本,就是里面会详细的描述出我的这一个特效镜头,我需要摄影机在什么位置,需要演员在什么位置,需要怎么样来拍,它会有技术化的动画给到大家。一会儿后面给大家看一下那个图,一看就知道大概是什么意思,这个东西是现场拍摄,给导演,给摄影组,给道具组大家一块沟通来用的Techviz,之后就是一个镜头实拍出来了,拍出来以后,我们会在Final Cut Pro里面进行合成,把这个特效镜头先合出来给大家看,是不是导演要实现的样子。然后特效部门会去做他们所谓的Tmp,因为特效部门,用这个三维合成软件,不管是玛雅,3DMAX,还是AE来合,它们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通常一个镜头拍完了之后,他们可能要一天两天,难的镜头,可能要一星期、两星期以后,才能把镜头拿回来,等待的时间非常长,为什么我们要合一个,在Final Cut Pro里先合一个Tmp就是这个原因。先有一个东西出来放在那,让大家都明白,这个地方拍的是什么,不然现在很多特效的场景,都是后面一个绿布,人家在前面,你根本不知道在干嘛,所以大家看了之后也不明白,我们做一个Tmp出来,让大家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这是干吗,这有一个东西要飞过去,是怎么样的,看的清清楚楚的。所以大概我们的剪辑顺序是这样的。一直到后面,特效组的Tmp做完了,一直到杀青之后,他们开始第一个特效镜头回来以后,我们才是一个版本,一个版本来替换他们的特效镜头。


    这个图大家看一下,这个就是现场的时候,韩国团队给我们出的所谓的Techviz,它是一个视频,是一个能动的,我现在给大家做的一个是截图。画面上面第一行,最中间的那个,就是导演画的故事版,这是最早的故事版。然后左侧那个画面,是特效公司做的视频动画预览,最终呈现的效果是这样的。左侧的是动画,应该是可以动的。右侧的那个什么意思呢?告诉你我们现场的时候,拍出来的栏目是什么样的,是这个样子的。左下角和右下角这两个画面,是给摄影组来用的,它告诉你飞机在哪,我们的摄影机在哪,它会描述的很详细,需要你怎么来移动,需要多高,从多高,到多高,都会在这两个动画里描述的非常清楚,所以一目了然,大家都知道,这个特效镜头怎么来拍,是怎么来实现的,通过所有的部门就都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Techviz,据我所知,好像国内现在用Techviz的还不是太多,希望把我们的经验也能够分享给大家,业内的这些同行,能够一块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制作里面去。


    后面我给大家简单看一下,现场我们实拍的镜头,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合出来的。这是现场实拍的,飞机大战的镜头,全都是蓝幕,我把它剪好,那个飞机现场是没有螺旋桨的。合成背景,调色、加音乐、加音效。这是在我们的剪辑平台Final Cut Pro里,我已经把小样合出来了,大家看了之后就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再给大家看一个例子,后面那个更明显一点。鹰飞过,侯专员低头,鹰飞向远方,如果什么都不加的话,大家都不明白。这是最后合出来的,特效组给的。一步一步,是这样合出来的。但是后面那个鹰,它要做好久,它不可能现场立刻做给我。所以现场我们有画故事版的绘画师,一般就在我的旁边,有时候需要,直接告诉他,我说你给我画个鹰,他就画个鹰,我说你给我画个背景,他就画个背景给我合进去,就是这样的。这是我们现场需要合作的部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 剪辑师如何与其他部门合作?


    这是我们在剪片的现场,需要大概打交道的部门,现场的沟通还是挺多的,需要跟不同的部门传递信息,最重要的肯定就是导演,现场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第一时间把导演脑袋里面的想法,先给他呈现出来,让他来做判断,就是呈现出来他觉得给不够,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他脑子里面的想法,第一件做的最重要的事儿,就是先实现导演脑子里面的想法,而不是在现场做自由创作,说我觉得这场戏不是这么简单,可能这样更好。死定了。现场先要把导演的想法先呈现出来,让他知道可行不可行,这是最重要的。跟导演保持沟通,这场戏,你想要什么,是想怎么来,这个镜头你拍的是想怎么用的。因为像徐克导演比较特殊,他不但是个电影大师,他是一个剪辑大师,他带出来的金牌剪辑师,也不是一个两个了,所以他在拍戏的时候,他通常在脑子里面已经先剪了一遍了,他拍出来了画面,是他脑子里面已经剪好的。所以说他不会说,整场戏,每一个机位、景别都从头来一遍,他有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他需要放在那看行还是不行。在他脑子里面的东西,我当然没有办法知道,就需要跟他进行沟通,这个东西怎么样,想要怎么来用,需要现场跟导演来进行沟通。


    场记来沟通不用说了,更多的时候是各种各样联系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们来找他,告诉他你这个不连,你要想办法。有的时候他们来找我,那场戏是什么样的,现在这样连不连,有没有这样的问题,跟场记的沟通是很多的。


    动作指导,这部戏还稍微好一点,他的动作场面不是太多,像上一部戏《神都龙王》的时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作戏。他拍动作戏的时候,又不是按照顺序拍的,不是说一二三,他一二三拍给你,你连起来就行了,他是跳着拍的,拍完了一个动作,经常回来,你连不上,这是拍的哪一个动作呀,不知道接在哪。知道吧?然后有的时候,你故事版画完了之后,动作指导现场,他会做各种各样的调整,他会改的。改完了之后,有时候AB组是分开的,他在另外一个帐篷,在一个比较远的地方,他那拍完了,镜头给你拿回来了,你一看镜头,完全不知道往哪放,需要赶快跟动作指导进行沟通,这是放哪的镜头,是怎么连的。


    特效指导,拍出来的特效,蓝屏,有的时候就一个人在那,背景到底是什么?是山?是多大的山?雪山,还是白山,是尖头的,还是什么样的头的,怎么让画故事版的人帮我画出来,有一些时候,他那个背景太过复杂了,我们也跟特效组,会要一些概念图,包括他们早期绘制的一些东西,可能会直接放到片子里面去。让我们能够更清楚一点,这个背后应该是什么样的,避免大家来进行误解,所以跟特效组沟通的也比较多。


    然后我们跟绘画师的沟通是最多的。一个是他画的故事版,和最后拍出来的东西,我要找他对。你现在拍的这个是你画的故事版里哪一张,是不是这一张?


    再有,我们做特效合成的时候,需要绘画师帮我们画各种各样的元素,我要个刀,他就给我画个飞刀。我说是灯笼碎,你给我画一个灯笼,再画一个灯笼碎的,他有可能分两个或三个画给我,一个一个把它贴到我的时间线里面去,所以跟现场绘画师的沟通非常多。有的时候可能画的故事版是临时画的,我们就一扫描,直接进Final Cut Pro里面去,把它补在那个位置上,知道这缺一个镜头,是这个镜头,所以跟绘画师的沟通很多。


    录音师,我们现场是需要跟录音师沟通的。一部分是现场收的声音不太理想,我们需要找到演员,立刻来重新收,还有一部分,可能是现场台词变了,导演改台词了,需要重新来,我们通常会跟录音组那边沟通,现场有一个大巴车,专门给录音组的,他们把演员请到车里去直接录,录完了,之后就把这个音频给我,立刻就放到时间线里面,就知道可行还是不可行了,我们一切的标准都是尽量想办法让它接近最终的效果,帮导演判断可行还是不可行,想尽一切办法,所以录音组也是经常我们每天要沟通,这个行还是不行,要不要重录,录的行还是不行,他到底说的是什么,声音大还是小,情绪可不可以,来回要沟通这样的事情。


    最后一个,是跟我们联系最紧密的一个部门,所谓的QC,这个是其他的电影好像没有这样的部门,这个是徐克自己成立的这样一个部门,他来负责所有镜头,在镜头质量上的检测和把关的,我们跟他们沟通的问题,很多是立体问题,经常我们剪的时候,一个镜头,他告诉我们不能用,这个镜头在导演喊咔的时候是OK的。但是后期他们拿回去,一检查的时候,说这个镜头不能用,比如说左眼不同步,或者是左眼OK,右眼进光了,就是左右眼有立体的问题,等等,各种样的问题,就是说这个镜头是不可用的,还有包括焦点的问题,放大比例的问题。我们现场为什么要用5K来拍呢?5K拍,它的画面非常大,但是我们在电影院里看的,其实是2K的版本,我们可以把一个比较大的画面,来进行缩放,取它的局部,可能一个中景,我们当成一个特写来用了,但是像这样的放大,它是有一个安全范围的,我们经常要跟QC部门来沟通,我现在要放大到这个比例,可以还是不可以。或者说怎么样的一个范围是一个安全的范围。即使是放大了以后,我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它不会虚,是可行的,要沟通这样的问题。


    再有一个就是慢动作,也是要跟QC来沟通的。我们把一个拍摄的镜头,比如说48格拍的,但是我们后面觉得不够慢,我们还想着更慢,速度可能变成50%、40%、30%,甚至更低。那在QC里面要检测一下,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慢速,是在安全范围之内的,是在荧幕上是不会卡顿的,也是要跟他们来沟通的,所以跟QC的沟通是最多的。这是整个在现场,我们剪辑部门要做的工作,要配合的部门。大概有这些。


    电影拍完了,杀青了,该回去了,是我们后期的流程了。后期的流程除了正常的剪辑之外,更多是跟其他平台的交互了,那这方面是现在这个Final Cut Pro做的最弱,做的最差的一个环节。就是它没有办法直接和这些平台来进行对接,没有直接输出这样一个口,他通过一个折中的办法来实现,通过什么呢?通过他的这个XML,就是从Final Cut Pro10里面,可以输出XML出来,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第三方的转换软件,把这个XML,转成其他平台,能够识别的格式,比如说我们最常用的,需要回批来用的就是EDL,这个EDL的问题,我已经跟苹果Final Cut Pro的小组讨论过很多次了,很简单的东西,为什么就是不加给我们呢?到现在我也弄不懂,这是个很简单的功能,但是苹果就是不给它加进去,一定要通过一个软件转一下,才能转出来。这个软件叫EDLX,是一个第三方的软件,把XML导进去,它把EDL给你升出来,然后我再把EDL给到QC那边,他们来做回批,是这样一个流程,这个软件还挺贵的,卖一千块差不多,不便宜。Final Cut Pro软件也才卖两千块,但是这个软件要卖到一千块,我们开始的时候,最早的时候是用这个来转的,但是后来的时候,其实他们发现还有一个软件也可以做这个事儿,而且做的不比它差,就是达芬奇。


    达芬奇本身对Final Cut Pro10的XML,支持的是最好的。它的XML进去,达芬奇里面EDL出来,直接给QC做回批,QC那边给我的反馈是,它对于变速速率的识别和计算,反而更准确一些,其实如果没有那个软件的话,只用达芬奇转也是可以的,达芬奇又是一个有免费版本的软件,他的高清版现在是免费的,所以用这个事儿,也可以把EDL转出来,这是关于Final Cut Pro转EDL的做法。


    下面一个是跟特效组那边来进行沟通的,这个软件是去年的时候才发布的,做完《狄仁杰·神都龙王》的时候,我就给苹果那边写了一封比较长的邮件,给它们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我们的这个特效镜头,做回来以后,我们放到时间线里面,再对这些特效镜头修剪的时候,特效公司希望有这样一个改变列表,就是我们这一个特效镜头比原来长了还是短了,长了多少,是头长了,还是尾长了,还是哪短了,他们希望有这样一个列表,拿到之后,他们很清楚这个镜头,他们再往下做的时候,可能要多做一点,还是可以少做一点。之前的时候,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就需要我的剪接助理手动的一个一个去查,一个一个去对,然后手动整理一张单子,发给特效公司那边。我们每剪辑一个版本出来,他就需要做一遍那样的工作,一千多个镜头,一个一个去查。


    这一个镜头,比前一个版本里面是长了还是短了,长了多少,是头长了,还是尾长了,整理一个表单,最后给到特效公司那边,这个工作量非常大,后来给苹果写邮件的时候,重点提了这个问题。那个邮件给它之后,时间不太长,大概两个月的时候,苹果就发第三部,还是第三方的厂家,发布这样一个软件,它还是用XML来转换,XML进去,然后把之前一版本的XML也进去,它通过两个XML来给你进行比较,最后生成一个表单,说里面的几号镜头,比如说特效镜头VFX,032,第32号特效镜头,原来入点是多少,出点是多少,时长是多少,现在是多少多少,给你这样一个表单出来,可以节省我们一定的工作量,就说明苹果在听我们讲话,它不是每一样都给你做,但是它还是在听的。


    最后一个,就涉及到跟音频组那边沟通了。其实我们在剪接的时候,会贴很多的参考音乐进去,一个是把握节奏,就是这一场戏,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节奏下来的。跟作曲,跟音频老师那边沟通,但是在Final Cut Pro里面做的,其实它也只是一个参考音乐,不会说根据我们这个音乐再进行进一步的润色,它只是一个参考,通常我们出一个MOV给到音频老师那边。它看到这个地方大概你要这样的音乐就可以了,也有一些时候,音频老师那边需要我们把时间线上用到的音频,都直接打一个包发给他,他在那边也能打开看,就是我们用的是哪几段音乐,哪一段大概是什么情绪的。所以那个时候,新的Final Cut Pro出不了OMF,到后来出了这样一个插件,叫X2Pro,其实数字2就是英文two的意思,就是这样一个转换,它可以把我们Final Cut Pro里面这个XML,转成一个在音频编辑系统里面可用的AAF出来,那我们把这个AAF打包,给到音频老师那边。它在不管用这个Logic或protools打开,就可以看到跟我们时间线上一样的片段了。所以这是整个后期这样一个流程。

  • 于柏杨老师公开课的第二讲,超具体超实用的,我们选择剪辑平台的依据是什么呢?其实软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没有最完美的软件,只有最合适的工具。




    第一讲:从业经历,从外语专业到电影剪辑师

    第三讲: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剪辑流程,徐老爷子剧组现场流程大揭秘


    ░ ░ ░ 以下是文字版 ░ ░ ░


    ❃ 不同的剪辑平台,没有完美的软件,只有最合适的工具


    给大家简单讲一下,电影的剪辑平台的选择,这方面可能对于想去接触到电影行业的朋友,包括还有一些业界同行,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讲到选择剪辑平台了,我们选择剪辑平台的依据是什么?根据什么来选择呢?很多人觉得,你们做电影的很高端,我们做短片的,我们就比较低端,所以你们用什么软件,我们用什么软件,这个观点我是完全不赞同的,软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们只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涉及到剪辑,听起来是一个职业,但是其实你看看剪辑里面分的门道太多了,电影、电视剧,广告,MV、纪录片、宣传片,新闻、演播室、预告片、微电影等等等等,我没有罗列全,还有很多的不一样的剪辑,它们之间几乎都是不一样的,它们对于剪辑平台的要求,对于素材的来往,包括流程,都完全不一样,所以你说要做什么样的活,你要先选择正确的工具,这个很重要。我一直觉得没有完美的软件,只有最合适的工具,你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工具来做你手头上的活,这个很重要。


    ❃ 电影的剪辑对于这个平台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根据电影的特点,第一个它需要跨平台的协作,因为电影不可能你在单机上来完成的,你需要跟不同的艺术家在一起一块协作完成,包括做音乐的,做音效的,做调色的,做特效的等等,你要和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协作,所以他需要有进,需要有出,他需要有一个能够跨平台的来进行协作。除了这个之外,海量素材的管理,这个很重要,我们常常被人们说的低端软件也好,还是什么软件也好,觉得不适用于做电影的,很多软件的瓶颈其实在这,你做短片也好,还是做电视栏目也好,它的素材量相对来讲是比较小的,但是如果做电影的话,它里面有上万个片段,有视频片段,有一些音频的、音效的片段等等等等,要进行这么大量素材的管理,对软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时间线,相对电影来说,电影的时间线会比较长,我们做短片、3分钟、5分钟,做宣传片,10分、20分,电影虽然我们会把它分成一本一的,但是它时间线还是比较长,而且上面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做各种各样的变速、调色、合成等等,时间线比较复杂,所以要求这个平台能够很好的处理很复杂的时间线。效能非常重要,什么是效能?就是我们的效率,它的反应时间,渲染时间,输出时间等等,它需要很强的效能。还有最后一个,但对我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最重要的一点,它的稳定性怎么样?如果它用着用着就退掉,用着用着就崩溃了,不能用了,平台肯定是选不了的。


    ❃ 别在FCP7上停留了


    给大家简单说一下,我了解的现在主流的电影剪辑平台。现在在国内,我所了解到的,做电影用的平台最多的可能是Final Cut Pro7,大多数电影还在用苹果老的Final Cut Pro来剪,它占有率现在很大,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已经停产了,它不但停产了,已经停产很久了,停产了两年还是三年了,有可能三年了,苹果不再更新它了,为什么还要把它提出来呢?一个是它现在市场占有率还很大,再有一个,现在有很多我们的同行,包括刚入行的我们的新人们,还在学这个软件,它已经停掉了,停掉以后,需要我们往前走一步,需要我们做出新的选择,不管你选择后面哪一个平台,但这个平台已经结束掉了,很多人还抱着它不放,因为不愿意去学一个新的软件,它的淘汰已经是必然的了。一定要往前走,只是说你要选择哪一个平台,什么时候来做这个选择,是这样的问题了。如果你是即将入行的新人的话,现在你不妨选择下一个平台,不要在这个平台上耽误的时间太久了,因为你即使在这个平台上成为了专家,成为了顶级高手,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过去了。这是在国内现在还是用的最多的。


    在国外用的最多的是AVID,毫无疑问的,现在很多国外的剪辑师,在老的Final Cut Pro7,停产的时候,都转回到AVID上去了,因为它们本身过去就是AVID的使用者,转到Final Cut Pro来的,现在Final Cut Pro停了,对它们来说没关系,它只要再转回到AVID上去就可以了,包括我所了解的,大多数香港剪辑师也是这样,大陆的剪辑师也是又转回到AVID上去了,它很高端,它软件很贵,它很精确,它不容易出错,很稳定,它有很多的优势,好莱坞的大片,几乎清一色全部是用AVID做的。


    ❃ 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用Premiere剪


    在过去几年里面,可能只有这么两个选择做电影,一直到最近的时间开始,有一个新的平台冒出出来了——Premiere,Premiere之前很少有人拿它去做电影,通常不认为它是一个可以做电影的平台,但是新的Premiere,它在老的Final Cut Pro7停产了之后,它把Final Cut Pro7的盘给接过来了,它现在在老的Final Cut Pro7上面做了很多的改进,很多国外的剪辑师就把现在的Premiere,管它叫Final Cut Pro8,第八个版本,它跟老的Final Cut Pro非常的像,如果你是老的Final Cut Pro使用者的话,转到Premiere上面,你几乎不需要进行转换,过来你就可以用了,你发现很多的事情,它可以把老的Final Cut Pro做的更好。


    现在已经有人在用这个来做电影了,前一段时间我也是在网上看到的消息。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就是用Premiere来剪的,它过去是一个Final Cut Pro7的使用者,后来Final Cut Pro7停掉了以后,它最后作出了选择是跟Final Cut Pro7很相似的下一个版本的Premiere。国内现在我好像还没听说,哪个主用Premiere来剪电影,但是它是可行的,大卫·芬奇已经试过了,它是可行的,而且它觉得很好用。


    ❃ Final Cut ProX 编辑方式


    那最后一个要重点推荐的Final Cut Pro10,最新的一个版本的Final Cut Pro,这个软件,现在用它来做电影的还不太多,很少。在国内要么是我在使用它,或者我的徒弟,我的弟子出去所在的组,可能来使用这个做电影,它做电影还很方便,只是很多人不知道。今天主要跟大家介绍一下,Final Cut Pro里面,我们使用起来比较顺手的一些东西,让你们自己来字一个判断,觉得这个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其实这些平台都可以做电影,但是用来用去,很多的时候, 这个工具使用起来顺不顺手,就像我们打球,打球的时候,你用的球拍,你去滑冰的时候,你穿的冰鞋,包括现在我们都在上网,上网的时候你用的鼠标,它都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很重要的一个,你最后选择哪个平台,是你最后在哪一个平台上你用的更顺手,现在Final Cut Pro已经用的非常顺手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来用它。


    介绍一下它的编辑方式,很多人抵制它的Final Cut Pro,就是因为它的变化太大了,它把过去剪辑的思路和剪辑的这些规则,全都打破了,我觉得这才是一个苹果自己的软件,之前的那一版Final Cut Pro,不像苹果的东西,现在这一款Final Cut Pro才真正像是一个苹果的产品,它转变了之后,解决了我们之前解决不了的很多问题。其实不管是AVD也好,Premiere也好,还是老的Final Cut Pro也好,它对于整个剪辑和时间线的概念,都是基于过去胶片时代一点一点过来的,这次苹果在推出新的Final Cut Pro的时候,他其实对我们新的剪辑做了新的思考,它不是在想你的功能要这样能实现,他更多的时候是在想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做这个事儿,他是从这种角度来出发的。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它说过去在Final Cut Pro7里的时间线,简化一点大概是这样的,上面蓝的那个,我得先了解一下,在座有多少人是会用剪辑软件的,能举手示意我一下吗?好多学剪辑的。那在使用老的Final Cut Pro的有多少?有日会用新的Final Cut Pro吗?也不少,还挺多的。我说起来,你们听起来更没有障碍了。


    这个老的Final Cut Pro里面,上面蓝的是我们的视频,紧接着下面的vocal是跟它相配的同期声。再下面添加了一个音乐,音效什么的太复杂了,我们先不往上加了,比较简单的这样一个时间线,我们在进行编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呢?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困扰。比如说我想把视频挪一个位置,把它挪后一点,挪前一点,改一个位置的话,我们需要选中上面的视频,和它所带的同期声,两个同时选中,然后来进行移动。


    这个时候你还要知道,哪一个音乐或者是音效是和它相连的,你一定要把它们一条一条都选中,然后移动才可以,不然的话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上面可能有一条音乐,下面搁了十几条音效,但是你想移动它的时候,音效你没有全都选中,你落掉了,所以可能你把上面的片子挪走了,下面的音乐或者是音效,跟它失去了同步的关系,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吧?如果是很简单的时间线的话,出错机率还比较少,但是当我们上面的一个时间片段,下面连了十几个,二十几个音效的话,很容易出这样的问题,在AVID那里出错的机率低一些,它的轨道规划会比较好。


    所以在新的Final Cut Pro里,它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它在视频和音频之间,做了一个作为归属的这样一个连接线,它把它叫做片段连接。那么一旦建立这个连接,它就认为你现在下面这个音频片段,都是跟着上面的视频来走的,它会跟着上面的视频一起移动,它是从属于这个视频的,所以当我们再对它来进行移动的时候,你只要选中上面的这个视频,移动它的时候,音频是会跟它一起走的,不管你下面连了多少个音效,你只要动这一个视频,所有的音效会跟着你一起来动,你不会丢失它的同步关系。而且比较好的是,它把同期声和视频,已经默认了给我们放在一起了,当然你还是可以选择,把它的关系解开,让同期声跟它的视频,把它的同步关系给它解除掉,这个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默认的是在一起的,避免它们失去同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即使我们把它所有的视频下面跟的音频都选中了,我们要把它进行一起移动的时候,在时间线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我把它移动到新的位置的时候,新的位置的那个轨道上,也有其他的音频,那么这个时候Final Cut Pro会提示你,对不起你的操作不能执行,因为在这个位置上有冲突,那么如果我们想把它移到这个位置上,需要怎么做呢?我们需要把后面那个轨道上的音频给它串开,把这个轨道给它空出来,然后再把现在的这个视频音频一块才能挪过来。那么如果是我们前后视频都带着十几个,二十几个音频文件的话,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那你的时间线如果再长一点的话,你每操作这样一步,其实要等很久,我们当时在做《龙门飞甲》的时候,我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问题。那个时候整天把片段挪来挪去,就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而且还很容易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了。你强制的把它来进行移动了,移动之后,他会直接把后面的音频覆盖掉,等你再挪走的时候,它已经被盖掉了,这是常遇到的情况。


    所以现在这个新的Final Cut Pro,它提供一个什么不一样的选择呢?它下面这个音频不再是一个轨道的概念,它是一个图层的概念,什么意思呢?当我把它移过来的时候,它会自动的把位置给你挪开,它们之间如果有冲突的话,它不会覆盖掉。那么这是它最方便的一个功能,就是它所谓的磁力时间线,像是有磁力一样,会自动的给你弹开。这是它时间线上核心的改变。它所有的时间线上其他的改变,其实都是围绕着它的这个理念来的,它把过去轨道的这个概念,给闭掉了,开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它现在这个磁力时间线。很多剪辑师不喜欢这个软件,就是他不适应新的方式,他觉得这样让他们无所适从,东西都自动动来动去的,但是花一段时间适应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功能非常的好用,会节约我们很多的时间,出错的机率也会大大的降低。


    其实Final Cut Pro还有很多的新功能,举一两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试演,它有一个试演的功能,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剪片的时候,经常会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比如说在这个镜头的上面,我接一个插入镜头,我可能有一二三四个备选,或者是我下面要铺一个音乐,我下面有一二三四个备选音乐,到底哪一个更好,我要不停的尝试,尝试过了之后,我保留了一两个之后,我可能还要把这个东西拿来给导演听,你觉得哪一个更喜欢。通常在过去的概念里,我们把它放到一个一个的轨道上,不用的都把它隐藏掉,用哪一个,把它点击激活来听这个,如果这个不用了,再把它藏调,再听下一个。新的Final Cut Pro里面,它提供了这样一个试演的功能。在上面那个片段的左上角,有一个试演的图标,就像一个追光灯一样,当我们点开它,它会一个一个的备选,都在里面,给你显示出来,你只需要鼠标一点,当然也有键盘的快捷键,一点之后,它就会自动给你换到下一个,时间线都是磁力磁性的,它不会说,会不会把前面的音频盖掉,后面的音频盖掉,它没有这样的问题,你可以随意的尝试,你可以在播放的过程当中,一个一个来按,让它连着来播,这一条音乐,这一个片段,它们连接起来,效果是怎么样的,哪一个是你更喜欢的,非常方便,像这样的功能还有很多很多,举一两个例子给大家,让大家了解一下,新的软件还是不一样的。


    现在这个是一个短片在Final Cut Pro7里面,时间线是这样的,包括它的素材整理,如果把完全一样的项目,完全一样的时间线,放到新的Final Cut Pro里面是什么样呢?你会发现它简化了很多,它会让你看着非常直观,不会那么乱。

    再给大家看一下,我们在电影里面,我们实际的时间线是这样的,这是《智取威虎山》当中的一段戏的时间线,大概有十分钟左右,我很推崇Final Cut Pro,就像我前面说的一样,没有完美的软件,新的Final Cut Pro它也不完美,它有很多东西需要强化,比如说它现在的音频就搞的比较乱,我也在跟苹果的Final Cut Pro团队在沟通这个事情,它会把你所有的音频混在一起,你的音效,和你的音乐,和你的同期声没有办法把它们在时间线上一目了然的区分开,它全是混在一块的,这样的东西你说会不会出错呢?它有办法来避免你出错,但是对于我们剪辑师来说,看起来就非常的乱,剪辑师多少有一点强迫症,他希望东西都规规矩矩的,明明白白,哪个东西在哪,它不给你这样的机会。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时间线是我想出来的,一个没有办法当中的办法,它没有办法把它分开,所以我加了一个条,把它手动的隔开了,它并不完美。


    它有很多东西需要来改进,并不是我现在推崇Final Cut Pro,它就是各方面都是最强的软件了,完全不是这样的概念。现在反过头来说,为什么我觉得Final Cut Pro是一个值得推荐来做电影平台呢?我们做电影的平台要求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这几点。第一个跨平台的协作,这是Final Cut Pro现在做的最差的一个地方,是它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它现在跨平台做的很差,几乎所有的跨平台操作,都要通过第三方的软件来实现。这一点到现在我也不能理解苹果为什么这么做,到现在我也不明白,我也给他们写过信来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不给我们直接的交换方式,一定要通过第三方的软件来实现,没有答案。我现在搞不懂,为什么这方面它就不给。


    它的素材管理方式非常好,它的素材管理方式,也是当时我起用Final Cut Pro来做《神都龙王》时候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现在对于素材的管理,是基于原数据,跟我们之前管理的方式不太一样。在这个片段上,你只需要把它标记为好镜头、坏镜头,或者是一个保留的Keep镜头,之后我们就可以很方便的,在我们的素材库里面,一个按钮来选择,说我现在只想看这场戏的OK镜头,一个按钮,它就把所有的OK镜头给你留下,其他的镜头给你隐掉,你说我现在只想看NG的,也是一个按钮,立刻就给你筛选出来了,非常方便。同样的,在每一个片段里面,我们把它的场号、镜号,这些信息录入进去以后,它会自动的按场给我们分开,每一场的镜头都连在一起,非常方便,不用我们像过去在老的Final Cut Pro里面,通过一个一个的文件夹来进行管理。这个文件夹里放的是第几场的,那个是第几场的,现在是自动都会给你分好,而且它很有弹性。你的一个镜头既可以归于场,让它按场来排列,你再一个按钮,可以让它按照摄像机来排列,或者是按照拍摄日期来进行排列,你有各种各样的组合,都只是在你的菜单里面,调一个按钮,它就自动给你排好了,会节省很大的时间,在我们后期剪片,要找片段的时候,真的会节省很多的时间,而且效率会很高。


    复杂的时间线,这个也是新的Final Cut Pro,比过去劳的Final Cut Pro强很多的地方,过去Final Cut Pro我们在剪《龙门飞甲》的时候,时间线做的太复杂了,做了很多运动、变速这样的东西,它会变的很卡很慢,在时间线上我们动一点,它会转我们说的彩球,转一下,你等两秒钟,才能进行下一个操作,这样的等待,两秒钟的时间,每一步都等两秒,会把剪辑师逼疯的,新的Final Cut Pro在这方面它强化了很多,比较少会出现转彩球的情况,它的效能很好,下面我说的高效能,它几乎不太需要渲染。当时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它呢?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给徐克导演剪片,它的时间线会很复杂,它不仅仅是在里面做普通的剪接,说我们这个镜头和这个镜头接起来好不好,它里面有大量的变速的镜头,还有大量的特效,我们需要把蓝屏、绿屏扣掉,来进行合成。一合成,可能就是上面六七轨,下面还有两三轨来进行合成。


    之后还有很多的调色,还有很多的片段要把这几项集中在一起,什么意思呢?就对这个片段,我先把它进行抠像,抠像之后把它进行合成,合成之后,我还得调色,调色之后再给它做个变速,你想想同样这些工作,都做完了之后,这个片段在Final Cut Pro7里是不可能播放的,是百分之百需要渲染的,这个渲染是你每操作一步,它都需要渲染一次,你说我渲染看了一下,不行,我要在颜色再稍微调一点,又需要渲染一下,我把它尾部再抻长一点,又渲染一下,你每操作一步都是需要渲染的,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渲染。那同样的工作,在新的Final Cut Pro里面,如果你用的主机够强的话,它几乎不太需要渲染,个别的情况下,实在这个东西太复杂了,它也需要你进行渲染,所以它各效能非常强。


    另外比如说在做输出的时候,也是会给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比如说我们一版电影,剪了一个定稿之后,我们要发出去,给很多的部门,通常来讲,我会直接往外发10到12个不同的版本,压不同的水印上去。那这个工作在老的Final Cut Pro7里面是非常折磨人的,大家等着它按一个输出,一本开始往外输,然后所有的人开始在那等着,一本输出完了,再下一本,大家都在那等着,把它输出完了再发下去,通常定剪的时候,大家要熬几个通宵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完,而且经常到晚上了,你已经困的不行了,然后起来看一眼,崩溃了,打开再重来一遍,是哪一本,我们再重新输一遍,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做《龙门飞甲》的时候,大家熬过很多这样的不眠之夜,一定剪了之后,剪接助理,所有等着往外发东西,在那开始熬着,大家都没事儿,就在那等着,一宿一宿的等着。到新的Final Cut Pro以后,我们一本压一个水印输出,非常之快,基本上整个一套电影压出来之后,差不多两三个小时,这一套就可以发出去了,然后就可以压下一套了,这个时间比原来缩短的太多了。这是它的高效能。


    稳定性提高的太远了,基本上整个电影做下来,它崩溃的次数不超过五次,大概是这样,很少很少它会跳出,也可能不超过十次,我记不太清楚了,因为时间拖的比较久,它稳定性比过去提高好多,即使你的时间线里面放了一些MP3,放了一些JEPC的文件,它也比过去稳定很多,过去放这样的东西进去,完全是一场灾难。


    ❃ Final Cut ProX在线学习资源


    好了,说完了之后,给大家介绍一下,那我们新的软件出来了,我又想学,怎么办呢?介绍一下,怎么成为Final Cut Pro高手,给你们介绍一些自学的资源。


    这个人下面有人认识他吗?外国人。如果你要把Final Cut Pro学的很好的话,这个人你是一定要认识的,因为他的绰号,国外都尊称他叫Final Cut Pro教父,他是最懂Final Cut Pro的人,苹果的每一版Final Cut Pro出来之前,都会把那个软件提前给他,让他对这个软件进行测试。他叫莱瑞·约登,这个人他出的关于Final Cut Pro的教程,是我所有看到的这些Final Cut Pro里面,最好的教程。把他的教程看会了之后,其他人的教程就可以不用看了。当然了他的教程有一个问题,他的教程是英语的,据我所知,好像还没有人对他的教程进行中文字幕的翻译,希望你的英语会比较好,你能听懂他在说什么,不然你只看他操作的话,这个软件操作你能知道,他操作了一二三,但是他在跟你讲解的时候,他会把很多额外的信息讲给你们,这些信息是非常有用的。他会告诉你这个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做,什么时候你会想到他,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他这些额外的讲解,其实是最精彩的,他是一个非常会讲课的人,他的那个教程你可以回去去找一下,叫莱瑞·约登,他Final Cut Pro10的教程,他有一整套Final Cut Pro的教程,讲的无比详细。


    在Final Cut Pro仅次于他,还有非常有名的,有两个非常可爱的人,就是这两个人,斯蒂文·马汀,他们做了一个播客,他们也有自己的培训教程,也有自己的视频培训教程,教Final Cut Pro10,教Motion的都有,我都看过了之后,我的比较是,没有莱瑞·约登讲的好,但是他们会每周出一个播客,来介绍一些Final Cut Pro或者是motion的使用技巧,他这些小技巧非常好,它会扫清你脑子里面很多的盲区,很多事情你觉得你可以做,我会了,我能用了。但是你发现,它给你一个好的办法,能够比过去省很多的步骤,有很多小的技巧在里面,它每一周都有一个播客。如果你是Final Cut Pro使用者的话,你一定会有苹果电脑,有苹果电脑打开Tunes,来订阅他们这一套播客,大概可能现在有一百多个了,我忘记了。基本上每周他们都会更新一个,有可能是Final Cut Pro的,也有可能是motion的,总之讲的都非常好,还是英文的,所有对白都是英文的,没有人去给你做字幕,要不然你自己去听,如果你有一个英文很好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那你就更幸福了,可以有人给你讲解。或者你们可以请外语系的同学一块吃饭,让他们来帮你们来一句一句翻译,看你们的本事了。


    后面再给大家推荐两个网站(www.fcp.co 和 www.fcpx.tv)这两个网站,是我最常去的,关于Final Cut Pro的网站,上面的那个fcd.cu它们励志想做成最好的Final Cut Pro的网站,上面最新的Final Cut Pro的资讯,包括会有一些国外的Final Cut Pro最新应用Final Cut Pro的事例范例,有一些注意事项讲解,还有顶级的有一些讲座。它上面的问题是这样的,它上面大多数的视频要么是vimeo的,要么youtube的,所以你要想看视频的话,需要翻墙,在国内我们是看不到的。虽然它的东西都很好,它里面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它有它的论坛,里面有各种人问的问题,来帮助解答,是很好的网站。


    下面的那一个网站也很好。它提供了很多Final Cut Pro的教学,有一些定期的教学,专门来专注给你来讲,一两个功能,然后定期可以上这两个网站上去看一下,问题还是一样的,网站全是英文的,不会有中文的。可能你们会遇到的障碍。

  • 超受欢迎的于柏杨老师公开课终于出炉啦,以下是第一部分,关于入行,从一位北漂教师到电影剪辑师,是怎样的积淀与相遇?




    第二讲:电影剪辑平台的选择,为什么偏爱FinalCutProX ?

    第三讲: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剪辑流程,徐老爷子剧组现场流程大揭秘!


    ░ ░ 以下是文字版 ░ ░


    ❃ 开场白 课堂提纲


    我觉得咱们网站上有很多业界的同行,包括一些前辈,也都在上这个网站,从我自身来讲,我现在还是跟在徐克导演学艺的学徒,太大的话题我来讲并不太合适,我也讲不出什么东西来。但是有一些东西,是我可以跟大家一块分享的,我回去也思索了一下。


    我按三个部分来讲。第一部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从业经历,我觉得这是挺好玩儿的。因为我本身是北漂,我不是北京人,我是东北人,上大学考到传媒大学来,我学的是外语专业,跟业界没有什么关系,后来一步一步转到现在可以做大电影的剪辑师,我把整个中间一步一步的转换,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包括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帮助和参考吧。


    第二部分,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我们用的剪辑《智取威虎山》,前面《神都龙王》的剪辑平台,最新的一款FCP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平台。因为现在很少有人用这个平台来剪电影了,很多人都觉得它不够专业,觉得它变化太大。当时这个软件出来以后,我是第一时间来学的,在国内我是第一个拿到认证的人,后来我也是第一个用这个软件来剪电影的人,所以跟大家说一下,用这个软件的心得和注意事项。最后才是我们这次讲座大家最关心的,《智取威虎山》的剪辑流程,我把现场的剪辑到后面的剪辑都介绍一下。


    ❃ 话当年 如何入行?


    我当时在广播学院上学的时候,学的是波斯语专业,像现在很多在座的学生一样,那个时候我也坐在下面,经常听老师的讲课,听大师的教诲,我觉得应试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没有给我们足够的机会,来了解这个社会,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个社会上,都有一些什么样的行业,有多少个行当,每一个行当它们具体在做什么事情,我们怎么样能进到这个行当里面去,进去以后,在这个行业里面怎么发展,所有的这些信息我们都不知道,所以在毕业的时候,我们进行择业的时候,往往是很茫然的,你没有方向性,你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做,这完全是缺失的这块。


    那个时候我还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的志向是将来能够在一所高校里面,当一个外语老师,能够跟大家教教外语,我就挺满意的了。所以那个时候在学专业的同时,一直在自学外语,后来在毕业之前的时候,我英语的专业八级考下来了,那个时候仅此而已,没有更多的想法,只是想当一个英语老师就可以了。


    但是后来我的职业路径跟这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我在毕业以后,做过导游,做过记者,做过国际贸易,做过演出经纪,演出宣传,做过视频网站,搞过电视栏目包装,后来考取的苹果讲师,然后自己又创业,当过老师,后来才转到电影剪辑师这么一个行业上。简单给大家过一下,每一步给你们念叨念叨,当时是怎么选择的。


    毕业的时候,刚毕业那会儿,有实习的机会,我学的是波斯语,有国外的旅游团,到中国来旅游,那顺其自然的,我就去当了导游,当了之后,觉得这个完全不适合我,需要一些额外的技巧,需要很灵活多变。我觉得应试教育这么多年,留给我最大的一个财富就是在做判断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方法。应试教育里面,我学到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排除法,就是我在我不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我先可以确定我不要什么。那个时候就知道,导游这个东西肯定不是我想要的,在学校期间,那个时候我有一个表姐在外交部工作,我在外交部呆了一天,陪她上了一天班,然后我发现,外交部那个地方也不太适合我,所有的国家机关,这样的地方,那种工作的节奏,工作的环境,我觉得跟我格格不入,没有办法在那个地方工作下去,所以那个直接排除掉,丢掉了。


    后来有机会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个电台记者,因为我很喜欢听音乐,那个时候音乐之声正在招DJ,想从各高校里面选拔一些新人来进行培养,我也去报名了,报名了之后,因为那个时候的竞争太激烈了,所以没有入选,后来就被排除出来了,但是这次经历,让我对将来的规划有了一些改变,我想那个时候,可能不一定在高校里面来当外语老师了,我可以出国去进修,去学一个跟传媒有关的行业,然后能做跟传媒有关的事情,不管是广播也好,电视也好,当时没有很明确的目标,只是说我可以做这个事情了,所以那个时候开始申请要出国,申请学校,发现很多跟传媒有关的专业,是不提供奖学金的,那个时候正好有一个国外的人来找我,一块来跟伊朗做国际贸易,我就答应他了,我想在出国之前,如果能挣一点钱的话,拿这个钱出国读书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所以我做国际贸易做了半年多,一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发生了一件对我有很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那个时候我有一个机缘,我另外一个表姐,从国外学电影回来了,她那个时候给吴宇森导演做副导演,有一次她们在北京拍片的时候,那个时候吴导来北京拍他的一个公益片,我去片场见到他了,远远的看着他,他在那调教那个小朋友,说公益短片,跟小朋友一块在那玩球,见到他了。那次见到吴导之后,对我的刺激特别大,我突然觉得,是不是可以朝这个方向来发展,因为我表姐本身也是学外语的。


    后来她出国之后,去国外进修的电影,回来以后,可以从事这样的行业,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光鲜的一个选择,那个时候对我影响很大,我就要求我表姐,能不能给我找机会,进入这个行业,进入这个里面去,打杂,做一些很零碎的工都没问题。但是要求了几次,她给我的答复都是差不多的,就是我没有相关的专业对口,就是她给你找任何一个职位你什么都做不了,你得从头去学,得有人带你,总之一直得不到这样的机会。恰好那个时候在传媒大学里面,有一个影视的培训,是咱们广告学院办的,广告学院那个时候,楚老师办了一个剪辑的培训课,可以利用晚上下班回来的时候,去他那来进行进修,学FCP和剪辑,那个课程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因为他的课程跟之前我所了解的课程都不太一样,他不是在教你软件,一二三,菜单是什么,很多时候在跟你讲剪辑是怎么回事,剪辑是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在那个里面,除了学习一些新闻的剪辑,包括短片的剪辑,还有很重要的是预告片的剪辑,让我觉得剪辑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儿,原来这个东西是这样的。那段时间的学习,相当于给我打开一扇门,让我看到,原来我可以有一个方向,能够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面。


    后来我在中国杂技团做过一段时间,做过整整一年的演出经纪。因为那个时候我听说他们会有一个从光线传媒出来的团队,要和中国杂技团来合作,一块办一个传媒公司,为了进到那个里面去,做了一年的演出经纪。之后,如愿进入到他们的宣传团队里面去了。那个时候开始做演出的宣传,终于做到,我觉得跟这个行业开始有一点关系的事情了,比如说给这个演出做一些宣传片,包括做一些平面媒体,包括写一些稿子,所有的事情,那个时候我都做过。这个时候等于这个行业里面,进了一点点门槛了,接下来就是往下该怎么做了。那个时候,后来传媒公司的老板,那个时候想法非常活,他想做一个视频网站,他是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好像。他想做一个视频的直播网站,这个时候大概是06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视频网站非常多,但还不像现在这样,已经小的都被并掉了,现在只剩下几家大的,那个时候还很少,他想做演唱会的直播,同时那个时候我在他的那个网站上,帮他开了一个频道,开了一个所谓的电影频道,里面会放一些跟电影有关的资讯,包括电影的预告片,我们那个时候还剪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我给大家看一下,这个是给大家放一个短片,那个时候我带着下面的徒弟,和我们的同事,做的短片,做了很多类似的短片。


    这个歌曲和电影其实本来没有什么联系,正好那个时候电影上映,我选了歌,我选了电影,让制作人员根据我的思维往下制作。这个练习是一个很好的练习,对于所有学剪辑的学生,包括刚毕业不久的,你说我想练习,想剪东西来提高我的技艺,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你可以自己找电影来,找一个不同的切入点,切进去,剪出一个跟原来的故事相似但又不同的片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回去试一下,因为这个东西几乎是免费的,可以找来电影,找来音乐,自己就可以来剪了,而且现在的分享平台,比我们那个时候方便太多了。我们那个时候做完这个东西以后,只在自己的网站上播放,其实没有多少影响力,大家也不知道,希望通过这个能够给网站带来流量等等等等。现在做完一个片子,往优酷上一上传,很多人都看到之后,你可能一点一点就可以做起来了,这是很好的切入点。后来我到学校里当老师的时候,教学的时候,还给学生尝试过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学。那个时候学校的学生,他们一点剪辑都不会,我从软件开始,零基础的教起,每周大概两堂课,大概是两个半天的课,一个学期教下来以后,毕业的时候,我要求他们给我的毕业作业就是剪一个MV下来,那个时候我给他们两个选择,给了他们两个片子,一个是《功夫熊猫》,一个是《机器人总动员》瓦力那个片子,因为他们可以随便选,自己来剪,我来给他们指导,后来他们剪完的片子,挺有意思。可以放一下,大家看看,一个星期下来,学生的作业。大家可以回去试一下。


    再说回来,视频网站,后来做栏目包装,那个时候有一个苹果培训的机会,因为之前听我表姐说,她们剪电影的时候,就用苹果电脑,用Final Cut Pro来剪片,所以那个时候听说苹果有这个培训机会的时候,我根本没有犹豫,立刻就去参加这个培训了。那个地方其实是一个转折点,让我一下子离这个行业更近了一点。学完了之后,就自己出来开始创业了,做一个小的工作室,做一点宣传片、广告,类似于这样的短片。同时那个时候,开始在学校里面教书了,去了一所高职院校,我在那个地方教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吧,陆陆续续教了差不多三年,带了两届学生出来。然后在教书期间,终于得到一个机会来剪电影,那个时候正好是学校的一个师哥,也是传媒大学毕业的蒋旭,他拍了自己的第一个电影。有机会拿来我来帮他剪的,那个时候是第一次剪电影长片,一个片子下来之后,好多问题就明白了,这个东西是这样,是那样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怎么来解决。那是一个开端。


    之后你剪了第一部电影了,你剪过电影长片了,再往后,你会容易一些,你就有机会做第二个电影了。但是我估计可能有一些同学可能会问,看那个职业路线,做完了电影剪辑师,又做现场DIT是怎么回事,一般现场DIT,其实是比较初级入行的一个职位。大家知道什么是现场DIT吗?了解吗?就是在电影拍摄现场来负责信号的传输,给导演做监看、回放,包括做素材的备份拷贝、整理等等这些工作的,现场的DIT,我是那个时候,学生毕业了,我在学校里教的学生毕业了,我在给他们推荐工作,推荐工作的时候,之前在苹果考讲师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朋友,他那个时候正好帮徐克导演去做电影去了,所以我就跟他联系,你们需要不需要实习生,我说我教的学生毕业了,他们可以找实习机会了,他说好啊好啊,他正好需要,我就推荐了三个学生过去。但是他考察过了之后,他觉得不太可行,他觉得学生的岁数太小了,不够稳。DIT的工作虽然比较简单,但是责任非常重,他怕这些孩子会担负不起这么大的责任,所以三个孩子他就没有留。


    ❃ 机遇与选择


    那个时候,我突然之间转念一想,我是不是可以去做这个工作呢?我看过很多广告宣传片的拍摄,但是我没看过大导演大电影在现场是怎么来拍摄,怎么来进行的,所以我想很知道,那个时候我就跟他联系,我说我可不可以去,我的学生不行,但是我应该可以做到,他就不同意,他说不行不行,现在的DIT是属于助理,大家都会把你换来换去的,跟你不太匹配,他没同意,我一再央求他,我说没关系,我说DIT不行,哪怕打板都可以,只要让我在现场,我想看看导演在现场是怎么拍片的,我想去了解一下。至于在里面的地位是怎么样的,报酬多少,这些都不重要。央求了他半天,到后面终于他松口了,我得到了这个机会,那部电影就是徐克导演的第一部3D电影《龙门飞甲》,在现场的时候,我全程跟下来了,做现场的DIT,徐克导演很有意思,他在现场的时候,他也喜欢自己剪片子,自己来剪,他就是用Final Cut Pro来剪的,他跟别人学过一点Final Cut Pro,但是他用的又不是特别好,所以经常他要做一些效果,做调色,做一些效果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来弄。在剧组里面,传来传去,后来他的助理就知道说,我会这个东西,而且我是专门教这个东西的。在现场的时候,他经常找我去,这个不会了,这个你给导演看看,这个应该怎么做,那个又不会了,又把我找到导演的剪辑那个地方,告诉我这个东西给导演指导一下怎么来做,也很快,4个多月拍完了,在现场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自己剪片子也好,自己去自学也好,自己揣测很多的信息,一些知识,到现场拍片的时候,一部戏下来以后,很多东西串在一起了,就都明白了,打通了,收获很大那个时候。


    出来以后,我就又剪了一部电影,剪完了之后,导演组那边给我来电话,徐克导演那边来给我打电话,你有没有空,能不能帮我们《龙门飞甲》来剪一支预告片,我说没问题,太好了,求之不得。我就去了,去了以后,到导演那一了解情况,不一样,跟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不是来找我剪一支预告的,是说那个时候,导演的剪辑师时间到期了,要去忙下一部戏了,但是片子那个时候还在改,还有一些调整,还在改。导演需要有人帮他,那个时候他们找我来帮导演,那个时候我就给他做他的剪辑的助理,我帮他来操作,他提供什么样的东西我来帮他做,加入之后,对于大电影后期的流程,大概是怎么跑的,我也就都明白了,尤其是3D电影,那个时候国内很少有人做这样的片子,包括整个团队那个时候自己也在磨合,应该怎么来走。会出现什么问题,问题应该怎么来解决,谁都不太懂,都在摸索着。


    从那个之后,剪片的时候,慢慢合作起来,导演觉得跟我配合的很好,沟通也没有问题,有一天突然问我,说你剪没剪过电影?我说剪过两部戏,他一听剪过长片,就跟我聊起来了,你觉得在院线里面放的电影,跟电视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等等等等,就开始跟我进行沟通了,沟通之后有一天跟我讲,你后面不知道时间怎么安排的,要不然下一部戏,你给我来剪吧,他说下一部戏就是《狄仁杰·神都龙王》,我那个时候就跟他说,我要是有机会,跟您来剪片的话,我可以其他的事情全都推掉,学校那边,我可以推掉,自己公司的事情我可以推掉,后来就做了《神都龙王》,再到这一次的《智取威虎山》,一路一路跟导演就跟下来了。所以现在翻回头去看。换了这么多的职业,跟即将毕业,和刚步入社会时间不长的,又对影视圈很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一些心得,就是你有了目标之后,很多时候你不是能直线达到那个目标的,你可能需要绕一下,但是很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去哪,这个很重要。


    另外在别的地方我不太清楚,如果是在北京的话,其实不只是影视圈,可能其他任何一个圈子,你如果能扎在那个行业里面,能够干满五年到十年的时间,你一定会至少得到一个到两个的机会。这样的机会足够改变你的命运。那个时候关键是你能不能够一直努力,在那个行业里坚持那么长时间。第二个是机会来的时候,你能不能识别到这是一个机会。最后,你是不是能抓住这样的机会了。主要是这个。


    后来当我做电影剪辑师的时候,回家跟我父亲聊天,他就觉得很莫名其妙,你现在做的这个行业,实在是太莫名其妙了,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他是个军人,跟你的专业也没关,家里也没有人做这个,你现在就干上这行了。我说其实我做这个东西,是受他影响的,他一愣,我想在很早很早以前的时候,他自己就在做对编了,那个时候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家里买了一套双卡的录音机,日本进口的,日立的,那是很高端的设备。他做一个什么事情呢?他很喜欢把自己爱听的那个歌,不同磁带里面爱听的歌,把它全集中到一盘磁带里面,做一个精选,其实他那个时候做的工作就是对遍,用一个磁带来进行放,另一个来录,这边换一个磁带,再把它录在一起,其实做的就是最早的对遍工作。然后那个时候他的机器我是动不了的,我知道他这个工作,但是我没有机会去实践。


    后来家里有录像机了,录像带的时候,他还是爱做这个事儿,他把不同的录像带,这个没有这个节目,这个有这个节目,把这些精选到一个录像带里面,那个时候就得两个录像机,一个做放机,一个做录机来做这个事儿。一直到后来我有自己随身听的时候,可以录的这个随身听的时候,我也来做这个事情了,就是借一个同学的随身听回来,连一根音频线,这边来放,这边来录,做这样的事情。


    可能现在很多90后、00后的朋友没法理解,说你们那个年代太麻烦了,其实在那个时候,你想做一个单曲循环都是很难的事儿,现在我们有MP3,这个音乐我很喜欢,做个单曲循环,按一个按钮,让它循环就好了,我们那个时候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你想做单曲循环,需要你的播放设备,有很强的功能才可以。什么功能呢?你听完这一首歌了,然后你设一个循环,他自动帮你导带,导回这一首歌的开头,它再给你往下播,那个中间你要等很久,要等它倒回去,中间还有呲呲啦啦的声音,所以那个时候做单曲循环,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用对编机,你把它全录下来,放一遍,录在这,然后导回去再放一遍,再接着录,等你放的时候,他磁带都是放的这首歌,你就可以单曲循环了。想说的是,其实受家里的影响还是有的,就是你小的时候,就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只是后来再翻回头想的时候,原来那个事情对我会有影响,在当时的那个时候,你是不会意识到的,我记得乔布斯在做演讲的时候,他也提到过这个事情,你真正感兴趣的事,你手头在做的事情,不见得会对你当下的决定做出影响。但是当你走过去很远以后,翻回头来看的时候,他对你的影响是真真切切的,那么喜欢做什么,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这个还是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