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
  • 14日下午,上海电影节举办了由新浪、娱乐宝与上影节官方合办的金爵论坛,主题为电影新常态:互联网+与产业升级。论坛嘉宾有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国内事业群总裁王高飞导演徐峥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合一影业兼任CEO朱辉龙,以及MaxMichael,主持人周黎明。



    针对互联网大数据几位聊的算是比较深入,加上几位经常和互联网打交道,所以在参考性上有非常大帮助。他们说出了一些结合自家案例分析和想法,算是非常有料。以下为论坛官方速记节录,我是择取后进行发布,你懂的!





    最高票房保持影片参考了什么?国内其他比较成功案例呢?



    徐峥:基本上基于一个演员的直觉。首先我自己喜欢这个类型,同时我觉得这个题材,这里面树立的两个主人公,一个代表着精英阶层,另外一个是比较草根的人士,这两个人,基本上可以覆盖到中国很多不同城市的不同人群,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大家都可以看的那种喜剧。但是谁也预测不到《泰囧》的票房是多少,我想当年的时候《泰囧》这个电影出来的时候产生这样一个票房,《泰囧》其实就是一个大数据。大家知道原来这个盘子可以这么大,可以有这么多人可以看这个电影。



    自己是一个导演的身份,一个演员的身份,我也不是很知道大数据或者说互联网跟电影结合到底能做一些什么事情。如果你要我发散想一想的话,我在想,在未来整个产业已经形成了,我想这个大数据的作用,我觉得应该是一个非常全面的、非常系统的作用,可能从前面的选择题材,你选择什么样的类型,你要拍一部什么样的电影,那个时候也许大数据就可以介入了。你对一个电影整个题材的规划,制片人的角度,等于你剧本还没有做之前,就应该知道你的电影是一个什么样的量级,大概多少的投资,把你的剧本做成怎样的电影。也许等到你有了剧本以后,你可以根据这个剧本来设置一个专门的评估系统,这个里面可以给一些人看,他们也会总结出一个专业性的数据,里面有没有笑点、泪点,有没有被感动的地方,有趣吗?我到底喜不喜欢这个主人公,也可以产生数据。这就决定了,制片人的角度决定了我要不要改这个剧本,我找谁来演,能够带来一个什么样的预测。



    一部电影拍摄之前,作为制片人或者投资方,可以通过数据对整部电影最终所能产生的结果有一个预期值,然后是电影的拍摄和艺术的创作。艺术创作以后,你的电影等到决定电影,到最后定剪,也可以请人来观测你对电影的满意度,到底喜不喜欢。像美剧或者好莱坞的电影,他们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来做这样一个测试。有了这些数据以后就知道,比如说大家的调查问卷发现,80后的人很喜欢,但是80前的,70后的都不喜欢,在你做营销具体动作的时候,物料投放的时候,当你做宣传的时候,就知道怎么样去定位你的这个电影,然后再到后面整个售票的系统。



    当然,我刚才说的这些我觉得仅仅是关于一部电影的创作,更不要说电影所带来的衍生产品,包括周边的开发。所以,在我来想,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无限的空间。而且当之前大家都在讨论艺术电影,文艺片、商业片,各种不同类型的时候,我觉得数据也许能够给大家一些更明确的指向。也就是说当一个导演要决定我想拍一部小众的电影,有自己表达的时候,其实通过数据可以有一个预测,你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这个时候做不做,如果还是要做,会使你在态度上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一个预期。如果你预期不符,本身你知道这个事情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话,就会出现很多矛盾或者不平衡的地方。





    我自己也不是特别懂大数据,但我跟我们同事讲,新浪微博具体做什么?三点:第一个,让不看电影的人能去看电影,因为他可能喜欢渠道,可能会喜欢某一个明星。第二个,我们让看电影的这些人更多通过老樊的淘宝电影买票,具体用大数据怎么计算,其实比较复杂啦,包括徐导以前哪些网友关注过《心花路放》,这些人某种程度上面很有可能成为《港囧》购票的用户群体。微博整个产业链里面,做的很薄的一环,把电影和电影的明星,和他们潜在的粉丝连接在一起的连接器,徐导的电影什么时候上映,哪一个明星的电影什么时候上映,第一时间触达到粉丝用户群,最后就会去老樊那买,我们任务就完成了。





    朱辉龙:我们都在谈大数据,包括我们前几天公布的《万万没想到》这个大电影,从开始孵化到现在。数据是理性的,但决策是感性的,大数据助推电影,大数据不是万能的,只是助力,多了一个决策工具而已。



    第二个大数据和电影的关系,说几个小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去年我们有一部电影叫做《后会无期》,我也是出品人。同时同档期有另外一个电影《小时代》。同一档期,一前一后两个电影差一周,这个电影做推广决策的时候,大家知道韩寒是不愿意走很多城市的,我们在后台做什么事情呢?这两个电影都有预告片,都在我们平台上面推,我在后台,细分数据,我可以看到他们的粉丝在每个区域的渗透率。比如说优酷在北京一千万用户,这里面有多少人看了小时代的预告片,多少人看了《后会无期》的预告片。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做电影去了很多内地的城市,过去大家想见韩寒的粉丝是北京、上海,比如说沈阳、武汉,比如说沈阳我们制片人去,效果都很好。这是第一个案子。



    第二个案子,去年做了《老男孩》,这之前,其实《老男孩》微电影在网络上面播了四到五年,在微博上面,平台上面的评论数都很多。我们把所有的数据都看,里面提及最多的词是什么呢?最多的就是“音乐”。排第二的是“梦想”。第三是“年轻”。最后我们做了四首歌曲,有“跟我去纽约”、“小苹果”,最后“小苹果”火了。



    举这两个例子,回到我开头说的,数据是理性的,决策是感性的,我们没有想到“小苹果”火成这样子。这是用户的选择,但你必须去做这个事情,用户去选择,最终对了,你就赢了。谢谢!





    接下来请各位谈一谈,利用大数据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王高飞:我比较同意刚才徐导说的,这个还是要反向的推,中国整个市场今年400亿,400亿里面,喜剧片、动作片、进口片,大致占的规模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根据这个来讲,比如说喜剧片里面大概占到,举一个例子,你在里面NO.1,应该可以占15亿、20亿。做NO.1,选择什么样的明星、题材、预算,基本上是一个固定的,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这个你说大数据也好,其实徐导靠自己的经验可以做出这样的角色。选演员的时候,题材的时候,分析用户覆盖的时候,可能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这个是大数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个来讲,其实我们一直跟片方讲的,微博或者大数据帮助他们做的,帮助他们决定后面,如果这个电影是一部好电影,如果这个电影是一个0,我后面加一百个零还是0。如果这是1,做好了加两个零,做不好加一个零。大数据的作用,帮助你选择第一阶段观影人群和让第一阶段的人群对于你这个电影的正面声音做充分放大的情况下面,我们做最大的效果。



    樊治铭:我讲另外一个,除了对电影本身来讲,我觉得对于未来,大数据对电影院整个业务的提升还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周日还好,周一到周五,两点到五点,或者早上十点到十二点,没有人看电影。电影院一天放在这,整个成本都占掉了。未来淘宝电影跟支付宝,我们有四亿实名用户,通过LBS的定位系统,会将非常好的优惠,包括我们讲信息,数据信息,真实的发送给这些消费者,两公里之内,比如说今天上午看某一个片子,20元,可以一个星期或者怎么样,把原来根本没有的市场能够带动起来,这是大数据的方向。

    另外一个,我们讲今天由于淘宝电影包括电影票在线平台的出现,原来整个电影院会员卡体系被冲垮了,为什么?电影票本身卖的价格在我们平台上面,由于我们对消费者的优惠,已经比会员卡的价格要低了一些。所以我觉得,未来数据上面和影院之间会员的打通,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优惠、实惠。比如说影院的会员,但没有办法在线选座。比如说看《港囧》,提前一天买票可能买不到,只能够线上买,很多会员卡没有这个功能。



    我觉得冲动消费的看电影的用户群越来越小,由于微博,包括整个移动化的出现,每个人在看电影的时候大家都会看别人的评论是怎样的,才会买票。真正消费电影票的主体,70后、80后、90后,现在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依靠,可能比你睡觉的时间都长,一天24小时,有十几个小时都拿着手机。因为这样的用户群越来越小,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通过我们刚才讲的消费数据,比如说以前买过《泰囧》,这个用户100%是《港囧》的用户,让95%的人都买《港囧》的票,这一点我们可以做到,因为可以精准的营销。所以这些可能对于稳定《港囧》的票房有非常大的帮助。其实最终还是要看徐峥导演影片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能够让消费者感到,真的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内容,我觉得这个非常关键。头三天,互联网的宣传包括前期的预售有非常大的价值,但三天以后,包括一个星期以后,完全靠影片的口碑去影响消费者来带动,口碑怎么来的?通过互联网的营销,包括媒体的宣传,真正到电影院说选择哪一个,一般选择两个,看了这个再看那个,但不会说不知道选哪个。



    中国大数据真的存在吗?那他最大的利弊是怎样的?



    杨向华:大数据,从成熟度来讲,我认为离真正代替人决策或者提供更多的参考还有蛮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的阶段大数据比原来的数据,给出的信息,比如说目前这个电影的演员热门程度在哪些地域,什么样的观众喜欢这个电影。从大数据得出的信息可能比之前没有大数据之前调研得出的信息更准确。其实没有大数据之前,包括UTA的MaxMichael也讲到,美国也有一些调研,对于影院。调研只能做到几千人访谈的样本或者多一点一万人的样本。国内很多也做这个样本的调研,包括电视的收视率也是通过样本调研出来的,但大数据可以提供全量的数据准确度,信息可能更准确。但这个信息背后代表着什么含义,现在还是要靠人来去判断,然后再做出反映。虽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是方向,但这两项完全替代人地角色,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还有蛮长一段路要走。



    朱辉龙:电影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要承认这些变动的因子才可能做好这个东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所谓的大数据,大数据需要场景化的大数据。什么概念?以你刚才说的案例,我们不能单纯来看,比如说《港囧》的粉丝多少就分析它的票房,要看同一天其他片子的情况。或者徐导看看当年《泰囧》打败的那些片子,是什么特点的,这个回过来分析对《港囧》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同档期有一部好莱坞大片,回过来分析这个,大数据需要场景化的大数据,而不是孤零零的大数据。第三个,大数据需要真正的大数据。什么是真正的大数据?看过NBA都知道,明天早上有一场球,如果3:1,历史大数据说进入总决赛3:1的最后可以拿到冠军,这就是场景,这是真的大数据。比如说我们以去年的案例来说,在那个季节,搁两个半小时的片子,合适不合适,不能因为片长,假定说用户在假期,有时间来看两个半小时。我们要有足够大的数据分析,历史上面十一档期是怎样的,这才是有意义的大数据。真正的大数据,是这样的大数据,把历史几十年的数据囤进去,包括MaxMichael提到,演员演过戏的情况,跟同档期其他演员演的。很简单,同一个档期,一比较,分析很有意义的数据出来,要真正的大数据。现在很多人说的大数据都是假的大数据。



    我刚才前面提的案子,我提的更多是针对,我刚才说要对比。我们比起互联网的数据来说,我们的数据还是很少的,只能通过一个具体的比较,人工的比较解决现在数据缺乏的问题,这是所有人要清楚的知道,我们今天谁有真正的大数据,没有的。但通过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人,因为人的一些分析,然后数据作为辅助,最后得出一个决策。因为数据不能代替人对于事物的判断。

  • 6月18日,在上海新浪电影论坛上侯孝贤、岩井俊二和影评人让-米歇尔·付东针对艺术电影他们几个一起聊了聊艺术电影的出路,因为时代在变,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也是充满了好奇,他们感觉自己所感觉到的预测到的,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侯孝贤导演一直致力于电影人才的培养,时代在改变,他也是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对于影像,他提出了非常深度且有实际意义的看法,诉说如何去做。以下是侯孝贤导演的讲话(为了阅读做了部分删减)

    现在还在谈艺术电影啊?艺术电影早就死翘翘了,现在只留在电影学校或者对电影一直研究很久的电影人身上,或者是一些喜欢作者论的像付东(前《电影手册》主编)他们,他们还是耿耿一念的在寻求影像的创作能力。影像跟文字其实是一样的,影像它的深度基本上跟文字非常相像,看起来在表面,其实不是,基本上是隐藏的。“深度在哪里?深度就在表面、就在字里行间之中”,你要把影像当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的时候,你就会对影像处理跟一般我们看的电影都不一样,一般的电影影像大多是讯息,我们就是要结构这个讯息造成戏剧性,让观众很快理解,这是差别,这种差别很难说明。有些人做了一辈子,他也不觉得他自己到底是倾向哪一方。

    我感觉现在谈艺术电影这件事情,其实也有必要,这个必要就是因为现在取得影像太容易了,各种摄像机都有,以前一定要底片,我们是底片时代。底片跟目前所谓的数位其实差异非常大,一个是物理的、一个是化学的,因为底片需要化学变化,颜色会有各种,我认为其实非常的写实。可能有一天数位会非常厉害,但是我感觉这个都无关紧要,还是我们最后到底在拍什么,我们到底要表现什么,这个重点其实非常复杂。有时候我们拍到,但是我们不自觉,其实里面什么都有。这个完全在于它不是绝对性或机械性的,它其实是人文的。你要电影拍得好,坦白讲你可能对小说也是非常钟爱、各种艺术的载体可能你都喜欢,各种形式你都有一种了解的直觉,可能不需要去解读而是直觉的懂得欣赏,这个我感觉需要从小培养。假使从教育着手,我们现在教育都太社会化、太现实,教育应该是从我们的文化开始,就像我很早以前去日本的一个庙,它的造型其实就是我们唐朝的造型,完全是木结构的。这是日本的第一个木质建筑,以前完全是茅草。第一个木结构就是隋朝时候的,他们的工匠都来自于中原,所以工匠是日本盖了第一座法隆寺,所以日本的典章制度基本上是从那里开始的。我们要把电影拍好,觉不是在影像处理本身而已,而是你对文学、对造型艺术,尤其是文字你有很深的熏陶和熏染,可能很小就开始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因为太容易得到,反而我们会忽略掉影像附载的深度,或者是隐藏的深度。数位普遍化到现在这个程度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拍,绝对会有很多很难想象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很特别的,他可能从小就玩这个、从小就接触这个,就有可能他的影像是独树一帜非常特别的,非常有艺术性或者是内容,这是很难预料的。这个世界只要是你理解的话,其实是OK的。你就用你的眼睛透过数位、透过任何,你可以去看这个世界,你会感觉不管什么时代的电影都会非常棒

    压力,你要管它的话你就惨了,你的身体会坏掉。所以你要把钱看小,要把事情看复杂,但是千万不要害怕。假使有人出钱表示他们对你还有一种信任,你就好好花这个钱,所以拍片的时候你要懂得怎么花钱,不该花绝对不要乱花,所以这是蛮难的,通常导演不具备这种。因为我是单干户,自己找钱、自己卖、自己拍片,而且我感觉自己是怎么打都打不死的。数位出来了,影像你随便弄个手机都可以拍,你要真的想表达,其实现在的载体非常的丰富、非常的简单,所以不是这个问题我感觉。最难的是是进入系统,戏院系统也好、播放系统也好,现在有网络所以机会都有,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你要拍一个很短、很有趣的片子,在网上就可以看到。

    文字要常常使用你才会用,影像也是一样的,你要列举你为什么会拍这个,基本上已经反射了你自己的一种兴趣,你感觉它有打动你、有一种乐趣。其实影像我很难说怎么样,现在的播放的系统跟以前传统的戏院播放系统已经在改变了,数位手机已经到一个程度了。我感觉这个速度会比我们想象的快非常多。所以我感觉假使是一个对新一代重新开始的话,你真的很难想象影像这件事情到最后成熟了以后,从小玩起到长大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想是一定有的。
    我希望像有一个人说的:最好100年起来一次,死亡以后在棺材里面100年起来一次,他只要看那一天的报纸就满足了。他知道这个世界的改变是非常快的,而且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其实对我来讲也是一样,真的很难想象100年以后影像呈现的方式跟所有人的喜好,到底他的艺术性或者是传播力到什么程度,很难判断内容到底是什么,会比现在更惨吗?我想应该不会。文字越使用就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你个人独特的风格,我基本上感觉它是一个必然。因为在我一辈子从事影像这件事情上,你总会感觉有点苍凉,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感觉好像慢慢就过去了,我们还在做这种东西,可能在现代是用不同的形式跟展现的速度在改变,改变就是你们获取到的跟我获取到的是不一样的,对现在所有影像的信息,我们还是老式的方法,而且我们注重的内容还是在人上,你们现在也是在人上,但是不是说表面?表面差异就是一个高低,绝对不是。任何事情都是从表面开始,一定是从表面看到,那能不能看得到,每个人不一样,我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未来

    我变化可能要很久,因为我要去理解那么小银幕的表达形式。这种不同对创作者来讲是非常有趣的,它是一个挑战,对年轻一代来说不是挑战,是自然而然就发生的。他自己都不知道他为什么拍了一部就在手机屏幕上看的很过瘾的视频,所以这是有趣的地方。基本上最后影像的改变我感觉也是会根据我们的生活形式、我们使用影像的方式,慢慢会越来越普遍,这个普遍的当中我感觉会有不同影像的呈现方法,会非常厉害。你们到年龄很大的时候可能会完全是另外一个影像世界,我还是很羡慕100年后起来看报纸的那个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每100年起来看一下报纸,我最大的愿望是每100年起来看一下当天的电影。

    我为什么说用手机拍其实都可以成为一个影像的大师呢?意思是你到底在拍什么,你拍你身边有趣的事物,朋友、家庭、小孩,有时候小鬼在吃饭吃成那个样子或者是什么,你可以看到你身边生活的形态跟样貌,你就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到那个程度就可以创造生活的形态,意思就是你重新安排了你需要拍摄的对象,因为你有了、已经有这些经验了,你就可以安排一个家庭吃饭的样子或者是发生事件以后的状态,这样你就是导演了。因为我们现在看到影像发展到这个程度,各个方方面面、在网络都可以放,长的、短的,你要表达其实变得非常容易。它变得跟文字一样自由,文字会写短篇、长篇写一个句子也没多少字,诗才几个字。

    我感觉影像在教育跟观念上,基本上影像其实是作为你目光训练的捕捉之外,就是你喜欢看什么样的小说、喜欢你身边哪些人的状态,有些人你没办法用影像拍出来的。你很喜欢的一个人,他的行为跟动作你抓捕到,你可以感觉。有时候我们很崇拜一个人,你要怎么捕捉到他这其实是一个能力,拍摄的时候你是不是有这种动念、有这种想法。假使你没有这种觉醒,只是拿来随意拍风景那是不够的,你买那个东西就不值得了。所以这其实是我们的眼睛,拍电影不过就是如此。我们拍电影只是因为摄影机、胶片需要很大的成本,所以不能随意拍,必须去安排一个场面、安排一个你认为有戏剧性或者是有艺术性的内容。

    念电影有时候会念坏的,脑子会坏掉。一开始就会让你欣赏最好的,然后你不懂就想去懂,不是这样的,电影的开启不是从形式着手,我们拍的对象最重要的是人的活动、人的状态、姿态,他们怎么表达的。你的影像除了去捕捉你喜欢的,也可以去安排试试看,你那时候就会发现安排不那么容易,有些人面对镜头是很容易的,就是那个样子,自然而然。有些人面对镜头就不行。你们真的想拍电影的话,不是一开始一直等着成本、等着剧本,你要看投资多少,然后你开始组班子。投资钱的那么大方?他能看你第一眼就知道你是成的?你后面站了多少导演你知道吗?就是不要一直等着电影公司,你们现在就可以做,你做5分钟、10分钟统统OK,但是不要拍理所当然的东西,你可以一部分捕捉到他们生活的真实部分,一部分你可以安排,怎么安排是学问,你要有这方面的努力。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拍吃饭是选中午时刻旁边菜都做好了、热的,中午时刻演员都饿了拍这场戏,所以他们是真的吃,然后这时候再告诉他们你剧情上的需要,他们就会很真。很多拍片的时候一定要安排吃饭,那个菜饭不知道要摆多久了,谁吃啊?这就是吃饭的戏,虽然里面主要的情绪是有别的戏,但是问题是你连这个基础都没有,你怎么演?我感觉其实眼光放在你的日常生活,你观察久了也可以再造,这个东西其实很简单的,你只要认真。

    我一直非常喜欢文字,我从小看小说的,很有意思。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形容,他们整个的内容那是你间接去想象的,影像厉害的就是间接,除了提供你现场之外还有背后。我不管你们是学生或者是对电影有兴趣的,其实现在是很容易捕捉影像的,别听这些人讲话了,包括我说的,都没用,还是面对你们自己的生活、面对你的周遭,然后从你自己去开始,我小时候根本都不理的学校的,但是假使我没有从小学看武侠小说,我今天也不会拍这个电影,也不会有我后来的拍电影,我是喜欢看小说也喜欢玩,最后感觉其实学电影也好或者是学任何的一科统统都可以,你的眼睛还是在这个世界,你不能一直往自己看,眼光要放在这个世界,慢慢聚焦,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只有你自己看得到
    至于我以后会不会用胶片,以后就难说了,因为我快10年没拍片所以记忆还是底片,我不想一开始就马上用数位。因为用底片拍摄,打光以及所有的形式是我可以掌握的,但是最后还是要变成数位,我就发现变成数位的过程是很复杂,然后花很多时间很多钱,我最恨的就是花很多钱。本来数位不是更简单的吗?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数位都是事后做,其实我事前已经都OK了,过程简直是没效力然后又花钱,效果也不好,所以我是痛恨数位。下一部片我就直接拍数位,第一个方式是数位机拿来我先测试,一定要测试,测试出来看后置的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发生什么可能性,弄清楚再来拍。既然数位不是胶片的话,需要用那么大摄影机吗?可以实验各种,能不能小一点,或者试能不能怎么样,只要是经过你的调整就OK

    我们假使每天在你自己的生活领域,或者是你周遭的朋友,或者你朋友的朋友然后你居住的环境、你注意的话,其实处处都是你可以拍电影的地方,也是可以表达的地方。因为每个场景、每个时段都不一样,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谢谢。
  • 由SMG尚世影业和迪士尼影业联合,在上海电影节期间主办了一场好莱坞编剧论坛,这次编剧论坛邀请来了四位好莱坞编剧圈抢手的“最强大脑”人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编剧大卫·马戈、《阳光小美女》的编剧迈克尔·阿恩特(凭借《阳光小美女》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银河护卫队》的编剧尼科尔·帕尔曼(漫威电影的御用女编剧)、《惊天魔盗团》的编剧爱德华·里科。这是好莱坞金牌编剧首次组队来华与中国电影人面对面交流。在这次论坛上,四人分享了作为编剧,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成果的经验与心得,并且四位就具体创作经验,结合案例给出了详细分享。整理之后大致可以归结为下面三点,文章最后送上了《少年派奇幻漂流》编剧改变心得,从一流的小说,到一流的电影,你可以这么改!


    编剧不只是
    靠天赋,要勇敢的去犯错

    在现场被问到当编剧是否需要天赋时,他们并没有否认,并认为各行各业都是需要天赋的。但是他们非常警觉的提醒大家,仅有天赋是不够的。尼科尔·帕尔曼: 我也觉得写故事的话,需要很多不同的技能、才能。比如说我们需要艺术性,需要把故事写得有艺术、有信息,同时吸引我们的读者。这也需要一些制片人等等的合作,这样才能把它打造成好的电影。这样需要各种各样的技能,并不能简单的说天赋就可以做好这些。我们还需要有这个组织能力,需要有研究能力,而且还需要有表达能力,把你的故事讲清楚。而且要体现出你的热情,体现出它的吸引力。这里面涉及很多不同的部分,有些人在特定的部分是有特长,但是我们在其他弱项也是要学习的。

    “要在创作中不断地尝试和犯错,当然这样会充满了挫折感,但通过时间经验累积,你会发现自己有非常大得进步的”
    迈克尔·阿恩特认为后天的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写好一个故事要凭借很多方面的技能,没有天赋的弱项就要不停地学习加以弥补。” “创作就像婴儿学步,每次迈出的一步都是未知,你并不清楚这一步是否正确”,希望他们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梦想,找到自己所适合的创作方向,勇敢的去尝试。

    如何去应对挫折感?

    每个创作者都会遭遇创作上的挫折,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管是写不出故事的尴尬还是作品不受赏识,如何巧妙应对这种挫折感,这也是每个创作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对于作品不受赏识的挫折感尼科尔·帕尔曼也不以为意,“我的老师曾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圈,一个代表我,另一个代表我的作品,即使有些人讨厌我的作品,但不代表讨厌我这个人, 也就是说你的作品并不代表你这个人的全部,你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剧本,有一些可能不好,但是到最后你还是会取得成功…你做事情的时候,要考虑是否你的快乐取决于别人?你应该享受这个过程,不要把结果和得到的体验联结在一起,不要让别人决定了你的快乐。

    还有就是善于去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要局限在自己的思维里面,反馈很重要,通过别人的反映来学习,如果你合作,你需要打开自己的思维,倾听别人的意见,这才能帮你找到答案。这个答案可能来自不同的人,你不要说别人给你提了负面意见,就感觉到不开心。你需要做不同尝试,如果你一开始拒绝别人的意见的话,应该很难合作,需要重新找工作了。你自己说的什么,你自己首先要相信。比如说你喜欢这个故事,不能说你不是真心喜欢,你是装着喜欢,这样你是做不到的。你一定要使自己相信这一点,你喜欢这个。你要选择你喜欢的,你喜爱的作品。如果是不情愿而为之,比如说有些导演让你去做,这样就不会成为很好的片子。“有的人可以写喜剧,有的人可以写科幻,总之你要搞清楚你的定位。曾经有人让我改编一个浪漫爱情故事。多轮沟通之后发现不合适,还是没写了。你会发现自己能力何在,但是你还是会被邀请去参加一些不适合你的故事,这时候,你要懂得拒绝。千万别给钱就去写。”

    同样的,做研究很重要,“《少年派》也是这样的,我们当时去了印度。我和李安有这样的条件,李安说:“无所谓,花多少时间都可以,进行调研。”我们和很多经历过海难的幸存者进行交流,包括不同的宗教,也进行了深入的,非常详细的研究。包括还有一些虎类的专家,包括对整个的太平洋非常有了解的人士的沟通。因为这是整个旅程的范围。”大卫·马戈如是说

    不仅要会写故事,还要懂得推荐自己

    “好故事固然重要,但你不能直接把稿子放到别人面前,更重要的还是作为编剧如何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需要获得市场的认可。”

    你和制作人沟通的时候,也考虑到他们需要什么,比如他们需要摩天大楼,你要把这样的作品选择给他们。要想销售自己,那说故事的方式的很重要,推荐之前要思考清楚,你的故事和观众有什么联系,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引起观众的注意,想好故事的卖点在哪里,导演和制片人随时会问故事在此时此刻怎么演绎,编剧就要做好应对。还有要想办法弄出的自己的代表作品,做出一点点名气,拍电影很贵,所以你必须要有别人可以认可你的东西。



    从一流的小说到一流的电影,《少年派》编剧谈改编心得

    对《少年派》书籍的印象:

    第一次看《少年派》这本书是在《寻找梦幻岛》的片场,是一个朋友推荐的。最开始读前100页的时候比较慢,因为这本书非常发人深省,故事和情节是片段式的。他觉得很难想象如何在船上和海上拍摄电影。他认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拍不了电影。然而,十年后,李安打算拍这个,大卫也想将其改编。

    改编小说的方法:

    1、 小说覆盖的面很广,而电影只能聚焦于某一个点,一个主题。因为电影必须有一个焦点一个主题,因为它必须是一个有中心的故事。一部电影同时可以有一些次要情节,但仍然必须有一个主题去把控整个故事。也许你可以讲出一百个不同的关于肯尼迪的故事。但如果你想要在一部电影里讲出他所有的故事,那结果肯定一个都讲不好。你必须要找出一条贯穿的故事线。

    2、 把小说改编成电影,你要能够在这本书上作出标记,通过这个方法让你和需要改变的小说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即使马戈很喜欢这个小说,他也不得不强迫自己通过这个方法,把小说中哪些可以改编成电影和哪些无法改编成电影的段落分开来。

    3、分析《少年派》的结构以及书中哪几部分在改编成电影时需要作出调整。
  • 作为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题单元,伟德福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次公开了伟德福思电影调研体系“电影声呐FilmBuzz”、观影情绪洞察系统。在发布会上他们一直强调,“要睁着眼睛来打架”。



    什么是观影情绪洞察系统?



    通过佩戴集成先进传感器的生理信号采集硬件,嘉宾们可以清晰的在大屏幕上看见自己的每一次眼动、每一个情绪波动,即使表情保持的再淡定,脑电波和眼动是不会说谎的。这是电影行业革命性的创新,更为数据调研行业开启了一扇通向未来科技的大门。此次发布的电影调研体系,包括FilmBuzz(电影声呐系统)系统,多人观影情绪洞察系统,多维度生理信号同步系统等。其中,生理信号采集硬件被首次引入电影行业,这是行业内颠覆性的创新,利用跨界科技推动电影行业,大大颠覆了“调查问卷”和“电话回访”的传统模式,这将为电影行业未来的调研及观众观影行为洞察提供宝贵探索经验,拉开了智能观影新时代的序幕。



    现场,全世界领先的科研级眼动解决方案tobbi大中华区销售总监bill王还在现场分享了眼动科研在世界其他行业的成功应用,并现场测试了眼动硬件在电影海报中的应用,眼动测试主要测试的是对物料海报的效果测评,判断海报中关键元素,如:片名、上映日期、主演、宣传语等,是否被观众所捕捉到。









    战略投资 如虎添翼



    作为伟德福思第一批投资机构,创新工场、传媒梦工场的领导相继对伟德福思作了高度肯定:“正是伟德福思在产品优势、设计体验、技术细节上的不倦追求打动了我们,今天的发布会,伟德福思再次向我们证明了它的实力,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将一如既往的支持这位“老朋友”,携手共进,共同开创高科技观影的新未来。”今天的重中之重是公布了伟德福思新一轮的投资人,他们是上海复星投资基金、杭州新鼎明影视投资公司、上海盛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杭州新鼎明影视投资总经理陈杰先生表示,“伟德福思是非常具有成长性的公司,在接下来的合作中,会整合全部资源大力支持,将与伟德福思一起发起数亿规模的电影基金,针对电影的早期项目准备,已经有了明确的投资目标,祝福伟德福思可以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上影复星副总经理戴运先生当场表态:“伟德福思与上影复星有着良好的对接默契,在未来,将携手打造电影发行的生态圈,感谢伟德福思为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有幸成为伟德福思的投资者,我们将一起聆听观众,布局未来”



    伟德福思成立至今共参与210余个项目的娱乐互动营销工作,参与营销电影总票房达140亿元,目前已成为中国影视行业成功案例最多的电影营销公司。电影新媒体全案营销项目中,盈利项目占比80%!这家以数据为驱动、以互动为特色、以新媒体为平台的专业整合营销机构,如今正为整个行业做着积极的探索。





    Ø 观影调研Test Screening Investagation

    建立影片进行商业运作的基础,借助观众的反应评估影片的可观赏性和可营销性,并可根据观众的意见对影片内容做出调整,从而实现投资回报率(ROI)的最大化。



    Ø 生理数据采集Physiological data acquisition

    运用脑电波仪、眼动仪、皮肤电传感器对受众观影时的生理数据进行多维度同步采集,获取最直观、最真实的量化生理指标。



    Ø 电影声呐系统FilmBuzz

    展现电影的票房、排片表现、口碑值、影响力及各新媒体平台表现,有效迅速反映电影的影响力及口碑趋向,可综合电影各数据表现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多维度反映电影综合影响力。



    Ø 神经营销实验室Neuromarketing Laboratory

    依托国际顶尖大学的实验室,多位计算机科学及心理学等领域博士的顶级科研力量的全面支持,与欧美可穿戴设备、传感器芯片制造商的通力合作,通过全球先进的生理科学技术,包含脑电波、眼动、表情识别以及皮肤电四个方向,挖掘人体最直观的生理数据、将电影数据调研量化、系统化、科学化。排除因个体听说读写能力及习惯所产生的调研结果偏差。



    Ø 脑电波EEG

    多人观影情绪洞察系统是伟德福思自主研发的基于先进的脑机接口技术,采用美国硅谷的先进脑电芯片为核心,结合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原理研发而成。该系统用于测试观众观影过程中的脑电波形变化,监测与分析观影人的观影状态、兴趣点,愉悦感等观影状态,可以用于成片测试、预告片测试



    Ø 眼动Eye-Tracking

    伟德福思从瑞典引进目前世界领先的实验室级别眼动仪硬件,并自主研发多维度生理信号同步系统。

    通过对眼动轨迹的记录从中提取诸如注视点,注视时间和次数,眼跳距离,瞳孔大小等数据,从而研究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

    伟德福思可通过该套系统,测试观众对物料的注视时间和重点,监测与分析物料不同兴趣差异性、用于预告片测试、静态物料测试。
  • 实际上到了今天,整个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了一个比较彻底的市场化。体制内体制外这个概念慢慢在淡化,身份感也在慢慢淡化。能不能成为一个彻底的市场主体。国有背景和非国有背景的公司都在接受这个转化。身份不代表任何东西,关键你的市场表现是什么。到今天,上影集团也在打造一个自己的市场主体。



    上影走的道路可能跟其他公司走的道路稍微有一点区别,我们从03年开始就提出一个全产业链的概念,向美国这些大的公司学习,我们上影过去以制片为主,实际上现在打成产业链,我们的制片,追求多片种的制片体系,上影拥有的故事片、美术片、译制片、纪录片、电视剧,这形成了多片种的体系。这十年来,我们花的力气比较大的就是我们市场体系



    上影目前全国大概90个城市有将近两百十多家电影院,1319块荧幕,今年新造的影院是15家,今年上影股份如果IPO通过以后,我们预计在第三、第四季度上影的股份能够实现上市,上市以后主要的方向是我们的影院,我们现在已经签约了大概54家的影院,我们三年再造一百家。现在我们院线大概在全国的份额是8%左右,我们发行在5.9%。我们希望两到三年都可以达到两个10%,形成上影集团在整个制片以外的市场控制能力和市场的竞争能力,这是我们做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方面比较多的是片场建设和技术发展。每天打开电视,可以看到凡是以老上海为背景的或者以都市为背景的,基本上都在车敦影视基地拍的。我们在这里汇集了一些实景拍摄,摄影棚的配置以及我们技术的后期制作能力的提升。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是我们传播体系,拥有我们自己的出版社、东方电影频道,东方电影频道在上海86个频道当中我们收视率始终稳定在第五位。还有我们其他的一些,我们还有自己的酒店,这个酒店就是上影的全资酒店。上影这几年主要追求的,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建设,对上影来讲是我们的战略选择,我们不追求在一点上面的单冰突破,有一个整体的建设。这几年我们的利润提升是相当快的,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主要看你的资产、利润、净利润,还有你的增长速度。



    所以上影还在努力,不在于什么身份,今天到了市场化程度很高的情况之下,每一个企业都想努力成为一个市场主体。
  • 现在没人这么拍电影了,但是我们只会这么拍电影———侯孝贤



    由侯孝贤指导,舒淇,张震,周韵主演,正式宣布定档8月27日。这是侯孝贤在内地公映的第一部电影,并且凭借此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侯孝贤的写意江湖将一露真容,开启一场极致东方之美的视觉与古典文化盛宴。



    从酝酿到拍摄,再到撰写剧本并最终完成成片拍摄,花了三十几年的时间,从浩瀚如烟的古迹撷取剧本框架,辗转武当山,神农架,台湾,日本进行实景拍摄(很多场景最后根本没有选用哦....),侯孝贤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构建着心中江湖。“我最喜欢唐朝就是因为它很美,我就是在拍我内心最美的唐朝,拍我内心最真实的侠女”



    此片侯孝贤导演继续召集了摄影师李屏宾,剪辑师廖庆松,声音设计杜笃之,每个人都是电影大师。


  • 黑猫警长动画大电影《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在上海电影节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影片定档8月7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明确表示,《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大电影将沿用三十年前的手绘风格,最大程度的还原质感,将两代人的童年回忆原汁原味的呈现,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新故事、新人物,对原有动画全面升级,绝不会“毁童年”。





    这次的黑猫警长大电影将有全新的故事背景和现代感的明快节奏,黑猫警长本人的机甲外衣也寓意着其装备将实现大升级。《黑猫警长》开播到现在已经三十年,横跨几代人,短短5集后留下的"请看下集"字样的回忆也成了很多原创粉丝心中的念想。30年后,《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大电影能否带来原汁原味的童年回忆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对此片方现场回应,它是很多70后、80后一直等待的童心追忆,并且黑猫警长“国民英雄”的形象定位不同于目前大多数走“萌系”路线的卡通人物,这也是在调和当年的观众和现在的小朋友——两类受众的口味方面下足了功夫,”两代人一个童年一直是我制作这部电影的理念,所以我们这个全新的故事剧情会更加与时俱进,更加贴合现代小朋友冒险刺激的需求,人物设置也更加的可爱。“导演于胜军表示。



    据悉,为了配合全新的故事,《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将出现一个新的人物设置牟三嘟,它将和黑猫警长一起开启一系列旅程,共同带领观众在怀旧和经典中激活泪点和童年记忆。



    除了对于故事本身的关注,此前媒体关注的另外一个焦点——是否采取3D版本发行,也在现场得到了片方的明确答复:《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动画大电影不会有3D版本。这在时下“3D热遍所有类型片“甚至”假3D“圈钱的背景下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对此片方表示,从票房角度考虑,舍弃3D的确有一定的压力,但动画片做3D其实应该更慎重。“3D对小朋友尤其是低龄儿童来说还是有些不合适,2D更适合全家人一起来观看,带给各个年龄层一个我们都在享受童年的归属感,这个方面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再次把黑猫警长献给大家,而不是一味的跟风市场模式大家都做3D我们也要3D“。



    除了在故事上大量保留了经典形象和故事风格,和目前大多数动画电影以电脑技术完成不同,《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大电影为了在视觉风格上最大程度的还原质感,也沿用了原创粉最熟悉的经典手绘风格,而那些具有未来感的场景和外太空元素等,则采用电脑技术建模,最后渲染成了二维效果。美影厂厂长钱建平认为,原汁原味的中国动画保有一种“中国美学”,而《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动画大电影也将继承这种中国美术电影的优良传统,而这也是区别于好莱坞动画的标签。“虽然电脑技术可以完成很多炫酷的效果,但很多细节的体现只有通过手绘才会传达的更细腻“。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一中国动画的摇篮出产了一系列的经典动画,如《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以独特的中国美学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天然的受众基础使其拥有了一大批眼下正热的“动画大IP“。美影厂厂长钱建平表示,目前除了《黑猫警长》,其他的动画也在做酝酿,”我们不会盲目的因为IP大热,就去不断的消耗我们的经典“,而是以要做就做精品的态度在慎重对待。对于《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动画大电影,片方也郑重承诺,一定会确保避免“毁童年”的情况发生。
  • 6月15日,北京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于上海国际电影节召开“影•行不离,声•生不息,天工异彩全流程发布会”,发布会正式宣布天工异彩杜比全景声音棚落地,全流程服务体系正式达成;携手虚拟摄影技术,后期前置,打造一站式服务,将纷繁复杂的技术工种在一个空间内完成,整体上提高电影制作效率,希望为中国电影投资人,和剧组提供最大便利。

    内陆票房趋势大好,这自然带动内容制作公司的发展,关于后期制作公司就发展方向,我们对天工异彩有过一次深度的采访,当时天工异彩王总明确表示说:建立全流程后期制作服务公司是天工异彩的目标。所谓的“全流程”,其实就是,希望前期剧组拍完后,把素材扔进我们的制作基地里面,出来就是一个数字拷贝。

    在国外制作公司越来越精细话的趋势下,国内后期制作公司为什么是全流程呢?你想,在北京你想从西四环开到东四环需要多久?就现在北京的路况恐怕你自己也不知道需要多久,基本上一天也就能干一两件事。对于制片人也好,导演也好,在后期制作阶段,在几家不同的制作公司之间奔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全流程也就是节省时间,在一个地方,把所有事情解决

    从电影发展本身而言,现在中国电影,单作为市场来讲很火,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距离好莱坞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部电影的后期制作往往要同时面对很多不同的后期公司甚至个人,单就视觉特效来说就有可能有好几家制作公司来制作不同的镜头,还有剪辑公司,调光调色公司以及声音制作公司等等,所以一部电影的后期制作会面临很多环节与环节之间的交流、交接与验收。工业化程度高的时候,很多事情是可以进行量化的,制作的环节和环节之间的交接,从业者大都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但是在一个标准并不健全的大环境里,制作环节跟环节之间的交接、质量与周期的管控,就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把这些复杂的工艺封装在一个有标准的体系内,其实也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   以下文字来自: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新常态:互联网+与产业升级”论坛,张宏森演讲实录。




    张宏森: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参加上海电影节,来参加我们上海电影节的金爵电影论坛。我们以电影的名义聚集在上海,我们以电影的名义充满了激情与活力。现在,世界上面有越来越多的电影节,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以电影的名义举行的各种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始终保持着一双慧眼,始终保持着一颗电影的初心,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电影节其实并不是明星的盛宴,也并不是豪华的party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新闻话题。电影节的本质是思想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才华的激发和人才的涌现。而这一切都要落到我们电影作品上来,因此在这里我想开门见山的提出一个观点,好作品永远是衡量电影的唯一标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刻、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讨论当中,只要我们以电影的名义发言,以电影的名义来行动,我们一定会拥有一个共同的、光荣的目的地,那就是拿出好的电影作品。



    因此,在今天论坛开题发言当中我想谈四句话:



    第一句话,内容属性是电影的黄金属性。



    今天,我们首场论坛的题目是互联网+电影的升级,在互联网这个概念之前,世界电影已经用了120年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在120年的电影历史当中,早就有一张无形的网在形成,那是人们对电影观看、对电影评价、对电影感受和交流的心灵之网。每当在黑暗的空间,人们面对银幕,银幕之光和观众的心灵之光就在进行着一种光合作用。走出影院,大家用目光交流,坦诚的心与心的交流,这已经形成了一张目光交流之网,心灵交流之网,这个网络是早于英特网的。为什么电影的魅力永恒?就是因为120年以来有这样一张永不消失的目光之网和心灵之网。



    今天我们面对了英特网,这两张网络应该怎样更好的重叠?更好的相加?这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首要的问题。电影是什么?电影是我们的电影人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电影也是我们电影人的观察、认识、感受和我们观众的观察、认识、感受进行碰撞与交流的这么一个最有魅力的契机。所以说今天我们面对互联网+在这样一个时刻,我希望我们的互联网以新的力量进入电影业。首先希望互联网像120年以来在观众中形成的目光之网和心灵之网,保持足够的敬畏、保持足够的尊重。因为人们的观察、思考、发现和表达,正在形成电影的内容、形成电影的黄金创意。



    但与此同时,我们在传统的电影创作当中,我们的电影创意往往是作者的个人行为,往往是作者或者说电影人的小圈子行为。当我们今天拥有了互联网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在这样一个巨大广阔的平台上,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信息最广泛的交流,思维最大面积的碰撞,智慧最大可能性的激发,以及讨论最多的一种展开。所以说互联网这个平台,为我们今天电影的创意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互联网+,首先加的是电影的创意,我希望我们电影的创意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能够在更大的信息碰撞、更多的思想交流、更多的智慧激发、更多的讨论空间里面,能够让我们的创意更加饱满、更加充满力量、更加和观众形成一种紧密的关系。



    我们知道互联网有大数据、有云计算,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互联网再怎么样的数据之大、再怎么样的计算之云,也无法计算出人们心灵当中的诗意。因为有了更多的数据统计、有了更多的计算方式,人们可能会找到更大、更广阔的诗意,这是互联网+和我们电影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所在。因此我说无论我们在什么历史阶段,互联网+和电影产业升级的这么一个历史阶段,我们一定不可丢弃电影内容的黄金属性。



    第二句话,创新永远是电影的生命所在。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电影产业升级的时候,我们永远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120多年的电影历史,是创新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历史。就在80年前的上海,我们在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我们会看到很多风起云涌的创新和变化。40年前的北京,我们也会看到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强烈的推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才一直涌动着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的动力。互联网+产业升级,给我们提出的崭新的命题,那就是创新。



    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充分的调动,人人参与、人人平等对话的这么一个历史契机当中,在电影的话题现象和现象现象,和话题现象,和现象电影,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一点,我们的电影语言、我们的电影叙述系统、我们电影的文本,也要与之与时俱进的发生不断的进步和变化。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推动电影不断的向新的层次的迈进。



    所以我前几天在北京,在跟朋友交流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我说今天电影面对互联网,就如同我们的默片面对了声音,我们的黑白面对了彩色,我们的平面银幕面对了立体,我们的传统特技面对了CG,我们的一般声音面对了全景声。我们面对的崭新的工具和材料,我们也面对着这个工具和材料给我们带来的崭新的思维。我们有信心发起中国电影语言新的形态的塑造和新的样式的改革,我们只有在新的塑造和新的改革当中才能获得电影新的生命力。



    我想跟大家交流的第三句话,我们要认识到电影和观众是骨肉关系。



    中国电影实现了12年的全面的产业化改革,我们电影的各项数据、各项指标都有了迅猛的提高,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并且我们这个数字在不断的刷新、不断的创下新高。但是作为我们电影人,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个数字不是从天而降,这个数字是观众赐予我们的。在一个冰冷数字背后是一颗颗火热的观众的心,电影要感恩观众、电影要在感恩观众的基础上永远和观众保持血肉关系,没有中国观众,就没有中国电影;没有世界观众,没有世界电影。这个规律,无论我们怎样论证,也难以逃脱。



    今天互联网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电影业,我们用满腔的热情、崭新的期待来面对互联网给电影带来了什么,我们希望互联网能够更大程度的调动观众进入电影院的机会,我们的在线选座、电商售票、网上营销,很多服务模式正在出现。未来互联网不断活跃和不断推进当中,我们相信互联网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来方便观众、来满足观众更高、更新的观影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的电影人也要珍惜今天互联网加入对观众进入电影院的这样一种能量的激活。我们要奉献出更多、更好,和观众更加具有血肉关系的电影作品呈现在我们的银幕上。互联网+和产业升级,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是我们讨论电影的一个根本前提。



    第四句话,电影正在成为一个崭新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



    我们今天很高兴的看到论坛上面聚集了特别多的年轻人,其实在中国电影广阔的界面上活跃着太多难以数计的年轻人。我在电影局工作了12周年,我们长期和电影的创作人员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我认为我已经认识了中国电影界绝大部分很多的创作人员,但是当很多崭新的面孔出现的时候,我仍然感到诧异,有太多的创新性人才、创业性人才和跨界人才正在进入我们的电影业,他们不仅仅是来自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一些专门学科的院校学生,他们还来自于北大、清华、哈佛、斯坦福,等等很多跨学科、跨领域的新的人才,他们正在进入电影业,并且他们的创意、他们所形成的工作系统、他们对电影所怀抱的远大理想,都将会有利的改写中国电影的未来。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电影人才强,则中国电影强,当我们看到这些青年人才、这些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他们怀抱着对专业的敬畏精神,又怀抱着对规律的突破精神,他们在打破规律性、尊重规律性、冲破规律性、走向可能性的过程当中,做出了这么多创新性的动作、创新性思维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工作室,太多新型的公司,太多崭新的电影个人,他们正在涌现出他们对电影无限的激情和无限的智慧与活力,这就是我们创新的平台、创业的平台。这也为我们电影的未来提供了足够的信心。



    前几天我在北京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问我,作为电影主管部门负责人,我对中国电影的未来能不能简单的概括一句话,我用康德的一句名言,我说中国电影要永远牢记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一个思维,就是头上星空和心中的道德。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我们头上的星空就是要把电影产业做得越大越强,因为有足够的产业才能支撑我们足够的创意和智慧,支撑我们足够的多样化、多类型、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但是心中的道德,当我们成为电影产业强国和电影产业大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电影文化尊严、电影文化规格,我们一定要有对世界电影做出中国独特文化贡献的信心和力量,这我们的共同期待,我希望在座的各位一如既往的支持中国电影,我们一起朝着我们的既定目标去努力,我相信这个目标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