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




  • 8月1号 下午两点到三点 内:万合天宜电影院

    人物:叫兽、被禁锢的姜哥、大家

    --------------------

    等待采访叫兽,没有见过真人

    此时:姜哥脑海中浮现画面)叫兽今儿穿黑色衣服,会什么样子?…有人爆料他会在知乎亲自回答网友疑问,他是不是特较真?…易小星,易小星你会是一个啥样的人儿?(乡村爱情附体)…

    他出现了

    果然还是最近很多场合都会穿的{一个}团队赠送的黑T恤,是因为………?

    被禁锢的姜哥(忍不住)问:为什么最近总穿着这一个T恤?

    叫兽答:因为合身(省略100个字衣服由来以及如何合身)



    其实就像做事情一样,合身了才能舒展,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本色。

    于是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

    习惯了短平快的剧集,希望这篇长文也能让你过不同的瘾

    前两章更像是让年轻人了解行业的门槛、攻略。

    后两章对新媒体、喜剧的认识以及见解,像是帮行业打boss。





    第一章

    万万火了后万合往哪里跑?面临选择的原则“狠”重要

    不同平台不同属性如何打造产品?放得开不一定做得好

    制作剧集多了怎么协调?多点开花造就人海战术


    ----------------------



    开门见山:《万万》火了后

    万万火了后万合往哪里跑?面临选择的原则“狠”重要

    《万万没想到》做完之后,很多传统的电影或者影视剧制作公司,来找我们希望寻求合作,像电视台或视频网站也会来。《万万没想到》之后,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之前我们其实在业内也还是会有一些资源,跟这种合作的需求。其实这种合作也是相互的。可能就是没有《万万没想到》之后那么,爆发那么剧烈,因为它在还是在业内引起了比较大的关注度。



    截至到8月6日《万万》剧集已经突破了10亿的播放量



    但是我们那时候可能还不到100多人,所以就是会有所取舍。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说所有的平台、所有公司都能够完成这种合作。所以我们尽量找跟我们的气质比较符合、志趣相投的公司或者平台来合作。

    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做给年轻人看的东西。我希望他们也是面向年轻人市场。

    再一个原则:就是说大家是否聊的来,都是属于同一挂的人吧,这点是很重要的。



    万合天宜如何同时和三个平台合作?

    不同平台不同属性如何打造产品?放得开不一定做得好

    因为我们的作品是针对年轻人,只要这些平台以年轻人作为主要受众的话。跟我们这种创作的方向不冲突,我觉得都是可以完成合作。所以这些平台只要聊的来,那都可以谈合作,就是这么一种方式。

    在合作方式上的异同,每一家平台他的风格不一样,有的平台可能掌控欲更强一点,可能在前期创作阶段就会介入的多一点。有的平台更信任我们创作实力,就完全交给我们来。这个主要是看平台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风格吧。就商业这一块其实都差不多。

    不管是哪个平台,介入比较多,其实对我们来说是好事,因为平台更了解他们的观众,更了解他们的用户属性,然后阶层的构成,类似这样的数据。这样来的话,其实对我们是有好处的。针对不同平台,能够开发出更符合这个平台属性的东西,就是说每个平台我不能都做一样的东西,这点很重要。但是如果不介入的话,那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可以玩的更开,可以探索属于自己的方向,其实方式我觉得都是没问题的,都挺好。



    三个平台三个剧集如何同时运作?

    制作剧集多了怎么协调?多点开花造就人海战术

    靠人海战术,就是堆人呗。我们是按项目组、项目组来分的,项目组它会有自己的一个负责的市场,然后导演组、编剧组、制作组,这种一个个独立的小组,然后把它组成一个个的项目组。项目组之间的话,存在良性竞争,就是说类似说谁做得更好、更厉害、更屌。分成一个个的项目组,然后每个项目组之间上面就是会有一个总的调控。

    还有一个团队来负责调度各个演员,还有一些器材的等这些总的统筹,主要是这么来弄的。

    《万万没想到》他是一个现象级别的产品,只可遇不可求,这个真是这样,我也不知道《万万没想到》能够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也不知道下面哪一个产品能够成为现象级产品。

    但是我能保证做的就是每一个出来都是我们精心打磨过的精品、良心作品,我们会倾尽全力来做它。这个是我们能保证的,但它能不能,就是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东西,这个谁也说不好,这个没办法,这个是时也命也。



    你是不是也好奇

    如果《万万没想到》不火了?

    所有内容都在不停的更新迭代,我们也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哪怕《万万没想到》不受欢迎,我们还有别的内容。即使没有现象级的产品,但是持续有精品产生。

    《万万没想到》是如何盈利的?以及广告的形式是如何确立的?

    一直以来是以广告作为主要的盈利点。第一季的话我是拒绝广告加进来的。第二季广告就比较多。基本上我对于广告的态度是,只要你诚心对它的话,在这整个过程当中,就会发现什么内容观众是不会排斥的,不是那种硬邦邦的脸上一砸,当然他们砸是被砸到了,但是他真心喜欢吗?我对于客户的说法,一直就是这样,我觉得你得让观众喜欢上你的广告,至于怎么打造,我来帮你打造就好,就一直是这样的。

    姜哥:剧集的广告的形式,是如何讨论出来的呢?就是诙谐的文案,然后加那个配音。

    叫兽:就是头脑风暴,我是有设定好一个形式、框架,让编剧们去讨论。

    扩展阅读,万合天宜在影视工业网:分享广告形式以及如何在万万2第2集就创造了2000万盈利



    第二章

    身兼CCO、监制、导演?身份转换不难,只是累一些

    万合天宜复合型人才多?技多不压身

    未来当电影导演,剧本正在筹划


    ------------------------------



    角色

    身兼CCO、监制、导演?身份转换不难,只是累一些

    CCO(首席文化运营官):制定一些规划,规范这样的东西。去不同部门之间开开会,基本上都会有。

    监制:因为公司很多都是内容创作,只要我名字在监制上的,我都会认真监制,从这个项目开始立项,到剧本开始撰写,到演员挑选,都会去盯这些东西。

    导演:做自己的事情,就是拍《万万没想到》,以及做《万万没想到》的一些延伸的规划。

    身份之间的转换不难,可能比较累。作为一家内容公司的公司管理也需要导演思维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在自己项目里自己就是导演,不会像在公司里边一样管理人员,并且只为自己作品考虑。





    如何看身兼多职,对年轻人的建议

    万合天宜复合型人才多?技多不压身

    我经常强调,技多不压身。你在年轻的时候,多做点事情,绝对是有好处,就不要觉得说公司是在剥削你。年轻人在一个团队里面,做的事情越多,代表你在这个公司的地位越重要,这点是非常明确无误的。你在这个公司里面做的事情越少,说明你在这个公司的,都是可以随时被替代的

    你做的事情,你所学习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为了公司,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想想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其实都是一堂非常好的课。以前,我做那么多年土木工程师,好像跟我导演风马牛不相及,但我觉得说那是我人生非常宝贵的体验,让我学到了非常非常多的东西。

    包括管理团队,包括怎么去跟人沟通,很多东西都是当土木工程师的时候学到的。还有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怎样,跟这些人去对话,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对公司每一个年轻人说,你不要担心你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是要担心你学习的时间不够





    自己未来的方向

    未来当电影导演,剧本正在筹划

    我有个美好的愿望吧,就是希望能尽快进入电影圈。在公司,我要带着大家往前趟出一条路出来,带着大家往前走。希望我做一些事情,然后兄弟们跟着做,就行了。将来大家各有发展,我觉得挺好的,就是你沿着我开辟的这条路,你能另辟蹊径出来,我觉得是特别棒的事情。就大家各自有各自的风格,是最棒的。

    电影还在写大纲,写了好几版了。我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因为我不是明星导演。

    像郭敬明明星光环加成,就会为他带去很多观众,但是我可能要比他拍得好很多,才有可能跟他有一样的观众量。但是最后可能我的作品跟《小时代》差不多,或者差也是有可能的。其实也是看运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成就成,不成的话就另外再想办法

    姜哥:故事大概是什么类型呢?

    叫兽:我做第一个片子肯定是喜剧

    姜哥:重新创作的一个剧本,还是把《万万没想到》给编了?

    叫兽:肯定要重新写剧本,电影剧本跟这种短片剧本是不一样的。只能说《万万没想到》,这个东西本身有很多电影元素,这个是很明确的。它其实每一个小故事确实能串成一个电影的,但是得好好规划一下。

    还有一方面,就是不想让自己的粉丝失望,另一方面,就是说能够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因为相对于现在国内的电影市场观众来讲的话,没有看过《万万没想到》的其实是大多数。

    你是不是也好奇

    子墨是如何当上导演的?

    子墨他一直想拍片,我觉得他本身是有这个导演潜力的,然后那个时候帮他设计好《报告老板》的框架。给他带去编剧、再打磨剧本这样一路弄下来的。

    韩寒也想过把《万万没想到》变成电影

    其实有跟韩寒聊过我想拍的电影。韩寒说:“做电影其实只要想通一个关窍,后面的东西就都出来了。我也想过你《万万没想到》要怎么拍成电影,我很认真的想了一个小时,没想出来,算了,我自己的电影还没想明白,不想你的了。

    我说:“你怎么不好好再多想一会呢?”

    说明这个东西还是有难度的。



    第三章

    互联网对影视影响被叫做新媒体影响:扁平、透明、机会

    专业跟非专业之间的界限更模糊:人人都会做菜,但要当大厨是很难

    影视其实也是一种项目管理:行业规范天注定,三控两管一协调


    -------------------------------------



    新媒体是什么?

    互联网对影视影响被叫做新媒体影响:扁平、透明、机会

    因为互联网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他会抹掉那些不公平的东西,会把很多事情给扁平化。就好像以前我们购物要去很多商场,转很多圈。现在可能完全不必要,因为电子商务把这种东西,整个给拉扁平了。你只要在一个网站上面去逛一下,你就知道全天下的商品应该是什么价格,应该买哪一家,评论是怎样?就是说它把很多东西透明化了。对于影视来讲,也是一样的道理,互联网对于影视的影响,我们把他叫新媒体影响,或者怎样都OK。

    影视它也会变得更扁平,而我们首先会看到像韩寒、郭敬明他们就利用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在宣传他们的电影,那以前可能都没有这样的事情,甚至说他们都不可能成为导演。但是随着影视的发展,影视工业本身的发展,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所以这两者之间就完成有机的结合,让很多原本不可能变成可能。

    那以前作家当导演很难,但现在就变得很轻松的一件事情,以前其他行业的人,现在只要有这方面的东西,都可以做电影。房地产也投资电影,也可以。所以在新媒体这一块它会变得更加自由,影像创作专业跟非专业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

    话又说回来,就好像人人都会做菜,但要当大厨是很难的。只是说新媒体这个东西,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厨师,但是你要真正成为牛逼的大厨师,还是需要更多专业的学习跟研究。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影像创作者,但是你要成为真正的大导演或者什么,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新媒体的逆流


    专业跟非专业之间的界限更模糊:人人都会做菜,但要当大厨是很难

    影视其实也是一种项目管理,因为我学项目管理出身的。那它就应该遵循这个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那基本上就是什么地方该控制、什么地方该管理、什么地方该协调,那这样的东西的话,是应该有一套完整流程。那在国内这个东西没有规范起来,是因为国内的之前的影视工业从业者,其实是很少的,尤其是电影工业这一块,是非常少的。

    以前每年北电培养出来的人才多少?从业者本身非常少,所以规范没法建立起来,现在随着加入人越来越多,这个小工业,逐渐变成一个大工业的时候,那它的规范我觉得是说随着从业者的加入,以及向西方、向发达国家取经这样的过程,它会逐渐自己形成一套规范,那么不遵守规范的人,注定会被淘汰,这个是一定的。






    万合天宜制作流程


    影视其实也是一种项目管理:行业规范天注定,三控两管一协调

    万合天宜的制作流程,基本上我就是把工程项目管理理念换成公司的流程,像我们的项目经理的话,我会告诉他们说,三控两管一协调。三控是什么呢?进度控制、财务控制,还有质量控制;两管是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一协调就是并列对外的协调。基本上我会要他们按照这样的管理流程,来进行项目管理。

    打比方来说,我们要建立一个新项目,就像《学姐知道》这样的项目。那它在前期立项的时候,我们就做了很多的调研,然后才开始立项,立项完成之后,所谓立项就是我们三个合伙人都点头同意了,说这个项目可以立项,可以开始做了,我们才开始。然后进入编剧阶段,然后再打磨剧本,然后再做DEMO,做小样,然后再开始第一集的试拍,然后再开始继续往下推进。所以说它整套流程的话,我非常在意这个前期控制,就是说前期一定要做的特别到位了,我才会继续往后推进,基本是这么一个原则。


    你是不是也好奇

    万合天宜未来的方向?

    我们从一开始成立这家公司,就是做一家新媒体内容供应商,你要将来往大了做的话,就是一个新媒体的一个内容的整合营销平台。我们建立各种各样的内容品牌,然后再对它进行经营,就是这样的。



    《后会无期》如何找到万合天宜制作纪录片?以及如何制作行业新形态的纪录片?

    其实是韩寒跑来找我,说要不要一起合作。我说首先让他上一次《万万没想到》,然后我说:“我给你设计一个新形态的纪录片,适合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一个新形态的纪录片”

    他说好,你要怎么做,我就大致跟他说了一下,我说每集五六分钟,然后他就把所有《后会无期》的纪录片素材全都给了我,大概两个多T吧。



    然后我就组织我们这边的文案、还有导演,就整个把它看了一遍,然后的话,找出其中有趣的东西来做了一个这样的短平快的小纪录片。因为以前的那些电影纪录片,纪录片你放到网上没人看的,就是只有专业的圈内人才会看一下。太闷了。我们就是把纪录片做成一个像病毒视频一样的东西,就变得很有趣,你不但能够看到片场、现场情况,而且还觉得很欢乐。还有一种情况,你再回顾电影中的某些镜头或者桥段的时候,会觉得很有感触,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东西就会很有意思。

    因为韩寒跟我其实是同一类人,彼此非常志趣相投,那他就很放心交给我去做了,然后我就做完交给他,基本上是这么一种情况,这是跟他的《后会无期》的一个合作。




    第四章

    喜剧一定是悲剧:但伤心的事情,要笑着讲出来

    视频制作爱好者变成导演:这个职位是一个美妙的体验

    观众的品味是永远无法提升:要不然降低自己的门槛,要不然……


    ------------------



    什么是喜剧?

    喜剧一定是悲剧:但伤心的事情,要笑着把它讲出来

    我认为的喜剧应该是悲剧。喜剧一定是悲剧,喜剧如果他没有悲剧内核的话,他是很容易变成闹剧的,我其实不觉得我拍的是闹剧,包括《万万没想到》每一集每一个主体,王大锤等每个人物我都会赋予他一个非常悲剧的一个属性。

    这一点其实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可能以后某个专家来研究《万万没想到》的时候,我希望他能看出来这里面隐藏着非常浓厚的悲剧属性。因为我本身算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人,我自己内心是很悲观的一个人,所以就是说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所以我觉得,喜剧就应该是悲剧,但是要伤心的事情,要笑着把它讲出来。

    《万万没想到》里,我对于后期特效只有一个要求:你要么往好了做,要么给我往差了做。往好了做,我的要求就是好莱坞这种标准。但实际上我们的团队实力、制作周期都达不到。那我就说,那你就往差了做,要让外行一看,觉得很Low,但是内行一看,觉得有点意思。所以就当时一直在改,一直在改,改到我就说差到不能再差了。

    那外行一看就觉得,好差好差劲,但实际上那个东西做起来,包括他的具体的大小,包括他的跟手跟踪点这些东西,都其实是挺讲究的。都是在细节上是动了挺多手脚的,所以我挺喜欢这种东西,类似于说外行看不出来内行看门道的这种。

    那时候我比较一意孤行,我就想要那样的,所以就是逼着后期。磨合期,逼着改也能达到效果。






    转型,什么是导演?

    视频制作爱好者变成导演:这个职位是一个美妙的体验

    我之前做了五年的视频制作爱好者,自己学了很多这种后期软件,写了很多故事。因为我从小就没有什么导演梦,我就想我写的东西,要是去指挥演员拍出来会是怎样的感觉,所以就是去做了一回导演,去体会了一下。

    做了半年的思想斗争,才到北京做这个事情。当时感觉确实没我想像中的那么难,首先,因为当你已经剪辑过很多片子之后,你对很多镜头调度,还有演员的表演,其实心里会很有数。但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容易,因为导演这个职业,并不是你坐那发号施令就可以的,你要让全组五六十上百号人陪着你一起来做这个事情。你得有一堆信任你的兄弟,导演不仅仅是与剧本打交道的工作,他更加是与人打交道的一个工作。


    但是我不认同说《叫我爸爸》、《大村姑》到《万万没想到》是转型,如果我有一天,我拍一个纯文艺的悲剧了,那才是转型。

    但之后基本上还是遵循自己的原则,还是喜剧。那如果将来我有机会,遇到一个好本子,或者说我自己有个好的想法,我想去拍一个很文艺的,很悲的东西的话,我觉得那可能是一个转型。但也可能是偶尔为之,因为我自己本身还是比较偏爱喜剧这个东西的。

    导演之所以是有趣的职业,就是因为,它虽然很累,很烧脑子;它也让你体会到“上帝”的感觉,创造出一个新的世界出来。这是一个非常美妙的体验,所以虽然很累,但是也觉得乐在其中。



    ▇在自己审美之上,门槛能降多低降多低

    观众的品味是永远无法提升:要不然降低自己的门槛,要不然……

    作为创作者来讲,你得先于观众一步。因为观众不是专业的创作者,只是专业的观众。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必要去考虑那么多你的内涵(或者说隐藏的东西等)观众他可能更喜欢看更直接的东西。有时候我设计稍微高级一点的幽默,下面很多人就说:不好笑,看不懂。

    这是明显能够感觉到,比如说宁浩,前拍文艺片出身,他所喜欢的幽默那种方式是比较高级的,但他为了迎合观众放下了一些降低观众的观影门槛。因为大家都是追求更多的观众来看片,你门槛每多一厘米,那可能就少进去一百万观众(这个很可怕)。当然都有一个度,在自己审美之上,门槛能降多低降多低,就不能降到自己审美以下,我觉得这是一个核心关键。

    从过去一百多年来到现在,观众的品味是永远无法提升的。受欢迎类型片电影其实都是差不多的,观众的品味的平均水平他是永远无法提升太多的。因为被自我提升的那部分观众,慢慢的他可能就不太爱电影了,会有可能是这样的。

    或者说大部分的主力消费群体,仍然是去电影院里找乐子或者说是休闲一下的。这个永远是观影主流,从过去一百年到现在一直都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也不奢求提高观众口味,而是说自己把这个门槛做的更漂亮一点。



    你是不是也好奇

    叫兽最喜欢自己的哪部作品?

    《大村姑》、《释魔杖》。但是《释魔杖》很多人不喜欢。我不一定就能够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其实也是在摸索。摸索的过程当中,观众的口味基本上是一直在变的。观众一直在变,因为他的年龄构成是一直在变的,那在这样的情况下的话,可能就是隔几个月,或者说隔个半年一年的样子,那他的口味可能就翻新一轮了,你就得有新的,你自己得不断的成长进步来使自己能够,来追上观众的这种需求。



    采访结束。导演与我们“愉快”的合了影。

    简短的一个小时内,让姜哥对新媒体又有一些新想法。同时作为看到国内一线的新媒体内容制作公司万合天宜也正在向者整合营销平台努力,未来会怎么样,时也运也!谋事在人,5年后采访叫兽又会有怎样的光景?



    (叫兽,我不会说这是你们市场的工作人员拍摄的)
  • 今年夏天之前,马诗歌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还有些陌生,但随着暑期大热网络百科喜剧《学姐知道》的播出,马诗歌一跃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新锐导演之一。马诗歌本名马骁,几年前火遍网络的《传媒大学学生完美求婚》便是出自他之手。这个外表斯文沉稳的大男孩,在对于自己热爱事业上,总是将白羊座特有的火热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谈到自己的导演梦想,他说:“我真的很喜欢写故事、拍片子,喜欢用影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人对自己热爱的东西都会奋不顾身,不管它有多难,不管回报有多少。这是一种本能,什么事情都架不住喜欢二字。”



    本文作者:穆婵君。如想勾搭请回复

    马诗歌最新导演作品《佛山无影林凌七》(14m51s)|点击观看



    “喜欢干导演这事儿”


    2011年,一则名为《传媒大学学生完美求婚》的视频火速占领了各大视频网站的头条,极致的浪漫煽情和一流的专业制作水准让众网友看得羡慕嫉妒恨。而这则视频的导演正是马诗歌,他用自己的一直热爱的拍片技能搞定了终身大事,而这次导演“处女秀”也成为了马他踏上逐梦之旅的重要契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马诗歌在大学期间就做过许多与影视相关的实践和实习。一开始他从事的工作都与电视领域相关,晚会编导、综艺节目编导的从业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见识。但是他始终觉得发挥空间太小,对影视“不过瘾”的一腔热忱激励着他在真正热爱的道路上前进。



    加入万合天宜成为他进入影视行业的真正开始。那时候碰巧《报告老板!》项目正需要招一个执行导演,马诗歌果断地选择了加入。

    “因为我觉得要做这个事情就要到全国最好、最专业的地方去做,那么问题就来了,全国影视制作哪家强?万合天宜No.1!”笑罢,他又认真地说道,“要跟全国最优秀的这帮人在一起才能做出最好的东西来。”



    “《报告老板!》给了我自信”

    说起《报告老板!》这部广为熟知的神剧,执行导演马诗歌在其中一直扮演着幕后英雄的角色。观众对他的了解可能不如活跃在荧幕前的子墨、白客他们那样多。但对于马诗歌来说,这部剧却是他正式踏入影视行业的第一部作品。这部构思巧妙制作精良的网络自制剧一经上档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而随后斩获土豆映像节“最佳网络剧”等多个大奖也成为马诗歌导演生涯的重要里程碑。



    “《报告》对我来说挺重要的,因为它是我到万合天宜做的第一个项目,那个时候我就是冲着《报告老板》来的。当时《报告老板》特别缺个导演一起来做,我就想着好啊,能和子墨、白客、小爱、本煜这么一些优秀的人一起做一个项目,我觉得很兴奋。”



    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来了之后就觉得,哇塞!太拼了,所有人都特别特别拼。我本来觉得自己还挺铁人的,但后来发现子墨比我铁多了,在这个项目里面所有人都拼了命地去把这个片子做到最好最极致,我真正看到了一群人一起努力的一种信念感、使命感。”

    这次难忘的经历为马诗歌之后的独立执导奠定了基石:“这种高密度、团队合作的经历是很难得的,我以前没有过。这也是我后来做学姐这个项目更有自信的来源。”



    “我给《学姐知道》打75分”

    今年夏天最受瞩目的网络自制剧除了《万万没想到2》之外,就属《学姐知道》了。与《万万没想到》一样出自万合天宜旗下的《学姐知道》,不仅斩获了近亿的播放量,更获封“解暑神剧”,成功吸引了数量可观的优质广告商,表现十分抢眼。这部剧正是马诗歌首次独立执导的作品,他很谦虚地给自己的这部作品打了75分:“我觉得比及格要多一点,算良那个水准。第二季还可以有全方位的提高。”



    说起这部剧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表示每一次拍摄都印象挺深,因为每一次都是艰巨的挑战:“我们可能是所有片子里面生产时间最快的,我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有效时长的东西。我们基本上一天拍摄一集的节奏。《学姐》对我来说最头疼的就是不停地跟时间、资源打仗,拍摄过程中整个也像打仗一样。经常时间紧到我们得在结束一天的拍摄之后,又赶在凌晨两三点把第二天的拍摄计划方案讨论出来。整个过程难度还是挺大,还挺难忘的。”



    谈到第二季的规划,他心里已然有了许多想法,他表示这部剧可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第二季可能是全方位的提高吧。从前期开始排期、编剧、桥段设计、拍摄设计、后期设计,还包括葛布的主持状态,都肯定要比第一季好。”



    “也许某一天能坐在影院里看自己的作品”

    拍电影也许是每个影视工作者心中共同的夙愿,马诗歌说:“电影就是进入艺术殿堂了,我们搞互联网影视的有一天能拍电影,那也是一件非常牛逼的事情。”



    在经历了《报告老板!》、《学姐知道》等剧的磨砺之后,马诗歌也携着他的梦想往更高的殿堂进发。近日马诗歌首部微电影《佛山无影林凌七》上线,由《万万没想到》原班人马出演,以天猫快递为蓝本,通过一个女子的梦魇,讲述了1914年广州“快弟”的故事,故事在黄飞鸿、詹天佑等原型基础上创作编剧,调侃快递,推广品牌。影片上映后大获好评,不少观众留言表示:“诗歌好棒!剧情连续、角度到位、音乐也协调,好期待诗歌以后拍真正大电影!”、“广告都拍到这个份上了,我表示,以后,我就只看广告。”



    马诗歌本人提及这次微电影拍摄也觉得很满意:“这是我到万合快一年了,拍的第一部长片。我其实挺想拍长片的,有这样一个机会挺好。”这部微电影无论是情节还是镜头语言设计都体现出马诗歌日渐老辣的导演功力,全片质感酷似一部民国武侠大片。“我本身特别喜欢这种一本正经搞笑幽默的风格,在这个片子里面很多我想要的东西都实现了。大片感、小人物、细节,虽然时间很短,一共两天时间拍完了。好多朋友问我,我说两天他们都不信说不可能。拍片就是遗憾的艺术,虽然还是有挺多遗憾的,但是基本上我想要的点都有了。”



    当问及未来是否有拍大电影的打算,他谦虚地表示:“我这个人可能规划性没有那么强,我有梦想,但没有明确的某个阶段限定。我最大的梦想是把家庭搞好。但具体目标没有设定那么远,现在我感觉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但是我觉得也许某一天会和家人坐在电影院里面看自己的作品,那种感觉应该会特别美好。”



    作为一个初露锋芒的青年导演,马诗歌表示自己还在路上,但是既然走上这条路,就会坚定地一往无前,正如其本人在微博中所言:“因为喜欢,所以热爱,既成梦想,奋不顾身!”

    【本文仅代表原文作者观点】
  • 随着《报告老板!》贺岁篇的重磅回归,实力派年轻导演刘循子墨再一次吸引了众人的关注。若干年前,观众如若谈起这个略带一点文艺气质的年轻人,第一印象可能仅停留在早期几部制作略显粗糙的微电影和情景剧上。而现在,随着《万万没想到》和《报告老板!》等众多创意网络剧的大热,子墨的名字已逐渐被许多人所熟知。如果你对他稍有一些了解,你便会发现“制片”、“导演”、“演员”和“编剧”这些词语都很难单独用来定义他,而他本人却只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一个有文化的低俗者”。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里,只有将天赋和能力作为必要条件,才华和创意才会更显其重,而作为导演的刘循子墨的确做到了。



    【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



    “动态比静态好玩”

    子墨并非专业导演出身,他成长于于氛围深厚的艺术世家,自小习画,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艺术造诣。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中国传媒大学美术系读完本科后,子墨却毅然投身表演和导演事业。在问及为何会想要从事看似与专业没有太多联系的工作时,子墨坦言说“动态的东西要比静态的要好玩,拍片子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复制进自己的作品里”。

    他早期几部自导自演的短喜剧已经让他的导演天赋锋芒小露,万合天宜的首席运营官柏忠春就很看好子墨,评价他初期作品为“虽然略显粗糙,但是却迸发出很多的想法和感情”。而和叫兽易小星合作后,万合天宜这个平台给予了子墨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由他执导的轻科幻剧《高科技少女喵》以一种温情搞怪的路线俘获了众多网友的心。而由他执导并参演的《报告老板!》系列更是大获观众好评,一举夺下了2014土豆映像节 “最佳网络剧”大奖。



    “拍戏就是适应观众”

    在大量网络喜剧泛滥的今天,子墨的作品能获得这样的成功,还要归功于他表达故事的能力。他总能抓住当前最流行的时势,以诙谐搞笑的方式表现出复杂的剧情。他能满足网络时代下观众们挑剔的笑点,让其意犹未尽还拍手叫绝。

    叫兽曾评价子墨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报告老板!》就是他所“讲”的一个精彩故事。他通过塑造电影公司里的性格迥异的四位电影工作者,讲述出了自己对众多电影的不同理解。在电影职场的奇幻设定下,他调戏烂片,也重解经典。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开始让观众不太适应,但是随着剧集的深入播出,好评也纷纷袭来,众多网友直呼 “很有感觉!”“就是特别好看!”。子墨自己也坦言道:“拍戏就是需要去适应观众,同时也让观众适应我”。这样一来,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二者相互融合,故事的意义也更为突显。



    “个人情感要通过片子表达”

    除了讲故事之外,子墨还认为:“作为导演,我喜欢将个人情感通过片子表达出来。”正是这种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让子墨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对《阿甘正传》和《泰坦尼克号》这类经典影片的重新演绎表达出他对人生的哲学阐释;对《小时代》和《富春山居图》这类大众关注度很高的电影另类解构也表现出其对当前流行的另类理解;而对《爸爸去哪儿》这类最有热度的电影的重构戏谑,更是流露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对于如何将情感“释放”出来,子墨表示自己有着特殊的方式。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重新演绎时,子墨创新地加入了《那些年》的主题曲来衬托二位主角的关系,而正片主题也因此得以升华。在看过他的作品后,除了体验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笑点之外,观众们还能收获一些额外的东西,这可能就是子墨所想实现的——在搞怪背后融入一丝温情。这也许是峰回路转后的一个顿悟,还会是过尽千帆后对人生的一点感慨。



    “喜剧难做,要对大家负责”

    作为导演,子墨的认真和严谨也会被剧组吐槽说“太苛刻”。子墨自己解释说自己这样只是想要“对片子负责,对观众负责,对大家付出的辛苦负责”。他也感慨说:“如今喜剧太难做,在信息传递飞速的网络时代,一个笑点一个梗很快就会过时,想要每一次给观众新鲜感,也就意味着为自己挖下一个大坑。”在《报告老板!》这样一部迷你剧里,子墨对若干电影的解读和演绎都浓缩在每集短短的几分钟里,快节奏镜头的切换下考验的是及时迸发的思维创意;对电影解构的背后是对原片含义的深度解读和解析;高频笑点的前提是他对整个网络时代流行趋势的正确把握。就连每一集片尾短短不到一分钟的花絮,都是子墨本人精心设计拍摄的。这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不仅是对剧组,更是对刘循子墨本人的挑战。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他的作品收获了超高的回报率——全网超过3.5亿的点击量。在第一季《报告老板!》最后一集的花絮中,常以搞笑形象示人的子墨也含泪感慨“拍剧不易,但也快乐”。



    作为一个年轻的新锐导演,子墨完美地向观众展示了他用镜头讲述故事,用内容表露情感的能力。但之所以能成为今天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造梦者,也要归功于子墨把自身的才华和天赋融入平凡的生活。比如在谈及自己所爱好的切尔西球队时,子墨的回答也“不同凡响”:“因为我是学美术的,所以当我看到那个漂亮的‘蓝狮子’队标时,就对这个球队十分有好感。”这一回答不仅仅幽默,更体现出了子墨对于艺术,对于他追梦的执着态度。相信子墨之后的作品会更加精彩,而他本人也一定会在导演这条路上走得更为驾轻就熟。




  • 《万万没想到》花絮

    设备清单:

    C300*2

    三脚架*2

    监视器*2

    佳能电影镜头30-300





    常用参数

    ISO[850]为摄影机的基础感光度。可以呈现出最好的摄影机画质与功能。

    CP8[C-log]摄影机机内gamma模式

    后期软件:final cut

    后期调色软件:达芬奇











    《高科技少女喵》





    《学姐知道》



  • 一九一四年
    广东佛山
    人们习惯了通过飞鸽传书
    订购自己想要的货品
    一时间
    送货会馆鳞次栉比
    送货的小弟
    人人习练“佛山无影腿”
    送货快准狠
    遂在广东一带人称“快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