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
  • ▮ 《鬼子来了》里马大三被砍的镜头是怎么拍的?


    ▮ 从《立春》到《微爱》影像风格的转变


    ▮ 在美国的经历,作为奥斯卡评委的故事


    ▮ 给年轻人,如何入行?


    ▮ 剧组生存须知








    ▮ 《鬼子来了》里马大三被砍的镜头是怎么拍的?




    顾长卫:确实当时是借了一个摄影机,那个叫什么摄影机来着,把它做了一个架子,把摄影机固定在了一个圆形的,有点儿像轮子形状的,差不多的一个金属当中,当时那个摄影机,还真是从好莱坞借来的,这么大一个陀,曾经是装在飞机上,二战末期的东西,那个叫什么名字,我忘了,当时还真的借了那么一个东西,因为那个东西特别结实的一个小陀,装胶片不多,但是它是你可以随便摔的,一般在好莱坞拍片,他们通常拿它拍爆破那些场面的时候,可以同时设置很多机位,因为那个东西,万一炸坏了就炸坏了,而且它本身就是特别坚固的东西,就把它给放在那个里面,装完之后就是以各种姿势,就随便砍了。




    ▮ 从《立春》到《微爱》影像风格的转变




    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自由了,可能性越来越多了,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参与,那个时候可能更像是一个金字塔,就是太多的那些庞杂的。你想连胶片制造都要学,所以使得没有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大部分还得受过一些专业训练。现在我们这个环境真的是完全不同了,你想那个时候剧组出外景,自己还得从家里带粮票,换成全国粮票,还得拿上本地的,比如说我是陕西人,陕西自己发的粮票,再拿上油票,去粮站把它换成全国粮票,才能出外景交给剧组,剧组在云南西双版纳才能使用,外省的粮票不能使,只能是全国的粮票,是那个年代。




    现在我们每个人,当时可能更像是解放初期的时候,说还要扫盲班,很多人不识字,80年代,我觉得电影还是很多人,如果你不混过电影厂,或者你不经过那些大学的学习,一部一部导,非常难有机会接触到这个位置,但是今天我觉得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有这个可能性,就看你有没有兴趣,看你有多少故事想讲,或者是你有多少勇气去打算受这个苦,受这个罪,拍一个片子的过程,辛劳,看你有没有这样的决心,别的方面我都觉得已经不是问题了。




    ▮ 在美国的经历,作为奥斯卡评委的故事




    那就是混一个名,那个没什么太大意思,混一个名,混一些实惠,比如说在每年结尾这两三个月到评奖的那段时间,因为你有那个卡,还有你是那个会员,它的好处就是所有的那些电影公司想推,希望能够宣传这些电影,因为奥斯卡的会员有五六千人,他就想办法让你能够看到这些电影,他会给你寄各种的,比如说他们公司什么时候放这个片子,会给你寄这些片子的碟,还有你拿着那个卡,在电影院,你可以不用付费,签个字就能拿两张票看电影,一方面说,好像是一个福利省点儿钱看电影,其实那个是一个营销的活动,那个不像通常的影展那样,7个人、9个人、11个人在那开会,它也不开会,基本上给你寄来选票,你在这里面先是选那个,比如说你是会员,先分了大概的专业,比如说你是演员,或者你是导演,或者你是摄影师,它就分了这样的类型,然后你先投票的是选出五部,这个专业可以提名的五个电影。




    在各个专业五个电影提名完成以后,就是公布之后,再投票的时候,你每个项目都可以投。但是它因为不开会,所以有的时候很多家人、朋友,谁的意见都会影响到哪个电影会得奖,如果你不是一个相对有观赏性的,或者广泛受到人的关注和好评的电影,可能在奥斯卡这样的活动当中,也是比较难得奖。




    我更多的时候还是运气比较好。其实客观的讲,不是那种特别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比如说在中学的时候,我还是被美术老师叫到美术小组去的,是因为上美术课画写生,反正总而言之,我好像也不是那种懂得早早的有一个梦想,或者为了梦想我应该怎么样,后来运气比较好,被美术老师发现了,因为进了学校美术小组,所以有后来这些,我的经历都是别人叫过去,就干什么了。我觉得虽然可能不一定典型,我就说我个人的情况,一方面我不是那么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人,但是我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才导致我,比如说你到美术小组画画,每天黑乎乎的小屋里,很多人都有好多不停的,更有意思的事情做的时候,等于就剩我,一天一天的就发现,一弄好几年过去了。




    后来又被叫到工人文化宫,他们还有电影院,因为他们老要做展览,还有比如说春节,过节的时候有庆祝的活动,他都需要有一些学生帮忙来布置,或者是发标语、造谣言的那种事儿,于是在那个地方,他们还放电影,自然来这帮忙的这些人,也就在电影开演前,站在门口帮忙收票,然后电影开演了之后,可以站在后边,或者有座位空的时候,可以看电影,但是看完电影要打扫卫生,把锯末从最后一排,一直扫到第一排给挫走了,基本上都是别人叫我去的,这是高中的一段时间。再后来,恢复招生考试之后,一个是考美院,因为原来有一些画画的基础,反正头一年没混上,当时还报了西安美院,反正差点儿。




    第二年,就碰见电影学院招生,它还要考画画,因为摄影也没法考,所以它要考你有没有一些画画的基础,还要考比如说影评,还有写影评什么的,恰恰是我自己电影院混的那些经验,其实使得我至少对电影是挺熟悉的,很多电影,什么《闪闪的红星》、什么《创业》还能看很多遍,这个等于也算运气好碰上了。总而言之,在学校期间,你看我们班的张艺谋,那么出色的同学,但是他要在那,大家都没有出头之日了,但是人家改行了,所以没张艺谋了,你们班还有谁啊!等于又被人叫去了。




    ▮ 剧组生存须知




    我觉得对于剧组来说,不需要学生,剧组是需要人干活的,可是呢,剧组有时候,你无论是在哪个位置干活,大家迅速的会发现,这个人干活踏实,或者这个人干活会干活,这是一个。还有你在剧组,无论任何一个位置,你很快就能觉得,这个人靠得住,因为每次的事情,简单的事情,复杂的事情,原理是一样的,我老觉得你能够做饭很好的人,常常拍片也拍得很好,比如说我吃过吴宇森做的饭,那是粤式大餐,他特别大的一个乐趣,他就是给家人做饭吃,他做那么好的饭,他本来就是香港人,他抽屉里都是各种烹饪的书,当然一来人他就把抽屉关上了。你像陈凯歌也是,陈凯歌那么深的导演,但是他做一手好菜。




    我想说的意思是这样,你比如说张艺谋,张艺谋弄那个面,他的最爱就是西安人,就是面,确实一流,非常简单,但是你看他做的的确是非常地道的。我也坦率的说有一次,以前在洛杉矶住过几年,老上吴宇森家混海鲜大餐,实在到不好意思的时候,有一回我也表演了一回,西安的羊肉泡馍,买了铁锅去烙那个饼,那个饼是生面的饼,不能是全发面的饼,去炖那个羊肉汤,反正一道一道的弄了一回。吃的他们全都犯困了,因为有时候吃多了才会困,而且吃完了再坐一会儿,再喝点儿水,一撑更困了,我其实是想说,拍片子还是要有动手能力。




    还有在这个过程当中,跟谁学我也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你做什么,你看这个人特别善于跟人合作,特别是拍片子的过程,真是得有一个非常好的默契的合作的状态。反正我老是觉得剧组有能耐的人,或者是有特长的人,很快就会被人发现,每个人的特点不同,但是有些人适合做什么,因为每个剧组几个月,或者是半年就会重新打散,重新组合。(结束)



  • ▮ 现在拍电影相比过去,有哪些改变?


    ▮ 在题材选择上,是否会把受众群体考虑进去?


    ▮ 一个好剧本的标准是什么?


    ▮ 如何从技术角度,控制电影的品质




    点击观看:


    第一讲:从摄影到导演


    第二讲:摄影与合作








    ▮ 现在拍电影相比过去,有哪些改变?




    顾长卫:那时候也不是很刻意的,但是有的时候,比如说我坐在导演这个位置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问题,或者你需要平衡和拿捏的问题挺多的。总是觉得自己精力不够用,能力太有限,所以你会捡你觉得最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会忽略一些。还有呢,我不知道,我觉得是不是有的时候,像我原来有当过摄影师的,是不是有些摄影师不愿意跟我合作。比如说,他的发挥会受到一些限制,还有就是万一还不错,人家说是不是跟我有关,这个也还挺不公平的。其实在每一个戏都需要去请摄影师,但是你问我这个问题,我现在想的时候,好像有些摄影师,不是特别愿意跟我合作,这是真的。到底什么原因,我也没有那么细的讨论,但是我想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问题。




    ▮ 在题材选择上,是否会把受众群体考虑进去?




    反正一个好的电影,我觉得拍一个好看的电影,可能有更多的观众,但是这个电影观众也比较复杂。这个确实是咱们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买票的时候,或者是会选择自己更有兴趣的,如果有很多的电影可以选择看,你就在现场,至少在现场都会看海报,看哪个更适合自己看。还有人们会关注离自己生活近的,或者大部分现实的生活,比如说挺骨感的,或者挺不容易的,所以能不能看一些轻松一点的,我觉得这些会涉及到营销方面的话题,这个不是我特别擅长的,反正对我来说,我就不太希望那么了解自己,于是我就想,我能不能够就是说,每个电影各自有所不同。




    我也不是特别典型,但我相信可能每个片子都不是特别典型,每一个导演,或者每一个片子,或者每一个创作人员,他都有各自不同的角度,每一个片子的组成,或者实现的过程都各自不同。你看我算是脾气还挺好的,还是愿意跟人交流分享的人,常常人说的那句话,闻如其人,还是某些方面有道理。如果你是一个特别硬汉,是不是作品当中,会有更多这样的特征,或者你就是一个很有天才的商人,或者是电影的商人,也许你怎么样组成一个电影,让它最有票房的号召力,什么人来,什么人有多少大数据还是算出来的,如果有这样的人,他有天赋,这些他不用算,他凭感觉,他就能知道谁来谁不来,什么时候拍,什么题材,什么结局,可能更容易到位。




    能够有助于让电影生存的更体面一点,或者生存的更滋润一点,更丰收一点。其实电影现在真的是多种多样,有的实验性的,也有很好的。有的特别有票房的,但是依然是很有内容,很鲜活的,比如说很独特,有很多属于这个电影更新鲜的人物,是之前的作品当中,不曾重复,不曾有的。反正我觉得总的来说,一个作品还是有很多新的东西,尽量去减少重复的内容。各种电影都有,有很适合影展的,或者有些虽然影展不中意,但是它确实有很多很多观众,带给观众欢笑,带给观众感动,这些东西还是挺有意思的。避免各方面都没落着的情况发生。




    ▮ 一个好剧本的标准是什么?




    打动我的剧本,就是好的剧本能打动我,或者是好的剧本标准就是能够打动我的剧本。这个也特别难说清楚,我希望它独特,还有我希望它有独特的故事,独特的角度,还有这些人物的形象都是新鲜的,不是别的片子里,写过无数次的那种情节。还有希望它能够讲故事的角度或者方法就已经很有基础。总而言之,还是一个有意思的剧本,好的剧本,打动自己,真的让你值得为它冲动,值得为它去折腾好几年。反正我自己在选择剧本的时候,可能每个人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我当时不会去想这个片子能不能大卖,但是我有时候也会想,这个片子是不是挺好看的。比如说我也会体会,我们普通的平常的现实生活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希望在电影当中得到另外一种解释,或者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得到一种弥补。




    ▮ 如何从技术角度,控制电影的品质




    我觉得反正就是把你想记录的内容,鲜活的捕捉和记录下来最重要,比如说技术的手段,或者是设备这些东西,我觉得还是在内容之后。至于说稳不稳,或者是到底这个曝光有多准确,或者说这个设备能够让你提供多么精确的,或者是丰富的还原,如果拿这些,和内容,比如说故事,或者这个镜头,或者这一段内容生动的记录和表达的话,我觉得内容可能要重要的多,就是常常在拍摄现场,或者是我们在做试片的时候,那些完美技术的表现层次色彩,在实际的电影当中,我觉得还是很多时候不重要,重要的那些常常看起来,都有技术失误,比如说进光了,比如说有点儿灰,或者有点儿晃来晃去的,还有点儿虚,这个常常在电影里面,都是一些精彩的镜头。所以还是把你能感受到的那些,或者跟导演,或者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时候,那些最内容的,或者最能够传递内容的鲜活的形象和氛围,把它记录和拍下来,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 ▮ 作为导演,什么样的摄影师能成为你的理想搭档?


    ▮ 在片场是否会具体参与到摄影部门的工作中?


    ▮ 作为导演或摄影师,对剧本的理解有何异同?


    ▮ 摄影大师都有自己的摄影团队,如何才能加入?








    ▮ 拍电影不易,与人合作至关重要,如何让人感觉轻松愉快?




    顾长卫:简单的来说,还是希望和最好的摄影师合作,这个班子最好每一个部门的人都是最有感觉的,还有就是对这个片子最有感觉,还有就是最容易合作,还有就是这个人特别有时间,或者特别专注,但是他也许风格不是特别的适合这个电影,反正有很多因素。其实最好的合作,当这个电影在筹备的时候,谈起这个电影笼统的谈,或者具体的就每一场戏大家聊天的时候,总是让你能够越说越兴奋,越说越觉得这个事儿越来越靠谱,离电影越来越近。




    在拍摄初期的时候,大家都在一起寻找这个电影是什么样,或者是这个人物是什么样,或者这个故事怎么发展,怎么讲述,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开拍三分之一,或者是接近一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电影自身就开始有生命,它自己会越来越鲜活,很多时候你会被它带走,你不用像最初那样,每个细节都跟大家一块讨论去设想。




    如果在拍摄的现场,常常能对镜头,对这一场戏,在监视器上看到和感受到的那些效果,不停的有惊喜和激动的话,我觉得这样都是特别好的迹象。拍成好的状态,无论我自己做摄影师经历的片子,还是做导演做的片子,差不多其实回想起来,那些拍摄的时候,或者拍摄的那一天,已经都觉得很有意思了,后来都普遍的在这个片子里,都是属于比较更闪光的,更有意思的段落,这个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




    为了在现场能够实现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导演有的时候,你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你可能更需要设法去营造这个氛围,你每次班子不同,合作的人不同,怎么能够让大家都玩的开心。




    ▮ 导演的权力,对摄影部门的干预与放手




    反正这个对我来说,也一直是一个问题,但是我觉得所幸的是,其实大家还是做一件事儿,就是你作为导演的时候,你还是要去想这个电影最后它的影像是什么样的。你在做摄影师,或者你跟一个摄影师、照明师合作的时候,其实大家还是需要合作的时候,或者是初次见面的时候,大家要互相吹捧吹捧,先得要有一个融洽的气氛,先得让大家有很多基本的信任。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每个导演也不一样,在我的理解,你看我基本上人缘比较好,这也是一个办法。相对比较容易跟人合作,所以我不是那么的咋呼和那么的霸道,核心的东西我还是知道的,比如说最终我们可能如果在一个好的氛围当中,我们就有可能让拍摄当中的创作部分,就有可能更多的方案,更多选择的可能性,比如说拍摄期的时候,就有很多选择,比如说这场戏,或者是这个镜头,你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光线来呈现这个。




    你最好在早期的时候,你跟摄影师和灯光师都要多一些交流,这些交流使大家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最好能善于跟人一起分享,或者一起讨论,让大家总是能够有兴趣,一方面劳累,一方面还觉得挺好玩儿,有趣味性和游戏感。




    拍电影,我还是觉得它像一个工程,导演像一个工头,把这个项目组织起来,因为大部分的时候,很少有说某一个公司都给你安排好了,剧本都弄的特合适,班子演员,基本上偶然之偶然,所以大部分的时候,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这样。反正最大程度的去让人觉得好玩儿,我也觉得一头是一个工程,一头是人要去拼,看你多能坚持,就是拼你的毅力,拼你的耐力,拼你的耐心,拼你在所有人都已经烦的不行,比如说像今天这样的,去年我们拍的《微爱之渐入佳境》的时候,天气常常跟今天这样,这个不算佳境,但是在这种时候,都冻的脑仁都疼的时候,还得找一个时候,大家还得觉得有趣,还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寻找那种有兴趣拍电影玩的这种,跟小伙伴们的那种氛围。




    反正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最后,包括一直到最后,拍摄完成之后,剪片子的过程,其实还是这样,有很多选择,现在的设备和拍摄的方法都有可能让你有更多的机位,更多的条数,更多的长度记录现场的内容,剩下很大的一个事儿,就是你要在剪的过程,去整理这些素材和挑选这些素材,哪些更有意思,这个有意思,一部分是讲故事,一部分跟风格有关,一部分跟每个人物建立和塑造有关的。另外你会选择更适合的光线氛围的,摄影的、灯光的角度,就是你还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完之后,加上现在又有很多后期的那些,比如说电脑可以参与,还有很多配光等等,还有很多可能性。那么这个过程,我觉得还是有可能重新加工这些画面,能让他产生更多的有意思的信息,或者有意思的氛围,把那些你觉得弱的东西,或者你觉得不太需要的那些,或者影响这场戏整个分寸的,我觉得还是有控制的可能。




    ▮ 作为导演或摄影师,对剧本的理解有何异同?




    反正当导演,可能应该更早的读剧本,或者是读剧本的次数更多一点,但是摄影师也不能不读剧本,因为拍片子的过程,是大家团队做一件事儿,无论你在哪个位置,有可能最大程度的一起合作,我就是阅读特别慢,平时看剧本的时候得看好长时间,比如一到两天才能看完一个剧本,看的过程比较认真,不是那种一目五行十行的那种,显得看剧本比较认真,反正结果,我自己每次跟不同的导演做摄影师合作的时候,大部分的时候,还是能够得到导演的信任,这个信任也应该不会是没有道理的,确实是应该从一个摄影师的角度去为这个电影设计和想象,然后在各个有可能的方面,从摄影师的角度有一些建议,有一些想法跟导演去交流,因为从总体上说,一个片子还是由导演来把握影片总体的走向和分寸,所以能够最大程度的去一起合作,让合作充满更多的兴趣,和有机会让每一个部分的处理,更有多的可能性。后来当导演的时候,就在想,当导演就像工头,可能也许对我是这样,就像在组织一个项目,有很多的部门,你去把这个事情,怎么能够最初的给它旋转起来,给它推动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尽量在合作者,在你的团队当中,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主意和想法,因为团队有很多不同的部门,所以让每个部门都能够尽量的发挥,因为我自己不是那种,不是那种特别能够一言堂,或者特别能够在一个电影中,或者一场戏拍摄之前,把内容都想的特别清楚,或者自己一个人能够把这个事儿全办完的人,所以这个不够那么好的特点,但是从另外一方面,对我来说也赢得了很多很好的合作者,他们总是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给这个电影增加很多有意思的内容,这样的情境发生的时候,我觉得我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对于我来说,比较实际的了。




    ▮ 摄影大师都有自己的摄影团队,如何才能加入?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也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悄悄的溜达到别的地方了,当摄影师,1999年拍的《鬼来了》,还有一个《纽约的秋天》,跟陈冲一起拍的一个电影,我觉得说的特别对,就是你有一个更默契的,更有力的,因为拍片子是团队的工作。所以他才得了奥斯卡的奖项,《卧虎藏龙》吧?本来我还去过那溜达一圈呢,也不一定,反正这是一种方法。






  • ▮ 第一次当导演的心得,拍摄《孔雀》的过程;


    ▮ 从摄影师转为导演,思维方式上有哪些转变?


    ▮ 电影开拍前,通常会做哪些准备?


    ▮ 如何找到合适的影调风格?


    ▮ 导演在拍摄现场,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需要妥协?等5个话题,慢慢享用:








    ▮ 拍电影,就是一个焦头烂额的过程!


    顾长卫:那时候一方面充满了好奇心,一方面确实不太有底。我虽然刚才在说,很多跟其他导演合作的过程,我都参与了很多,但是唯独有一件事儿,我不是特别积极的参与,导演跟演员要是说到关键的时候,一般都不是声音放开说,都在那嘀咕的时候,我从来都是很礼貌的躲的远一点,所以这个是我自己特别没底的,每次都在那说什么。反正就在这个过程当中,稀里糊涂的《孔雀》后来就开拍了,而且当时还是所有的演员,基本上主要的演员都是新演员。



    当导演自始至终不但要有准备,而且实际上确实得要经历焦头烂额的过程,而且你就算有特别好的班子,你还是会焦头烂额,如果你要对自己的标准稍微再提高一点,或者是对自己稍微要求严一点,毕竟拍一个电影不容易,虽然现在有很多机会了,但是还是不容易。你想怎么也得折腾一年两年的时间,所以我觉得焦头烂额是必然的。我应该还算是拍了几个片子,这次这个电影《微爱之渐入佳境》,从去年12月30号停机,到现在后期还没做完呢,早就说做完,每次都比预想的又往后推了一个月,又往后推了半个月。然后差不多快完了之后,又往后推了将近20天,一直到现在还没完,本来说这个活动,希望能够等片子做完了,稍微从容一点的时候,于是就计划了这个3号,但是现在还没完。可是好像每次都是这样,如果你要是在这个时候,最好的经验就是还得坚持,否则的话,一旦你说那就这样吧,大部分的时候你会有很多后悔和遗憾。




    ▮ 从摄影师转为导演,思维方式上有哪些转变?


    想想当时确实有一点幼稚。其实还是应该更寻找一些方法,还是应该找办法去影响大家,我们在等一等拍,或者我们换一种方法拍,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反正拍片子确实是一个合作。我们好像也有过这样偶然的一两个片子,就是一个人特别有能耐,然后每个位置都是他干。但是片子品质上还是会受一些影响,怎么能样让大家最好的合作,我觉得这个还是挺重要的。



    拍片子还有一个特点,我觉得还是要求我们一起合作的团队,每个人都尽量有动手和操作的能力,就是你有想法还得要实施,要实施就得有跟人的合作。你比如说我是一个美术师,我仅仅在家画一幅画,或者画一个连环画,和现场做美术,你的很多想法是需要通过很多人来实现的。比如说有很多设计,是要通过这个故事的内容,通过跟制景、道具等等,最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大家能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反正后期选择多,这一次我觉得我们就拍了相对比较多的素材,带来的问题就是剪的时间比较长,就把这个东西看一看,也还得花点儿时间,但是你又发现,有更多的重新组织一场戏,或者重新有更多风格的,或者是叙述的方法,或者是分寸的选择。




    ▮ 电影开拍前,通常会做哪些准备?


    更早期的时候,读的遍数更多,规划的会更详细,我记得拍《孩子王》的时候,还有《红高粱》,还有一个电影叫《海滩》,那个导演滕文骥,那个时候画更多的东西,做更多的准备,把很多将要拍摄的场地,主要的灯光的气氛,还画一些小的草图,带颜色的草图,甚至是为比如说整个电影一场一场戏,比如一百多场戏,每一场戏都去设想一种颜色的基调,或者是深浅的这些关系,构思电影,从影像的角度。还有,我觉得这个图本身其实作用不是那么大,可是它的好处是用这样的图形和这个色块、色彩描绘的过程,会让你对这个电影有更多的整体的了解,或者是设计,或者是你能有机会更整体的看待这个电影。




    总之,能让你多一些机会反复掂量它,后来我自己的经验,一定要跟导演,跟剧组的比如说特别是跟影像有关的部门,比如美术相关的部门,比如说看景、服装、化妆、道具、制景,以及比如说早期跟张艺谋、陈凯歌他们合作,包括跟姜文合作,就是前期的好多事儿,都会一起参与来讨论,和一起规划,包括在很多时候比如说确定一个服装,或者确定一个场景的设计风格,哪开窗户,景的尺寸,好多这样的细节,其实它都最终影响到了用摄影机怎么样把它最终记录在胶片上,呈现在荧幕上,我觉得就是越多的参与这些事儿,你就有可能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有更多的氛围营造的可能性,或者是从摄影机的角度去拍摄,或者是记录那些更生动的,或者是更属于这个电影,属于这场戏的内容,造成了我在自己做摄影师的大部分片子的过程当中,好多事儿都是导演会说,你问摄影师,基本上我都会参与。




    反正我这个人也比较温和,参与的话,也不是到那瞎折腾,弄的容易招人烦的,所以别人还愿意让我参与,可以跟人商量的人,反正这个是我的经验。要把一件事儿做好,很多时候的工夫不是在拍摄现场的一瞬间,现场有现场的事情,但是很多是之前的事儿。




    ▮ 如何找到合适的影调风格?


    风格的事儿,我自己这样理解,我觉得你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也不要刻意寻找风格,你是什么风格,你最终也逃脱不了,有时候需要了解自己的风格,但是最好不要太多的了解自己的风格,比如说发现自己有什么优点,那你的优点可能就成了你的缺点了。拍片的过程,当然你每天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到底能拍多长时间,或者这场戏,我能不能拍的更仔细一点等等各种问题,抛开这些问题不说,我觉得你从当一个导演的角度,就是怎么能把这场戏拍爽了,拍的你满意了,或者这个电影,是由一个一个局部组成,如果你每天都能够尽兴的拍,好像什么样的电影都有可能,但并不是说,什么样的电影,都一定那么精彩。最终用电影的方式,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让导演还有剧组的这些创作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和完成之后,依然都是很愉悦的,这个我觉得是受限的,不要太跟自己拧着来,别太委屈了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因为拍电影,真的是挺辛苦的事儿,辛苦呢,一定要最终让自己觉得,基本上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还是实现不了全部的想法,虽然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总的来说你的想法在这个过程当中,有百分之六七十实现就不错了。轻易不要拍,要是拍的话,确实找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确实找到一个你真的想拍的,并且有一定可拍性的,有基础的,因为电影的标准,最终看片子,片子还确实挺有意思的,这个才算数。从最初的时候发展这个项目,像滚雪球似的,在最开始的阶段不是很有意思。你需要发现那些有意思的东西,还有你需要把这个项目一点点让它转起来,当它真的开始有点儿形状,有点儿模样的时候,可能就会更容易一点,比如说找钱容易,找人容易,反正后来就会比较容易了。



    今天在座更多的好像比我年轻一点的同学,就是放开了想和设计,但是如果有些项目怎么转都转不动,我觉得也需要反思,也需要想想这个事儿,它也许十年之后适合做,这是一种。还有,它确实有一些关节的地方有不足,或者有硬伤。有的时候,如果你三五句话,就能说清楚一个概念,几句话别人一听,这个太有意思了,这个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会带给你下面很多方便,比如说很容易把一个概念把它发展成一个剧本,或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容易找到你的合伙人,或者是找到发展的资金,或者找到能够让它快速成熟的各个方面,来让它快速的成长起来。所以有的时候在筹划一个电影的时候,我觉得最初的这些东西,还是挺重要的。




    ▮ 导演在拍摄现场,什么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时候需要妥协?


    我觉得其实现在这个越来越不是问题,大家整个都在做一件事儿,更何况你在一个剧组,比如说你做摄影师,或者是做录音师,或者是做幕后的某个位置,或者是做演员,就是到任何一个位置,反正我是这么混过来的,所以我也觉得这个远比我想象的要简单。而且这两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技术的发展真的太方便了。你看当时学的多了,连胶片的明胶,连养油厂都要学那个东西。当时还是有用的,可是现在真的拍片子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候,有像写文章似的,谁不怕辛苦,谁心里面还常常有一些故事话要说,有一些情绪要表达,我觉得这个都可以拍。我觉得电影,所谓电视剧更长的篇幅,或者是微短的篇幅,这都没关系,真的是到了这样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的时候,其实更有可能出,就是比率上说,更有可能有好的有意思的作品诞生。你看现在这些东西这么方便,人们看片子也更方便,不仅到电影院看,在电脑上,或者家庭影院,或者是在手机上看,都是有可能的。反正我觉得这个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