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
  • 《少年的你》讲述了被一场校园欺凌事件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彼此守护、相伴成长的故事。影片将少年情感复杂性与成人世界相结合,立足于真实,展现了不一样气质的青春世界。


    电影《少年的你》的观影口碑非常好。一部电影里,摄影和剪辑会对演员的表演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摄影是现场的捕捉,代表了观众的眼睛,摄影的呈现方式直接决定了观众所看到的。而剪辑可以在素材选择、节奏处理上,对观众的观影感受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这些幕后人员的创作方式,对于电影都有很深的影响。


    首届中国(白沙)影视工业电影周发起了优秀创作者访谈纪录片系列,将镜头对准优秀的幕后创作者、电影人,通过电影作品去追溯他们成长历程,解读他们创作中的鲜活独特的个人经验,探索他们最真实的艺术视角和最本真的创作初心。我们找到了本片的摄影指导余静萍老师,聊了聊如何拍摄《少年的你》。这是第二次和余老师聊天了,我个人非常喜欢她,人非常好,很乐观,并且很有能量。


    余静萍,久负盛名的女性电影摄影师。平面摄影师出身,从业经历十几年,拍摄范围很广,广告、MV、电影都有很深的造诣。《少年的你》是继曾国祥导演《七月与安生》后合作的第二部电影,也是摄影师余静萍老师与周冬雨合作的第四部电影。其他电影摄影作品包括:《倾城之泪》、《九降风》、《七月与安生》、《喜欢你》等。曾获得:金钟奖、台北电影节最佳摄影,凭借《七月与安生》提名第36 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


    《少年的你》预告


    影视工业网: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少年的你》这个项目的?你和导演对影像预想是怎样的?


    余静萍:我和曾国祥导演之前拍《七月与安生》时合作非常有默契,所以当时大家说好了要一起拍一部新片。《少年的你》这部片子早在2017 年我们就有过讨论,其实对于我来讲,也是随着这部片子一起成长,也为它作出了很多牺牲。


    在这部片子的影像探索上,我和导演非常的少年,很异想天开,我们提出和测试了非常多的想法。比如之前还有思考过采用伪纪录片的拍法、在画幅比上采用4:3等等。但因为担心这个画幅比会让两个青年的世界太过压抑,所以测试之后我们没有采用。包括在用光的方法上,要给出很多城市的颜色,在画面的边缘可以带到霓虹灯的颜色,不让这些年轻人看起来这么惨。



    还有就是我们不希望把电影拍得太“偶像”, 为了让影像看上去可以粗糙一点,在技术上还尝试了把数字转成胶片,然后再把胶片效果扫描成数字的测试。也测试过采用拍摄时曝光不足,通过后期的方式提升曝光,但种种因素限制和考虑这些最后都没有采用。


    采用手持摄影,是我和导演很早就定下的基调。因为手持摄影有一种呼吸感,可以给人一种不确定、不安定的感觉。我们希望拍片的节奏是跟随演员,尽量不要给他们限制。因为我和周冬雨也合作过很多次,知道她是一个不受限制的演员,在现场让她越自由,她的反应或者给你的东西会更多。然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易烊千玺的表演让我和导演都非常惊喜。易烊千玺的形象给人非常干净的感觉,在拍摄之前有担心过力道不足,所以做足了功课,可因为演员的加分,反而让我们很有信心可以更放胆去拍。


    《少年的你》拍摄现场


    影视工业网:其实手持拍摄也有很多不一样,你怎么去找到属于《少年的你》中手持?


    余静萍:我觉得这是每一个摄影师的直觉。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喜好,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往前走,什么时候后退,很像跳舞。摄影师要有自己的节奏感,要懂得演员的节奏感。这有一些是本能,还有一些是你对戏或演员的理解。


    我没有觉得手持就一定要晃来晃去,一定要让画面很不安定,这不是我们要的设定。我们使用手持,只是希望让演员是很自由,让我们的移动或空间不受限制。又因为我要拍很多素人演员,也不希望他们认为了解到了拍戏节奏,所以都是在他们不自觉的情况下去捕捉到他们,正是因为这些条件所才决定使用手持。


    而我个人喜欢手持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情绪化的摄影师。当演员的情绪来了,自己就知道要往前靠近,还是应该后退把空间留给演员。我不喜欢让自己有遗憾,现在摄影机也越来越符合人体工学,可以让自己的活动力变多。可以做到一个人真的可以拿着机器,身体就像脚架一样不会有晃动。手持并不一定是晃,我没有这样去设定手持跟脚架的定义。



    影视工业网:采用特写是什么时候确定的?


    余静萍:其实我们一开始没有设定这些特写,很多都要归功于易烊千玺,他让我们太惊艳了。他真的很稳定、内敛,有很多细微动作稍纵即逝,也很迷人。然后,因为我们电影中的学生都是素人,我和导演都觉得这些群演很可爱,有一天阳光非常好,我们决定帮他们每一个人拍人像,结果还不错,反而它变成是一个很有力量的一些群像。这也是在拍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不是最初设计的。


    影视工业网:在器材和镜头选择上你是怎么考虑的?


    余静萍:在拍摄上这次我们选择了ARRI MINI,其实前期也测试了RED 。因为我们考虑在小空间拍摄,为了不影响演员,不想有太多的灯具。而 RED的反差比较大,所以不太符合我们想要的效果。然后,因为我们决定使用Vantage one lens T1这组镜头,它和MINI的配合也最稳定。


    Vantage one lens T1这组镜头的景深很浅,使用大光孔拍摄时很像少年的迷惘。有种“你不确定自己的前方有什么,可是又很相信自己”的感觉。这组镜头对于跟焦员的压力很大,焦距很难控制。一般剧组使用这组镜头时都不会光圈全开,但是我们这次拍很多场戏都用到了光圈全开。包括陈念被撕破衣服、剪头发霸凌的那场戏。导演觉得这里应该有让观众产生这个世界怎么了的疑惑,所以我们用了一个lensbaby镜头。那场戏就变成了没有跟焦员,有点像主观镜头,在某个程度上很有趣。我在拍的时候感觉像是我在霸凌别人,别人也在霸凌我。镜头会有这样互动的内容,还蛮有趣的。所以我觉得拍这部片大家都真的很少年,就是都豁出去了。


    工作照


    影视工业网:电影中不仅夜戏多,而且外景戏也非常多,所以你们在布光上怎么考虑的?


    余静萍:拍摄的时候布光很辛苦,因为拍摄地有非常多的顶楼,而我们几乎都用散色的光源去展现这个城市。我自己觉得重庆就很特别,新旧交替做的特别好。所以布光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们走在巷子里,只是会渲染到一些暗像的光,所有的光源都不是直接照射出来。


    因为我很多都是要手持拍摄,而光源又比较高,事实上拍摄时我的影子都会落在演员身上,所以我也和演员一直在找配合的方式。有时候会很有趣,因为我要避掉自己的影子,我可能会多绕两步或更逼近演员,就有点像在和演员跳探戈,反而找到了另外一种拍摄的方法。因为数字摄影机的宽容度变得也越来越大了,在拍摄上自由度变得更大了,就真的可以先大胆假设一些东西,然后再小心去求证,对我来讲还蛮有趣的。



    影视工业网:印象中,有几场戏很多光都是有颜色的?

     

    余静萍:有红色、蓝色、黄色。小北的设定是一个喜欢用旧东西的人,所以他家的色调是偏黄色。当小北他和他的狐群狗党们混的时候,就会比较冷,偏绿。当他回到家里,就是一个温暖的人。所以他的家就只有几颗红色的灯泡,家里唯一比较亮的地方就是一个水族箱,可,最洁白的光是在被困住的水族箱里。


    红色代表了危险,当陈念走到城市,我们就会用很多红色的光。陈年觉得自己应该要有正义感,应该要站出来,可是事实上她遇到的都是危险,踩在危险的边缘。包括警官送她回去在车上讲话,我们在车上布的就是一个红色的光,陈念越坚定遇到的危险越多,所以就会暗藏一些比较红一点的光。



    其实在颜色的设计上是以一个比较正常的心理学,花时间比较久打光的是审讯室。审讯室的顶光让演员看起来比较“狠”,缺少了少年的纯洁感,所以导演当时的压力非常大。所以当时我有一些动摇,后面我有和导演沟通加了一个柔光片,让光更渲染一点。这一场戏是我跟曾国祥压力都非常大的一场,那几天一直在拍审讯,然后这些戏的份量也很重,因为光的原因,大家意见上有比较多的讨论。所以我觉得摄影师真的要把理性和感性融合的很好,你要很感性的理解导演的天马行空,或者监制、演员的思考,要容许每个人的天马行空。还要很理性的去处理技术上的东西,怎么去拿捏,如何去实现。所以那一场戏大家还蛮辛苦的,都不稳定。


    余静萍在现场和演员“打闹”


    影视工业网:你怎么和演员合作沟通?和演员的信任感是怎么建立的?

     

    余静萍:我不确定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女性的摄影指导,然后我又觉得一定要自己去拍。

     

    我觉得自己可以掌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这样可以在现场观察到演员很多细微的动作,这些动作是设计不来的,所以就可以捕捉到更多的东西,这也是我一直很坚决一定要自己掌机的一个原因。加上在现场,我会知道演员的困境是什么。我可以知道周冬雨在哪一场没有安全感,我可能需要帮她。而千玺是一个非常非常稳重的小孩,他的表演有时候是稍纵即逝,如果不在现场仔细观察他,是很难抓到他的性格。只有在现场和他们相处,和他们在一起,才有办法理解和拥有那个默契。这时候就不用特别去告诉他什么,他知道你会知道,甚至有时候你不知道,他也会提醒你,跟你交流。在快杀青的时候,易烊千玺跟我要了背在身上的马鞍袋。那个马鞍袋跟着我这样去拍他,有时候我也会让他坐在这个马鞍袋上休息,所以他就觉得特别有意义。


    影视工业网:你拍摄这部电影印象比较深的是哪场戏?



    余静萍:最感动的一场戏是拍陈念走到审讯室和小北通过玻璃的对望的那一场,镜头里可以看到两个人的倒影,他们透过玻璃去看清另一个人的脸。那一场他们两个人很辛苦,因为他们要有很重的情绪,因为要拍到两个人重叠的画面,在拍摄的时候我们还希望他们的位置不能偏太多,所以这场戏的拍摄其实是有干扰到演员。我一直在调整周冬雨的位置,是有干扰她的演戏,还好她和我的默契还是很好的,她除了帮到我之外,还是做到她演员该做到的事。这场戏千玺也特别辛苦,他的笑真的是稍纵即逝,而这场戏要求他笑着哭,其实很难。


    有几场戏拍起来是挺辛苦的,有一场是陈念被拿着老鼠的三个女生追,后来她躲到了垃圾桶里。那个场景我们真的是躲在垃圾堆里,外面有一点点的光源进来,通过那个缝隙去看世界。我们拍的时候天气特别热,周冬雨和我还有B 机位三个人就躲在那个垃圾桶里,这场戏又要很多的情绪,里面真的空气都不够用。



    还有一场戏,我在现场也是边掉眼泪边拿着机器拍。小北假装要强暴陈念,然后警察把他抓到。当时地面特别滑,其实特别难跑。但这场戏我也必须在跟着他们一起冲啊、跑啊,并且要做好视角的转换。所以我觉得拍这个片很难不和演员变的默契很好,因为我们真的都是太近距离的接触。拍摄这场戏我自己都会很害怕会被那些地上的东西绊倒,所以美术老师很辛苦,他们帮我们做了很多保护措施。这场戏有光打进来,因为想要潮湿感,所以又撒了水,那些光束都是水汽。


    影视工业网:拍摄的时候是多机位的情况比较多,还是单机位?

     

    余静萍:我们基本上都维持双机拍摄。这次的B机掌机曾崴榆是我拍平面时的助理,现在自己发展的非常好,我和他的默契也真的很够。有几场戏是我先拍前段,他躲在另外一个弯角的机位,我先让他过去之后,我就躲起来让他拍,拍完之后他再躲我。其实有很多机位都是这样的,我们两台机器交错着拍。比如在小北家,他家的环境特别小,之前我和导演设计就是一机一拍,可是他还是可以找到很好的缝,去帮我补一些特写,去拍到一些其他的东西。可以找到一个可以跟你配合很好的人,真的特别好。


    影视工业网:多机位现在还有另外一种拍法,就是采用多机位一次把特写、全景、中景全拍下来…


    余静萍:《少年的你》没有这样去界定,因为现场几乎都是360°的手持,很自由的去拍,就只能互相躲避。在拍摄上我们有点使用广角去逼近人,想要让这个世界的观点不是像我们用很标准的方式去看世界,所以其实我也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说拍摄那些素人,就尽量不要干扰到他们,会用长焦段的镜头去偷拍他们,不要让他们感觉到我是在拍他。但是拍周冬雨和千玺,我就会用很广的镜头去逼近他们。有一个概念是尽量让素人自由,可像周冬雨或千玺,他们是有过训练,或者他们更敏感,这种近距离的去打乱他们节奏的拍法,有一点点故意的反差。其实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用这种分镜方法,基本上都会先思考这场戏的重点是什么,如果可以有机会,会让演员很顺畅的走一次位,再决定看看怎么样。



    影视工业网:这个片子的色调制定,主要是在前期,还是到了后期的DI阶段?


    余静萍:其实在前期就有了,在 2017 年ARRI出了一套 LUT,有八十七种的套色。《少年的你》我大概挑了五个不同颜色的LUT,在不同的环境,我就会选择我要的LUT套在我要的拍摄的场景里,这个真的有帮助到我们。我跟灯光师很好沟通,他也很容易理解。现场调光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我们可以很确定的定下这个场景的调性。第二是帮助确定下光的方法。如果你平常用709,它的反差或者它对一些光源的反应就会比较大,布光时会有一些反差,你还是要遮掉很多光源,才能有办法把那个反差抓出来。因为ARRI出了这套LUT,很多城市、很多模式可以让你去套用。就有可能,有时候我打一个平光,只要在同一个区块,给它一个重点,就可以只强调那个区块,把其他的平光压到我想要的一个程度,这对我下光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现在布光和过去也不一样了,因为数字化,灯光也在慢慢的产生变化,现在出现了很多LED灯,有很多色光,你就要知道怎么善用它们。现在这些东西变化太大,一定要多做很多的尝试。



    影视工业网:很难得能看到好的电影,从电影和其他信息中也可以看出你们团队的配合特别好,这点让人挺羡慕的。


    余静萍:就很兴奋,很难得和导演曾国祥、监制许月珍默契这么好,大家有一致的决心、信念。拍这样的题材,把演员也弄得那么辛苦,两年前就在准备,一路也经过很多波折,但一路走来,还在我们大家都坚持了下来,我自己觉得特别难得,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工作伙伴们。



    包括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向心力,我觉得都很好。我很专心在创作,团队就无怨无悔的伺候我。我们这一次完全没有移动组,所以摄影组特别辛苦。我大光孔拍这么多手持,条件这么艰苦,要爬很多阶梯,他们就很纵容我。记得拍陈念把魏莱推下楼梯的戏,将近两百公尺的楼梯我们上上下下应该走了三、四十遍,他们又要扛着机器,所以是非常的累,走的好辛苦,所以他们真的特别棒。


    摄影组成员还有:杨德俊 、杨志、汤磊、肖之文、刘学平、赵焕军、陈传佳、谢扬周、朱怀宙、袁殿龙、孟令超、徐永华、黎长志、邱现伟、李凯。


    商务合作:17710343057

  • 文/杜威

    编辑/冒诗阳


    10月25日,周五,今天的电影市场无疑属于《少年的你》。这部上映“命运多舛”、讲述“校园欺凌”的青春片终于上映,伴随而来的是傲人的预售票房以及火热的话题度。


    10月22日,《少年的你》官方“低调”宣布再次定档10月25日。官宣与正式上映仅有3天,可见片方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安上映。定档后,片方也未举办大规模线下活动,线上宣传也更多是影迷之间的奔走相告。



    可随后,影迷对《少年的你》的高涨热情却让人应接不暇,定档后两小时就被锁定为周五预售榜冠军,首日预售票房突破3000万元。


    截至10月25日,#少年的你#话题也荣登今日微博热搜榜。淘票票累计想看人数已经突破158万人次,这个数字还在呈几何式增长。首日排片占比44.1%,放映场次达到15.8万次,截至发稿已经获得了1.44亿元票房,累计吸引了406.3万观影人次。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未来几天票仓大盘的掌舵者。其余各项创纪录数据还在持续产生中。


    ▲  《少年的你》剧照


    《少年的你》与《小小的愿望》《八佰》同属暑期档“伤痕三部曲”,这三部在6月被誉为暑期档三强的影片,目前正在遭遇不同的命运。《小小的愿望》经过多次删减、调整、更名后于9月13日率先上映,但因其本身品质过差,再加上“无差别抄袭”的负面口碑,只收获了2.67亿元票房,就草草收场。


    时隔4月,《少年的你》也卷土重来,但与前者的不温不火形成鲜明对比,《少年的你》火爆程度很不寻常。到底谁在期待《少年的你》?


    易烊千玺撑起《少年的你》的开跑?


    《少年的你》片方已极力低调,10月22日定档之后,官方微博仅有官宣定档的消息。导演曾国祥只转帖并发文“Repost”,主创易烊千玺和周冬雨并未发表任何关于影片的内容。


    但这依旧架不住影迷对《少年的你》的期待。官宣定档后57小时便已预售票房突破1亿元。



    《少年的你》散发出这样的“吸睛”势能,多少会让人有些疑惑。影片并非顶级商业大制作,故事更偏沉重、文艺,主创阵容虽然令人期待,但也绝非国内顶配阵容。


    但为何影片时隔撤档4月之后,还可以创作出如“春节档”热门影片的势能?


    是凭借“四字弟弟”易烊千玺大银幕首秀的“金字招牌”?还是导演曾国祥本身的创作水准?亦或者影片“真实反映了校园欺凌”的“重口味”青春?“被广电总局查了又查的问题电影”,这里面似乎每一个元素都很值得人期待。


    ▲  《少年的你》剧照


    先来看一组数据,通过灯塔专业版受众想看数据,《少年的你》女性观众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达到86.1%,男性受众仅有13.9%。



    受众年龄占比,20-24岁依旧是主力群体,达到41.2%,但是19岁以下观众在《少年的你》中出现了明显涨幅,达到34.2%,两个年龄群体占比就达到了75.4%。



    职业信息方面,学生群体也随即大幅度增长达到了41.2%,与消费能力更强的白领/一般职员的41.9%不相上下。



    这样受众群体分布的原因也显而易见,率先能意识到的就是易烊千玺背后的千纸鹤军团。


    易烊千玺的饭圈帝国有多庞大?他现在的路人缘有多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少年的你》开跑成绩就能有所解答。


    在电影刚上映不到半天,淘票票、猫眼和豆瓣上就涌进了上百条好评,“易烊千玺”、“四字弟弟”、“小北”的关键词不断闪现,其背后离不开易烊千玺官方后援会的努力打call。在微博上,“易烊千玺演技”、“易烊千玺吻戏”的热搜也是高居不下。



    谁还在发酵《少年的你》的口碑?


    抛开易烊千玺不说,题材和制作阵容,也是《少年的你》备受追捧的原因所在。


    先说故事题材,外界也多方揣测也是因为这个,《少年的你》遭遇了夏天的一次“闭门思过”,和现在的无法大规模的宣传。


    《少年的你》改编自玖月晞的青春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讲述高考前夕,被一场校园意外事件而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守护彼此共同成长的故事。


    虽然片方对外介绍上已经弱化了“校园欺凌”,但第一时间走出电影院的观众还是赞赏了导演对于这一题材的驾驭,“压抑”、“痛哭”等观影感受也吸引着多方好奇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未成年犯罪”、“保护未成年”等社会热议话题也飘散在各个自来水的安利文中。


    ▲  《少年的你》剧照


    周冬雨的演技以及曾国祥青春电影的叙事能力,都为《少年的你》激起了不少水花,业内不少声音认为《少年的你》最终票房会达到10亿甚至20亿。


    从目前来看,《少年的你》虽然还未针对“城市下沉”进行有效宣传手段,但通过艺恩票仓数据,《少年的你》城市票仓分布均匀,一二线城市与三四五线城市各自占比都在合理阶段。


    一二线城市合计4250万元票房,占比56.7%,三四五线城市合计,3551万元票房,占比43.3%。这样的票仓分布也是“爆款影片”所常有的数据。


    并且《少年的你》无论是通过易烊千玺、还是题材故事所引出的口碑已经在迅速扩散中,然而,最终票房成绩,依然取决于影片质量和大批观众走进电影院后的口碑势能,让我们拭目以待。

  • 本文转载自:电影声音联盟MPSAC 


    《少年的你》上映短短数日,票房数据,专业口碑都是成绩斐然。今天我们特意邀请本片的声音指导、声音设计、中国电影声音制作者联盟会员黄铮老师来做一次声音创作和制作的分享。

    《少年的你》声音指导 声音设计 黄铮


    问:《少年的你》项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你的?


    黄铮:在《七月与安生》之后,这是第二次和曾国祥导演合作,也是第三次同监制许月珍合作。通过《七月与安生》,我和导演建立了良好的默契程度以及对审美理解的一致性。所以当 2017年秋,曾国祥第一次跟我提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就有很多期待,有很多想法,也相信,这部电影在声音上我可以做得更多、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一些。2018年3月,得到剧本,看过之后,我开始跟导演讨论一些想法,主要是在拍摄时候的录音想法,比如霸凌的戏份怎么录才能展现出那场戏的生猛和残酷感。音效方面,有了之前同样在重庆拍摄的《火锅英雄》的经历后,我对重庆还有很多想要用声音来表达出来的地方,正好凭借这部影片再去尝试一下。


    导演 曾国祥  监制 许月珍


    问:拍摄中现场是什么样的状况,声音团队和其他部门的配合中有哪些值得推广的好经验和哪些突然遇到的状况,又是如何沟通和解决的?有没有好的设备器材人员可以介绍分享的?


    黄铮:种种原因,我们的拍摄被放在了2018年的七月份开始拍摄。七月也是重庆最热的时候,我们大部分拍摄都是在外景,确实非常非常的热。影片有一场戏是在车里郑易和陈念的对话。这场戏由演员自己在马路上驾驶来拍摄,包括车窗都被提前固定好的机位拍到没法走线,所以没法把无线发射机的天线通过任何孔沿到车的外面,无线信号通过汽车的金属阻隔以后就很微弱。这样就导致了这个拍摄车之前的导演监视器车和录音机很难收到足够好的信号。我试了很多种方案,把鲨鱼鳍绑在导演车上,往后直接指向演员接收信号;或者鲨鱼鳍在后面那辆道具车上,但是种种尝试都不大都不成功。最终只有一个解决方案,我抱着录音机钻到了这辆拍摄车的后备箱里。


    重庆那几天的温度基本一直都40℃,行驶中的汽车,加上后备箱没有任何通气的地方,以及录音设备的温度,基本上那个后备箱里边应该是50多摄氏度且完全不透气。所以我每一条拍摄基本上只能坚持20多分钟,之后就不得不打开后备箱,我得缓一缓、喘喘气、擦擦汗,然后,继续拍。当然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大家在电影院里能看到的那场戏,他们的台词很感人,最终我们捕捉了他们的表演。


    和导演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默契度,同样也让我们在之后拍摄审讯室的戏的时候,比如在郑易、老杨审讯小北的时候,我会帮着听台词,看看内容上包括重音和节奏上是否有什么可以注意与完善的地方,并跟演员来沟通这些地方。


    拍摄现场,黄铮录车戏


    黄铮:除了我讲的这两个具体的有关录制台词的例子以外,拍摄时重点去录制的音效我可以举两个例子。重庆每一栋楼都有一面墙甚至几面墙,全都是各种空调室外机,每个室外机一直运行,会不断往一层滴水。这个大面积的空调滴水也是非常有特点的现象和声音。


    在重庆拍摄时我一直都想录一些这个音效以便之后再进一步地对应画面去设计。于是我就利用拍摄间歇到各个地方就去找,看哪有大片的空调,而环境里又没路人没行车的,试了很多很多地方。最终是在我们居住的公寓附近让我找到了一个废弃的派出所,然后那里有那么两三个空调一直开着,因为要等周边环境足够安静,没风没鸟没人没车,我在那蹲守了若干个小时,录到了十几分钟足够好的素材。


    后期制作中,不管是陈念家门口还是上下学的路上,都经常可以听到这个的元素,我觉得它的出现让观众感到了安桥夏天的炎热。另一个是小北的摩托车,那辆摩托车是一个美术改装的摩托车,那辆摩托车发动机以及挂挡摘挡的音色有点破,但很符合小北这个人物对应的摩托车声。所以我安排把这俩这台摩托车的各种行驶、待速、启动、熄火等等的全套音效都录制下来。


    也非常感谢我们的道具的配合,让我们有机会在杀青的第二天到一个安静的场地去录制了摩托车,其实那一天录制到一半就开始下雨了。我们录制的最后两条基本就淋着雨录的,之后整理时我尽量把那两条录音里的水声通过降噪避掉一些。影片里最终呈现的小北的摩托车声,就是以戏中这台摩托车的音效为主而构造的。


    感谢我同期录音的伙伴们张健、治军、李强、小翔在炎热的天气中一起奋战、认真地完成了这么辛苦的工作。

    摄影指导 余静萍 声音指导 黄铮


    问:声音后期的主要团队可以介绍一下嘛?大家都是如何良好的配合完成工作的?


    黄铮:影片的对白编辑和环境效果编辑都完成得非常好,其中对白编辑张璐、张更、王星,工作都很努力,包括在配音的时候我们在不同时间段有不同录音师,张璐、王鲁谦、崔琳,依次为这部影片做了配音的录音工作。虽然是不同的录音师在不同的时间段来进行录音,但是始终贯彻了我提出来的技术要求,保证了我们配音质感的统一性。


    然后Foley团队也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子威所带领着大家,为了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去适应我提出的与他们以往不同的话筒和录音习惯,并对创作方向和创作技巧上也不断的配合与摸索。


    不论录制过程中还是之后当我对Foley的编辑进行修改的时候,都能看得出来,他们为了每一个Foley音色而花的努力、用的心思与做的尝试。对于Foley编辑环节,我本人很看重Foley编辑,自己十年前在好莱坞也从事过一小段时间Foley编辑,对于我来说对白和Foley是一部影片最直接让观众去相信影片时空的声音元素构成。


    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中,我总是希望Foley制作完成后,观众听不出来这是不同时间单独录制的声音,而就相信是演员在做了这个动作时应该发出的那个声音,相信电影里的世界。虽然我们这个影片Foley编辑的时间周期比原先计划的要长,但是最终也呈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包括Foley预混是由和我合作差不多9、10年的老兄弟Steve Burgess。他在Foley上的预混也把Foley音色更进一步贴近现实生活。

    中影的拟音团队


    黄铮:关于环境音效的编辑, 首先我在重庆录了不少街道环境,着重体现这个城市高度立体性质感的录音,比如在第一层立交桥下录制,然后在第二层和第三层立交桥之间录制等等,还有之前提到的空调滴水的这些声音。在后期开始之前呢,我都把这些录音整理、编辑并且降噪,然后提供给三位编辑。冀红蕊、梁爽两人主要负责编环境,一般音效则由王广厚来完成。每一次我跟他们确认工作、给意见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而编出来的声音细节,以及对我提出的想法所做的反复尝试。


    虽然我们《少年的你》影片里设定不是重庆,但是我们的画面上仍然利用了重庆这座城市的高度纵深立体感。基于这点,在声音上我们可以更自由地来设定,利用重庆的元素并夹带一些非重庆的元素一起构建出影片中“安桥”这个城市的声音特征。


    这部影片虽然在制作的时候并不是采用native Atmos方式,而是先做5.1,但是我也力求在5.1里面,仍然能够反映出来这个城市在高度上的立体性。通过5.1前后相位调整、音量比列和不同EQ的设定来力争建立起5.1环境下,观众也能听到环境里高度上的区别。同时利用之前提到的,在重庆录制的不同高度立体感录音,利用这些录音里完全不一样的声场,争取让大家更融入进这个立体感的世界里。


    问:声音后期的工作开始前和导演及各部门的沟通是什么样的?在声音后期的制作过程中,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黄铮:九月拍摄结束以后,就进入了“漫长的”后期。大概在2018年11月,我第一次看到影片粗剪。看后我跟导演聊了很多对剪辑的一些感受和想法。我们的声音后期在中影基地进行,大概从12月开始我们陆陆续续地做一部分声音编辑工作,对白编辑与特殊效果编辑。这里特殊效果、主观音效是观众很容易感受到的,对观影感受影响大,而且也需要在审美、想象力和控制力的收放上把握好才能恰到好处,所以迎难而上先开始。大概在一月份的时候,我们得到消息入围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但是技术原因,我们没有进一步参加。


    1月份开始,我们开始了环境编辑以及Foley的录音。春节前,我进行了一次大概7天的混录,春节过后我们就暂停了。春节前,同期对白和特殊音效基本已经全部做好。中间停了大概3个多月,这期间让我对之前已做的声音有一个思考,会想到哪些也许过分进入特定假设或局部里而忽略了全局,并且对于没做的部分有很多灵感迸发出来。


    黄铮:所以五月份再开始制作,我有点迫不及待要把这些内容和修改想法和编辑们一起实现出来。举个例子,第七本,魏莱被陈念失手推下楼梯的这场戏,我们是在长江边上拍摄的,我想到一个重庆城市特色,横跨长江的地铁,这场戏之前的音效我一直觉得单薄了一些,少了与音乐的互动共鸣感,那时我打算利用类似地铁的声音,再变形,与音乐一起不断的去推动并反映出陈念走在楼梯上听到魏莱所说内容的实时情绪变化,把陈念越来越生气的情绪体现出来,再加上中低频的音效。这场的音乐很早就定好了,让我有时间去打磨这些与音乐对应的音效,把他们的调性、走势与音乐统一。那场戏的音乐和音效的音量基本上50%、50%的一个初始比例。


    我在混的时候再将两部分音量各自上下不断调整,这样听觉上有一个整体性的运动感,直到最后陈念听得越来越生气,音乐和音效分别以各自不同元素同时给予了一种压迫感。这种音乐音效有机的相互建立也在听觉感受上可以更统一地传递给观众所表达的主观情绪。


    黄铮:关于特殊主观音效的制作,这种东西在制作时是最难用语言描述的。在制作这一部分的工作时,冀红蕊首先完成了她的编辑,贡献了很多有意思的音色,我基于冀红蕊做的工作,再把我脑子里想的东西进一步呈现出来。在一月份的时候我大概花了十天左右,进一步编了一遍,然后又和导演一起花了四五天时间,对他们反复听、反复确认感觉,再修改。2019年春节前,这些特殊音效就基本上完成了一个大概的状态。后续的几个月里,仍然有修改,但是都是更细节的打磨了。


    睿士杂志为拍摄现场主创合影


    黄铮:在我们杀青前,睿士杂志来采访我们几个主创,当时我想这部影片的声音设计应该具备一个完善的审美、保持一种克制的压迫感,然后在个别镜头下毫无保留地完全释放出来。过了一年多,回看,这个特征被保持、贯彻了下来。

    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


    在音效设计与制作时,我第一次大量使用真力的音箱来监听。以前只是音乐的工作用真力来监听。这次的编辑环节与部分预混环节加起来,前前后后加起来我可能有60多天用真力来做监听。我的工作开始之前,我先和杜比工程师王萌一起将监听EQ做了调整以符合影院监听标准。我用的那款真力音箱和我之前常用的JBL的近场监听音箱相比,它的中低频还放出来的精准程度、定义的清晰感特别好,让我非常喜欢。这激发了我,要利用这种特性,在能发挥这样声音情绪的地方把它发挥出来。


    有一场戏,陈念被魏莱、罗婷她们给推下楼梯,推下后镜头会从陈念反打回魏莱、罗婷、徐淼以及一起看热闹的同学们。这里我想制作出一个只在某些频率有极强大能量刺激听感的低频,通过EQ严格的控制它的频率能量,保证到后面一场戏校医台词先画面而入的时候又不会被这个低频的音效所遮盖。


    最终做出了一种低频音色再辅以另外两个中低频元素组合,达到了我想象中的效果。这个声音后来在终混棚听的时候,影院的大尺寸JBL音箱对于低频的定义感其实都不如那个近场监听真力来的过瘾。


    黄铮:另外一个例子,是陈念被霸凌的戏。那场戏,有非常多的Foley、非常多的音效,音效又跟音乐混合在一起。基于不同镜头,我对对白的频响、相位变化,所有音效的频响,都做了比较大的自动化变化。随着观众视角变成陈念主观视角,从普通镜头变成lens baby镜头,声场在全面变化,我想在那场戏里把听觉感受彻底地释放出来。


    在我读剧本时就想,一个班里的某一个同学,被霸凌的时候,霸凌他们的人只是几个同学所组成的一个小团体,但是基本上全班同学甚至周围几个班的同学都知道这个人在被霸凌。但是大家并不会说任何话或阻止,属于目击又沉默的状态。而这种目击状态实际上支持了正在发生的霸凌,如果有任何一个人出来说话,或者几个人出来阻拦的话,这个现象一定会被制止的。


    所以拍摄前我就想把那场戏的声音做的冷酷而释放,想让观众被扑面而来的氛围所裹进去,感受到自己就是这场霸凌事件的目击者,然后当我饰演的那个角色扔下酒瓶子制止了这场霸凌的戏后,也许观众们能够稍微想一下,我们这些目击者,自己能够站出来去阻止么,能够让影片里的故事不发生么?


    黄铮:再来说说配乐,影片的作曲贝尔,这是我第一次和他合作。我大概2018年十月份开始听到他写的demo,这也提供给我了机会去调整我的音效,也有机会跟导演去沟通,看哪些音乐是否可以做调整。这个过程,从十月到一月完成第一轮阶段性工作,再到六月完成第二个阶段性工作,最后到九、十月份我们做的最后一个阶段性工作。


    贝尔提供了很好的音乐,也提供了非常标准的分轨,可以让我对每一版本的音乐进行编辑,进一步地去完善音乐和画面的配合。当然这完全建立在导演和我对于音乐审美的一致性以及信任度上,包括作曲也对我很信任,所以我才能放开手脚地去做。这样也就构成了最终音乐呈现给大家的结果。另外,想分享一个关于一段音乐混录的经历。一般来讲,我混录的时候音乐不会只推一遍音量,然后就再也不修改。



    黄铮:片中小北、陈念在废弃场馆里假强奸,然后小北被警察抓住的戏,去年12月我第一次收到这个cue的demo,当我混这场戏时,这段音乐与特殊音效和画面一起给了我一个独特的共鸣点,整场戏我当时上只推过一遍, 之后再也没有修改过,每次听都没有发现可改的地方。大概5月底,这场戏的所有音效制作完成,我得到这段音乐的最终分轨,我把它混成5.1后又重新推了一遍对白、音乐、音效的音量,很庆幸还能再次得到我第一次混这场戏的共鸣感受。这一遍过后,也是再没有修改过。


    之后在10月份的一次混录修改里只是调整过这场戏的一些Foley混响而已,每次听这场戏的混录也都很满意和感动。像这种混的时候,有强烈共鸣点来引领我,好像在我整个声音制作生涯里只出现过一次,这是第二次,很高兴又遇到这样的感觉。

    睿士杂志为部分拍摄人员拍照


    黄铮:最后感谢中影对这个项目的支持,给我提供的条件。感谢制片,也感谢技术部的伙伴们陪我熬夜,我觉得这个项目里熬的夜加起来应该得有40多个夜晚。然后当然也要感谢导演和监制对声音部门工作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才能让我们整个声音部门得到机会去做出现在的这个效果。对于我来说,现在的效果其实仍有遗憾,但是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我想有更多的时间和预算不断精益求精,但总也有截止日期和现实摆在那里,我对这部影片最终声音所呈现的结果还是很开心。很高兴这次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创作这部影片声音时的一些经历和想法。也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

    中影后期数字制作基地 后期相关工作人员合影

    感谢录音师 黄铮老师的分享

    感谢录音师 赵颖老师的整理排版

  • David Rivero(李大卫)曾主导近50部电影的调色工作,代表作品包括《少年的你》、《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七月与安生》,《爵迹 上/下》、《战狼》、《喜欢你》和《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与此同时,为大量商业广告和短片提供调色服务,如由陈可辛执导并使用iPhone X拍摄的Apple短片《三分钟》,另外还有VogueFilm、百事、迪奥、大众、卡地亚、小米等品牌。



    对于一部像《少年的你》这样细致和精心制作的电影来说,在正式开始拍摄之前,通常会有很多决定和测试,调色也自然是测试中的一部分。


    在拍摄《少年的你》之前,我与导演曾国祥、监制许月珍以及摄影师余静萍一起进行了讨论,这样我们就能事先知道可以知道在美学上或是对故事情节的支持上,调色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我们的第一次调色测试是在开拍前,当时剧组正在进行相机和镜头的测试。这时候,我们已经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色调,并确保了现场摄影和后期的调色 能够协同。


    那时,我们产生了制作一个胶片拷贝、再将其扫描的想法,以获得更真实的“胶片感”。尽管最终这个想法并没有得以实现,我们确实与一个欧洲的胶片实验室进行了一些测试,而这些测试也影响了我们之后的调色方向。


    至于素材管理,我们的大多数素材都在Alexa和Alexa Mini上。调色平台选择了DaVinciResolve(除此之外还有Mistika可选),因为它与胶片实验室更好兼容,并且提供了更好的跟踪能力,但这也意味着实时回放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为此,我们选择渲染为DPX 2.8k,最大保持原始分辨率,同时用这些文件进行与胶片实验室的测试。分辨率是关键因素,因为胶片可以以4k/5k分辨率扫描(虽然不会得到新的图像细节,但可以得到能多“胶片”细节)。


    根据我们和胶片实验室的交流,我把调色工作大致分为三“层”,力求以最简洁的方式处理调色工作:

    • 底层(第一层,Resolve中的片段前群组)是从Arri LogC到FilmLog的LUT转换;
    • 中层(Resolve中的片段群组)是我的调色处理;
    • 顶层(Resolve中的片段后群组)是Kodak 2383。


    在我们做完第一遍调色后,实验室会处理胶片,给我们扫描文件,我们在该文件上再做一次调色。虽然我们最终没有使用胶片拷贝,但我们仍然沿用了这一工作方法。


    这些测试也给我们的创意提供了基础和反馈。数字中间片(DI)的最大自由和优势在于,它能够改变调色工作中的几乎任何方面——而我们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保留片段前群组,而对片段后群组逐场景、逐序列进行修改。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将Kodak 2383 LUT的透明度降低,并添加一些修改;而其他情况下,我们从零开始重建调色(例如大部分夜景)。


    传统上,或者从严格的技术角度讲,LUT不应当被随意改动(尤其是技术LUT)。因为LUT是为某个特定目的或转换量身制作的,后期对其的改动的确会减弱它们的作用和效果。虽然如此,LUT(包括技术LUT)不过是一个不可更改的预设,而我们对于图像有非常清晰的想法,也明确地知道哪里无法用LUT实现这些想法。我们对于阴影设置了特别的通道(在有些序列非常深重),我也总是设定一个镜面高光通道。虽然Kodak 2383仍然在一些序列里被部分保留,影片的大部分与原始的LUT效果有很大不同。我们通过多次迭代的工作(每个序列有2至5个版本)创作出有生命力,自然和富有美感(不一定是最美丽,但应恰如其分)的效果。



    与导演曾国祥和监制许月珍合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创意性的挑战。创意也意味着改变,在敲定最终效果之前要修改出几个版本是家常便饭。这是创作工作的一部分。


    长期的合作给我们带来了特别的默契。我们在创作中建立了信任,可以直接有效地交流观点,而无需猜测彼此的想法。《少年的你》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很清楚:影调主要参考《爱情是狗娘》这些2000年前后拍摄的反映拉丁美洲拉美现实题材的电影。自然的色调,相对剧情片来说已经有了丰富的色彩。而人物和故事情节也会让观众觉得很压抑,在具体调色时,不需要用色彩再加以强调(但也无需减轻这种感觉),而是采用自然的色调给人带来真实的感受。


    而《七月与安生》的手法就相当不同:有时对比度柔和(低),有时偏色,有时两者兼而有之,影片情绪和风格有很大起伏,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合。


    Vogue短片《独角戏》截图


    为《七月与安生》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情感是我在潜意识中处理类似故事或者人物的方法。例如,在《七月与安生》完成一年后,我再次和曾国祥合作,制作Vogue短片《独角戏》。在思考《少年的你》的调色方法时,我意识到这部短片的色彩与《七月与安生》很相似;还有几部女性主题的短片和广告片,当我有足够创作自由时,也有相似风格。而这些作品是用不同的调色工具完成的(一些使用Mistika,一些使用Resolve),而且并没有采用LUT。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对《少年的你》的调色就更加有信心了。了解到自己工作的惯性,我可以着意避免自己被这种惯性左右。最终,画面色彩丰富,对比度鲜明,皮肤暖色调,带有些许经典的Kodak2383痕迹(例如蓝-青偏移)。此外,我也不再默认地美化图像:在《七月与安生》中,我可能会用暗角对图像稍加美化(多数图像都可以这样美化),但在这部影片中我不会这样做。我更多的保留了图像的“原始”,在面部过亮或过暗的时候,也保留这样的自然感。我只在远景上对环境做一些处理,营造敬畏感。然而在中景和近景上,我没有采用这种环境处理,而是让人物处于更自然的环境中(有时昏暗肮脏,有时色彩明亮),承托故事情节与情感。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花了比在《七月与安生》时更多的时间处理人物的面部和眼睛,保证人物的眼睛和面部在必要时足够清晰和锐利,或者对比度更大,或者更有质感。


    《七月与安生》截图


    《少年的你》截图


    《七月与安生》里我最喜欢的一幕在是两个人在浴室里争吵,而在《少年的你》是“废弃的剧院”。这两场戏都是情感强烈的场景,而我也在这两个场景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一些方面,两者的处理手法相同(例如面部),就像音乐中的旋律;在另一些方面,两者截然不同,例如整体色调(就像图像的和声):“浴室的争吵”用渐渐增强的对比度、最后一个镜头中七月跪地哭泣时的色彩偏移,带来愈来愈重的压抑感、戏剧性;而剧场镜头没有这样的变化,色彩始终和谐不变,但我花了很多时间推敲这些色彩,温暖,但人物服装和高光带着冷色反差。不过,最大的工作量是在人物的面部,将人物的眼睛处理得清晰锐利,在需要表达强烈情感时尤其如此。


    调色工作之美,正如其他许多创造性工作,在于没有客观的对与错,而是取决于个人品味。虽然如此,我与曾国祥导演以及他的出色团队一起创造的风格和技术,与影片本身的调色一样重要:意识到由我们第一部作品确立的戏剧“风格”、刻意将之规避,拒绝惯性的工作,实验新的创意,最终为这部影片的色彩创造了独特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