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故事| BTS 《红海行动》摄影指导冯远文专访
《红海行动》技术参数
拍摄介质:数字拍摄
电影摄影机:RED WEAPON DRAGON 6K
镜头:Cooke S4/i
银幕宽高比:2.35:1
影像记录格式:RED CODE 5K RAW
DI调色:OneCoolFilm
《红海行动》是中国首部现代化海军题材影片,根据在2015年3月29日发生的"也门撤侨"真实事件改编。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奉命执行撤侨任务,兵分两路进行救援;同时,恐怖分子首领正在密谋不法行动,突击队必须阻止拦截的故事。剧组远赴摩洛哥,开启长达4个半月的拍摄,总投资高达5亿元。该片自开拍便取得我国海军的大力支持,摩洛哥部分戏份杀青后,剧组连轴转至广东,在军舰上实地取景拍摄剩下的场景。
《红海行动》海报
在《湄公河行动》之后,导演林超贤和搭档摄影师冯远文展开了第二次合作。一如既往,《红海行动》在拍摄上还是追求真实,电影到北非摩洛哥取景,拍摄中的战火、炮弹全部采用了真实的炸药爆破。此次《红海行动》采用RED WEAPON DRAGON 6K拍摄,在电影上映之前,我们联系到了摄影指导冯远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拍摄解读。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RED:在《红海行动》里,您想塑造什么样的摄影风格呢?
冯远文:大家不想再停在过去那种风格的主旋律电影里,因为它们的节奏比较慢,我们想从商业片、类型片的角度去做主旋律。《红海行动》的故事是由真实案例改编,而林超贤导演又比较喜欢真实感,所以在处理灯光和机器的运动上,我也会追求真实感。在布光上不会太刻意,会尽可能的去使用自然光,否则很容易丧失掉这种真实感。然后林导的戏节奏一般比较快,电影里的文戏很少,动作戏比较多,而动作戏对于节奏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我在影像上想要保住节奏和动感。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RED:您是怎么选择拍摄器材的,在拍摄之前做了哪些测试呢?
冯远文:这次《红海行动》在器材上选择了RED WEAPON DRAGON 6K搭配Cooke S4/i镜头组。在《红海行动》里面移动拍摄会比较多,加上我需要非常特殊角度的拍摄,而RED的机型非常小巧,我可以很轻松的把它架在坦克或者吉普车上,去拍摄一些特殊的画面。因为我们经常在沙漠拍摄,RED真的帮了我很大!它很小巧,很方便我去安排机位,来实现我的想法。RED小巧的及机身里蕴含着强大的能量。
《红海行动》在现场拍摄的都是RED CODE 5K RAW,因为拍摄5K时可以让我们拍摄说广角镜头时不会出现穿帮的情况出现。《红海行动》虽然都是实拍,但也需要后期的一些配合。 而5K对于后期已经非常足够,所以RED这个大分辨率真的很厉害。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在镜头上选择的是Cooke系列的S4镜头,这个系列的镜头没有MP镜头那么“锐”,比较中性一点。但其实我们用变焦镜头比较多,首先我比较喜欢用长焦距拍,只有这样我的机器才会比较好藏,然后变化灵活度比较大一点。因为很多演员毕竟不是武打出身,所以在拍摄打戏的时候需要镜头运动去帮助完成他们表演。现场如果使用一个广角镜头拍摄,肯定和长焦距拍摄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而变焦镜头可以拍出这样的镜头:稍微柔化背景,提供出的视角,让人物感觉更加深刻。当演员朝摄影机跑来,会让人会觉得摄像头和他之间有着景深,仿佛亲身进入镜头之中。会感觉演员有很长的路要跑,这样会创造紧迫感和绝望。用长焦距拍摄,会让演员的打戏看起来更有力度,给人一种很猛的感觉,再配合移动镜头辅助演员的表演,用镜头的动感去帮他。这种镜头的使用方法其实《谍影重重》系列里面也可以见到。
RED:您第一次使用RED 的机器是哪一款?您对RED 这几款机器发展有什么看法?
冯远文:当年从胶片转到数字的时候,我就使用过RED ONE,这几年来,我看到EPIC、WEAPON的相继出现,我自己也会进行一些测试,它们都让我很惊讶,我看到RED在分辨率、动态范围、机器性能等方面在不停的改良。最近这几年我用RED拍摄的戏非常多,像《建国大业》《消失的凶手》等…我没有发现RED有技术问题。现在如果后期需要特效的戏,我都会选择RED,因为它分辨率比较高,可以给后期很大的空间。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RED:您在拍摄中一般都使用几个机位?确定器材和风格之后,您怎么去建立工作方式?
冯远文:这部戏控制节奏非常重要,而只有移动镜头才能够推动节奏。所以在现场机位的布置上,每拍一场戏我至少会用5个机位去拍,以达到尽可能抓拍场面的作用,而且每一个机位拍出来的素材都不能有重复的,如果重复就有没有意义了。其实我最高记录是在拍《建军大业》三河坝战役时,这个镜头我用了11台 RED 摄影机去拍,这11台机器怎么藏起来,让拍摄不穿帮很重要。这场戏爆炸非常多,搭景包括布置炸药花了五天的时间进行准备,安排了200多个炸点,如果拍摄失败,这对于剧组的财力和时间都是非常大的浪费。所以在拍摄上非常重要,能抓到什么就是什么。
在别人看来,会觉得我们拍戏很挺危险,为了抓拍镜头,很多坦克就从我身边擦过去,但是只有这样的镜头对观众来说才会有冲击力,虽然危险,可是观众看起来会很爽!也只有RED的小机身可以支持我这么去冒险。其实我非常喜欢这种拍片方式,比较有爽感,我喜欢动,喜欢跑来跑去,不喜欢那种经常坐在监视器机旁边看着,甚至有些时候我看掌机如果抓拍的不好,我也自己亲自去拍。在《红海行动》上航拍镜头也非常多,一个镜头里面可能同时有3台飞机在飞,并且很多地方都是用直升飞机或者8浆的直升机,只有这样才会出现速度感,会观众看着下面的坦克跑的非常有力量。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RED:机位这么多,您如何和导演进行配合?又如何和掌机配合?
冯远文:我和林导很像是足球战队,他跑去某一个位置,我会自觉地出现在一个位置去接应他。不会说特别多,但是会经常给他一些惊喜。在拍摄《红海行动》时,我们在拍摄每一场戏之前都会开一场沟通会议,会在这个会议上确定所有的拍摄方案,聊的也会非常详细,导演会非常明确的说出想要什么感觉,一些特别复杂的地方也会制作故事版,去确定这场戏的调度。但是到了现场,林导反而会完全放权,让我自由的去发挥,自己去控制所有的镜头和调度。导演其实给我的空间很大,从来没有说一定完全按照他的意见去做,因为导演也比较知道我做事风格。我在现场看导演和演员走一次戏,就已经非常明确要怎么拍了。如果在某一个点上,需要我突出给观众或者强化它的时候,我就会选择手持去拍摄。所以导演对我不会有一些很特定的要求,因为我非常清楚知道这场戏这一刻在讲什么,需要给到观众什么,这是我多年拍摄类型片的经验,我相信这也是他选择和我合作的原因。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其实我每拍完一场戏,在脑袋里都已经有了画面。我就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一些缓冲,什么时候需要加快一些节奏。甚至到了某一个点,这个点可能就是要表达一个人的情绪或者是他的心情,这时候我需要用一个肩扛拍摄,所以,现场放的每一个机位都是我去定的。如果在现场一场戏需要五个机位,我会提前一一摆好所有的机位,然后给到每一个掌机非常清楚的这场戏想要拍摄什么,之后所有的工作人员会按照这个设定和演练去严格的执行。在某些时候,导演在现场想要有改动的话,我会先看他的调度再去分配机器,从而给他新的方案,以导演的调度为主,然后再怎么去做。
RED:这次在调色上您有什么样的想法?
冯远文:因为《湄公河行动》的故事发生在比较偏向西南的地方,所以绿色植物比较多,这在也天然决定电影的色调。《红海行动》故事沙漠地带比较多,所以电影在颜色上会有一个很大的反差。
然后,其实摩洛哥这个城市的色彩非常丰富,比如在当地房屋会有黄色、粉色,这对对于剧组追求的真实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但这个城市本身就是这样子,我们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然后我觉得这种戏也不需要太过多的去调色和渲染,只要出来的画面自然舒服就OK了,我觉得真实比较重要”。这次调色师在OneCoolFilm进行的,在后期调色阶段,因为这个城市的色彩太丰富了,我还是对很多画面降低了饱和度,然后增加了一些颗粒感,这样会让画面看上去有一点粗糙的感觉,会把当地粉色很可爱的那种感觉就减弱。越强的颗粒感,越锐利,越接近于彩色电影里的冷色调,还有在色彩被大量颗粒感所占据的画面中,人物的肢体动作及轮廓就显得格外突出,非常适合突出动作语言。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RED:我们知道《红海行动》很多戏份在非洲摩洛哥拍摄,而且有很多在沙漠里的戏份,条件非常艰苦,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冯远文:说实话,确实有不少的困难,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和当地工作人沟通是我们最痛苦的。摩洛哥这个城市的母语是阿拉伯语, 因为这里曾经被法国殖民过,所以当地的人能够听懂一些听懂法语,但是英语不是特别好。而我们的剧组有点像一个小的联合国,有来自韩国、香港、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德国、摩洛哥、英国….差不多将近8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作人员。虽然剧组会配有翻译,但是因为人群实在混杂,大家参与度又非常深,所以很多地方不是翻译能够完成的工作。如果你去了拍摄现场,就能够看到整个剧组在沟通上使用英语和身体语言比较多,甚至有的时候直接掏出地图画出动作。好在因为都是专业人士,有些动作和需求一点就通,所以不是相互理解起来也不是特别难以理解。
《红海行动》工作照
然后《红海行动》里有一场重头戏是在沙漠里拍的,这场戏我们拍摄了一周多,其实不难想象,这里的环境会有多糟糕,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了极限。比如天气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开拍之前,这里的天气阳光明媚,拍过两个小时,就会突然远远看到一坨黑云压了过来,或者莫名其妙的刮起了很大的龙卷风,这些因素都是人为所不能统计和控制的,电影里很多出现的这些镜头并不完全是特效,很多就是剧组所遇到的问题,所以这场戏拍起来极度辛苦。然后,我们需要拍一些追逐的镜头,然后坦克每次跑的时候卷起来的沙尘都很大。从开工还没到中午,就已经到处都是土,怎么保护这些机器,又怎么拍出我们想要的镜头角度,这是我们每天要克服的问题。并且在沙漠里,早午的温差特别大,在早上可能不到10°,工作人员可能需要配有羽绒服,可是等到阳光出来,已经热到无处可躲藏。只能现场搭些账篷,或者靠一些黑旗板来挡一挡阳光。这都是巨大的考验,好在机器给力,让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RED真的帮了我很多!
拍摄介质:数字拍摄
电影摄影机:RED WEAPON DRAGON 6K
镜头:Cooke S4/i
银幕宽高比:2.35:1
影像记录格式:RED CODE 5K RAW
DI调色:OneCoolFilm
《红海行动》是中国首部现代化海军题材影片,根据在2015年3月29日发生的"也门撤侨"真实事件改编。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奉命执行撤侨任务,兵分两路进行救援;同时,恐怖分子首领正在密谋不法行动,突击队必须阻止拦截的故事。剧组远赴摩洛哥,开启长达4个半月的拍摄,总投资高达5亿元。该片自开拍便取得我国海军的大力支持,摩洛哥部分戏份杀青后,剧组连轴转至广东,在军舰上实地取景拍摄剩下的场景。
《红海行动》海报
在《湄公河行动》之后,导演林超贤和搭档摄影师冯远文展开了第二次合作。一如既往,《红海行动》在拍摄上还是追求真实,电影到北非摩洛哥取景,拍摄中的战火、炮弹全部采用了真实的炸药爆破。此次《红海行动》采用RED WEAPON DRAGON 6K拍摄,在电影上映之前,我们联系到了摄影指导冯远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拍摄解读。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RED:在《红海行动》里,您想塑造什么样的摄影风格呢?
冯远文:大家不想再停在过去那种风格的主旋律电影里,因为它们的节奏比较慢,我们想从商业片、类型片的角度去做主旋律。《红海行动》的故事是由真实案例改编,而林超贤导演又比较喜欢真实感,所以在处理灯光和机器的运动上,我也会追求真实感。在布光上不会太刻意,会尽可能的去使用自然光,否则很容易丧失掉这种真实感。然后林导的戏节奏一般比较快,电影里的文戏很少,动作戏比较多,而动作戏对于节奏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我在影像上想要保住节奏和动感。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RED:您是怎么选择拍摄器材的,在拍摄之前做了哪些测试呢?
冯远文:这次《红海行动》在器材上选择了RED WEAPON DRAGON 6K搭配Cooke S4/i镜头组。在《红海行动》里面移动拍摄会比较多,加上我需要非常特殊角度的拍摄,而RED的机型非常小巧,我可以很轻松的把它架在坦克或者吉普车上,去拍摄一些特殊的画面。因为我们经常在沙漠拍摄,RED真的帮了我很大!它很小巧,很方便我去安排机位,来实现我的想法。RED小巧的及机身里蕴含着强大的能量。
《红海行动》在现场拍摄的都是RED CODE 5K RAW,因为拍摄5K时可以让我们拍摄说广角镜头时不会出现穿帮的情况出现。《红海行动》虽然都是实拍,但也需要后期的一些配合。 而5K对于后期已经非常足够,所以RED这个大分辨率真的很厉害。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在镜头上选择的是Cooke系列的S4镜头,这个系列的镜头没有MP镜头那么“锐”,比较中性一点。但其实我们用变焦镜头比较多,首先我比较喜欢用长焦距拍,只有这样我的机器才会比较好藏,然后变化灵活度比较大一点。因为很多演员毕竟不是武打出身,所以在拍摄打戏的时候需要镜头运动去帮助完成他们表演。现场如果使用一个广角镜头拍摄,肯定和长焦距拍摄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而变焦镜头可以拍出这样的镜头:稍微柔化背景,提供出的视角,让人物感觉更加深刻。当演员朝摄影机跑来,会让人会觉得摄像头和他之间有着景深,仿佛亲身进入镜头之中。会感觉演员有很长的路要跑,这样会创造紧迫感和绝望。用长焦距拍摄,会让演员的打戏看起来更有力度,给人一种很猛的感觉,再配合移动镜头辅助演员的表演,用镜头的动感去帮他。这种镜头的使用方法其实《谍影重重》系列里面也可以见到。
RED:您第一次使用RED 的机器是哪一款?您对RED 这几款机器发展有什么看法?
冯远文:当年从胶片转到数字的时候,我就使用过RED ONE,这几年来,我看到EPIC、WEAPON的相继出现,我自己也会进行一些测试,它们都让我很惊讶,我看到RED在分辨率、动态范围、机器性能等方面在不停的改良。最近这几年我用RED拍摄的戏非常多,像《建国大业》《消失的凶手》等…我没有发现RED有技术问题。现在如果后期需要特效的戏,我都会选择RED,因为它分辨率比较高,可以给后期很大的空间。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RED:您在拍摄中一般都使用几个机位?确定器材和风格之后,您怎么去建立工作方式?
冯远文:这部戏控制节奏非常重要,而只有移动镜头才能够推动节奏。所以在现场机位的布置上,每拍一场戏我至少会用5个机位去拍,以达到尽可能抓拍场面的作用,而且每一个机位拍出来的素材都不能有重复的,如果重复就有没有意义了。其实我最高记录是在拍《建军大业》三河坝战役时,这个镜头我用了11台 RED 摄影机去拍,这11台机器怎么藏起来,让拍摄不穿帮很重要。这场戏爆炸非常多,搭景包括布置炸药花了五天的时间进行准备,安排了200多个炸点,如果拍摄失败,这对于剧组的财力和时间都是非常大的浪费。所以在拍摄上非常重要,能抓到什么就是什么。
在别人看来,会觉得我们拍戏很挺危险,为了抓拍镜头,很多坦克就从我身边擦过去,但是只有这样的镜头对观众来说才会有冲击力,虽然危险,可是观众看起来会很爽!也只有RED的小机身可以支持我这么去冒险。其实我非常喜欢这种拍片方式,比较有爽感,我喜欢动,喜欢跑来跑去,不喜欢那种经常坐在监视器机旁边看着,甚至有些时候我看掌机如果抓拍的不好,我也自己亲自去拍。在《红海行动》上航拍镜头也非常多,一个镜头里面可能同时有3台飞机在飞,并且很多地方都是用直升飞机或者8浆的直升机,只有这样才会出现速度感,会观众看着下面的坦克跑的非常有力量。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RED:机位这么多,您如何和导演进行配合?又如何和掌机配合?
冯远文:我和林导很像是足球战队,他跑去某一个位置,我会自觉地出现在一个位置去接应他。不会说特别多,但是会经常给他一些惊喜。在拍摄《红海行动》时,我们在拍摄每一场戏之前都会开一场沟通会议,会在这个会议上确定所有的拍摄方案,聊的也会非常详细,导演会非常明确的说出想要什么感觉,一些特别复杂的地方也会制作故事版,去确定这场戏的调度。但是到了现场,林导反而会完全放权,让我自由的去发挥,自己去控制所有的镜头和调度。导演其实给我的空间很大,从来没有说一定完全按照他的意见去做,因为导演也比较知道我做事风格。我在现场看导演和演员走一次戏,就已经非常明确要怎么拍了。如果在某一个点上,需要我突出给观众或者强化它的时候,我就会选择手持去拍摄。所以导演对我不会有一些很特定的要求,因为我非常清楚知道这场戏这一刻在讲什么,需要给到观众什么,这是我多年拍摄类型片的经验,我相信这也是他选择和我合作的原因。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其实我每拍完一场戏,在脑袋里都已经有了画面。我就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一些缓冲,什么时候需要加快一些节奏。甚至到了某一个点,这个点可能就是要表达一个人的情绪或者是他的心情,这时候我需要用一个肩扛拍摄,所以,现场放的每一个机位都是我去定的。如果在现场一场戏需要五个机位,我会提前一一摆好所有的机位,然后给到每一个掌机非常清楚的这场戏想要拍摄什么,之后所有的工作人员会按照这个设定和演练去严格的执行。在某些时候,导演在现场想要有改动的话,我会先看他的调度再去分配机器,从而给他新的方案,以导演的调度为主,然后再怎么去做。
RED:这次在调色上您有什么样的想法?
冯远文:因为《湄公河行动》的故事发生在比较偏向西南的地方,所以绿色植物比较多,这在也天然决定电影的色调。《红海行动》故事沙漠地带比较多,所以电影在颜色上会有一个很大的反差。
然后,其实摩洛哥这个城市的色彩非常丰富,比如在当地房屋会有黄色、粉色,这对对于剧组追求的真实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影响。但这个城市本身就是这样子,我们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然后我觉得这种戏也不需要太过多的去调色和渲染,只要出来的画面自然舒服就OK了,我觉得真实比较重要”。这次调色师在OneCoolFilm进行的,在后期调色阶段,因为这个城市的色彩太丰富了,我还是对很多画面降低了饱和度,然后增加了一些颗粒感,这样会让画面看上去有一点粗糙的感觉,会把当地粉色很可爱的那种感觉就减弱。越强的颗粒感,越锐利,越接近于彩色电影里的冷色调,还有在色彩被大量颗粒感所占据的画面中,人物的肢体动作及轮廓就显得格外突出,非常适合突出动作语言。
摄影指导冯远文在《红海行动》拍摄现场
RED:我们知道《红海行动》很多戏份在非洲摩洛哥拍摄,而且有很多在沙漠里的戏份,条件非常艰苦,在这个过程中您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冯远文:说实话,确实有不少的困难,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和当地工作人沟通是我们最痛苦的。摩洛哥这个城市的母语是阿拉伯语, 因为这里曾经被法国殖民过,所以当地的人能够听懂一些听懂法语,但是英语不是特别好。而我们的剧组有点像一个小的联合国,有来自韩国、香港、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德国、摩洛哥、英国….差不多将近8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作人员。虽然剧组会配有翻译,但是因为人群实在混杂,大家参与度又非常深,所以很多地方不是翻译能够完成的工作。如果你去了拍摄现场,就能够看到整个剧组在沟通上使用英语和身体语言比较多,甚至有的时候直接掏出地图画出动作。好在因为都是专业人士,有些动作和需求一点就通,所以不是相互理解起来也不是特别难以理解。
《红海行动》工作照
然后《红海行动》里有一场重头戏是在沙漠里拍的,这场戏我们拍摄了一周多,其实不难想象,这里的环境会有多糟糕,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了极限。比如天气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开拍之前,这里的天气阳光明媚,拍过两个小时,就会突然远远看到一坨黑云压了过来,或者莫名其妙的刮起了很大的龙卷风,这些因素都是人为所不能统计和控制的,电影里很多出现的这些镜头并不完全是特效,很多就是剧组所遇到的问题,所以这场戏拍起来极度辛苦。然后,我们需要拍一些追逐的镜头,然后坦克每次跑的时候卷起来的沙尘都很大。从开工还没到中午,就已经到处都是土,怎么保护这些机器,又怎么拍出我们想要的镜头角度,这是我们每天要克服的问题。并且在沙漠里,早午的温差特别大,在早上可能不到10°,工作人员可能需要配有羽绒服,可是等到阳光出来,已经热到无处可躲藏。只能现场搭些账篷,或者靠一些黑旗板来挡一挡阳光。这都是巨大的考验,好在机器给力,让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RED真的帮了我很多!
本文为作者 RED包打听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98830
相关专题
相关文章
摄影
查看更多 >-
奖品总价值超10万元的“摄影PK赛”,等待用你的创意来开启
-
2021年最有逼格的摄影,乔尔·科恩黑白版的《麦克白的悲剧》
-
索尼CineAltaV高画质让我更有底气709直出丨《埃博拉前线》摄影指导赵祎专访
-
首部中国空间站纪录电影《飞越苍穹》幕后,原来用的都是国产设备
-
摄影机去哪了?!快速上手拍镜子不穿帮的技巧
专访
查看更多 >-
专访|《热烈》:小人物的逐梦之旅 ,点“燃”了观众
-
武器装备30000件、群演道具9000 件....《金刚川》《八佰》的道具组都在做些什么?专访道具师王水利
-
只有方法专业化,才能保证不出问题—专访摄影师孙明
-
有限资源拍出超预期效果,才是你的价值—专访摄影师王博学
-
《奇迹》的优秀就在这些细节里!专访美术指导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