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者》:一部非典型剧集的胜利

4月9日 10:57


既是奇招制胜,也是返璞归真。

文|张嘉琦



《追风者》播至终章,但信仰的余温仍在蔓延。

从魏若来在上海的“央行历险记”,到战火蔓延、风云变幻的苏区,在不到一个月的播出时间里,《追风者》讲述了太多故事。观众也仿佛亲历了那个年代,跟随画中人的脚步,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痛苦与纠葛,体验了家国之间的艰难取舍,也被其中所蕴含的信仰之力所深深打动。

数据上看,《追风者》交出了不错的答卷。网播方面,播出三天时就在爱奇艺站内获得了突破9000的热度,还刷新了站内热度最快破9500的纪录;收官前夕站内热度突破10000,成为爱奇艺今年第一部破万剧;猫眼数据显示,截至上周四,《追风者》的全网有效播放量已经突破9亿;台播表现同样亮眼,在CCTV-8黄金档开播次日就登顶收视率总榜,收视率峰值超过2.5%。

作为一部民国年代戏,依据行业的固有经验,《追风者》或许会被框定在“客厅受众”的范围中。而在圈层化、类型化的观剧时代,衡量一部戏能否成为“全民剧”,关键也正在于能否打破台网壁垒。

在台网双渠道的表现,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高讨论度,共同证明了《追风者》的价值:它以金融业的新视角重看历史,既创新了类型又摆脱了标签的束缚,做到了内容的差异化。而更重要的是,用求真、求善、求美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将大时代的洪流与小人物的命运紧密相牵,当中的情感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在数据指导内容、经验驱动创作的大环境下,《追风者》及其出品兼制作公司启蒙影业选择了一条看似简单但却很难实现的创作思路:不追求性价比,不迷信热门类型,也不考虑所谓的爆款逻辑,而是回归观众对于剧集产品最原始的需求,即讲述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这既是奇招制胜,也是返璞归真。

类型突围的胜利

放眼整个剧集市场,《追风者》都是一部足够特别的作品。

过去我们讨论国产剧,习惯将其分门别类,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在观剧渠道由台转网后,类型就变得更加重要,在网播时代,需要有清晰的内容标签,才能与目标受众迅速完成匹配,实现播出效果的最大化。

但《追风者》是一部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品,很难用一两个标签概括这部剧的类型。

论年代,这是一部民国戏,以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为背景展开故事;主角魏若来的成长故事是职场戏,又融入了扎实的金融行业知识;讲述国共两党的斗争时,又是较为标准的特战剧模式……豆瓣为《追风者》划分的类型是“剧情”,或许正说明了它的内容底色。


没有特定标签,便意味着它是足够独特的,事实上,《追风者》这个项目在落地时,优先考虑的也并非某个突出的标签,或是时下所流行的高概念,而是新鲜的叙事切口,和环环相扣的剧情推进。

总导演姚晓峰最早看到《追风者》的剧本时,最先让他产生兴趣的,正是这个故事切入历史的视角。“过去我们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管是从教科书上还是从影视作品里,看到的都是正面战场,好像从来没有过从金融的视角出发,去诠释这段历史,讲述战争和经济的关系。”

在被影视作品反复讲述的时间线中,《追风者》捕捉到了一条重要但少有人知的暗线,并将其与个体命运和历史主轴相结合,为年代剧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比起模式规整的特战剧,如今的《追风者》更像是一部“成长剧”,不仅是主角魏若来的成长,更是身处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成长。


“不能把它定位成一部特战剧,因为它集合了很多类型化的元素,‘谁是大boss’这样的悬念,在《追风者》里可能不会有,但希望观众能在这部戏里看到众多人物在乱世中的成长。”这也是姚晓峰的初心,希望能够通过影像内容,探索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不被标签束缚的《追风者》,反而拥有了更广阔的视角,因为一切类型化的元素,最终都是服务于故事本身。

剧集一开篇,跟随魏若来的脚步,徐徐铺开的是一部小人物的“职场奋斗史”,天生聪颖但出自草根的乡下男孩,独自前往上海打拼,怀着报国的热情,渴望投身金融事业。他有慧眼识英的领导和喜欢耍小聪明的同事,每天都要解决数不清的职场难题。

随着故事的展开,历史的厚重感才慢慢浮出水面,魏若来要面对的也并非职场,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总是出现在电话里的南京,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沈图南的改革图景,是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切面;七宝街的芸芸众生,是时代群像的关键帧。而当场景从上海转移到江西后,魏若来和沈图南从师徒变为对手,又展开了国共两党在经济战场上的正面交锋。

类型创新是永恒的行业话题,当一种类型被固定下来,就意味着它有了可以复用的叙事方法,但同时也有陷入套路的危险。《追风者》所给出的解法,是“忘掉问题”,回归最简单的创作逻辑,以人物成长为主轴,去讲好一个故事。

可能无法用三言两语介绍《追风者》,但“好看”二字,对一部剧来说,就是最高的评价。

走出课本的信仰之书

看《追风者》的观众,很难对某个角色产生纯粹的爱或恨。因为选错信仰而陷入道德困境的沈图南,贪小聪明但对街坊热情大方的房东周姨,就连坏事做尽的“反派”林樵松,都会在某些时刻让人无法对他心生恨意。

这解答了一个年代剧的问题:历史该如何走出课本,在影像中拥有新的生命力,进而打动观众?

《追风者》的野心正在于此,它抛弃了单一的叙事逻辑,剧中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共同构成了宏大的历史图景。而每个人身处乱世之中的选择,也都不能用简单的对或错概括,而是受到了时代洪流的冲刷。

当冰冷的铅字具象化为普通人的故事,历史才真正有了温度。正如姚晓峰所言,“这部剧更注重个人成长与当下现实的关照,其中包含了许多表达,我希望观众们都能在剧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看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在历史中寻找现实生活中的答案。”

而这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一方面源自《追风者》对于人物关系的建构,细腻而真实的情感成为了剧情的助推力;另一方面,是将“信仰”这一抽象概念充分落地,在过往史实与当下现实之间建立起了共鸣的桥梁。

真实是产生共鸣的基础。对于一段已经离当下太久的历史而言,只有建构得足够真实,在各方面都做到“让人相信”,才能引发共鸣。《追风者》显然在真实性上下了功夫,从剧本创作、人物设定,再到美术置景、服化道,“真实”都是其最基本的内核。

更重要的是,所有置景和造型设计都是为剧情服务的。在剧中花大量篇幅呈现的七宝街,正是魏若来的精神支柱,即便他穿上定制的西装,一个月赚五十块大洋,仍然会在夜晚回到那个逼仄的阁楼。用姚晓峰的话来说,“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善良的世界,他才能保持初心不变。”

魏若来的造型变化也与他的成长路径相暗合。在前两集里,刚来到上海的他着装破旧,袜子还破了洞,穿着周姨给的旧大衣开始闯荡;在央行闯出一番名堂后,他穿上了名贵的西装和皮鞋;当他的信仰轰然倒塌,心灰意冷决定离开上海、告别过去后,他又穿回了打着补丁的破棉袄。


这些制作层面上的细节,可能不会被所有观众注意到,但也正是这些细节,共同构筑起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世界,再以真实为根基,强化信仰的力量,谱成一曲时代回响。

在金融暗战的背后,贯穿剧集的主线其实是信仰,或者可以说,《追风者》是一部“走出课本的信仰之书”。魏若来的成长过程,同样也是信仰被唤醒的过程。如姚晓峰所言,《追风者》并非一部强调悬念感和传奇色彩的剧集,这对剧作层面的逻辑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考验。

虽然所有观众都知道魏若来最终一定会投身共产主义,但作为全剧最重要的戏剧转折,《追风者》仍然为其做了细致的铺垫:从假币案到建设债券案,再到阿文的去世和七宝街的悲剧,魏若来身处其中,反复经受着信仰的拷问。场景转移到苏区后,方玲的死才让魏若来实现了彻底的转变。

同时,有赖于《追风者》刻画人物成长的细腻程度,信仰的改变与职业理想的进化,在魏若来身上永远是同频的。而这个过程越漫长、越艰辛,观众越能跟随魏若来的脚步,感受到信仰对于青年一代的重要性。

随着剧情的推进,信仰的力量也越来越强烈。从社交媒体上观众的反馈,也能看出这一点,比起理论的说教,真实的故事永远更打动人。从沈近真和沈图南离开上海前的对话,到沈图南来到江西后师徒正式展开对战,不同信仰的交锋让不少观众感慨,《追风者》是一部“生动澎湃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稳定与突破

虽然《追风者》是一部非典型的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汲取过往的经验。其出品公司启蒙影业及整个创作团队,都在过往的一系列项目中有所积累与沉淀。

最突出的一点便是《追风者》对现实主义的观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桥梁的关键,正是对于人物的塑造。启蒙影业和主创团队过去曾参与拍摄过大量的现代题材,因此在处理《追风者》中的人物时,也融入了对现实的观察。

在姚晓峰看来,二者本质没有区别,只有捕捉到人性最深处流淌的情感,才能引发共鸣。“我们现在再去拍历史人物,就是把他和现代人进行一次置换与沟通,虽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人的本性是不变的,在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时,人的感受与感情,应该是一样的。”

另外,对于选择回归故事的《追风者》而言,突破类型框架的束缚,也就意味着需要接受更多考验,要在各方面都做到“无短板”。换言之,作品质量的稳定性,才是一切创新与突破的前提。

《追风者》最终交出的这份答卷,离不开启蒙影业及其主创团队的经验与能力,和众人在创作理念上的共识。除了总制片人张书维和总导演姚晓峰外,《追风者》还集合了曾为《人生若如初见》《我们的新生活》的摄影指导周文操、《1921》《钱学森》的美术指导吴嘉葵、《云水谣》《山楂树之恋》的造型指导马德帆,以及和姚晓峰第二次合作的、《人世间》的剪辑指导曹伟杰等优秀创作者们。

而之所以能吸纳诸多行业头部的创作者,与启蒙影业的基因息息相关。

作为一家拥有完整闭环链条的影视公司,启蒙影业在项目选择上拥有极大的自主权。难得的是,生长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启蒙影业,在做选择时却摒弃了那些看起来更稳健的类型,而是不断寻求那些具备行业开创价值的作品。

以首播于2021年1月的《假日暖洋洋》为例,该剧是国内首部贺岁题材的剧集,在文娱产品相竞登场的春节档,《假日暖洋洋》刮起了“剧集贺岁档”的风潮,还在次年春节档推出了第二部。作为主打“阖家和你,欢喜贺岁”概念的合家欢喜剧,为行业创造节日特供内容提供了新思路。

无论是《假日暖洋洋》还是刚收官的《追风者》,都代表了一种公司气质,那就是不囿于创作框架的大胆尝试,这种气质也贯穿在启蒙影业的过往及后续项目中。

翻阅启蒙影业的待播片单,会发现每一部都有其独特基因。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徐则臣同名原著的《北上》,将视野再次放大,讲述了生长在苏州运河边的年轻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近一个世纪;小城悬疑故事《微暗之火》,则在悬疑的外壳包裹下,注重对隐秘情感和女性生存环境的呈现。

在IP储备方面,从浓缩了南京城近现代历史的《仪凤之门》,到讲述身处造纸世家的几代女性故事的《一纸千金》,再到聚焦年轻人青春序曲的《小船三年又三年》,每一部都有着可预见的开发难度,也都没有相似的作品可供参考。这些选择背后,都是启蒙影业对于成为“行业开创者”的野心。

《追风者》是启蒙影业在内容耕耘的道路上,收获的一颗果实。而《追风者》的成功,也为行业提供了启示:在剧集生态趋于稳定的当下,敢于率先做出尝试、打破天花板的公司,才更有机会站在潮头。


本文为作者 毒眸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52257
毒舌电影旗下产业号《毒眸》。我们有传统财经日报老兵,也有自媒体大号经验。写过万达东北衍生品售卖造假,调查报道扎实不输传统媒体。在“后来的我们”票房事件中一马当先,引发业界关注。在菊姐热度中我们理性分析,同样收获10W+。
扫码关注
毒眸
我要收藏
推荐关注
毒眸
发表文章 1184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