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难辨,《八佰》视效详解!视效总监Tim Crosbie专访
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役,上海即将沦陷。400多名中国士兵驻守四行仓库,誓死抵抗,对外号称“八百壮士”。
83年后,导演管虎在电影《八佰》中诠释了他所理解的“四行仓库守卫战”。
但这个过程并不简单,3次重启、40次改稿、18个月搭实景、1500名剧组人员、7个月演员军事训练、499天筹备、230天拍摄……《八佰》里的每一串数字,是国产战争片继续向工业化前进的标志,“整个画面的质感,诗一样的表达,在以往的中国战争电影里应该是没有的”,管虎妻子、总制片人梁静说。
电影《八佰》全片共有 840 个特效镜头,其中视效镜头大部分属于无痕视效,观众可以完全沉浸在残酷战争氛围中,而这也正是《八佰》的视效成功的地方。
《八佰》在制作上,由棒棒影业担任视效全流程制作管理,并邀请到获得第87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的Tim Crosbie担任视效总监。全片的视效镜头主要是由DNEG(英国),Fin(澳大利亚), RSP(澳大利亚),Anibrain(印度)四家视效公司完成。同时还有来自中国,马来西亚等多家视效公司完成其他部分镜头。影片的视觉预演是由The Third Floor(美国)和Monk(泰国)制作完成。
影视工业网·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通过棒棒影业有幸和《八佰》视效总监Tim Crosbie聊了聊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关于Tim Crosbie,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X战警:逆转未来》中“快银”瞬移片段。其他作品还有《金刚狼2》、《了不起的盖茨比》等。
Tim Crosbie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参与《八佰》这个项目的契机是什么?
Tim Crosbie:首先是制片方联系了棒棒影业的John Dietz先生,他们希望可以打造出高质量逼真的视觉效果。而John和我多年前在澳大利亚Rising Sun Pictures共事过,他看过我参与制作的战争片,所以找到了我。在听说了这个项目,以及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后,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导演对于视觉上的想法和目标是什么?
Tim Crosbie:管虎导演从一开始就希望这是一次酣畅淋漓并且会让观众有触目惊心感觉的视觉体验,要让观众完全沉浸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
另外,作为摄影指导的曹郁也为本片的视觉叙事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巧妙的构思。
美术指导林木,带来了一系列惊艳的想法。而他的目的就是让整体质感和最终呈现上能在大屏幕前看起来更真实,以达到管虎导演的最初设想。这也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种对视觉极限的挑战。
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构思这个故事应该被如何讲述,以及它要达到的效果。我们给导演展示了很多不同的创意和概念,让他去做最后的决定。
就我个人以及棒棒影业团队而言,我们从美术指导那里获得了大量信息和资料,将其融入到了前期视觉预演和故事板制作当中,从而帮助导演实践了他的各种想法,让他能在拍摄前就看到这些想法的效果。因为在拍摄过程中,你只有一次机会来把它做好。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你们什么时候进入这个项目,当时这个项目已经到了什么阶段?
Tim Crosbie:我在2016年的11月加入,当时棒棒已经和制片方工作了几个月,并且已经完成整个剧本的第一轮故事板创作了。它主要是用草图的形式完成,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故事是如何在视觉上呈现,这对导演如何有针对性的调整剧本很有帮助。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前期是如何评估这个项目的?您认为完成这个项目的难点在于哪些部分?
Tim Crosbie:管虎导演的初稿剧本中有很多的内容,而且跨度大,视觉线索多,所以当我们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就知道这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这无疑让我们感觉即将开始一段旅程,去拍摄一部值得并且需要被讲述的历史故事。
对我们来说,其中最难的一个部分就是,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呈现飞机攻击仓库屋顶的场面。我们花费了好几个月不断探索和修改故事板,直到我们终于找到适合的视觉呈现方式。
之后我们进入视觉预演阶段,在The Third Floor (美国)和Monk(泰国)两家公司的帮助下,将这个场次做成动画,并配合一些临时的音效,以达到完整的影视化呈现。
第一个版本其实和大家看到的最终画面还是不太一样。我们对故事的节奏和流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调整和改变,并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结果,以此来规划我们的拍摄。这样导演和摄影师在拍摄现场可以根据现场情况有根据的进行调整,而不是现场临时边拍边设计。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八佰》在视效筹备期做了哪些工作?
Tim Crosbie:根据项目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个过程通常取决于我们可用的时间。当我们开始为这部电影做视效筹备的时候,距离开机只有3个月的时间,时间很紧迫,但这种情况很常见。之后由于天气,以及实景搭建的规模问题,开机从原定的2月份推迟到了9月,实际上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筹备,并且确保每一件事在开机前做好更完善的准备,事实证明效果很显著。我们的视效工作流程能循序渐进,我们的供应商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他们的工作。
另外,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培训拍摄现场跟组团队,建立数据库来记录数据,和DI以及摄影团队共同合作以确保数据库的无缝传输。这是所有主创团队第一次使用Arri 6k的格式拍摄,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做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美术团队制作了大量的概念图,这些概念图对于视效是否带来工作变化?
Tim Crosbie:在整个流程中,美术部门的概念设计是所有视效制作计划的基础。它们是这部电影里每个人的视觉手册,3D模型也都是基于它们创建的,也使用了数百张历史照片作为参考。
我们还可以使用这些3D模型来协助确定场景里绿幕(共2千米的绿幕)搭建的位置,同时也可以作为视觉预演的制作基础,让飞机和摄影机穿梭其中。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三层楼为《八佰》制作了动态预览,你们希望这个预览起到什么作用?以及他最终对于电影制作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Tim Crosbie:在视觉预演方面,我们和三层楼进行了合作,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有合适的艺术家能模拟不同的摄像机运动,帮我们去挖掘管虎导演想要讲述的故事点,同时这也让摄影指导有了更多拍摄机位的尝试。
我们在大型动作场次花的时间更多,编排完整的行动线,以确保观众可以完全跟随并且理解整个过程。
有时候,导演发现某些部分的视觉效果不能准确表达他的想法时,他会相应地调整剧本。或者还有些情况下,他也会改变场次的顺序,来更好地表达整个故事。
在影片的拍摄现场,分分钟就是数百(有时数千)人等着下一步的工作指示,这样的时间和成本的消耗,远远超过了前期视觉预演的制作的成本。因此视觉预演是必不可少的,完整详尽的视觉预演能使各个部门在每天开机前就做好所有拍摄准备,让拍摄更加流畅和有效率。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在拍摄上,摄影师采用了数字 IMAX 摄像机,这对特效的制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Tim Crosbie:Arri IMAX摄像机用起来很棒。它对暗部的处理很好,意味着噪点问题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对于我们有很多大全景直接使用自然光线拍摄尤为重要。再加上Arri在过去几十年里对影像工作的深厚认知,从拍摄到调色的全流程,包括视效部分,它们都给予了协助,这意味着前期我们就有了一个非常流畅的工作流程,并且一直延续到完成整个制作。至于摄影机对后期制作会产生的影响,并没有什么特别,都是要遵守“永远不去触碰非视效内容的像素”这个原则,所以整个过程很流畅,没有出现意外的“惊喜”。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八佰》很多戏是前期没有设计分镜头,这对视效有什么影响?面对这种戏份,你们在拍摄现场、后期的工作都是哪些?
Tim Crosbie:虽然很多场景没有完整的分镜,但我们一开始是给整个剧本做了故事板的,所以导演和制作团队就可以使用一部分“缩略图”,从视觉上配合工作来梳理整个电影。
当涉及到较复杂的视效场景时,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在故事板上,然后进行视觉预演,以确保我们尽可能地预防突发事件。因此,在正式拍摄前,我们就已经知道有些镜头需要分层拍摄素材,并针对此和剧组做了详细的排期准备。
如果没有故事板,我们将会在拍摄过程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应付这些问题,背负的压力也将是巨大的,因为一旦出现一个错误,都有可能需要后期花费数千美元来进行修改。例如,我曾见过因为拍摄现场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而作出糟糕的决策,导致一些镜头不得不从一部电影中删除。幸运的是,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八佰》使用了非常多的 LED 灯,在灯光问题上,你们如何与摄影师、美术合作的?美术、摄影、特效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Tim Crosbie:当涉及到视效时,我们一般会尽可能地在现场不打扰到摄影部门和美术部门的工作,除非他们对一些镜头是否可以在后期进行视效制作而需要我们回答时,大多数情况下的答案是“可以”,但每一件事都是经过谨慎思考。
我们和其他部门都会提前规划好预先计划的视效镜头,然后把具体的拍摄方法写下来,因此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做什么。
我们在拍摄现场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并确保我们记录了后期用电脑重建数字场景所需的所有数据。比如说,高动态范围采集的灯光照明设置,以及准确地跟踪和记录拍摄现场使用的摄影机型号/镜头焦段等细节信息。
我们在前期就开始和摄影部门及美术部门合作,所以很早之前我们做好了计划,知道哪些部分是需要我去多关注的,而哪些部分是需要他们去搭建和拍摄,大家都很清楚视效会在哪些地方介入。
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合作的过程,缺一个环节可能举步维艰。最终我们都希望能拍出一部最好的电影,而且我相信我们做到了。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在拍摄现场,视效团队都有哪些人?具体的工作是什么?收集的数据是什么?
Tim Crosbie:我们的拍摄现场团队有我,视效制片人和三名视效数据统筹(还有合成师,但是他们不需要跟现场拍摄),数据统筹的工作是在记录每一个镜头的所有相关数据。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这些数据包括所有的镜头焦段和摄影机类型,以及它们在每个镜头中运动轨迹。设置侧拍机器,测量主摄影机的位置,运动轨迹,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和拍摄同步进行。
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统筹在导演喊开机前只有10-20秒的准备时间,而且每次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好准备,因为错过了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此外,我们的团队还要确保数据被准确录入到数据库中,进入后期制作时,我们需要把这些数据提供给视效供应商,以便他们制作。
数据收集包括:
HDRI(高动态范围图像)的采集:
这个是记录现场照明设置,用来保证我们的CG资产与拍摄现场的灯光能完全匹配。
场景扫描:
包括LIDAR和其他较简单的测量方式,例如相机扫描和无人机飞行扫描。
它能确保我们建立的CG资产比例正确,在场景中的位置准确,也保证了后期的跟踪部门能够确定素材的方位,对运动匹配的工作人员而言亦是如此。
摄像机数据:
包括镜头序列号、焦距、镜头及与其匹配的机身、倾斜角度、焦点等。
侧拍机器:
至少有一台,通常是两台高清摄影机,用以对准主拍摄机器,观察它在场景中的移动情况,这对跟踪,尤其是运动匹配的过程是非常有用的。
在本片中,摄影机的长镜头运动和手持拍摄使侧拍机器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几次我们藏好了机器,却意外地发现它入画穿帮了。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我们事先已预知这是视效镜头,而且擦除一个侧拍机器无论是从时间还是成本上来看,都比后期去计算一个摄像机运动轨迹要划算得多。不过,在回放画面里看到我们隐藏的侧拍机器,还是感觉挺有趣的。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在具体的特效制作团队上,是如何考虑选取的?
Tim Crosbie:影响我们作选择的最大因素是,本片大量的镜头必须看起来足够真实,这些镜头是在同一个故事场景拍摄,同时必须让故事情节里发生在四天的场景变化保持连贯,这就要求选择的视效公司要有非常成熟的制作流程,有足够的能力应对长期并且大镜头量的工作模式,这个需求本身就需要很多年的制作经验才能达到。
其中有一些较小的场次,我们交给国内的公司,这些都是考虑到整个影片的后期制作周期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才做出的决定。
中国的视效行业显然在不断地发展,能力也越来越强,我们在棒棒影业内部聘请的艺术家们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非常有才能!
而物理特效又是一个不同的专业领域。他们的团队需要在拍摄现场发挥他们的魔力,并且直接被记录在摄影机里,而不是等拍摄结束后用电脑里进行制作。
由于物理特效团队要使用爆炸物和其他危险物品,加上每个国家对这些使用流程都有不同的法律和规范,所以,不管在哪个国家,使用外国团队往往会比较困难。但是,我曾遇见过由外国的物理特效总监担任顾问的情况。拥有某一种武器或爆炸技术的专业知识,就像研究稀有野生动物或植物一样,这些知识是很有价值的,能分享他们的知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受益良多的。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在后期制作的阶段,是如何与导演沟通对接的?如何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
Tim Crosbie:后期制作的时光是非常开心的。进入制作的后期阶段,当影片的制作愈发接近成熟时,管虎导演就会来棒棒影业,和我们一起在影厅的大屏幕上观看。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把供应商初期制作的镜头带到导演的办公室,让他从最初的阶段就参与进来,这样他就可以根据我们的进度做调整和修改。
幸运的是,我们在前期筹备工作,以及拍摄现场所有细小的工作,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基本没有调整,被很好的一步一步的延续下来,所以最终影片的呈现和我们最初给到供应商的制作要求没有什么差别。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视效、调色之间的工作沟通方式是怎样的?
Tim Crosbie:我觉得沟通的非常顺畅。相信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虽然我在拍摄现场做了很多年的视效指导,但我也专门花时间研究和设计和色彩方面的工作流程,所以我们能够说同样的 "色彩 "语言。在棒棒,我们也能够使用达芬奇的流程工作,所以能很容易地分享调色节点和设置,并迅速解决任何问题。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您是如何理解视效总监这个职位的,他的职责和定位、工作内容是什么?
Tim Crosbie:我们使用的技术一直在发展和变化,因此视效总监的角色也会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视效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以至于现在每部影片中都或多或少地用到了它。但当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它是罕见的而且非常昂贵的。
然而,对于一个视效总监来说,永远不变的事情是,他们必须得有帮助导演去有效地讲述他或她的故事的能力,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提出好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这其中还包括将复杂的视效流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这并不是一味地去简化,而是足够让导演和其他部门理解的语言。
这种沟通能力还要延续到后期制作中,以确保把导演的想法充分传达给每个供应商。他们往往需要在拍摄前的几个月就开始建立资产。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要建立和还原很大一部分的1937年的上海,并且做到足够的真实。所以我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被这个故事吸引,至少在他们走出电影院,和朋友们讨论这部电影的优秀以前,都不会注意到影片的视效部分。
中国影视视效制作者社群:作为奥斯卡提名者,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电影人,和他们一起工作您有什么感受?
Tim Crosbie:我从事这个行业已经30多年了,这部电影是我第一次和中国的创作团队合作。说实话,这是我参与过的最愉快的项目之一。参与到电影中的每个人都知道这将是一个特别的经历,而我们所有人都在这期间都得到了成长。
我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国家工作了很多年,发现了一个不变的事实,那就是人类的情感都是相同的。不管你生活在地球的哪个地方,每个人都会爱,会哭,会笑。
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在这个电影项目里,我遇到的以及合作的每一个人都展现了他们最好的一面,相信通过影片你也能感受到。
最后,本文特别鸣谢:棒棒影业导演/视效总监—向飞,感谢他的付出,让大家可以看到本次精彩的采访。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