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电影不是一定要成为大师—— 《狙击手》编剧陈宇

2022-03-07 09:10

“准确“是一个职业工作者的优秀素质。创作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好,准确就是好。经过一个复杂的系统落实到结果时,和你的预期偏差非常小,这是非常牛而且很难做到的。


 

只有知道什么是优秀剧本,才能够把它发展成一个可供拍摄的优秀文本依据。所以编剧和导演之间的界限在慢慢变模糊,不懂剧本的导演走不远。


 

做电影不是一定要成为“张艺谋”,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电影工业中的从业者也很厉害,也很难做到。电影产业它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就应该出现更多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目标方向。



 

2月22日中国编剧社群邀请了陈宇教授做客直播间,做了一场“如何讲好一个精彩的故事——《狙击手》编剧陈宇分享会。”以下是对直播内容的部分整理,干货很多~关于《狙击手》更多的创作分享在之前的另一篇文章中,此篇文章主要偏向陈宇老师的创作方法和他对如何入行的建议看法,推荐大家。加入中国编剧社群即可观看全部直播回放。



陈宇不仅是《狙击手》编剧,他还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教授,开设电影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影视产业的资深从业者,作为导演和编剧,创作过多部知名作品,包括黄渤主演的电影《蛋炒饭》、获得过飞天奖一等奖的电视剧《国门英雄》以及微电影《星空日记》等现象级传播的互联网影视作品。


嘉宾:陈宇

主持人:影视工业网胡聪

文字整理:Lala


中国编剧社群:您在2020 年 1 月 10 号接到张艺谋导演创作的要求,电影2021 年 1 月 10 日开拍。一年的创作时间对您来说会紧张吗?


陈宇:对于《狙击手》这个项目来说一年时间比较正常。我们双方合作已经非常默契。艺谋导演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甚至在开拍之前脑袋里已经有了清晰的镜头。我很赞赏他的这种准确,“准确”是一个职业工作者的优秀素质。创作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好,准确就是好。经过一个复杂的系统落实到结果时和你的预期偏差非常小,这是非常牛而且很难做到的。


我在创作上还算是比较熟练,所以过程非常快。其实我们的速度可以更快,但因为这部电影是一个重点的项目,所以各方面都会比较慎重,也会做更多的修改,这样平衡下来,一年时间是一个正常情况。


张艺谋与陈宇合照


中国编剧社群:《狙击手》是战争题材,而您又融合了青春元素,能否描述一下,观众对于战争片或是青春片,两种期待心理的异同?


陈宇:战争片的主题其实非常丰富、多元。非常多的战争片主题是反战,去展现战争的残酷;也有前苏联电影去展现战争中的正义性,强调虽然不想打仗,但是每打一场战,其正义性在意识形态上的价值都非常高,大家愿意做出的牺牲。但战争片的普遍特征是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是观众在战争片中必须要看到的。所以在看战争片时,就是在看生命瞬息之间的变化,和生命的被剥夺以及战场的残酷。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心理,至于最后达到什么样的主题,可以千变万化。但当代战争片很少单独存在,往往和其他类型杂糅。比如《珍珠港》,它是战争片,但又和爱情片糅合在一起。


而青春片的观众群体是想看到一个未成熟青年成长的过程,成长是青春片的主要命题。具体到《狙击手》,对于以大勇为代表的青年,在起始时是有信仰以及勇敢和感性的,但没有那么坚强、坚定。在他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后,他会成为班长那样坚定的战士,这样就体现出了抗美援朝战士们的军人精神。所以我们将两种类型融合在一起,既有战争片要素中强烈的对抗,生死瞬息万变,战争的残酷;又有青年的一腔热血、理想主义和完成自己的成长,克服不成熟,几方面融合在一起做一个呈现。



中国编剧社群:这次创作方式上采用了倒推,这种创作方式是您的习惯吗?什么情况下会采用?


陈宇:我的工作方法是倒推,从结果往回找。当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采用这个方法。如果一个故事很吸引我,我会思考这个故事的形态,可能会是由故事甚至是某个音乐,某个人物去联想式的创作。但更多的时候是根据需求、根据结果来设定应有的状态、结构、要素,这样一种倒推回去的做法。


从商业电影角度来讲,《狙击手》在春节档播出。采用什么题材就要进行分析和思考,这就是一种倒推的创作方法。在春节档,电影更适宜以一种群体的方式进行观看,可以是一家人,一堆朋友,一对姐妹,所以故事是要适宜于多个年龄层,以及也要适合大家观影后可以相互讨论。所以在这种观影情景下,故事就要有一些相应的特点,在风格、创作方法上,都会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我也有其他结果需求——主流电影。第一:它一定是给“大众”看的,这个“大众”范围是“较为广泛的大众”,这就意味着一定不是局部人的感情和趣味,而是更广泛的人的感情、趣味价值观的公约数,这样情况下有些主题就不适宜选择。第二:这种影片具有某种主旋律的价值功能,那可选择的内容方向也有一定限制。第三,《狙击手》显然是一个商业片,需要进入工业体制作。这就说明影片的制作成本比较高,必须要有一个较好的票房回收,所以它需要符合类型片和商业片的制作规律。这些都是最后结果的要求,我根据这些倒推回去,考虑整部电影的创作。



中国编剧社群:这是一个完全原创的故事,为什么不在张桃芳战士的事迹上做改编?


陈宇:在最初的阶段有参考一些著名神枪手的资料,张桃芳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有名的一个。我们希望呈现抗美援朝中国普通士兵的精神面貌,所以具体写某一个人似乎不太恰当。但我想提炼他共通的某种特质和精神状态,去增加维度和细节。一旦根据事迹改编,在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故事的展现空间,也会涉及到和史实的关系是不是准确。所以我们综合多个狙击手的特点事迹,乃至许多个抗美援朝战士的事迹来做,而不局限在某一个人物身上。


中国编剧社群:您的编剧创作阶段流程和时间是如何规划的?


陈宇:我一般把它分成几个阶段。最初花了很多时间做功课,看大量资料。资料一般分成几个部分:一个方向是表现对象的资料,需要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个历史,而针对这个项目,要具体到他们使用的武器情况,还有像张桃芳这样的狙击手的事迹整理。同时还要做好的资料是关于影片类型的故事整理,古今中外这个类型和命题的艺术形式有哪些表现方法,哪些能给予你启发,还有些哪些需要避开,等等。


下一个是故事模型的建构阶段,在类型和表现对象确定的情况下,找到一个戏剧的模型。我认为故事是有基本模型的,只是在具体情景中产生不断的变化。每个商业片、类型片的创作,都应该尝试寻找一个基本的戏剧模型,比如双雄会是两个强悍有力男人之间的斗争,他们心心相惜,但同时又形成对立,从而形成了一个戏剧模型。寻找故事模型这个阶段我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当有了大纲,一般会再进行修改和调整,但很少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再进入所谓的一稿阶段。第一稿是一个节点,一稿后就是不断地修改。


基本就是这样一种工作方法,做模型和大纲的时间我一般是40天左右。而《狙击手》的模型是两个强力的对手在暗处,然后中间有一个可被争夺的“麦格芬”。这个模型的变化其实还不够丰富,我们又设置一个对争夺之物不断的判断,变成了一种稍微复杂一点的故事模型。



中国编剧社群:故事中舍弃了大量的前史和铺垫,专注于极致体现一个空间发生的事情。那么在您创作的时候,对于人物的前史和人物关系、人物小传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陈宇:亚里士多德说过在结构一个故事的时候,有两种结构故事的方法:一种是建立结构出发,一种是从人物发展的想象出发。两种方式都是讲故事的出发点,根据自身习惯而定,而我自身是从结构出发。


想好叙事结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什么?找到这种结构模式,再把人物放在结构中,用人物牵动行动线,去修正结构。有些作者以人物出发,他想象一个人的样子、性格,遇见一些事怎么处理等等。而我是每个阶段完成怎样的人物关系推进,事态情景怎样变化,什么时候矛盾到了无法解决,产生剧烈冲突,这个冲突就是高潮点。先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回头根据性格去修正结构。


《狙击手》这个故事能够给予人物的展示空间、情感发展空间以及人物的转变和人物弧光,都是极其少的。作为一个高强度、高密度的电影,要不断地吸引观众,要不断地进行情节翻转,如果停下来揭示人物性格都显得非常突兀。一旦进行性格塑造,那影片的节奏会慢下来。张艺谋导演很明确影片不能有任何尿点,也就是说人物性格、背景、身份的塑造,都必须在行动中推进,我们尝试在不影响节奏得情况下,最大限度去塑造一个鲜活的人物。最后为了保证人物弧光,我找到了脆弱和坚定的关系,加大人物起点和终点的高度差,把起点往下降,才能形成对于变化的呈现。拉低前端的坚强值,再提升后面的坚强值,几小时内面对生死考验,那么这一定是他这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他完成了一种心灵的成长和坚强,这样就是基本可信的转变。



中国编剧社群:写剧本时您定了叙事第一性、硬核叙事、凸显集体主义下的个人情怀三个原则,为什么说第三个最难?


陈宇:集体主义是抽象的,个人情感是具体的。战士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概念,实际上是许多属性抽象而成的共同特征。具体到一个人而言,当一个战士在面对血与火洗礼的战场,面对战友的死亡,这时候他的表现需要准确,而且要让观众能够信服地呈现出来。躲避子弹是人的本能,面对子弹只是一味向前冲,这无法令观众信服。那如何在这种情形下,如何用精神信念去战胜趋利弊害的本能?这就要用非常具体的人的因素,包括为什么这个信仰在他身上得以体现,为什么要为祖国献身,祖国对他意味着什么,等等具体化的表现。不能只使用抽象的理念去描绘,而是一种可让观众感受到切肤之痛的具体事物。也就是集体主义的抽象和个人主义的具体要找到一种统一。


往往是从具体的个人情感,上升到抽象的集体精神。在对于抽象精神或是宏大理念意识形态的表达,我们的前辈作者和导演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探索,但发展到今天,观众看多了,就有可能变成陈词滥调。所以我们所要做的是去理解表达的原理,用今天的观众所能接受的新方式呈现出来,特别是关于个人的微观角度去表达。所以必须要研究抽象,才能从个人的具体情感,回到抽象的意义上,找到规律才能推陈出新。


陈宇


中国编剧社群:您在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导演系,您认为导演能力和编剧能力的异同有哪些?

 

陈宇:首先,在主流电影中,导演和编剧的最终目标一致,那就是讲好故事。

 

叙事也不只属于编剧,叙事大量内容是在文本层面上,但也要通过影像来传递叙事信息,用可见的视听语言来讲故事。我们在训练的只是一个叙事的专业,并非一个只归导演,一个只是编剧。在过去拍片导演讲究视听语言,到现场要分出这场戏的所有镜头,还要找到一套合理的组合方式,这些都需要高度运算去把场景里所有的镜头拍摄顺序理出来。


但现在导演的技术门槛大幅度降低,技术提升了,可以有很多机器同时运作,甚至可以不做分镜头,而且摄影师会替你想一整套镜头设计,导演做的只是选择。那我们现在内卷比什么呢?比的是拍摄内容。导演能不能拿出优质内容,甚至懂不懂剧本。只有知道什么是优秀剧本,才能够把它发展成一个可供拍摄的优秀文本依据。所以编剧和导演之间的界限在慢慢变模糊,不懂剧本的导演走不远。但对我来讲,我的职业就是一个提供内容的人,我是一个叙事者,讲故事的人。



中国编剧社群:现在行业一直面临优秀原创剧本匮乏的问题,从您的角度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陈宇:现在电影产业发展很快,相对早年繁荣很多,毕竟市场上也多了很多项目。但能真正完成优秀剧本的人还是比较少,在这一点上两者不匹配。


还有就是还有就是行业的认同感,导演非常风光,这导致一个很厉害的编剧可能就会转去做导演,甚至优秀的摄影师、演员也可能去做导演,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心态。所以写剧本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少。而且导演和演员的价格会更高,编剧在这方面无法得到那样的收益。


原创内容在初期是做一个项目的唯一理由,后来慢慢有了其他可以拍摄一部电影的理由,比如有个流量明星,或者一个重工业的奇观呈现。一部电影吸引观众的理由越来越多,那这个时候的叙事重要性就在流失。好莱坞的主流影片我认为很愚蠢,没有故事性,它追求越简单越好,观众看多之后好像也在失去兴趣。但这种情况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原创性的丧失形成了恶性循环。


但你不做优质的故事去吸引人,大家就会越关注其他的问题,慢慢走到另一条路上。所以把钱都给到了大明星、特技,而创作发展被绑架到一条不归路上。但可喜的是,以漫威电影为代表的那套做法,也在被像Netflix这样的流媒体公司所产生的新创作理念给取代。国内也是这样,流量电影在减弱,现在真正能把一个故事和情感描述得很好,内容扎实的电影还是会获得市场,这是一种好现象。



中国编剧社群:您一直在高校任教,您认为要训练一个新人编剧,要从哪些方面去做?


陈宇:我的观点是:从你学写剧本到你写出一个75分的剧本,要花10年的时间。在当代社会做一个专业人士,要达到一个中等偏上的位志,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包括认真的思考,并不是老师念几句秘诀就能解决。理论固然重要,良好的方法也固然重要,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必须变成你思维的一种本能,你才能达到一个相对熟练的状态。75分意味着你能靠这个手艺吃饭,可以通过专业性的工作养活自己。一个电影关系到如此多的资金与人员,你当然要达到足够的成熟度、稳定度,才能让别人放心把一个东西交给你。


我有一套自己训练学生的方法,基本是三块:一块是看理论,第二块是分析拆解现有的优秀作品,第三是完成剧本的训练,下面又分出很多子环节,从单元素到多元素的综合训练。


中国编剧社群:新人编剧经常会犯哪些认知和能力上的错误?


陈宇:新学生来说,我会花很长时间去纠正他的“大师艺术观”,把他要成为张艺谋或者娄烨的想法掰回来,我把这样的观念叫做文艺青年时的激情。


你选择学电影是一个人生选择,还是一个职业选择?我只能帮助你完成职业选择,以及职业基本技能。至于能不能成为张艺谋或者成为一个艺术家,这是你自己的思考。但你既然想靠这个吃饭,就要老老实实拍主流电影,要学会拍商业电影。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能不依靠其他人的资助来生存。你要想进入这个行业,就要去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也就是主流电影、商业电影空间,你的叙事观念方法应该是经典叙事方法来创作才是合理。理解一个职业的创作者应该是怎样的,将创作变成一种职业的前提下,和把创作当作一种自我表达是完全不同的。先把自己视作一个职业人士,不要过于自恋,稳固踏实一步步来。所以这是一个先确定职业化的一个问题。



中国编剧社群:国内现在创投也非常多,也有写作品在电影节中被挖掘,为什么您认为电影节并不是年轻人进入行业的好渠道?


陈宇:目前国内的电影节鼓励推动的创作方向更加偏文艺片和艺术片方向。所以去创投,你希望在电影节上获得认同,但它的帮助仍然是有限的。比如拍《大象席地而坐》这样的电影,融资、拍摄,需要三、五年的时间,而且三、五年之后能不能进入工业体系,还需要打一个问号。胡波导演是一个不错的纯艺术创作者,这和一个职业电影导演之间,虽无所谓好坏,但这是两条路。


但面对更多想要进入电影工业的同学来说,这就不是太好。这个不好是两条路的初衷相互背离的。再一个就是,电影节就是一个活动,它搞创投,招商引资,发展小镇经济这些诉求,其实跟电影是有距离的。


我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它不应该是一个想进入电影工业的学子主要考虑的途径。我甚至认为,如果这就是主要途径的话,那么这个产业体系是可悲的。你只能通过这种狭隘的方式进入电影产业,至少证明这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甚至有某种“赌”的因素,从一个大的基数中弄出几个佼佼者,这不是工业体系的表现。工业应该有一个相对顺畅的体系,更多的人能通过这个体系进入电影工业,而不只是通过在电影节上崭露头角。


中国编剧社群:您认为正常的渠道,他们应该如何入行?


陈宇:一个电影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应该去电影公司。甚至可以从策划、宣传做起。只有当你的作品成熟有效,能够走一个创作者职业化道路之后,拿出来直接放到任何一个电影公司的策划部,就不会无门可入。做电影不是一定要成为张艺谋,成为一名非常好的电影工业中的从业者,这个也很厉害。电影产业它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就应该出现更多的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目标方向。通过这种职业的态度来做事,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专业来养活自己,养活家庭,这才是一个正常的考量。


-全文完-


点击这里,或者识别图片二维码即可观看直播回放完整版。


本文为作者 大雄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3785
推荐关注
大雄
发表文章 556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