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涨粉千万,@张同学 都用到了啥技巧?
本文来自影视工业网·一录同行社群加入一录同行社群,一起成长!
一夜之间,忽然遍地出现了@张同学 。
这个来自辽宁农村的中年单身汉,以极其迅猛的姿态,在抖音上冲出阵营,进入大家视角。张同学不到两个月,粉丝数已经涨到了1000多万,更有单个视频播放量过亿的成绩。
所有的视频乍看之下就是一份农村单身汉的生活流水账。但将近7分钟的视频里,全方位360°、事无巨细地呈现了张同学的生活日常,一路从早上起床拍到了夜里上炕。
简单的内容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播放,已经超级厉害。简单的内容如何做到有趣,这是一门看似容易,其实很难跨越的问题。当然,现在到处也已经是对张同学的解析讲解,甚至连张同学也自己也出了一支视频讲解他是如何拍摄的。
但我只想说一句,张同学的视频看似简单,其实充满了各种技巧,并且是深藏不漏。张同学的一天,从掀开极具北方农村特色的桃红色碎花棉被褥开始。拉开同色系花窗帘,被屋外反射阳光的雪地给刺得眯缝起眼睛。
起床之后,先剁饲料煮饭,把狗和鸡都喂完一轮;
才轮到自己吃早餐。生鸡蛋加上白糖,冲一碗开水。
上山砍柴干农活,戴着磨起毛了的尼龙手套,柴火一踹、一捆,路上还要要哼哼几曲小调。
零零散散的农村生活流水账,拍得很真实具体,但也没什么剧情亮点,看下来就是一个平平无奇。而在视频评论区里,还有无数老李在发出相同的喟叹:
“就这,我竟然看完了?我为什么能看完?”
别人在流水账里搞的那些花花噱头,放到他的镜头下,不过是三下五除二端上桌的开水冲鸡蛋,属于小米加步枪式的朴素智慧。用最极致的镜头堆叠和高频快剪,拍最“土”最实在的内容。
第一视角拍摄
代入感是张同学视频中最重要的元素,他的各种技法,其实几乎都在为故事和代入感服务。
顾名思义第一视角就是通过角色的主观意识来展示角色所看到的事物,让观众看到或听到的事物和角色本身所看到或听到的保持一致,让观众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套拍法用现在流行说法是沉浸式vlog,如果放到专业术语上,就是拍摄上使用了第一视角和Jump Cut,也就是跳跃转场。
Jump Cut
Jump Cut就是一种打破影像连续性的剪接技巧。只要组合镜位及角度相近、被摄主体相同的素材,或从一段连续影像中抽掉部分片段,便会产生跳针般的断裂感。
由于Jump Cut造成的动作不连贯,会使观众明显感受到剪辑痕迹,所以曾被视为剪接时必须避免的失误;但也正因这些剪辑点能引起注意,只要运用得宜,反而能为影像带来独特风格。看着七零八碎,但速度快、镜头多,配合朴素的生活场景,就是更容易带来一种“把人摁在屏幕前”的奇妙体验。
比如张同学单单下个床,就要先掀被子、拉开窗帘、开窗户;再拿起枕头,掏出枕下团成一团的袜子,分别穿上左右脚,拿起外套一跃下床,踩进棉鞋里走出镜头。
说实话,如果按照普通拍法,这一套动作下来,估计大家早就关掉了。可是张同学就是找到了处理的方法。
快节奏
但如果你看过张同学的视频,代入感很强,还有其视频镜头数量之多,节奏之快。
还有博主专门统计过张同学的镜头数量和速度,发现平均每条视频含有186个分镜头,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长是2.27秒。
这是什么概念?还请各位剪辑师们自己品。同样是流水账,暂时还没人能像张同学一样做到极致,但这不过是其中最基础的环节。
丰富叙事内涵的L-cut与J-cut
L-cut与J-cut,是一种影像与声音不同步的剪接技巧,其实电影、新闻、预告、广告等各类影片中,都经常被使用。
其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在剪接软件上,当画面从素材A切换至素材B,但继续播放素材A的声音,影像轨和音轨的形状会呈现L形;这种剪辑方法很贴近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然反应,因为我们总是先听到有人说话,再抬头去看。或者视线变化,耳朵也会随着眼睛位置的变化而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样切换镜头会使影片更流畅。
反之,当画面仍停留在素材A,素材B的声音就已先进入,影像轨和音轨的形状则会呈现J形。即先听到声音,在随着声音看到画面。
这样声画不同步的剪接方式,不仅能流畅衔接不同镜头,还能为影片刻画更丰富立体的内容。比如喝水等动作,其实都有用到,因为是一个常用技巧,这里就不多做举例。
愿意给农村人生活拍出鲜活细节
技巧很重要,但是技巧对于故事来说永远不是第一位的。主要的是还是愿意去呈现,只要有了这种纯粹的想法,那很多技巧就是为你的目的服务的。
张同学的视频营造了一种生活的熟悉感,还原了以前北方农村生活的样子,柴米油盐,简单快乐。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走向广阔的天地,为家庭为前途而奋斗。短视频中的乡村让很多前行的脚步有了短暂停歇的时间,从一个个博主的镜头中窥见“理想生活”,产生替代性满足。这也是一些短视频平台目前的一个发力点。
当然,这并不代表说技巧不重要,因为它只是你的基本功。如果你看了张同学自己的讲解视频就会发现其镜头感设计感非常之好。所以,磨炼好技巧,是为讲出一个好故事做准备。
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