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名立万》编剧、主演张本煜的一方天地

2021-11-22 14:29

在聊天接近结束时,本煜突然反问一个问题:“你是记者,现在当记者是什么感觉?作为记者看完《扬名立万》是什么感觉?”


作为《扬名立万》的主演和编剧之一,本煜的这个问题传递着作品中的某种能量——它是最近电影里少有的、纯粹的观念表达所带来的反应。



我无法客观评判《扬名立万》,因为这是第一部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结尾的电影。虽然只是很简单地参与某一版剧本的调研,但是,看着围绕剧本的讨论和因此生发的情绪最终呈现在荧幕上,是很微妙的心理变化。


电影中,记者和影评人拿着“车马费”,写着违背自己原意的影评。不过正是尹正饰演的记者角色的选择,和一众电影从业者的经历转变,折射着主创们在时代与行业下的情绪与价值观。


作为记者,每次了解深度参与电影其中的人的经历和故事,也更能看到不同电影的所传达的立意与观念。


懂了创作的意图,就懂了电影延伸出的话题。来看看张本煜与作品的相互印证。



1、从《报告老板》到《扬名立万》,除了年纪变老,还有......


一四年,去过几次万合天宜。如果是一个长镜头,当时我看到的画面应该是这样的。


当时公司坐落北京高碑店文化产业园,是往常不会是换乘的地铁北出口下车,徒步五分钟的距离,进入公司前在门口看到内容总监小爱打着电话探讨业务。


进入大门,是一个开阔的空间。


当时万合天宜的大沙发


一波一波的人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市场部在准备《万万没想到》第二季上线的推广;刘循子墨、老湿,导演、编剧、演员在沙发上(为什么总是出现欧式大沙发?本煜开玩笑说:因为我们老板身体差。)聊着可能要拍的内容;楼上的机房剪辑着公司的新剧,旁边是易小星的办公室......


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属于他们创作的黄金时代。也容纳了太多人的青春回忆。


“那时候确实挺棒的,大家一个小组一个小组都充满激情地创作。”本煜说,“未来光明不光明也不会去想。公司都是年轻人,公司招人不光是找科班出身或者已有作品的人,标准就是够怪够有趣。”


彼时,万合天宜因为《万万没想到》,加之后续由子墨导演的《报告老板》,均获得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可,手上有多部剧集的研发,当时易小星聊起不同小组的状态是:“项目组之间是良性竞争,就是看谁做得更好、更厉害。”


“你要说黄金不黄金的,那个时候整体环境都挺金的。”张本煜说。


土豆网上诸多有创作意愿的“普通人”的爆发,是张本煜被叫兽易小星发现的契机——土豆找到了叫兽,叫兽找到了本煜。观望其后来的发展,他没有像白客爆火,但出演的很多角色都拥有某个“偏执”的特点,从贱萌的父王,到电影《寻汉记》、《乘风破浪》,再到如今的《扬名立万》。


张本煜为《乘风破浪》和《扬名立万》献声



从内蒙古工业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张本煜做了两三年的外贸。彼时,病毒视频开始流行,网络视频平台突然间生长起来,急需内容。

 

“当时回国以后不知道干什么,也不会干别的,看到土豆招写作的人,就去了。也没觉得创作剧本是自己的能力,就是从小的一个爱好。”他身上所携带的歌手、演员、编剧的身份,都是其爱好的折射。


本煜的朋友看完《扬名立万》,聊起了大学时期在寝室看他们的作品,“觉得这些人都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我们也能。”那是万合天宜对年轻人的启迪。他们准备和表演得都很认真,即使后来他们的戏剧并没有受到学校的重视,即使大学四年没有出众的作品,但毕业也可以做传媒媒体。


“不管有名气没名气,有才华没才华,在那个年代都可以试着来。”


本煜在万合的第二部作品,是刘循子墨导演的《报告老板》,当时在没有太多宣传的情况下,获得了超高的人气。后来万合经历了外人看上的低谷,人员变动、作品数量变少......


电影的筹备、制作周期的原因,而这次的《扬名立万》,带着大家的记忆又回来了。


时代周转,“出去演了那么久的戏,回到《扬名立万》,更自在了。再和子墨在一起特自在,回到之前共同创作的感觉。”



2、从剧本到表演,《扬名立万》这些细节诞生自每个主创的反应。


看到《扬名立万》的剧本时,它尚且叫做《一部电影的诞生》,阴差阳错地和姜文那本书同名。现在看到的成片,被形容是中国首部“剧本杀”电影。


创作时,剧本杀还没那么流行,很多角色是剧本反复打磨后才有的桥段。最早有人想使用《报告老板》的IP,做一个纯喜剧的电影。


“那时子墨不太喜欢,做短剧可以用《报告老板》的形式。但大银幕播一个两个小时,观众会难受。那时他也会觉得有创作瓶颈,一直在思考要做一个不光是逗趣的作品出来。”


后来,团队找到编剧里八神,由后者执笔整个故事的动机。导演和编剧的切磋磨合,磨出了故事的原初设定——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


“其实最早我们不知道基于这个故事要拍什么,就说,干脆咱们把现在一筹莫展的样子弄下来得了。”


在基础的故事背景下,一个一个的人物就这样诞生了。他以秦霄贤饰演的警察大海为例,“我们会让他可爱一点、有趣一点,不只是工具人。他首先是梦蝶的影迷、粉丝,其次是他爱不成。包括他最后的那句‘滚’都是我发于私心特别喜欢的。”



《扬名立万》是一部尊重观众的电影,不管是对剧本还是成片的调研,它都试图实现某种与观众的“共同创作”。


如今电影中所呈现的几番反转,某种程度上是剧本顾问从技术角度出发,来建议实现的电影情绪。但导演、编剧的坚持仍然保留在作品中。比如,对于致敬周杰伦的梗“我叫他爸,他打我马。”,便是子墨的坚持。

 

如此看来,集体创作意味着尊重观众的同时“夹带私货”,进而实现主题的表达。


开拍不久,编剧里八神在片场看了几天,就没再去过。基于前期剧本的反复打磨,拍摄阶段对剧本的改动并不多,多是演员带来的“锦上添花”。


说起本煜在电影中连皮啃咬橘子的故事,便是一场临场反应。


“那个特巧,本来那场戏排练的时候,陈明昊要过来跟我握手。当时我已经在想他要是伸过手来,我要怎么吓唬他一下。但他每次表演都会有不同的表演方式。结果他没伸手,递给我一个橘子,我就啃了一口。这个反应没设计,是临场的东西,但后来想,至于么?会不会有点卖狠?也可以有别的表演方式。

 

和这波演员的状态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招,他们也会给你养分。



余皑磊有一段情节,原先的设计是他和手下起了争执,一枪打死了大海(秦霄贤饰),接着严厉地宣判了一篇自己临时编造出来的谎言。但他来到现场,围着房间转了一圈,说,这场戏我要这么演。然后便坐到沙发上絮絮叨叨讲他(角色)的故事,他为什么可能有点病态,发生了什么事情,到了这个房间要发生什么故事。

 

主动打死这个角色的这个举动,比我们之前设想的情节更加凌厉,让人有一种言出法随的感觉。”


3、从“愤怒”到“愤怒”,没那么伟大,希望同样的事情不会降临到自己。


本煜不演戏的生活,起床打游戏,吃饭,睡觉。追自己喜欢的动漫,看各类型的书籍,刷着世界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标准的网上冲浪选手。


从小被爸爸带着看《哆啦A梦》,他手机里还存着很多哆啦A梦的截图。他身上有着男孩子的稚气,但同时保持对很多事情的理解。

 

《乘风破浪》和《扬名立万》这两部片子的幕后花絮对比很有意思,一部是本煜偷偷跑到金士杰的表演场景观察他的表演;一部是在全片占比并不多的戏份中,扇了自己几巴掌,弄得身上脏兮兮的,进而调动情绪。

 

这看上去是他的“拙”。但本煜否定了自己对“拙”的保持——不分戏,找表演的状态“非我所欲也”。


“这几年的变化是演戏没那么紧张了,设计变得越来越少。以前总觉得这个角色应该是什么样的,就去做那些举动和状态。我对表演其实没那么了解,它更像审美的堆积。”

 

所谓“审美的堆积”,本煜概括为一个人长期的经历、对周围的人的观察、阅读的作品......“这些东西加起来,在某个情况发生的时候,他便会下意识地做出反应和举动。”



从其生活状态和微博表达去进行侧面旁观,本煜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有着自己“强烈”的态度。他不会让理性规训情绪,“我没那个能力,有些事情碰到了以后,就是会直接影响情绪。”这些情绪和态度,也间接地折射到作品里。


本煜回忆起童年时的受欺——背后被人飞踹了一脚,他转身要追那个踹他的人,没跑几步,身后又被踹了一脚。那时他200多斤,跑不动,只能承受着小孩子的直接的恶意。



我问他,你是不是通过创作来反抗?“没有那么伟大。”

 

那这件事是不是让你更愿意为弱势群体发声?“也没有那么伟大。”


本煜消解了崇高,回答:“就是在为自己发声,希望同样的事情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聊起放弃了流量很高的最早做电影解说类的“老湿”,本煜说上一回刚和他在一个组里,他为一部电影做执行导演,然后也是影视行业的工作都接触一遍。然后在制作已经做了一年的《灯笼刀》。


“他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的喜欢的事儿。”


在大众媒体的眼里,仿佛他们消失了一段时间,但这一波创作的人的故事在电影中延续,也在现实中延续。


看似在公众视野消失的人,会在下一个剧组相见,会在下一部作品相见。



The END

采访、撰文:姜大噪

美术:李害害

编辑:阳子


本文为作者 姜大噪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40991

姜大噪

点击了解更多
解读娱乐圈大小事件,有点、有料、有姿态。形式新颖有趣、内容诙谐搞笑。解开你最想知道的事件真相。只要有影,就能解读---@被禁锢的姜哥 请关注新浪微博!目前没有微信哦~
我要收藏
推荐关注
姜大噪
发表文章 135 篇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