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视频帧率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我们都知道,我们在看视频都逃不过一个数字,那就是帧率。
帧率是一个很多时候让人摸不到头脑的东西,我们经常能在相机设置里面看到各种各样的帧率设置,比如说是23、24、25、30巴拉巴拉一大堆,那这些数字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要想了解这些,我们不能够先看这些设备,而且要先看看这里---我们的大脑。
13581951713
以上废话连篇,以上书归正传:
我们要提到的第一个名次就是视觉暂留。那什么是视觉暂留呢?
解答:当我们人眼在短时间内看到一系列差异微小的画面的时候,由于每张画面都会在视网膜上短暂的停留,并且每张图像的差异都会很微小,因此连续出现的画面通过人脑的处理以后就形成了大家眼中的运动的画面。
那么画面要以多快的速度联系出现,才能使人眼睛看到流畅的运动画面?
解答:当年我们所熟知的发明家爱迪生,提出人眼所能够感知的最舒适的帧率不应当低于46帧,如果说低于46帧每秒,就会使人眼感到不适。
但是如果以每秒46帧的速度来拍摄并且来放映这些内容的话,制片人估计就要哭了,因为胶片在过去真的是很珍贵的物资,所以大家只能来降低帧率来拍摄和放映。
虽然这个时候的运动的连贯性仍然能够接受,但是放映的时候由于过片需要不断的闪入这些黑帧,就让人感到无法接受了(因为会不断产生闪烁),
所以当时的电影放映员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解决方案,就是利用一个双叶片或者是三叶片的快门来进行放映,那采用双叶片或者三叶片对于同一帧画面进行多次闪烁,这样相当于多次放映,可以提高投影的实际帧速率,而且不用消耗更多的胶片,就能够去除人眼对于低频闪烁的这种不适的感觉。
当时的无声电影大多数采用16~18帧每秒来进行记录,通过三叶片的放映快门来进行放映的时候,就能够得到一个48~54帧每秒的影片的放映帧率
但是以前放映电影其实更多是通过手摇的方式来进行的,手摇是很不稳定的,所以也就很难得到一个固定的放映帧率,所以在当时手摇放映帧率,普遍在12~40帧每秒之间,知道后面有了电机驱动的放映机以后,帧率就被稳定在了18帧以上。
只不过无声电影的放映,比并没有持续下去,一切都在有声电影出现以后,产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那声音的引入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具有里程碑式的技术,由于声音的加入,使得电影的放映帧率从之前的参差不齐,开始变得统一的一个帧率,因为一旦播放帧率产生了变化,声音就会失真,那就没有办法了。
所以1929年经过无数次讨论之后,电影行业的标准帧率就被制定了下来,就是24帧,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是24帧,而不是别的帧率?
解答:主要就是为了声音的保真,在过去声音是通过光学录音来记录在胶片上面的,如果你以每秒16帧的速度来进行拍摄,那记录下来的音频就会很容易出现失真,因此为了能够记录下更多的声音的细节,只有当电影胶片以不低于24帧的帧率来拍摄的时候,能够得到不错的结果。
问题:那为什么又是24而不是23或者25呢?
这就是一个数学问题了。因为24帧可以更容易的被2、3、4、6、8、整除,这样在胶片时代的剪辑师就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半秒钟是12帧,1/3秒时8帧,1/4秒就是6帧等等
问题:可能又会有人要问,为什么不是30帧或者32帧呢?
答案很简单,当时的胶片时代胶片很贵重,而制片人又很抠,所以不管电影格式如何变化,24帧却一直是电影行业的标准,这个帧率也就慢慢成为了人们口中电影感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飞逝,电视机的发明又对帧率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帧率形式,那就是电子帧率,由于24帧并不是一个非常流畅的帧率,电视的荧光屏也不像电影放映机那样,可以通过片门来提高闪烁的频率,而主动发光的形式让闪烁导致的这种不适感又变得更加明显起来,于是聪明的工程师又发明了两种在电视机上呈现图像的方式,就是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
什么是逐行扫描呢?是将每一帧的图像按照电视机内的电子束顺序,一行接一行的扫描来形成一张完整的画面。
什么是隔行扫描呢?就是将荧屏以奇数行和偶数行的规则分为两个场,快速交替,让画面让人看上去像是在播放了一个完整的画面一样。
在电视标准的显示模式中,i代表隔行扫描,p代表逐行扫描,
比如1080i 60,就是隔行扫描每秒60帧的半帧
1080p 30代表逐行扫描每秒30帧的全帧
前者通过牺牲画面的细节来保证画面流畅和不闪眼睛,后者虽然细节更丰富,但是画面流畅度低,而且闪烁频率低,看起来会非常累眼睛。
而当时的电视宽带又不足以支撑我们传输60个全帧的画面,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童年,在奶奶家看西游记的时候,你总会记得画面一旦动的快,就会看到这种不自然的撕裂,这就是隔行扫描的弊端。
现在互联网传播视频,就千万别再使用i场的视频了,老老实实用p逐行扫描,1080p就是这个意思,大家都理解了嘛?
为了消除电流与电视信号,再不同频率下相互干扰,产生的噪点还有杂音,美国的工程师,就把隔行扫描的刷新率设置成了和美国交流电源60赫兹频率一致的60帧或者30帧,也就是60赫兹频率对隔行扫描的每秒60帧半帧,以及逐行扫描的每秒30帧全帧。,就是30帧,这个帧率的由来了。
只是每次人类想改进生活品质的时候,都会遇到阻碍,彩色电视机的出现,又让电视帧率出现了新的变化。
色彩的加入意味着,需要在原本黑白电视的信号带宽中加入色彩信号,这样拥有黑白电视的人可以继续看黑白的电视,而土豪们则能够读取色彩信息,看到彩色的电视。
因为新加入的色彩信号,使用的频段极有可能和声音信号产生干扰,产生噪音,还有画面的扭曲,
于是工程师们又想出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就是吧画面的帧率做到0.1%比例的缩减,避免两者之间交互产生相互的干扰,因此彩色电视帧率,从60帧每秒下降到了59.94帧每秒,以及30帧每秒,下降到20.97帧每秒
这就是这些绕口数字还有这些小数点的由来,而这个标准被称为NTSC标准,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等地区都是用这个标准。
所以如果大家准备在这些国家拍摄25帧视频,你很容易会看到因为皮女没有对齐而产生灯光闪烁,所以在这些国家拍摄视频的时候,应该把我们自己的相机帧率模式调整为NTSC模式。
这样问题就来了,中国还有欧洲用的是什么帧率规格?拍什么帧率比较合适?
不卖官子了,就是PAL,这是在1963年德国电视机制造商TELEFUNKEN向欧洲推出的规格,那PAL制是解决了困扰NTSC的色彩干扰问题,同时也支持欧洲使用的50赫兹的交流电。
PAL制式式以每秒50场进行交错扫描的,也就是50i以及25p的帧率,目前包括中国在内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除了韩国、日本、菲律宾,非洲、澳大利亚等等这些国家,都是使用PAL制式的。
现在大家也就应该理解了,为什么在国内互联网拍摄25帧,或者是25的倍数帧会比较合理,因为会少很多麻烦。24帧仍然是国内的电影标准,为了规避频闪,大家也应当把快门速度设置成1/50,这些就是经验之谈。
24帧称为电影行业的标准,已经长达了一个多世纪了,现在电影人也是图通过将电影的解析度和帧率提高来减少画面动态模糊,来创造出更加顺滑的画面,更好的体验,毕竟帧率越高这些画面也就越流畅,给人的感觉体验也就越丰富,越接近现实中的感觉。
如今的科技已经可以实现制作,4K 120帧的电影了,但是高帧率的电影的观感,我感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