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看电影”成为提升导演功力的3大途径

2021-01-26 22:09

张会军教授,原北京电影学院院长,著名电影教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国内多所大学就《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电影创作及理论》等题目的讲学,在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大学和电影机构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讲授过《中国电影教育》、《中国电影创作》、《中国电影“第五代”创作及其历史意义》、《“第五代”电影》讲座。在电影学院担任校长和开设的课程有:《摄影造型基础》、《电影画面》、《影片分析》、《电影摄影艺术》、《电视摄录像技巧》。



本篇文章是张会军教授在《电影入门必修:青年电影人及导演的提升》的直播课程摘记: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电影人加入到“电影制作人”的海洋之中,很多同学都在向我咨询,作为“导演新人”,我要如何提升我的“导演能力”,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3个提升自身基本“修养”的途径。供大家参考。


一 增加阅片量


青年导演的提升的基础就是丰富阅片量。没有看片量,就不会对整个故事有足够的驾驭,同时也缺乏对不同类型的影片风格的欣赏。


阅片技巧上,建议要多看一些局部桥段,比如说两个人相见,两个人争吵,通常是如何表现,用什么方式来表现的;比如说大发雷霆会是什么样,生气、哭泣是什么样。我们可以找到他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的环节,通过桥段的分析,我们来掌握除内容以外的一些技巧的和表现的方式。




另外,阅片是看自己喜欢的作品,那些让你特别心动的,特别痴迷的,特别能够受到感动和热泪盈眶的一些细节,他是做的什么故事,用的什么方法,用的什么样的场景,用什么样的镜头,用什么样的数量,用什么样的方向,用什么样的拍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这样的,就就帮助我们把想象变成现实,我们看到现实以后,反过来学习他的方法,这样就能帮助我们尽快的进步。

二 学会影片分析


电影学院的很多同学都有影片分析的经历,这个经历是通过固定的拉片的模式,就是拿电脑或者是别的播放工具,一场戏,一场戏的看,甚至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看。在看片子时候从大的领域可以分国别,分年代,分类型,分导演来看。


你可能喜欢不同年代的片子,那你可以看4-50年前,二战以前旧好莱坞电影是什么风格,二战以后新好莱坞电影是什么样的风格;也可以看不同的类型影片:如战争片、灾难片、科幻片,惊悚片等。


在看这些影片时,不一定看全片,可以先在文字上做一些检索,找到一些著名的桥段,比如说喜欢看战争片的《拯救大兵瑞恩》,在影片开场有海滩,战役,就是一个导演学习的必修范例。因为这里编剧在描写战役的过程时,他不一定写那么多场,让你去拍。所以通过对桥段的分析,摄影师学习人家怎么拍的,导演分析是如何控场的,这场戏的节奏,什么时候扛,扛着晃动如何拍,什么是搁在地上拍的,哪里天空上无人机拍的,什么是制高点拍的。



通过这些细节分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国别的片子,来认识和了解类型片中的追逐、谈话、跟踪、枪战是如何拍摄实现的。因为作为导演的你将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情况。不是说两个人都像电视剧《潜伏》一样,一进来俩人沙发上就坐着说话,很多都是一边走一边说的,开着车说的,通过影片分析要看出不同的人物状态和人物形体下,他们的镜头场景是怎么来结构。


还有就是看导演,比如你喜欢这个导演,他20年前的片子,和20年以后的片子,风格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例如,吴宇森的很多片子,他的习惯的动作是纵深拍摄,周润发叼着烟,带着墨镜,拿着牙签儿,然后就从纵深迎着镜头走。


纵深调度不说,还高速五倍以上,六倍以上高速拍摄,同时在镜头下设置很多吹风机,使风衣一吹起来很酷炫。吴宇森,还有很多片子,去花盆儿里去拿枪,不是一个镜头,拍的是三个组镜头,全是高速,然后侧空翻,举枪射击。这就是把常规的动作,把它仪式化,风格化,高速在这里就是吴宇森的风格。


所以我们要看导演对电影常规镜头的处理,他做了哪些仪式化和风格化的处理,我们学的是技巧,不是学的故事,可能你拿这些东西讲的还是你的故事,你的是跟他的不同的故事,所以通过比较这些导演的方式呢,可以让我们学到学到很多东西。


同时,不仅光看,一定要用笔记录。好脑筋,不如烂笔头。开玩笑说:你拿本子记下来,30年以后你成为大腕儿了,这这本儿就是文物,想卖多少钱,卖就卖多少钱。所以你要养成一种看片和观片,拉片的一种习惯,然后对能触动你的,可借鉴的部分要做一个详细的记录,这样你举一反三,今天看一部,看一个片断,明天看一部,看一个片段,日积月累也就留存下了很多的东西。如果,你没有看片量,你就没有表达。


当你分析的影片多了,就可以有很多的借鉴,当你一旦有机会来做导演的时候,你就会不断的补充的,这些方式和方法内容都是一样的,重要的不是内容,是用艺术的方法和风格的方法来表现那个。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天下文章,故事都是相似的,但是不同的是他的细节和他的结构,我们要通过看片量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修养。



三 强化从“小说”到“电影”的学习


大家要注重对从“小说”到“电影”这一类的一些作品的学习。

例如浙江的著名作家麦家,他写过《风声》,那么我们看《风声》的小说,再看《风声》的电影,看《风声》的电视剧,看他从文字到电影是如何改的,哪个点是快进的,省略掉以后直接讲结果,哪一个点是掰开了揉碎了作为一个细化过程来描来描述的,写内心怎么写写动作,如何写形体,如何写事件,情节怎么写,人物怎么写,矛盾冲突怎么写;


我们也可以看辛夷坞的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再看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她改了原小说哪里,扩大了原小说的什么,这对年轻导演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当年赵薇导演在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她对剧本要求很严格的,做了很大的改动,现在我们看到的完成作品无论从题材,从风格到市场到口碑都还是不错的。


比如,电影中对几个主要任务的塑造都是极尽 “极致”的!


例如:杨子姗女主人公的“极致”,一开始女主人公倾心于男主人公,非常爱他,谈恋爱到卑躬屈膝的地步;对照男主对她爱答不理;之后男主找了同校副校长的女儿,去了美国,就毅然决然的和女主断了关系,迅速的断了。之后,男主回来,好马要吃回头草。中国老话叫好马不吃回头草,但是影片中男主就是这么设计的,他毅然决然的断,却又反过头来又找女主,这时候这女主人公根本不搭理他,就是很决绝的,这就叫人物塑造的“极致”。



另外,江疏影塑造的角色也很“极致”,很温柔标准的中国女性,前面谈了一个男朋友,也是磕磕绊绊就吹了,之后男友是渣男,又出轨吹了。然后这渣男还给她打电话说我又谈了一个女朋友,肚子大了,你带着能不能去医院做手术?江疏影这个角色又带着人家去做手术,面对着很多社会的压力和舆论,内心深受煎熬,紧接着,男朋友又给她打电话说我想你了,我到你这个城市来出差,咱们俩见一面,女孩儿把电话挂了以后就去见他,却被女主人公怎撞死了。


这样的编剧,处理就是一种极致的表现,不婆婆妈妈,通过人物的很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交代文学上的文字的东西。所以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这个文学,从文学到剧本,你只有看完小说不是看一遍,只有看两遍以上,不单把电影看两遍以上,才能突然悟出来,文学到电影是一个样,什么样的感受。



比如说我们可以看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在小说当中,女主作为一个叠马仔,在几个人物之间如何游刃有余,最后走投无路,被陷入到这个圈子当中。可以看一看,《拯救大兵瑞恩》他不是小说,原本是一个报道,是一个真实事件。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怎么改编的呢?它的主题有主旋律的影子,有战争反思的影子,也有一个军队的人在承担责任和体现价值过程当中如何服从命令。


比如作家叶广苓长篇小说《青木川》,改成电视剧《一代枭雄》。《青木川》,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散文式的相当于报告文学的作品,我们可以看看它怎么把何辅堂这个人写的跃然纸上,成为一个典型形象。另外还有李安《断背山》,腾华涛的《失恋33天》,都是有小说原型的,之后又改成了电影文学,是文字空间给我们的想象,电影是实实在在给我们的展现,我们在这个当中要实际上找到文学结构当中的东西和电影结构当中跟你的不一样,也要看到电影影像表达,人物影像表达人物主要靠台词对白斗动作啊,形体来表示,那么我们看看他怎么控制的。


原作小说改编成电影以后,他怎么描写的,实际上对我们是有很大的帮助,你只有看到了文字的东西,才能够在对应影像的东西当中找到感觉,这种感觉不是说的,不是看的,是感悟的。当感悟出来以后,当把上述说的这些东西都看过一遍,我们再跟别人交流时,保证就硬气了,就不怕了,因为,那些知识与经验已经变成我们自己的了。



通知:


1月27日张会军院长的第二次直播将就,同学们所提:

“专业提升”(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本,硕)

“摄影师技能提升”相关问题,

进行重点解答。


1月27日直播是【中国摄影师社群】2021年度的第2场直播,

【中国摄影师社群】会员可免费收看,

本场直播后,更有【中国摄影师社群】首播神秘大奖抽奖活动哦,

如果想单独收看本次直播的同学,或了解活动详情,

欢迎联系管理员。 微信号:liqianqian170

本文为作者 幕后英雄—薄荷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3876

幕后英雄—薄荷

点击了解更多
我要收藏
推荐关注
幕后英雄—薄荷
发表文章 455 篇文章
相关文章

张会军

查看更多 >

中国摄影师社群

查看更多 >

今天电影学院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