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经谈《归来》创作:用声音让观众呼吸到时代的空气

2020-10-26 09:52

本文章来源:凤凰娱乐综合

 

《归来》杜比全景声版海报

 

陶经(右)与媒体交流《归来》音效制作

国内电影史上第一部采用杜比全景声的文艺片《归来》将于5月16日公映,影片的声音部分是由国内外屡获殊荣的录音师陶经亲自参与指导和制作的。陶经在中国电影“第五代”里以“耳朵”著称,曾凭借《十面埋伏》和《金陵十三钗》先后两次获得美国电影声音协会大奖,被誉为“中国第一录音师”。

如何通过声音艺术讲述《归来》?陶经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创作初衷:“回归”真实

从作品创作之初讲起,陶经坦言在张艺谋《归来》这个电影中,实际上是试图让大家通过电影娱乐的方式以及欣赏的方式,来回归到一种心情,包括年轻人,让大家更为快乐地渡过这一生。

因此, 在整个声音创作当中,声音团队力图把所有的点点滴滴的生活的声音都反映在这个电影中。陶经带领的声音部门特别希望在张导演的指导下,让观众跟人物在影院里呼吸到同样的空气——那个时代的空气,那个时代的氛围。所以,这个电影的声音可以说是非常精心设计下的创作。所有的声音,包括咳嗽的声音,楼道里边爷爷和孙女的声音,旁边隔壁邻居切菜的声音,不同时代里边开始唱起的歌剧,点点滴滴浸泡在这里边。如果大家能在观影中,能随人物一起“回归”真实,就是圆满了创作团队的初衷。

声音创作:低调的“浓情”

作为大师,陶经对电影创作见解独到,“就是要通过做很多的功课,让观众没有感受到画面和声音,在艺术电影里,要不知不觉地跟着人物,跟着陈道明和巩俐走进张艺谋的《归来》这个电影中。” 这种创作水准不是低调,而是强调创作一定要含在一个浓烈的内心情感和人物中。对于喜欢电影研究的观众或者网友一定会注意到科恩兄弟的几个电影,如《老无所依》、《大地惊雷》等。这些电影以朴实的音响表达,居然拿了奥斯卡最佳音响的提名和奥斯卡最佳音响奖。科恩兄弟对影片的声音做得非常讲究,这种浓烈并不是声音出来浓烈,而是内心当中的一种震撼的感情的和新鲜感。

杜比全景声:细腻,鲜活了电影

谈到《归来》影片中的声音创作细节时, 陶经介绍了他是如何借助杜比全景声表达细腻,深沉的人物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对他而言, 尤为深刻是“陈道明在第一次雨夜当中敲门巩俐没有开”这一场戏。五次敲门,反反复复地在敲着,多轻多重?时间是什么样?每一次敲应该是接到巩俐什么样的反应镜头?第一次敲门声陶经记得特别清楚,一定要让它含糊,巩俐在里边收拾被,收拾被子的声音跟敲门的声音实际上观众是分辨得出来的,但是你会相信巩俐是分辨不出来是不是有人敲门的。当第二次、第三次开始逐渐清晰的时候,那就是巩俐面临着一个开或者不开。再加上巩俐很好的表演,使得精心设计下的这几次敲门声的方案还很不错,还有作用。借助杜比全景声,让声音细腻起来,使得五次敲门声哪怕再轻的时候都可以听出来,即使是模糊的。

另外, 陶经还谈到,“杜比全景声不只适用在动作大片中,真正做电影的人和那些导演、制片人要把这种技术做到各个电影形式中。像《归来》这种文艺片,杜比全景声的魅力就非常大”。影片中“陈道明帮巩俐搬放信的箱子”的那场戏中,门是开着的,陶经他们就做了一组在楼下的角落地方,一个爷爷和孙女的对话。这组对话是自然录的,全体的录音组一开始就是把话筒塞到居民区,去录各种各样生动的声音。这是陶经的一个习惯,去捕捉真实的声音。陶经认为这种生动的声音有无比的魅力,首先可以让观众在主要情节上面忽略掉声音;第二会让观众感觉到这个场景、这个环境、这个主要人物浸泡的空气特别有魅力,特别鲜活。

“在《归来》这样的电影中,把杜比全景声用上,并且有一些更好的声音创作,我认为做电影的人应该要这么思维。”陶经如是说。

本文为作者 刘立军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1631
推荐关注
刘立军
发表文章 78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