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自然—ASC探班田壮壮第九部长片《鸟鸣嘤嘤》

2020-09-07 15:47

本期内容为《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的专栏,超级详细的带你到拍摄现场,下载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 APP,免费阅读完整的中文版《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

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NSC) 成员谢征宇与导演田壮壮潜入中国南方深山拍摄《鸟鸣嘤嘤》

作者:阿方索·摩根-特雷罗



【插播一则通知】9月8日晚19点【中国摄影师社群】直播Live 23期 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NSC)导师林韬老师将带来:《摄影机运动与导演创作》,具体介绍详见文末。


【前言】在云南的高山深林中,日升日落,密云朵朵,稀薄空气中可见耸立的山尖。公鸡和火鸡沿着土路漫步,当地农民沿路赶着大水牛。该地区的居民会耕地,将洗过的衣服挂起来晾干,然后开着三轮车进镇上班,其中很多人是拉祜族(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说普通话时带点方言腔。在这里,中国的历史感和雄伟的自然风光是永恒的存在。


中国“第五代”电影制作人、著名导演田壮壮在这里拍摄了他的第九部长片《鸟鸣嘤嘤》。该电影改编自阿城198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树王》。这部年代片计划于2021年发行,背景设定于60年代后期,紧接于文化大革命发生前,讲述了在全国农业改革中,一群城市知青被派往农村砍伐原始森林的故事。当由主角章宇扮演的当地农民反对他们砍伐一棵巨大的古木时,新意识形态下的国家行动与自然内在规律之间的冲突就展开了。导演说,他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探索“人类对自身的信仰与对自然世界之谜的信仰之间的关系。”





在影片《鸟鸣嘤嘤》中,一群知青进入山林深处。为拍摄这一场景,CNSC会员、摄影指导谢征宇使用了蓝色色调,以打造导演田壮壮的标志性的冷峻视觉风格。


移动的摄影机


在将一个以人与自然的对比关系为中心的故事视觉化的过程中,导演田壮壮和摄影指导、CNSC成员谢征宇十分合拍。谢征宇在业内被同行称为“谢谢”,曾拍摄2002年上映的《寻枪》和2014年上映的《一步之遥》。“我喜欢质感清晰的镜头。”谢征宇在酒店接受我深夜采访时,一边喝着他最爱的日式咖啡,一边解释说:“我喜欢透明感的画面(请参见第66页侧边栏)。我并不太喜欢那些可能传达出特殊视觉效果却光学质量不佳的镜头。”

几年前,导演田壮壮与谢征宇在浙江的时候,田壮壮就请谢征宇拍摄他的下一部电影。两人仅曾合作拍摄过一部短片,这是他们第一次合作拍摄长片。谢征宇对田壮壮,这位同时代中最受尊敬的电影人之一的视觉和导演风格很感兴趣,并对其赞叹不已。他用中文术语“冷峻”来形容这种冷酷、严肃和凌厉的风格。谢征宇解释说:“他不会轻率得去大肆渲染影片的整体风格。他拒绝以能够容易迅速引起普遍情绪波动的方式来呈现他执导的电影。我觉得这真的很有意思。我认为这就的电影与其他众多电影的区别。他的电影有这种冷峻的感觉。”


田壮壮在讲戏。配角是来自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生,很多人从未参与过长片电影的拍摄。


那么这位摄影指导如何呈现这种非凡效果、如何掌握其艺术呢? 答案就是:“最小限度地使用特写镜头、不在镜头外部增加滤镜、使用Arri Signature Prime镜头组、着重使用自然布光和反光材质、借助四台摄影机组合装置(该装置常使用摇臂、可滑动的大疆Ronin稳定器和斯坦尼康)——所以这些都是为了传达一种感觉,即摄影机是自然的一部分,独立于镜头中的人物之外。”


根据装置的需求,摄制组使用了Arri Alexa LF和Mini LF摄影机。谢征宇说:“我们使用Mini摄影机拍摄运镜更流畅的镜头, 比如使用Ronin稳定器时,或者使用LF摄影机拍摄更加静态的镜头。”他补充说: “拍摄这部电影时,我的摄影机几乎从不会停止运动,但是这种运动本身并不特别剧烈,因为我并不想在电影中反映或跟随角色移动的节奏。导演和我一致同意,希望摄影机具有自己的节奏,与演员的动作分开。这种尝试很有独具魅力,因为通常在大多数电影中,我们都会看到摄影机流畅地匹配演员的动作。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摄影机自有其视点—— 就像以某种前瞻视角、一种不同的视角看着电影中的场景一样。摄影机视角与导演的风格,也就是那种冷峻的视觉效果有关。”


谢征宇在研究Arri Alexa Mini LF摄影机,准备将摄影机安装在大疆Ronin稳定器上。




当被问及他为《鸟鸣嘤嘤》选择的大画幅Arri Signature Prime镜头时,摄影指导谢征宇说:“原初的Arri/Zeiss Master Prime镜头是我的最爱——它们始终是我的首选。但是我们正处于大画幅和大负片的时代,因此Signature Prime镜头是这个时代匹配Master Prime的镜头。我对所有可以找到的大画幅镜头进行了很多测试,我认为Signature Prime镜头表现最佳。”


关于镜头滤镜的使用,谢征宇说他几乎不使用滤镜。他说:“我对于在如此优质的镜头前放滤镜特别谨慎,尤其是在滤镜会改变图像、减损图像清晰度、导致图像缺乏清晰透明的感觉的情况下。”尽管确实偶尔使用偏光镜和ND镜来减少光圈的进光量,但他仍然更喜欢不用滤镜拍摄出来的图像。“有时候,这对我来说有点痛苦,因为ND滤镜会改变我想要的颜色,”谢征宇说:“所以我会使用内置的ND滤镜,效果非常好,不会造成在镜头上加ND滤镜导致画面质量下降的结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摄影组在导演和摄影指导一直对运镜进行微调时进行了多次排练。他们对摇臂下降和滑动的速度和节奏要求非常精确。


摄制组认真排练在森林中的摄影机机位移动,以确保移动速度符合谢征宇的想法。蓝色防水布用于增强自然元素,后期会为其添加视觉特效。


在参观片场时,我们观看了一个场景的拍摄过程,在该场景中,演员们逐渐走进茂密的大森林中。负责拍摄主镜头的摄影机起幅从接近地面的位置开始拍摄,而人物在画面中显得相对较大。随着演员们行走,安装在摇臂上的摄影机缓慢上升,而第二个安装在Ronin稳定器上的可滑动的摄影机则从左向右横向移动。随着角色在主镜头中逐渐变小,我们感觉到他们被吸到自然世界中去了——这是一个他们欲将破坏却知之甚少的环境。



“这种紧张关系很有意思,”谢征宇说:“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探索了人们在这种庞大的自然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无助感。”谢征宇解释说,尽管年轻人进入森林,试图将其塑造成更宏大的社会理想,但“这种事情是不可能改变的。不管人们多么努力, 改变自然是不可能的。”




田壮壮说:“我实际上是在电影中利用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关系,来揭示我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才十四岁。他成年的过程中,中国经历着巨大变化。那些和导演有一样经历的家庭和年轻人不得不努力找到新的社会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是常常是在混乱的环境中形成的。


像电影中的人物一样,田壮壮曾经也是被送往农村的知青,参与了农业改革。这段时间里,许多基本关系被重组,导致许多年轻人质疑他们对曾经如此确定的事物的信念和信仰。“我认为这部电影关注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信仰问题。”他说:“不是在宗教中发现的那种信仰,甚至不一定是在政治理想中发现的那种信仰,而是对我们最基本关系的信仰。例如,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即维持自然平衡的关系。”


当地农民肖疙瘩(章宇饰)与知青谈话。画面中采取了几何分割的构图,表达出知青和对他们而言的新环境之间的分离。


从许多方面来看,田壮壮一直以来都高度关注这种关系。自从他著名的职业生涯开始以来,他就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处理了这些主题。他的导演旅程始于1986年上映的电影《盗马贼》。该片由侯咏和赵非任摄影指导,在广阔而残酷的青藏高原上取景,聘请了当地的非专业演员出镜。一个人如何应对生活的挑战及其许多变化?是否有某些自然的基本定律不容干涉?


自然光


为了寻求视觉层面和内在的自然主义,以协助实现田壮壮的寻求真相的导演方法, 谢征宇在拍摄《鸟鸣嘤嘤》时尽可能利用自然光,经常想办法使阳光从自然物体的表面反射到演员的脸上。


“大约90%的外景戏是用自然光拍摄的。” 谢征宇说:“在如此宏大的自然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光都会照射到人身上。而光线并非总是直接来自太阳。光线从水、木墙(室内)和树叶上反射出来。我甚至会找到一些可借助的道具——即使它们不会出现在镜头画面中,它们反射的光线也会出现。使用自然光时我真的很喜欢这样做。”为此,我们也使用了反光材料和减光材料。

为在晚些时候拍摄某一场景,谢征宇在他的iPhone手机上向田壮壮展示预览的布光效果。


谢征宇补充说,对电影制作人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选择“适合我们每个场景所需的布光条件”的布景。“一天中的时间也很重要”,他们通常会根据太阳的位置安排布景。“在拍摄某一场景前,我们会在下午排练机位移动,然后等到日落之后再进行拍摄。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布光效果。”


获得空间感


某场景拍摄结束时,导演从椅子上站起来,营地动了起来。帐篷被拆解了,监视器移开了,田壮壮和谢征宇朝一片空旷的平原走去。在这里,他们要拍摄下一个场景。田壮壮会审视这个空间,弄清楚他想在哪里放置摄影机,并勘测他周围的物理空间。

在展示城市与农村两个不同世界的镜头中, 政府任命的知青指导员韩自忠(王学兵饰,左)与肖疙瘩谈话。




从左至右: 谢征宇、田壮壮和美术指导文念中讨论如何将下一场景视觉化


这一场景描绘的是,一群年轻人接近森林中最大的古木并开始砍伐的画面。摄影组安置摇臂,用摇臂吊上大型Arri SkyPanel光板,剪下些小树枝并将它们放在道具旁边。


导演参与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他没有在重新安置好的帐篷中等待,而是观察搭建布景的进度,并与著名的香港美术指导文念中(也以服装设计闻名)和摄影指导进行了讨论。田壮壮靠着树干,他不一定在监视逐步布景的过程,因为剧组有300多名工作人员,有特定的指挥系统。摄制工作正在稳步进行时, 他在这里似乎更自在。导演说:“如今,在电影制作这一行,每个人都坐在监视器后面,好像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片场一样。我一直觉得,亲自身处片场时,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物,而这些事物可能不在画面之内。”



融合过去与未来



在由田壮壮任执导、侯咏任摄影指导的1993年电影《蓝风筝》中, 森林深处总被提及但很少见到,片中人物就是被送往深林中去耕地。现在, 我们被带进这个世界,结识当地人。在可以充分了解。


60年代后期中国小镇的所有细节的布景中,我们看到,在拍摄某一开场场景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拍摄知青们乘坐一辆挤得满满当当的卡车的主镜头时,摄影机安装在大型摇臂上,跟踪着车辆在小镇中的运动, 其构图和动作与《蓝风筝》的开场镜头几乎一模一样。我们看到演员穿着同样的深蓝色制服——那个时期的典型服装。当镜头到达中点时,一位云南当地的少数民族农民穿过画面,沿路赶着四头驴,手里摇着铃,铃铛响起低沉的嗡嗡声。田壮壮和谢征宇在合作过程中,从导演过去的作品中汲取灵感,用于当下的拍摄,延续着其长期的电影身份,聚焦与现代观众对话。



影片技术参数:

数字拍摄,荧幕宽高比2.39:1

Arri Alexa LF摄影机、Mini LF摄影机Arri Signature Prime镜头


本文单元剧照由Mark Wu提供。全部照片由和和影业与Shen Bao提供。


【直播预告】9月8日(二)19点【中国摄影师社群直播Live 23期】林韬老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CNSC)导师)将来到直播间,为大家带来《摄影机运动与导演创作》。欢迎各位【中国摄影师社群】会员同学准时收看。































本文为作者 幕后英雄—薄荷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30565

幕后英雄—薄荷

点击了解更多
我要收藏
推荐关注
幕后英雄—薄荷
发表文章 456 篇文章
相关文章

中国摄影师社群

查看更多 >

今天电影学院

查看更多 >

ASC专栏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