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谈:贾樟柯致电影工作者的10句话 -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题 I 金爵电影论坛

2020-07-28 01:03

原创 I 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

作者 I 河夏

策划 I Rachel


-前言-


[ 热爱电影的人终将相遇 ]

终于,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到来,曾在微博上呼吁电影院早日复工的贾樟柯也如约而至。


距离上次在《山河故人》线下交流会见到贾樟柯,已是五年前。他仿佛一点都没有变,对电影依然保持着最虔诚的热爱,也总喜欢在与观众或创作者的开场互动前开个小玩笑或聊个小故事,这次在电影金爵论坛也不例外:


“我刚刚开玩笑说我得出来工作工作,因为在老家的村里面住了三个多月,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已经变成一个农业人了,作息时间都变成农业社会的了。在进入到电影节来到上海,其实又熟悉又陌生,挺恐怖的。”


过去几个月,贾樟柯一直生活在山西老家的村里。这次专程来上海参加电影节,并在金爵电影论坛进行行业深度交流。

[ 影视工业网及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的特别支持媒体,深度参与本届电影节,并设立#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专题#,将持续带来相关资讯分享及原创干货文章分享。]



本期,将分享贾樟柯在金爵电影论坛上的10句话。特殊时段,我们希望以此给到各位电影工作者新的力量。



1.“电影是一份很‘劳作’的工作”


[影视工业网 x 贾樟柯 ]


一直想请教贾樟柯导演的问题,终于在这次金爵论坛大师班上亲自交流到了。


影视工业网:您曾说“电影工作者”是您唯一的标签,非常朴素而有诚意的称呼。到底如何真正的理解“电影工作者”?


贾樟柯:我特别喜欢这个词,它带有某种劳作的感觉。电影是一份很“劳作”的工作。


经常有人误解说“导演好牛”,坐在那指挥那个、指挥这个。在监视器前发挥指令,那是其中一面,另外一面是劳作。


一个一个字写剧本,一张一张脸选演员,一个景一个景选场景,坐在那思考。将拍摄前期到后期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剪起来,始终不要忘了我们是劳作的人。


这也是种提醒:作为一位电影工作者,不要因为你的荣誉、社会对你的认识而失去一个劳动者的本色,失去你对劳动的热爱。



2.作为电影工作者从未失去信心



特殊情况下,每个人似乎都逃不过的话题:疫情期间在干什么。“保持勤奋、不断劳作”,这或许是对贾樟柯当下生活的最好诠释。


-生活里的劳作-


疫情期间,贾樟柯的生活可以分成前半程和后半程。前半程在北京,后半程回了老家山西的乡下。在特殊阶段,那双持摄影机、写脚本的手,逐渐开始落在打理蔬菜水果、锄草、种田上。


贾樟柯说参与农作的生活让他对中国社会有了新的理解,我们的创作者从某种程度上也一定是需要去感知广阔的农村社会。


“农村是我们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我觉得要保护我们的农村。当整个国际动荡、社会危机的时候,它对我们国家的战略意义就呈现出来了。过去我们常讲说要贴近于生活,要回到生活。首先我们要了解农村,去思考广阔的农村社会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疫情回乡生活,给了我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做电影就是表现你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对于你所处的生活的反应,这些崭新的感受会反映在未来的电影里。”


-电影中的劳作-


疫情让很多事情停下来,但贾樟柯对电影的创作没有停。除了作息时间比较散漫,他的大多数时间还是钻研在电影里。写了很多文章,拍了疫情短片《来访》,做了普及性电影有声读物。


提及疫情期间的创作,贾樟柯说“作为电影工作者,从未失去过信心”。


“如今的状况,难免让大家想起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我们国家经历这样的风暴,也最终走出来了。到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仍有很多未知,多少会有一些恐慌,但是把它控制住、摆脱它的威胁,我觉得是有信心的。”



3.摄影机拍摄创作是伟大的传统



提及疫情短片《来访》的灵感和契机,贾樟柯提到了2013年的SARS冠状病毒。SARS是如今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的,但当时留下的文字和影像都相对较少,有的历史画面几乎没有。大家在前所未有的慌乱情况下,所有的一切停顿。


贾樟柯提到:三四十年代,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它的反应速度是非常快的。地球上任何地方发生突发影响人类的事件时,一定有摄影机在场。比如说伊文思这样的导演,当时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战这些重大突发的人类大浩劫、大灾难发生时,摄影机一直在同步拍摄在创作,那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传统。

图:伊文思

[伊文思:荷兰导演、编剧、制作人。代表作《四万万人民》《西北风》《风的故事》。获得第45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也承担新闻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越来越工业化,在工业化生产体系下,电影整体的制作流程从投资、评估、预算、拨付等都在比较长的周期,对突发重大事件的反应速度会相对电视网络等来说减弱了。


“电视网络是新闻的方法,电影是艺术的方法。我们肯定留了很多关于SARS的纪录片、新闻片,但是能够同步感受2003年那种氛围的电影是几乎空白的。”


正因如此,贾樟柯想要拍、想要回到他所提的“电影传统”中来。


其实从创作角度来说,在2003年的时候,贾樟柯已经有条件即兴随时的拍电影,但当时并没有真正的拍,这是他心里的小遗憾和对自己的反思。


“多少年之后,我再回忆2003年SARS的时候,已经记忆模糊了,很多细节都不再记得。当你真的从事创作,你会发现记忆是很不牢靠的。但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我们所呈现的就是“细节”,我们要通过细节,来让人感知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生活的形态、氛围。”


也是在此过程中,希腊有一个电影节邀请全球的七八个导演每人拍3分钟短片。贾樟柯也参与其中,就在自己的办公室和一位摄影师、两位演员用一台iphone手机拍了起来。


贾樟柯曾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说 :


“这组短片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的胜利。在此危难时刻,我们需要彼此的言语和信念,通过电影凸显我们彼此的联结。”



4.回到影院肩并肩坐在一起是人类最美的姿态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大师班的举办地点就在上海影城旁。贾樟柯谈到了对上海影城的记忆:


一千多人,聚集在一个黑屋子,共同完成一个看电影的仪式。彼此之间还坐得那么近。


疫情之前,大家都觉得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当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会重新理解这个动作。


这段记忆也曾触碰到贾樟柯的内心。他因此给荷兰电影杂志《Filmkrant》写了一篇文章,名为《步履不停》。


“我们需要重新站立起来,以经历过新冠疫情的名义,诚实而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我盼望我们早日回到电影院,肩并肩坐在一起。这是人类最美的姿态。”



5.“电影工作者应该探索观众想要的‘新东西’”



在金爵电影论坛上,以“疫情”为切入点,贾樟柯延伸分享到关于“二战”和“导演”关系的话题。


“我们学习电影史的时候,在电影界有一个共识:把导演分为经历过二战的和没有经历过二战的,经历过战争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


贾樟柯说,二战结束后,意大利新现实主题电影产生了,很快,一种新的美学潮流就此产生。


到了六七十年代,法国新浪潮、德国新浪潮来了,其中像戈达尔导演等,他们在二战中渡过青春或者童年,这代导演成长起来之后,带着战争的记忆从事电影,跟没有战争记忆的人是有区别的。

图:导演戈达尔


[1960年,执导个人第一部电影《精疲力尽》,从而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而他也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最佳导演奖 [1] 。1962年,凭借剧情片《随心所欲》获得第2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等。]


他们对在极端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人性是有更多感悟和体察的。他们见证过人性最艰难、人性最黑暗的浩劫,因此对于理解人以及由此散发出来的同情心,对社会所能看到的人文价值是有巨大的塑造力的,所以也推生了更多电影潮流和流派。


新冠疫情,对出于这个时代的电影创作者来说,也是一样的。


“新冠疫情一定会触发导演有新的思考。对人和人的连接,对人性的理解,对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本质,一定会有新的认识。经历过新冠,一定会影响到未来,一定会因此产生新的潮流、创新、学派,就好像二战一样。”


贾樟柯还提到,当下的一切对电影来说其实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 如果未来,我们在银幕上没有发现更多有价值、有创新意义的电影,是否意味着我们创造力的衰退。历史提供了这样的思考机会,给了一个思考人类社会的事件契机。我们的思考能力、创造力能不能像二战时候那些导演一样有所更新和提升?能不能就像当时的德西卡、罗西里尼那样的导演那样具备更优的洞察力,观察力,表现力?”


对于广大电影创作者,或许可以共勉。同时,对于影迷、观众,也就是类似的逻辑。

图:导演 德西卡


[ 德西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主将。1942年他与切萨雷·扎瓦提尼合作拍摄的《孩子们注视着我们》,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

图:导演 罗西里尼


[ 罗西里尼执导剧情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该片获得第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1946年,执导剧情片《战火》获得第2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故事奖提名等。]


疫情之后,导演面对的是经历过新冠疫情全球数以几十亿计的观众,他们对电影有新的要求。尽管他们不需要像导演一样去探索电影应该呈现什么,但会有强烈的渴望看到新东西。观众想要的“新东西”,是电影工作者应该去探索的。


贾樟柯提出了一种假设:我们想象下,在经历过二战之后,人们可能就是渴望看到当下真实生活这样的影片。你再给他看《巴黎圣母院》《红与黑》这样的、他们觉得解决不了当代的问题的影片,包括其电影布置也还是豪华布景、装饰性的景观的影片,观众是否还会愿意看?



6.“我特别看重观众 只是角度不一样”



总有人说,贾樟柯是很不顾及观众的。这次在金爵电影论坛大师班现场,贾樟柯对此特别聊了下:


“我特别看重观众。但是角度不一样,大部分电影是希望讲一个故事给观众。对我来说,我是希望拍一部电影,让观众过一段生活,过一段沉浸式的生活。


与观众一起去过一段生活,体验一种人生,我觉得这是有差异的。当你带着后面的一种理想去拍电影的时候,你就能找到你电影中人物所有需要的细节、质感。


因为过一段日子不是抽象的,要面临柴米油盐,坐什么车,走什么路,穿什么衣,说什么话,吃什么饭,所有这些就形成了你跟观众之间的一种默契,观众愿意进入这个旅程还是不愿意进入这个旅程,差距就很大了。”



7. “一部好电影是‘五官全开’的”



谈到对电影作品的评价,贾樟柯提到“味道”,正如提到他的 “山河故人·家厨”电影主题餐厅一样。据悉,“山河故人·家厨“中的每道菜,贾樟柯都知道是怎么做的。


做菜需要讲究味道,做电影也一样。“通常我们说这个电影拍的特别有味道,这个评价其实是特别高的。”贾樟柯说。


味道是通过感官来判断的,和我们的听觉、嗅觉、触觉似乎都是相关的。在贾樟柯看来,一部真正有“味道”的电影,意味着我们在观看的同时“五官全开”,看到某条马路、某个城市,都会觉得身临其境,所有的器官感官都会有反映。如果是听不到、看不到、闻不到,那感官也就变窄了,这样的电影让人感受不到,或许就“死”了。


“电影是特别鲜活的,鲜活来自于敏锐的感官。这也不单是一个电影概念,文学也有这样的概念。优秀的作家如沈从文的小说,几乎都是五官全开的,对声音的描写、感知力,对颜色的感知力,对天气、体感的感知力,都是立体世界的呈现。”


贾樟柯说,如果我们的电影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我们没法感知这些东西的时候,显然这个电影除了故事就没有别的了。


提到“味道”,不得不提关于贾樟柯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他说这部片子有两种味道,但都是“咸”的。前半部分是汗水的味道,讲述中国人是怎么辛苦地活过来的,后半部分是海水的味道,寓意我们去思考自己希望的到底是什么,去审视中国人内在的这种力量,去期待我们希望进入的开阔、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蔚蓝色的。



8.“在什么年龄就拍什么电影”



近期备受关注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于2020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放映,这部作品的创作及制作跨越了疫情前后。当谈到片子会不会在疫情之后有所修改和调整,贾樟柯说“不会”。


从贾樟柯开始拍电影开始,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从1998年的《小武》,到2000年《站台》、2002年《任逍遥》、2004年《世界》、2008年《二十四城记》、2010年《海上传奇》、2015年《山河故人》、2018年《江湖儿女》、2020年《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无一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对贾樟柯来说,一直秉承“在什么年龄就拍什么电影“的理念。


“我28岁拍的《小武》,我现在50岁再来看那部电影,一定有觉得稚嫩的部分,但是一定不能改,因为那部电影产生于28岁,它是我那个年纪的认识和理解,是带着那个年纪的体力拍出来的电影。要尊重那个时候的自己,哪怕有幼稚的地方,那是那个时候的作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自己从来不修改我的电影。”


贾樟柯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这个遗憾其实也不是遗憾,所谓遗憾是成长的遗憾。30岁的认识和40岁的认知不一样,50岁的体力和20岁的体力也不一样。


“最终我们回到作者论来谈电影,就是带着这个作者所有的优点、缺点、体力及情感状态来拍的。正在热恋,可能拍出来就是热恋状态的电影,正在失恋,拍出来的就是失恋的电影。所有的生命信息拍出来之后就是这样的,不要再改变它,要尊重它。”



9.“寻找新的人物形象或许是电影最大的贡献”



关于影片拍摄,贾樟柯聊到“电影创新”。他提到所谓电影创新层面非常多,包括语言、剪辑、结构等各个层面。这些创新有各种各样的纬度,包括借用类型,都是相对的。


“维度中最难的就是寻找到新的人物形象,这是电影最大的贡献或者说是文学最大的贡献。这是发现一种文学形象或者银幕映像。我们塑造出的‘新人’,应该是过去文学画廊跟电影银幕上没有表现过的,是新社会进展塑造出来的一个新的人的样子。”


提到“人”的结构,贾樟柯举了这几个例子:王家卫导演在《阿飞正传》里塑造的张国荣扮演的旭仔,是对当时香港社会的一种触景,通过张国荣这样的一个人群来表现独特的时代性。

以及我们想到卓别林,就能想到一位在大萧条时期的流浪汉,有独特的八字胡,穿着大一号的皮鞋和不整齐的衣装,拿着文明棍,有点逗趣又善良、温暖的形象。

这一点和文学也很相近。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老舍先生塑造的虎妞、祥子。


在贾樟柯自己的电影中,很多都是先有人物。如《小武》,直接用人名给影片命名。据悉,在《小武》开拍前的1997年,社会变革已经到了基层社会,贾樟柯就特别想写一个适应不了时代变化的年轻人,在构造了小武这个人物形象后,再去构思人物关系和人物故事、人物动作。这和很多创作者“先有故事”是完全路径不同的两种创作。

如《江湖儿女》,也不是从打打杀杀的江湖传说而入手拍摄的,而是先去思考“为什么拍江湖,是因为江湖作为经典的人际关系,它在崩溃。江湖是用情义来维护的,江湖中最稳定的人和人的结构就是情义,但是这样的结构改变了,其中的人会怎样?有人带着乌托邦式的信念在坚守,比如赵涛这个角色,有人就随着社会变革而变了,正如廖凡这个角色”。

“每部电影所处的阶段不一样,要解决的问题都不一样。我所讲的从人物出发、从故事出发都没有错,但是从人物出发,你可能发现一个很好的人物,要找到很好的叙事,你的问题是解决叙事的问题。已经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从这个出发构思一个剧本也没问题,你可能更大的挑战是要塑造好它的人物,你要提炼出这个人物来。最终这个电影是每一环都得使劲。”贾樟柯追述到。



10.“希望大家重新热爱阅读”



在金爵电影论坛现场,贾樟柯谈到很多经典电影作品的基础都是经典文学。近年来,贾樟柯自己对文学也尤其重视,做了很多文学性的工作。


在贾樟柯看来,文学是基础,但所谓的基础并不是说拍电影先写剧本。


“当下文学尤为重要的是,文学写作本身具有“系统性”的,无论写短篇小说、散文、长篇小说,都带有一种整将碎片化生活和感受形成完整结构与意念的这么一个过程。”


贾樟柯说到,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如果不拥有相对系统性的阅读,对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不一定能够产生新的认识。要处理碎片化的东西,其过程就是将它明晰化、透过表面看到本质的一个过程。


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思考方法、思维方法,是我们一种认知的本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等,我们都需要获得这样的一种处理生活的能力。


“毋庸置疑,电影一开始的思维是文学性的思维,因为你首先比如说最起码跟文学是重合的。你写一个剧本,首先要想写什么人物形象,写什么事,写什么地方,这都跟文学是重合的。


我们不是拎着摄影机站到街上去思考的,电影刚开始是拿着笔坐在家里思考的。包括我觉得不单是电影,哪怕你是一个建筑设计师,可能也是从文学开始思考的。你从这个区域的人文景观、历史脉络思考开始着手,逐渐才有了一个立体的建筑形状。我要什么,不要什么,要什么风格,我觉得这些是基础性的东西。所以我这几年在做一些文学性的工作,也希望大家能够重新热爱阅读。”



-后记-


[ 唯独对电影的爱可以征服一切 ]


影视工业网x 贾樟柯



电影金爵论坛的本期大师课临近尾声时,影视工业网继续和贾樟柯导演进行了简单互动。这次,把话题留给青年电影工作者。


影视工业网:我们相信,电影行业、电影工作者都会越来越好。但对于青年导演尤其是新人导演来说,可能相对更多的,总会在电影创作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或是困惑。我们也非常希望借上海国际电影平台,在此次电影金爵论坛现场听听来自贾樟柯导演对广大青年导演的鼓励。


贾樟柯:任何一个年代的年轻人,在开始自己的创业创作都是难的,都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因为你没有经验,没有资源,没有证明过你的才能。


被社会理解认识、被行业理解认识是需要时间的。有这些困难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不是“怀才不遇”。再过三十年、五十年的年轻人也会面临这个问题,但是我送给你一句话,共勉吧。就是:


让爱征服一切,唯独对电影的爱是可以征服一切的。


我相信经过疫情之后,电影工作者能够拍出更有电影感的电影,能够拍出更加适合在电影院大银幕看的电影,因为我们经过一百多天没有电影的日子,我们重新理解了这个媒介。



更多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资讯及原创干货文章,关注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获取。成为影视工业网·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会员,享更多权益:



1.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专属身份

与所有对电影节感兴趣、希望能参与到其中的泛视频爱好者、创作者共同交流、成长、进步,一起推动中国影视作品在全球的品牌力与影响力,开拓人脉与行业认知,提高中国电影人及影视相关各领域创作者的地位和价值。


2.顶级会员知识分享、深度案例解析

电影节评委、一线制片人、导演将在社群以专访、直播、线下讲座等方式分享作品创作历程、电影节申报及获奖心得、案例复盘、制片管理技能分享、电影项目开发思路解析、专业拉片。全年50场 直播畅享。


3.优质好片观影全年畅享

* 2.99元特价购买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官方合作伙伴欢喜首映单片观影权限,并获赠欢喜首映3天会员权限

* 每月获赠欢喜首映独家提供经典影片免费观影券


4.获取行业前沿动态

电影节资讯、投递、选择、宣发攻略同步,电影节投递策略咨询。


5.精品定制线上线下活动

针对会员成长与需求,社群将开展电影节模拟评审大赛、直播讲座、行业VIP小型酒会、观影交流、沙龙等线上线下精品定制活动,促进会员日常交流和结识良师益友。


6.技巧教程痛点定制

会员可以就特定主题发起教程需求,社群将全力满足并制定个性化方案;从被动学习变主动攻克,为你的职业成长、积蓄行业经验提供更直接的助力。


7.让好机会来找你

通过优秀文章排行榜、优秀作品排行榜、活动参与排行榜等社群会员专属排名机制,提升你的影响力,让你的闪光点被看见。会员群交流,海量人脉及工作机会等你独享,会员社群专属系统海量资源等你领取。


8.专业媒体品牌价值背书及赋能

影视工业网作为行业独具影响力的专业媒体品牌,将通过推送优质创作者手记、邀请其成为直播嘉宾、接受资深主编专访等媒体手段,赋能优秀会员,提升你在行业中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9.行业大咖点评作品

优质会员的社群比赛作品及个人商业项目,可以有机会获得行业内一线导演、制片人等电影人指点,为自身创作成长与发展汲取直接、有力的能量。目前,会员剧本/项目诊断服务正在进行中,欢迎大家一起成长。


10.商城购物尽享优惠

赠送99VIP设备社群会员身份,免费加入99VIP设备社群,免费参加线上好礼活动,购买设备器材再享尊贵折扣。



(扫码添加社群助手咨询)




-本文完-

本文为作者 制片人社群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9403

制片人社群

点击了解更多
自2021年4月起,原“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正式升级为“制片人社群”,以此为各会员提供更精准的社群服务。制片人社群是由影视工业网主办的付费会员制社群,面向所有电影电视及视频内容制片人、创作者和制作者,为会员提供制作、制片案例幕后及全球电影节的创投、扶持、培训、选片、展映、竞赛资讯和解析,促进制片人、创作者及制作者的分享、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我要收藏
推荐关注
制片人社群
发表文章 377 篇文章
相关文章

上海国际电影节

查看更多 >

Hello!全球电影节社群

查看更多 >

贾樟柯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