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华传媒 | 电影的声音:画面之外,故事之中——访电影《无问西东》声音指导陈光老师
2020-03-08 15:59
《无问西东》上映之后,这部电影呈现出来的年代质感和人文情怀,成为观众和影评人热议的话题,四个独立而相互关联的故事,讲述了家国精神的传承。电影运用了丰富的视听手段,其中,恰当的声音准确地提炼出情绪的转折和人物的心境,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影片的世界,体会到每个人物的内心。
此次,派华很荣幸参与了电影《无问西东》声音制作的全部内容。接下来,影片的声音指导、声音设计和混录师陈光老师,和大家分享他是如何运用声音设计的理念和技巧,为整部电影增色的幕后故事。
声音指导陈光老师
“我与李芳芳导演相识十余年,《无问西东》是第三次合作。她对声音主要提了两个方向性意见:以声音呈现各个时代的差异感和时代对人物的压迫感。没有过多具体的意见。这种合作方式给了我很多自由度,也给了她足够多的惊喜。”陈光说。
在二十年代的部分,场景主要集中在寒冬时节的校园里,有了风声踏雪和扫雪声,冬天便扑面而来;陈鹏和王敏佳的六十年代,符号性更强,影影绰绰的时代歌曲以及北京夏天的知了叫声都是印记鲜明的元素;到了现代,为了更贴近日常的生活和场景,采用更偏向现实的手法,比如城市噪音、家里电视的财经节目、医院里门诊叫号声音等等,将观众拉进现代时空。
在陈光看来,声音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大部分集中在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的部分,“要先理解和把握影片中涉及到的年代背景,才能确定声音设计的基调”,他说,“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那么,当时的师生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心境如何?面对哪些问题和挑战?这些背景知识我是从《南渡北归》等有关西南联大的书中得到的。”
“首先,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西南联大汇集了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他们的口音便是时代感的一部分,在史料中也提到,有的教授口音浓重,学生听课颇为吃力。那么,在片中涉及到各地方言和云南口音群杂的部分,我们便真实还原这些历史人物的方言口音,哪怕只有一句话,也是查了史实,按着籍贯,找年龄、家乡符合的人专门来录,费了很大工夫。”
《无问西东》导演组帮忙制作的《清华24位名人基础信息表》截图
为了得到云南本地的集市、报童、劳动号子等等素材,2016年9月陈光与配音指导程寅老师专门带队去云南录制。在去云南的头几天,录云南口音成年人、小孩子群杂的间歇,为了配合云南人民为飞虎队建机场的那场戏,陈光还不停接触当地的作曲,努力寻找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劳动号子,后来运气很好的找到作曲钟霄军老师,钟老师推荐了一段佤族人拉木头的音乐,旋律悠扬好听,长长的引子之后,一唱众合,气势非凡。“我试着把这段音乐放到建设机场这场戏,凭着经验,我把第一声鼓点对准了这场第一帧,长长的引子也就落在上一场沈光耀放念珠的镜头里。念珠落下,苍凉的引子开始,随着镜头切换,鼓声领唱合唱依次展开,气势非凡。”由于这段音乐的加入,两场戏之间联系更紧,悲剧的意味得到升华,由一个民间的、家庭的悲剧衔接着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奋起,情绪的力量也大大加强。
也是因为找到这段音乐参考,录制众人拉石碾的劳动号子就成为必需。这个声音无法在录音棚里完成,需要空旷的室外,安静、没有汽车和昆虫的杂音,没有强烈反射声音的山或建筑物,录音师单旭鹏和制片主任陈旭花了三天时间跑遍了昆明周边,最后找到的是昆明的红塔集团体育中心,挑选了七八个足球场之中声音条件最为理想的一块地方,请到了五十多位群众演员,开始录制。
起初演员们两臂间隔站成方阵,三只MKH416主话筒置于方阵前方,MKH418立于方阵后方,而DPA5100话筒立于方阵正中。
话筒布置方案
“在钟老师的指导下,演员们开始合唱,唱了若干遍之后,感觉声音缺乏动感与活性,程寅老师建议他们围成几层圆圈,大家围着DPA5100这个圆心边走边唱,很快就得到了想要的声音素材。”
演员们围着DPA5100话筒转圈
“出发时,导演只知道我带人去了云南补录,具体会得到什么,怎么处理,我心里没底,她也没细问。她给了我完全的创作空间,最后的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声音指导陈光老师、配音指导程寅老师与声音团队合影
在西南联大和文革时期,时代激变,本身就带有剧烈的冲突和矛盾,那么,在日常感更强的现代戏部分,人物内心感受到的冲突和压迫感又如何体现呢?
“在导演的设计中,张果果和Robert打球的那场戏,Robert说出了David出卖张果果的事儿,张果果在复杂心情中奋力回球狼狈不堪。击球的声音是张果果内心承受压力与抗争的一种外化,这也是我遇到的挺难处理的一场戏。”陈光说。
为了这场戏,围绕着“压迫感”,陈光老师和他的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同期的对白录得很清晰,但是其中几句台词里有画外人击球的声音,导致画外击球声无法Pan到画外形成完整的声场,我必须要拿到干净的对白和干净的击球声才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请韩童生老师又重配了一遍对白,(韩老师的台词功底非常棒,不仅同期的对白导演满意,重配的这一遍也非常好,甚至个别句还胜于同期)。最终,Robert 这场戏的对白中,大部分同期录音依旧保留,跟画外击球声音有重叠的部分,和比同期更好的部分,都被替换成配音的版本。为了声音技术上的要求,韩老师配合我们重复工作,我们非常感谢。”
说到这场打球声音和脚步的这一部分,张果果奋力回球时,有很多脚步声和击球声,改用后期配音台词的时候,这些声音也损失掉了。“foley团队为这场做了很好的击球和脚步声音,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地方是张果果跳起击球落地时的脚步。因为foley棚里太难实现真实木地板球馆里的厚重的音色。为了重现那种体育馆里的临场感,我们专门找了一个篮球馆,深夜里对照画面模仿着张果果全部的脚步和击球动作,转圈的,撤步的,跳起落地的,轻挑扣杀全部录了很多遍。”
在编辑这场戏的击球与脚步声的时候,他又发现,体育馆录的击球声由于球馆混响和话筒距离等因素,清晰度要逊于foley击球声,但低频更佳,只有经过细致编辑配合使用两种击球声,才能呈现最佳效果。
在这场戏里,导演的设计是用击球的声音表现张果果在承受压力,因此,当Robert开始说重要台词的时候,镜头剪得很快,张果果在勉力地去接球,狼狈回球。“那么这种情境到底是用音效还是音乐来体现,导演和我也有过一些想法上的反复。”陈光说,“在没有音乐的时候,音效已经做过尝试,有了音乐之后,我们发现,那种钢琴的细密感再加上弦乐铺陈,和球、脚步声以及对白放在一起,杂乱到让人难受的程度,甚至影响了观众捕捉对白,如果将音效的音量减小,让位给音乐,又会显得太过常规,不出彩,后来我跟作曲冯金要来了这场音乐的分层,在这场戏的后半段高潮渐起时,慢慢把音乐里的钢琴部分弱化至消失,同时渐渐强化了弦乐部分对于对白和音效的包裹,同时球的声音并不减弱,形成一种持续的张力和压力,得到导演想要的效果。”
在陈光看来,声音是讲故事的一种手段,不仅仅是在配合画面,还能传达出画面中没有明确点明的气氛和人物内心感受,虽在画面之外,却在故事之中,《无问西东》的声音设计做到了。
声音指导陈光老师、混录师赵颖老师及派华制作团队于派华杜比Atmos全景声终混棚合影
优秀的声音团队默契的合作,能够对影片的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陈光老师感谢他的合作伙伴,录音指导陈晨、赵颖老师、周磊老师、中影声画中心动效组王子威、苗寅、张金栋以及派华的亲密伙伴石总、闫总、张勇和丁喆。
本文为作者 陈东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