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相遇》拉片手记——浅析这场相遇后的“离别”

在《相遇》这个篇章中,最让我动容的是高远和方敏在人群中走散的一场戏。

与前一场他俩在公车上相遇的片段来对比。相遇的时候,使用的是几乎一镜到底的镜头语言。因为方敏在这个场景中有大篇幅的台词,需要用台词来向观众们传递很多信息,所以在镜头组接上做到了尽量的纯粹简洁。镜头一直随着两位演员的走位进行调整,紧密地记录下方敏和高远的所有语言、动作、神态,使观众们能够流畅地、毫无阻碍地获得这些信息。

而在走散的这场戏里,场景从车内转移到了车外。场景的开阔,人物关系的增多,需要用剪辑的手法来把它们灵活巧妙地串联起来。让我注意到的是,在这场戏里,因为高远与方敏之间的距离被不断地拉开,他们无法像之前在车里一样能近距离地交流,所有的情感只能蕴藏在眼神和动作里,而他们的身影也不断地被人群所遮挡,就像小人物的命运被大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或止步于此,或往前漂流。方敏在这段唯一喊出口的台词就是男主的名字——“高远”,这也是男主的名字在整个篇章中第一次出现,随后便被淹没在嘹亮的歌声中,但是这声声的呼唤,将一个为了中国国防现代化事业而隐姓埋名、远离亲人的无名英雄的形象,带到了观众们的面前。 红旗和报纸是这个片段中出现的主要道具。 在飘扬的红旗中报纸从天而降的升格镜头渲染了人们热烈庆祝的氛围,也烘托了这个时刻的庄严。高远将报纸揣进兜里的动作,使用了手部的特写而不是脸部的特写,手颤抖的细节显示了他的内心,他深深知道第一颗原子弹能够爆炸成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里也给观众们留下了对于他此刻表情的想象空间。 剪辑师多次使用了红旗的过场镜头。红旗在这里有很多含义,它是民族的象征,寓意着新的希望。以我的理解来看,快速的过场镜头一方面是剪辑师用来掌控剪辑节奏的节点,另一方面,它又像一道墙,隔在高远与方敏中间,预示了他们终将离别。  这里的蒙太奇我也很喜欢。原子弹爆炸的画面虽然和高远分处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但在镜头的组接下,高远仿佛身处工作岗位,亲眼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前面种种压抑的情感也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这是整个篇章的高潮所在。

    这场高远与方敏走散的戏总长为三分半钟,大约四十九个镜头,占《相遇》总时长的六分之一。慢镜头的穿插,背景音乐与同期声的结合都很好地推动着情绪的递进,节奏清晰,克制不张扬,这是需要我再多多学习与思考的地方。

    这篇手记写得比较匆忙,很久没写作了,感觉思维也比较迟钝了。感谢您花时间阅读,若有不当的地方欢迎批评指出,我们一起讨论学习。

本文为作者 杨亦文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0929
推荐关注
杨亦文
发表文章 2 篇文章
相关文章

中国剪辑师社群

查看更多 >

我和我的祖国

查看更多 >

中国剪辑师社群活动第①期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