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蕃薯浇米》的电影世界--摄影指导中伟自述

2020-01-11 20:01

由李少红监制,叶谦导演的女性题材电影《蕃薯浇米》已于本周五在全国上映,这是首部闽南语对白的电影,也是一部少有的关注晚年女性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电影。


“生命的真谛就藏在平凡生活之中”,片名“蕃薯浇米”取自泉州惠安闽南语“地瓜粥”的音译,通过讲述闽南老阿嬷平淡的暮年生活,展示闽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与人文风情。


《蕃薯浇米》终极预告


本片摄影指导是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 APP 会员中伟,在影片上映之际,他分享了自己的摄影手记,以下图文来自中伟自述。

中伟 Joewi 荷兰摄影师

2009 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专业学习,于 2013 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在摄影系国际班任教。电影代表作品《少女哪吒》《追·踪》《魔轮》《重遇涅槃》,短片作品《她》《绽放》等



  我第一次跟叶谦导演见面,被他对闽南文化的热爱,对他老家的激情,深深的打动了。这部影片讲两个老年的“少女”的故事,全片都是闽南话,而且都在当地实景拍摄。我感觉也只有在那个地方长大的导演才能拍出这样非常地道的故事,而且一个年轻新导演能对老人有这么细腻的观察,我觉得很不容易。 第一次见面,叶导给我听了一些音乐,展示了他自己画的整个影片分镜。我感觉到了他对这部影片的设想和激情,也看到了他的认真。所以第一次见完了之后,我就非常清楚,我要和他一起完成他的处女作长片。


筹备勘景


   叶谦导演其实也是一名成功的服装设计师,可以说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我发现我们俩工作方式和思维相似,都喜欢先捋清楚每个工作步骤,再往下进行。我们这部影片的挑战首先是:1. 周期短(拍摄只有28天),2. 主演都不是年轻人,因此她们每一天精力有限,3. 我们全部都是在实景里完成拍摄的,所以有很多空间和执行上的限制,并且天气条件无法控制。所以说这次筹备充分很关键。


   筹备期首先我和导演不停的互相分享资料。甚至在勘景的时候我们俩各自也都在拍照,找各种角度。很多我们共同认为好的角度,最后也都进入成片里了。勘景过程中,导演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感动了我,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越来越能明白他对这部影片的设想,和这个地方的魅力。比如我被当地很多自然光的场面打动了,很多时候我就想模拟这些我看到的光效。比如说日内的场景,我看到外面的强光射到房间里,但是因为房子的窗户小里面还是暗暗的,但是因为太阳光这么强它射到地板上,然后地板上的反射又把房间和人脸打亮,但它是柔和的。这种光效我觉得很动人。导演给了我一本台湾摄影师的书看,阮义忠的《人与土地》,我特别喜欢这本书而且受到启发。因此我也带了一个黑白胶卷相机在勘景过程拍了各种照片,我其实就在观察这些动人的自然光场面,光和环境,光和当地的这些人民的交叉。黑白胶卷会让你更清楚的看到光线效果。比如我们拍摄的盐田也是有独特光效,因为盐是白色的,因此盐会很明显的反大面积的柔光。我特别喜欢这种光效,而且它又是当地独特有的,所以我在拍摄中一定想抓到它。

勘景中拍的黑白胶片图片



  在第一次勘景我们尽量把每个场景的空间关系记好。然后我们回北京花了不少时间一起做分镜,在这个分镜过程我们会拿出我们看过景的平面图去设计调度。在第二次技术复景,我,导演和辅导会把每一场戏在实际场景里再过一遍。并且拿手机里的导演取景器软件,把每一个机位拍一遍。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空间关系未必跟我们想象一样好,所以我们会做适当的调整。这样到了拍摄那天心里已经清楚怎么拍了。也就是因为我们筹备这么充分,我们能在28个拍摄日内完成它。



拍摄


  我觉得我和叶导在寻找一种用年轻人的创作精神和视角拍老人的故事,并且我们想传达闽南文化的独特视觉因素。在创造这部影片过程中我们不断提醒自己我们不怕寻找一些新的可能性,挑战电影传统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的方式。同时我们也想避免把福建当地农村拍的像纪录片一样的写实感。因此我们选了大胆的颜色,大胆的构图和视角,去创造这个非常独特文化的世界。福建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素文化的地方。我们视觉系统和美学里有一些表达这个设计。比如说圆形在我们的影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你会在很多地方发现圆形,而且它和电影的结尾画面的那句“从头开始”是有连贯的。


勘景的时候我就发现了当地的农民穿的衣服都很艳,例如饱和度很高的红,黄,绿,紫。因此我们当时在想,要怎么把这些颜色的感受拍出来,但又不让画面乱。我们拿韦斯·安德森做为例子, 安德森的电影颜色设计也挺极致的,打量利用饱和度高的颜色,但是从不感觉俗气。于是我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给每个人物角色一个主题颜色,这个颜色不仅仅是在人物的衣服上能看到,也可以在它家里和与他有关的道具上看到。这样我们又能保证我们的色彩感,又能避免视觉乱的感受。叶导喜欢这个想法,并且把控得非常好,可以说是用了设计师的敏锐度去处理每个有颜色的细节。当然,这方面也要感谢美术老师刘烨。每个场景和道具,每一件衣服,都是按照我们影片的颜色设计来去做的。


美术上颜色的控制


我们用了Arri Mini + Cooke的变形宽荧幕镜头,特殊的场景我们还用了一些Lensbaby镜头。滤镜我们全片用了一个叫BLACK SATIN的滤镜,SATIN的英文其实是一种丝绸。这个滤镜模仿之前摄影师用丝袜之类的布料盖在镜头后面,让画面更加柔和。我们在前期测试了不同的滤镜,也跟无滤镜的画面比较了一下。我和导演都认为稍微柔和一点的,更接近胶片感的画质是最适合我们故事的影调。拍摄完结束我才发现,SATIN这个词的来源是Zayton,Zayton又是阿拉伯文的泉州,我们恰恰是在泉州拍摄!我觉得这个算有缘了吧!


测试滤镜结果,1.是无滤镜,2.加了Black Satin滤镜


  2.35:1这个画幅比的选择我们主要考虑我们拍摄的场景,也就是这些人物活着的电影世界,其实它是这部影片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叶导不仅仅设计这个故事,我觉得他设计了一个世界,这个故事只是这个世界里的其中一个故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故事),所以我们认为宽荧幕能更好的展现人和环境、人和神的关系,会让这个世界更加立体。我很喜欢偶尔看到背景里有一个路人过,这种很自然活力的场景。另外变形宽荧幕能更好的通过浅景深把人物和环境分开,在我们这个影片中这个很关键因为我们的两个老人主角从某一种意义上是和大世界脱轨了。这两位老人生活在非常有智慧的自己的节奏里,通过景深的实虚,我们更好的表现这种感受。


  我们设定的影片风格比较适合单机拍摄,这样能把每一个机位画面控制的比较极致。而且我和导演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不想用传统的正反打去拍这部戏。

其实有一些戏我们是有计划要拍更多的几位和角度,但是我们拍摄经常从一个MASTER机位开始,把整个戏从头到尾拍一遍,然后拍完导演有的时候觉得已经有他想要的,所以就没有拍更多的coverage。做为摄影师我蛮喜欢导演这种认定,自己很清楚要什么。


  影片当中的一些虚幻失焦的画面我们是用lensbaby拍的,并且我们把机器改装的非常轻便,让它尽量有最大的灵活性。这些虚幻失焦的画面,导演和我设想为神的视角。因为在当地闽南文化人与神是并存的,因此神也一直在人间。可以说我们用了lensbaby来拍摄神的主观画面,哈哈。



狭窄的实景里进行拍摄


  灯光方面我在前期就已经和灯光师张存安沟通好我们尽量只用钨丝灯来打光。我们这个影片里没有用滴灯打光的画面,然后有少量的用Skypanel之类的光源。原因是钨丝灯的显色指数是最高的,它最接近阳光。因此它对肤色的表现,尤其年纪比较大一点演员的皮肤质感,我认为是很舒服的。而且它这种略暖的调子我觉得恰恰适合泉州这里的自然光线以及建筑风格。他们很多房子的墙都会偏暖一些。钨丝灯在这种环境里的展现很舒服的。



  另外,虽然我们追求自然的光效,我们又不想把画面拍闷,因为毕竟拍摄老年人,如果画面还闷呼呼的可能就没有生命力了。我们还是那句话,年轻人的拍摄方式和视角拍老年人的生活。我们设想这个老年人的世界是非常有魅力,虽然也有悲剧,它也是向上有希望的,人与鬼与神有善有恶,这就是闽南文化的多元性。光线在这方面是帮助我们创造这种氛围感。


  整体来讲这次拍摄非常有意思,收获很大,感谢剧组所有的工作人员,也感谢我的强大的团队。真心希望能把观众带到独一无二的闽南世界里!

本文为作者 胡聪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0814
推荐关注
胡聪
发表文章 581 篇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