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鲍德熹:只靠嘴说,无法实现中国影视工业化【幕后英雄系列 007】

林超贤,对于业内人士和观众来说,已经非常不陌生。2016年国庆档《湄公河行动》一经上映就获得了业界的肯定与众多观众的认可,并最终夺得该年国庆档票房冠军;2018年春节档的《红海行动》,凭借超高制作水平和口口相传的口碑,逆袭夺得年度票房冠军,也代表了中国工业电影的胜利。


鲍德熹Peter Pau,享誉世界的华人电影摄影大师,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获得者。从影三十多年来,拍摄了四十余部电影,长期为李安、吴宇森、陈凯歌、徐克、王家卫等著名导演“挎刀”,留下了《喋血双雄》、《白发魔女传》、《夜半歌声》、《卧虎藏龙》等许多经典作品。时至今日,鲍德熹已七度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摄影奖,更于2001年以一部《卧虎藏龙》,成为第一位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的非美籍华裔摄影师。


摄影指导鲍德熹与导演林超贤


时隔两年,林超贤再度归来,《紧急救援》进军2020年春节档。其延续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的大场面、大制作和真实事件取材,在制作上,《紧急救援》的拍摄过程依旧延续了林超贤的“较真”风格,并且这次他选择了联手摄影师鲍德熹。一位是被圈内人称为“魔鬼导演”的林超贤,一位是在创作上投入精力200%的“工作狂” Peter Pau。两人这次合作会有什么不一样?


幕后英雄访谈录系列,将镜头对准优秀的幕后创作者、电影人,通过电影作品去追溯他们成长历程,解读他们创作中的鲜活独特的个人经验,探索他们最真实的艺术视角和最本真的创作初心。影视工业网日前和鲍德熹老师有机会聊了聊。谈到的内容细节非常多,但因涉及剧透,所以文章我们会分为两部分发出,关于电影的具体制作细节,电影上映前后,我们再公布。


摄影指导鲍德熹


鲍德熹老师呼吁关注幕后英雄


《紧急救援》是首部海上救援题材的华语影片,取材自真实救援故事。电影辗转福州、广西、厦门、墨西哥四地拍摄六个月,为了真实呈现海上救援行动。这一次在《紧急救援》中,会涉及到山地、海面、水下、空中等救援场面。从目前放出的预告片来看,场面宏大有冲击力,全方位展示了灾难场面的惨烈和救援任务的危险。


高燃大场面背后是庞大的投资和工作人员长达123天的艰苦拍摄。只有拥有和创作实力相匹配的制作能力,才能驾驭好这样一部重视效的商业大片。而想协调好中国、美国和墨西哥等多地的拍摄团队,提高拍摄效率,更需要工业化、流程化的体系来支撑。除了摄影大师鲍德熹之外,电影还找来了凭借《蜘蛛侠》《珍珠港》等作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提名的现场特效指导John Frazier;曾参与《泰坦尼克号》美术制作的Martin Laing;中国电影人都在致力于打造“中国电影工业化标杆”,而《紧急救援》花费重金打造的四段救援场景,很多都是以前没有拍摄过的高难度挑战,这次他们在制片上的突破,也是对中国电影工业的新扩展。


预告


影视工业网:你为什么会选择和林超贤导演合作?

 

鲍德熹:首先,在他做副导演的时,我们有过短时间的合作。在他拍完《激战》后,我们在金像奖上见过一次,当时我说要找个时间合作一下,现在终于找到了这个机会。因为《紧急救援》在整个制作上汇聚了很多好莱坞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我也是个沟通桥梁。我在好莱坞拍过电影,我想这也是他找我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的拍摄场地是在墨西哥,整个视觉效果团队都是好莱坞的工作人员。从这一点来说,我作为一个摄影师和他们沟通会比较顺利。

 

然后,也是因为我的经验吧。这部电影的拍摄难度极大,上天、下海,什么场景都齐了,这也是我从影以来拍摄难度最大的电影。虽然这部电影拍摄时间只有123天,但是我们也花了很长时间进行筹备,所以也打破了我拍《卧虎藏龙》和《无极》时的纪录。


影视工业网:您和林超贤导演都是在工作上非常较真的人,对于你们来说,怎么看待这种摄影师和导演之间的关系?

 

鲍德熹:首先第一点,我喜欢大家都是认真来拍戏的幕后主创。林超贤导演他是一个“动作王”,他所有的电影都是以动作为主,所以在这方面他很有特长。加上他早年做了很久的副导演,自己也做了很多年的导演,所以他并不是一般的导演,需要依赖摄影师来安排镜头。而我做的,是来帮林超贤导演去拍他的电影。而不是帮林超贤去拍一个所谓Peter Pau的电影。所以是导演会很清楚的告诉我他想要怎么样的效果,而我是要去完成导演心目中的愿望。但是要知道,完成这个愿望听起来很简单,实现起来有多难。这不是一般的愿望,对于《紧急救援》来说,所有的拍摄难度都很大。

 

监制梁凤英、摄影指导鲍德熹、演员王彦霖、导演林超贤


其实我最庆幸的就是有一帮很很团结、很能干的团队。我们这个剧组,导演安排的拍摄时间都不会超长,而且我们能在 6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拍摄,这在一般剧组来说也是比较低的比例。之所以能够做到,是因为很多景做好以后,导演都会到现场走位,他要商量他的动作、戏剧怎么去进行,会在哪个地方爆破,在哪个地方要毁坏。他拍一个重要的场景之前,都需要有几天的时间去进行这些操作。然后告诉我们,他想要怎么怎么去拍。从这一点来说呢,我是很佩服导演的,他的确是劳动模范。一般导演都会说“你们去搞了,完了你们做一个研究给我,我来拍板”。但他不是的,他每一件事都亲历亲为,自己去做。他也一向的拍摄方法都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他想要什么,我都尽量做到给他。



然后,我们的拼搏是每个人都在拼搏。比如说拍摄直升飞机的时候,飞机能够产生多大的风,大家是可以想象的,我们就会扛着机器在直升飞机的机翼下操作。在剧组,我们一视同仁,所有人都要懂得规矩、懂得纪律。知道什么时候安全,什么时候蹲下,什么时候躲出来,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了整个拍摄。

 

我们选择到墨西哥来到拍摄,是因为这个地点是拍摄《泰坦尼克号》的时成立的这个片场,除了它在海边一个很重大的港口,给你停泊船以外,最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室内最大的水下摄影棚。我们水下拍摄有14米高,就是完全是极限。然后我们的专业潜水摄影王锐和我的掌机刘刚,他们都会潜水了下去,导演自己也要下去,去完成这些难度最高的水底的镜头。导演说“我必须要在他们旁边”,所以,我觉得我们很多场面真的是用命拼出来的。至于安全,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视安全的,特别是林超贤导演和梁凤英监制,有些机位害怕对演员造成伤害,导演都会取消机位,所以我们也只能牺牲这些角度。



现在很多导演都会说用蓝布、绿布拍,或者像《海王》这样的电影,都已经不在海底拍摄,但《紧急救援》该在水里的场景,就全部在水里拍,力求真。我们没有一个水下镜头是在陆地上取代拍摄,演员在水里的所有镜头,就是水里完成拍摄,而且是深度还要达到真实深度,所以对演员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所以在这个难度上,《紧急救援》的确是其他电影的三倍,它是难度极大的电影。


 

影视工业网:行业内一直在提倡工业化,从您的工作经验来说,您认为中国影视的工业化有没有进步,或者说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鲍德熹:工业化不是一天完成的,这是一个过程,它可能需要以十年计的这样的过程。工业化还有一个很大的标准,就是也要人性化。所谓人性化就是工作时间。我们《紧急救援》拍摄每天16个小时的日子都是很少,一般都在14个小时,或者14个小时以内作为一个拍摄天。

 

在好莱坞有工会的制度,工会的要求就是8小时以上他们就算超时,超时的费用8到10小时是1.5倍,10小时到12小时是2倍时薪,然后14小时以上就是3倍时薪。但在这一点来说,很多制片人就会要求强制收工,导演想拍都没有资格拍。因为花费很明显,再拍下去,不如多拍一天。那从这样来说,控制到这样,也是让工作人员有更合理的休息时间,其实返回的优点都给到电影本身。

 

工业化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标准。我们不能说工业化仅仅就是要把技术提高,把画面质量提高,把特效成本加上去就叫工业化。不是这样的,工业化是整个工业等于工厂工人开工,是不是要有一个时薪保障和休息保障?所以工业化不是一个僵硬的名词,电影是要进入工业化。我们要跟制片人制定一个大概的标准,比如说我们如果认为每天拍摄14 小时是一个合理的时间,超过之后,是不是要给员工有一个额外的补偿?我认为这个是合理的。大家辛苦了,但辛苦了可以赚了钱也可以的。但是有时候大家情愿不赚钱去睡觉,是不是?所以我们要考虑到,其实是可以拍得完,只不过你要把准备工夫做的更好,你的拍摄时间才会更好。



所以,工业化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技术上要多学习。第二是希望咱们的团队多走出去。比如说有一些公司想培养一些人才,可能真的要送去一些好莱坞的制作团队去跟跟班,去了解一下他们的拍摄过程。因为我都有所经历,所以这些东西才会慢慢的感受到,才知道如何有系统、规律的拍好一个电影。

 

好莱坞太重视筹备了,并且筹备是全体人的筹备。我曾经开过这样的筹备会议,让我很感动。就当剧本完成以后,我们的制作会议会进行两天。这个制作会议是从我的团队以下开始,包括了掌机、助理、灯光师、机械师,全部人都必须参加会议,每一个部门的人也都来开会。然后副导演开始念第一场所有的剧本,员工会提出各自的意见,这一段需要准备什么,如果有撞车是需要真的去撞,还是特效来做,这个会议会进行两天。两小时的剧本开两天会议,为什么?这就是尊重和通报所有的工作人员: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而不是到了现场之后,再说我要什么。

 

工业化的过程是巨细无疑的,从筹备到拍摄再到后期,所有的东西都要按部就班的来。这样就绝对不是导演中心制,一个导演在现场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监制也不准许这样做。因为每个部门都有资格把他完成工作所需要的预算报告给制片,告知他们完成这个效果,要怎么做,以及需要多少预算、人力、时间。所有的要求都提出来,他们就会综合知道,做到一个效果需要多少预算,这叫工业化。工业化绝对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而是大家都有权利申诉他的困难。导演绝对有权利去提出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但是每个工作人员都有条件去说,如果导演要达到这个效果,你要给到我什么条件。这很公平,我们叫做民主、法治。

 

这样做是不是每一场戏到了要拍摄的时候,每一个职位的人都会知道他要做什么?所有人都会很自动自觉、很专业的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这才叫工业化和专业。我们现在是不是有这样的人才?我绝对相信我们有,可是我们没有这个进程。当没有这个过程的时候,领导去骂人“怎么这个事都干不好”,对不起,真是要打脸了,你做好筹备了吗?


摄影、灯光、机械组合影


我们说工业化很重要,中国影视的工业化一定要走这样的路,一定要学习人家好的经验。好莱坞是比我们要早,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就要像学习怎么做芯片一样,先把人家好的东西学过来。因为你拿不到他的人工,但将来拿不拿得到?总有一天你会拿得到,是不是?但是问题是先把专业的方法全部学过来。再结合题材,这样才能够在世界各地都放映中国的电影。我们必须要进入这个过程,必须要虚心学习什么是工业化,要行动起来。


我希望我是一个领头,我希望我的团队就是按照这个方法来进行。绝对透明,我没有秘密。因为我保守了的秘密,就是伤害了这个电影。当大家不懂怎么去做的时候,就等于没有人帮我了。我要动员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来帮我,只要坦诚公告就行了。

 

导演要把心窝掏出来,要把难题摆出来,知道怎么去做这些事,让大家群策群力,这个我是跟我父亲学回来的。我10岁的时候就去看他拍戏,他拍戏之前,真的会把所有主创、摄影师、场记、副导演、收音师,甚至化妆师都找过来,把今天要拍的镜头捋一遍。告诉大家最难的是哪个镜头,想要达到什么效果。大家如何去做,会一起想办法。虽然他不像好莱坞电影,在没有拍戏之前就已经做好,但我从此以后再没有看过哪位导演是这样的。电影就是群策群力,拍电影真的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这是我对大家的忠告。


制作特辑


影视工业网:那您认为要达到影视工业化的关键在哪里?

 

鲍德熹:那工业化分开几个方面。第一个从上层来说,工业化的要求者是制片人,从制片人出发。我很期待中国能够多出几个知道什么是精品的制片人。为什么?制片人是管钱的,如果你没有要求,怎么会有好的电影?制作不是光靠导演,首先是制片人,因为制片人是片子的灵魂,把资金搞到了,你才会去请导演。你觉得这个导演能够拍到你要拍的东西,所以你要达到你的工业水准。

 

所以第一个要求是我们要有工业水准的制片人,眼光要看得很远,不光是中国市场,还要看世界市场。中国电影迟早一天要走到全世界,我们将来不只是在中国看好莱坞的电影,也会在好莱坞主流院线看到更多的中国电影。这就不止需要你讲故事的能耐,还要达到那个工业水准。

 

第二就是导演。就是我们真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导演,并且是有全面知识的导演。全面的知识就是除了讲故事的能力之外,最重要是,你还得是重要技术的掌控者。知道用什么方法把电影拍成一个动人心弦、出类拔萃的东西,这是靠导演本身自己的在技术上的修养。所以工业不是用口讲的,工业需要实际的知识。


所以我也奉劝我们的导演,特别是国内培养出来很多以艺术电影为主的导演,要多学习电影的最高技术。你只有掌控了技术,才能很好的运用技术。而不是一个特效师告诉你应该怎么样,然后你去用什么技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他们就是技术的掌控人,他们掌控了全面的技术,他们要求的东西才能达到他们理想中的效果。这不是一名特效主任就能够帮你达到的。当然你还要有你的制片人去支持你,否则也没有资金,那你怎么做呢?


第三,要求你的主创团队要跟得上。行行出状元,电影不是一个人的活,每一个职位都有它的状元。主创就是主创一个人,我下面要有灯光师、助理、掌机、机械师,等等。包括推轨员在内都是我的帮手,只是我想,但他们做不到是没有用的。所以要全面提升,这个提升除了培养以外,我就建议大家要多一点自学。因为知识已经摆在那里,网上很多,少玩一点手机游戏。我不是说游戏有伤害性,而是你有这个时间,应该多一点进修你自己。现在我都一直在不断的进修,你不学习,你就跟不上这个时代。我们说的学习不是出了一台新机器,我们马上要去尝新,而是要知道它新在哪里,它的主要功用在哪里,可以帮到你什么,这一点才是我们需要的。



影视工业网:现在包括奥斯卡在内,很多摄影机奖似乎在鼓励黑白、长镜头、不同构图等等,您怎么看这种摄影上流行趋势?

 

鲍德熹:比如说肩扛、黑白是祖师爷用过的,几十年前有已经有了,但在几十年之后还是有人不断采取。那么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方法,不管你用什么的色调,它都是为故事内容服务的。你要根据故事的内容,大家商量出,用一个什么样方法去讲故事。我相信很多国内的导演,早就找到了他自己的方法,他们只是面临能不能够始终如一完成的问题。

 

我举个例子,《罗马》用了黑白的调子。因为黑白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没有颜色,是一个很旧很旧的东西。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部是讲他自己母亲的故事,这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故事,所以黑白的方向是对的。因为讲几十年前的故事,用黑白去拍出罗马的过去,这种感觉也对。那么还有,它是不是停留在一个一般的黑白中?不是,他是采用了6K 的分辨率进行拍摄(Alexa 65拍摄),画面的精细是我们近来很少在屏幕上能够看到的。所以人家要采取一个方法的时候,他必须有一个想法。要比过去的黑白更进一步,所以觉得这些都是好的想法。

 

那么在近一点来说,我是鼓励大家都要做不同的尝试。但是由于《紧急救援》是一个真实、现代的紧急救援的故事,所以现代的色彩就是很重要,我们不需要去做一个很不一样的色调去给它。而是就要拍出大景深、大片的感觉,这就是我赋予《紧急救援》的视觉感受。我要清楚的交代每一件事,把危机感带出来,这一点其实跟好莱坞的很多大片都一样。


全文完

本文为作者 胡聪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20517
推荐关注
胡聪
发表文章 581 篇文章
相关文章

幕后英雄访谈录

查看更多 >

紧急救援

查看更多 >

鲍德熹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