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不是孤峰,说说周梅森的一溜扛鼎之作|国剧初心谱(1)

2019-10-16 11:21


编者按

秋高气爽,独舌专访系列再次开张。

从“中国电视剧60讲”,到“剧匠访谈录”,我们一直在整理国故,探寻去路。

走访过程中,我们始终为国剧过往的辉煌成就激荡着,为每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的艺术激情与上下求索所燃烧着。

但国剧发展史前后60余年,经典作品恒河沙数,成篇数万言亦是挂一漏百。

因此,这个秋天我们再负行囊,向电视剧创作的源头进发,从类型角度梳理,遴选每个题材的源头大拿再作探访。

政治剧、谍战剧、历史剧、家庭剧、刑侦剧、秘史剧、军旅剧、戏说剧、言情剧、武侠剧……这些功臣创作者大多在类型之初,主导塑形了初始样本,又接着在同领域的创作深耕中,见证了类型流变。

回到初心,总有些道理颠扑不破,总有些常识源远流长。

今天第一篇,我们请周梅森老师开讲,细诉他跌宕起伏的政治剧创作生涯。

很多年轻观众知道周梅森,是从《人民的名义》开始的。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在文学和影视两个领域成绩斐然。

他是作家。自1978年在《新华日报》发表处女作《家庭新话》起,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沉沦的土地》《庄严的毁灭》《黑坟》《此夜漫长》《大捷》等一系列中长篇“历史生活”小说,为他赢得盛名。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一头扎进了电视剧创作,成为一个类型剧的代名词。

周梅森


《人间正道》《忠诚》《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我主沉浮》《人民的名义》…...他的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宏阔的政治剧方阵。

他是“探险者”。“我永远不知道我明天会创造出什么,会写出什么来。一部好的剧本,一部好的小说,应该有这种探险精神,不甘平庸的精神。”

从《人间正道》开始,踏入政治剧创作长河


《人间正道》是周梅森第一部描写当代政治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他文学转轨之作。

在此之前,他创作的多是学界所说的“历史生活”类小说。“当时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负责人胡恩知道我在写一部当代题材的小说,就找我约稿,希望能把这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

由此,周梅森闯入影视圈,一发不可收拾。

最初创作小说,要追溯到1994年。彼时,周梅森在基层挂职市政府副秘书长,《人间正道》是他体验生活后有感而发的产物。

“这部小说写了平川市基础设施欠缺、补课的过程,写了某些干部不作为、懒作为、不愿做事只想升官的现象。当时我提出一个观点,不做事就是腐败。小说发表之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小说转化电视剧,找编剧是一件难事。胡恩与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主任谢丽虹商议之后,希望周梅森亲自来撰写剧本。

彼时,在身为作家的周梅森看来,电视剧这一品类,不过如“肥皂剧”般是闲暇之余的消遣玩意,着实难登大雅之堂。“在当时,我认为只有诗歌、小说是正经文学,其他我都不甚在意。坦白讲,当时我对电视剧编剧很轻慢,现在想来颇为惭愧。”

揣着“帮人忙”的念头,周梅森拉来朋友俞黑子,开始《人间正道》的编剧工作。他们只是完成了剧本,并没有参与之后的拍摄、制作。

这部由潘小杨执导,鲍国安、宋春丽主演的政治剧,播出效果出乎周梅森的意料。“观众的反响非常好,我的小说从一万册转眼卖到了七八万册。”

随后,《人间正道》于1998年获得第1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演员姜华也凭陈忠阳一角夺得当年飞天奖优秀男演员殊荣。

“今天看来,《人间正道》毛病挺多的,相比起后面的作品,我是不满意的。当时我根本不懂电视剧,在编剧上没下多少功夫,稍显敷衍潦草。这部剧能成功,除了胡恩、谢丽虹以及潘小杨导演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题材取胜。很久没人写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我第一个写,给了大家新鲜感。播出后反响不错,是因为市场需要。这部剧只能说是应运而生而已。”

《人间正道》剧照


当时,文学创作也有涉笔基层政治生态的,但用电视剧来全方位书写这一题材,《人间正道》算是开山之作。

《人间正道》的成功,也影响着周梅森后来的创作。他忽然认识到,原来电视剧是一门足以影响世道人心的艺术品类,它甚至具有比小说、杂志等出版物更广阔的市场。

一个作家、一个描摹当代生活的文字工作者,又如何能忽略这一艺术形式呢?以《人间正道》为路引,周梅森正式踏入政治剧的创作长河之中。

《忠诚》后开始思考编剧的意义


1998年,小说《中国制造》在《收获》上发表,分两期刊出。这部作品的创作缘由,也和《人间正道》的播出有关。

当时,巴金先生每晚准时收看这部政治剧。有时候看不完,还录下来第二天看。他对这部剧激赏不已,通过自己的女儿、时任《收获》杂志主编的李小林,向周梅森约稿。

《中国制造》讲述了某经济发达城市在市委领导班子交接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局面,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小说呼吁政治改革,极具思考力度。

小说尚未发表,作品的影视版权就被上海文宣部门拿下。后来,《中国制造》接连获得多项文学大奖。2019年9月23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改编好的文学作品,更需要好的“二次创作”。为此,上海方面特意请来了导演胡玫。“我很喜欢《雍正王朝》,听到胡玫执导这部剧,我非常高兴。”胡玫执导,张黎担任总策划,池小宁负责拍摄,加之周梅森亲任编剧,主创团队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现在回头看,周梅森已经能用更客观的心态来讲述往事,而当年的“重大矛盾”也成了笑谈。

在剧本的内容方面,胡玫和周梅森分歧很大。胡玫认为电视剧一定要好看,要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要在小说基础上再加一些剧情。


周梅森觉得,胡玫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不太了解,她设想的某些情节和现实生活有些距离。而且,只要把作品做好、做得真实,不需要“戏说”,也能吸引观众。

“我对《人间正道》和《忠诚》的创作态度恰巧相反。写前者时,我丝毫不把电视剧当一回事;但到了这部剧,我将它作为艺术品来雕琢。一认真就纠结,这也是矛盾产生的原因。”

“如今看来,胡玫的观点有她的可取之处,某种程度上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我们现在也是好朋友。这给我一个启示,电视剧是写给广大观众看的,开头几集必须抓住观众。即便你有再高深的思想,也要先让观众沉浸进去。”

除剧本分歧之外,最让周梅森不理解的地方,在于剧名的变更。从小说的创作到作品的拍摄过程中,剧集的名称一直是《中国制造》。但后来突然换成了《忠诚》。经过双方相熟的领导的协调,周梅森接受了最终的片名,“不过说到底,这是一种侵权行为,我总归是有意见的。”

这坚定了周梅森组建自己创作团队的决心。“《忠诚》拍摄中的种种矛盾,让我认识到影视创作中编剧地位的软弱无力。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如何主导一部剧的命运,如何最大程度维系作品的审美,成为我严肃思考的新命题。”

2003年,是一个收获期


2003年,是周梅森的“丰收年”。那一年,他有《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三部政治剧播出。这三部剧,是周梅森思索之后付诸实践的作品。

《绝对权力》以“绝对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作为命题,以“镜州市”为政治角逐的舞台,反腐成为重要元素。

历经多番思考,周梅森认为导演得是理解他的人,以保证执行过程不走样。

于是,筹备之初他找来蒋绍华执导。蒋绍华是制片出身,在影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绝对权力》是其导演处女作。

蒋绍华拍出的原始素材多达38集,后来剪成27集的播出版。也正是从这部剧开始,周梅森开始负责自己作品的全面指导工作。

《绝对权力》戏外故事比戏剧还精彩。这部剧制作完成后,就被专业对口部门毙掉了。“《绝对权力》能播出,要感谢当时国家广电部的主要负责人,在他的大力支持和百般努力之下,这部剧才得以在保留精髓内核的前提下播出。” 

《绝对权力》大改好多处措辞,比如剧中人刘重天的职务由“省纪委副书记”改成了“省委副秘书长”。打了诸多补丁后在湖南台首播,观众反响强烈。

这部剧有雷霆万钧之力,让政治剧的格局和锐度陡升。后来无数次在各台重播。

剖析其中关键,周梅森认为:首先,他借鉴《忠诚》的经验,故事伊始就冲突不断、一下子将观众抓住;其次,包括唐国强、斯琴高娃、高明在内的演员,表演出色;最后,当时的审看相对宽松,许多紧凑情节和真实事件得以完整展现。

2002年,《至高利益》和《绝对权力》同时开机,前者的导演是巴特尔。“巴特尔是非常优秀的导演,也是一个很强的导演。吸取了《忠诚》的教训,我和他们达成了协议:他们不准随便更改我的剧本,我也不干预导演的二度创作过程。”

《至高利益》讲述了市委书记李东方面对两位前任的“政绩工程”所造成的种种严重后果,果断无畏地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的故事。

相比起周梅森其他的作品,只在央视播出一次的《至高利益》传播相对小众。但在他看来,《至高利益》所反映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其作品中少有。巴特尔拍得比较内收,孙海英演得比较内敛,都对。

到了《国家公诉》,周梅森身兼数职,他既是编剧、艺术总监,又是这部剧的出品人、总制片人。

导演依旧是“老熟人”蒋绍华。周梅森与蒋绍华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后来的《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也由蒋绍华操刀。“我们的合作不仅是作品的合作,也包括股权的合作,盈利大家一起盈利,亏损大家一起亏损。”

这部剧讲述了在一场纵火案调查中,检察长叶子菁冲破重重阻力,揭露出副省长王长恭收受贿赂真相,并最终将其绳之以法的故事。此剧于2003年12月29日在上海东方电影频道播出。

熟悉周梅森的观众知道,他的作品中有颇多熟面孔。斯琴高娃算一个,在《绝对权力》中,她饰演缺乏政治道德、权力欲熏心的女市长赵芬芳;后来又在《国家公诉》中饰演正气凛然的女检察长叶子菁。

“叶子菁这个角色是为斯琴高娃量身定做的,她演完反派之后和我开玩笑,说形象被毁了,让我给她扭转过来。后来才有了《国家公诉》。”

陈逸恒也是一个。参演《绝对权力》之前,他是TVB配音组的配音演员,曾在《大时代》中为丁蟹配音。在《绝对权力》中,他饰演女市长赵芬芳的丈夫钱初成。戏份不多,其演技却获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可,这也坚定着他从配音到演戏转型的决心。

《国家公诉》中的王长恭,被陈逸恒演活了。会上装腔作势,大唱高调,会下以权谋私,腐败透顶。后来,他又连续参演周梅森的作品,在《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中出演男一号——省长赵安邦。

周梅森的政治剧创作“哲学”


自《国家公诉》养成的“自编自投”习惯,沿袭到了周梅森后来的作品之中。

2005年播出的《我主沉浮》和2009年播出的《我本英雄》,是其“文山三部曲”的前两部。这两部作品,也由他自己出资。“虽然由我出资,但我的作品从来没有亏损的时候。像《国家公诉》开机之前,拍摄的成本就拿回来了。《我本英雄》虽然遇到题材限制,但整体也是不赚不赔,没有出现‘折本出手’的情况。”

既是成功的编剧,又是成功的出品人,在国内并不常见。“为什么我能这么干?我认为由先天条件决定。第一,我是作家,我的作品全是我的小说改编的,我只改我自己的小说;第二,我又是一个成功的编剧,我不需要别的编剧来改编我的作品;第三,我对中国经济非常熟悉,我在资本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企业都有相应的管理经验。”

不过,纵然作品的投资回报率绝佳,但在周梅森看来,反腐题材政治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2004年广电总局下发“反腐、涉案剧不上黄金档”通知之后,《我本英雄》长达两年的审核,让他放弃创作第三部《我是太阳》。“出品人和编剧不一样,出品人要运营、要盈利,就得审时度势,否则迟早跌跟头。”

封笔八年之后,时局发生变化。“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做法,使得反腐剧又迎来新的转机。《人民的名义》应运而生。虽然这是一部“命题作文”,但其中暗藏着《我是太阳》的积累。

《人民的名义》的影响力无需多说,它打破了十年来的所有收视纪录,在网上也是盛极一时。但它并不是周梅森创作中的奇峰突起,而是众多山峰中的一座,厚积薄发加天时地利,攀上了影响力的巅峰。

尽管暌违政治剧八年,周梅森的创作激情却从未消减。“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的关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观察,是我与生俱来的敏感点。只要触碰到这些方面,都会引起我的创作激情,调动我的人生经验和生活积累。”

“和某些编剧不同,我不是万能编剧,我只会写一个题材,那就是当代政治社会题材。这20年来,我每天关注我们国家的社会现实,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在周梅森看来,关注生活,是现实主义作品创作的源泉。

“不客气地说,我看完现在某些所谓现实主义的作品,感到很悲哀。这些作品,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是编剧关在宾馆里攒出来的东西。它不是火热的、生机勃勃的,不来自现实生活。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宾馆里攒出来的东西,不论思想理念多么健康,多么正能量,都逃脱不开骨子里的那份虚假。”

即便参与影视剧创作多年,但周梅森依旧将自己视为一个作家。“我不是所谓的工业化制作者,我最讨厌桥段二字,这不就是套路吗?我是一个以兴趣为创作导向的作家。我只创作我喜欢的东西,环境不合适我可以八年、十年不写,但只要写,我就要创作自己喜欢的、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内容。”

“人民”系列第二部《人民的财产》目前已经制作完成。这部剧不再正面论及官场生态,而是把国有资产管理者作为戏剧主角,探讨了改革发展中的新问题。期待这部剧早日现身荧屏。


本文为作者 影视独舌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17713

影视独舌

点击了解更多
影视评论,人物专访,剧目展示,产业报道。
扫码关注
影视独舌
我要收藏
推荐关注
影视独舌
发表文章 287 篇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