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科幻,就越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流浪地球》摄影指导刘寅专访

2019-02-28 16:20

#致敬幕后英雄#毫无疑问,《流浪地球》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大步。这部电影引起的现象级关注和讨论已经够多了,但热闹终会过去,不如去探究现象背后的细节来的更有意义。


为此,影视工业网特邀了一位对《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的摄影师夏昊,邀请他作为采访嘉宾,和《流浪地球》的摄影指导刘寅(影视工业网幕后英雄APP认证会员)一起回顾这部电影紧张的筹备和制作细节,一起从摄影的角度去还原这部科幻作品的每一个脚印。


特约采访嘉宾:夏昊

文章整理:胡聪


《流浪地球》摄影指导刘寅


影视工业网: 从《李献计历险记》到《同桌的你》再到现在的《流浪地球》,你都和郭帆导演一起合作。 你们是怎么开始认识、是什么吸引你们一直合作到现在?


刘寅:我和郭帆导演认识是2008年左右,当时在电影学院帮一个朋友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宣传片。后来郭帆导演电影开拍前摄影师时间上出了问题,把我叫过去帮忙,才正式开始合作。到2009年拍《李献计历险记》时,我和另外一个摄影师是联合摄影。郭帆导演是一个特别有才华、有责任心,而且非常刻苦的导演。他对细节的追求近乎疯狂,对自己想要的东西特别明确,而且会为了自己的追求不计付出。跟郭帆导演合作会被他那种付出的精神感染。拍摄过程中导演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尤其是在一些我自己都犹豫不定的大胆的光效设计和拍摄方式上给了我有力的支持。


跟郭帆导演的合作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所以从《李献计历险记》到《流浪地球》我们一直不离不弃。


影视工业网:第一次接触《流浪地球》,这个项目已经处于什么阶段?


刘寅:导演第一次跟我提《流浪地球》的时候应该是2015年年中。当时我在拍别的电影,接到电话的时候他特别激动。导演之前就一直在为科幻电影做准备,我也一直想去探索科幻电影这个未知的领域,终于有了机会。其实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看剧本是什么感觉了,可能更多的是一个一个画面在脑子里出现,觉得很振奋很激动。


《流浪地球》拍摄现场


影视工业网:《流浪地球》的制作周期长达几年,您什么时候进的组?筹备的时候和导演讨论最多的是什么?


刘寅:我第一阶段开机前两个多月正式进组,说到这里,也特别要感谢香港著名摄影师黄永恒先生。我正式进组之前的两、三个月还在拍摄别的电影,所以请了黄永恒先生提前进组跟我电话沟通完成了一部分筹备工作,为我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流浪地球》的物理光线构成非常复杂,筹备的时候我和导演一起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比如太阳、木星、地球的相对位置变化,然后确定太阳、木星、发动机等各种光源的颜色和质感。在这些故事中合理真实的光线构成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故事的情节递进和人物情感变化加上我们主观的光线质感和色彩,设计了每一场的光效气氛。


《流浪地球》早期摄影手稿和笔记


影视工业网:由于国内没多少可借鉴的经验,前期筹备至关重要。筹备期您都做了哪些调研和准备?是否有写摄影阐述?和其他部门都做了哪些沟通?


刘寅:第一次尝试拍摄这样的电影,对每一个主创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不仅在题材上是一种挑战,片子中涉及元素繁多,比如动作追车戏、机械置景、高比例的视效镜头等等。在制作上确实需要大家的高度配合。前期准备时我们为了画面风格及灯光设计研究了不少电影、绘画和图片摄影。


影片调性的本土化、中国化我们认为非常重要,这也是这次拍摄全部使用中国主创的原因之一。大家在前期准备时,都在力图还原一个可以让中国观众看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影。


摄影阐述来说,更多是一些笔记。我们依据场次写了一些分析和拍摄方案。从每一场戏的光线分析,到星球特有的颜色质感、空间站的机械光感,再到镜头的运动方式、灯光变化等等。可能反反复复写过各种可能性和方案,经历了一些推翻和重建。


《流浪地球》无论是故事板、动态分镜、美术场景设计图、后期视效,都在前期有很详尽的准备。各部门对彼此的工作流程也有很好的交互。虽然拍摄时不可避免的会根据现场情况做“临场发挥”,但这些前期准备在现场拍摄时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流浪地球》在北欧拍摄用的跟拍车


影视工业网:能不能聊一聊这部电影在“后期前置”方面做的努力和尝试?


刘寅:我们在正式开机前,派人去冰岛拍摄了大量冰原特效做为背景的素材。在摄影棚里拍摄冰原场景的镜头时,就会让Qtake把我们想要的背景素材与现场画面合成在一起。这样我就可以根据背景更准确的控制实拍部分光线的角度、颜色和质感。


另外一部分比较有难度的是有很多场次后期的CG元素会对前期实拍的场景或人物光线带来一些影响。比如太空站外部结构在与太阳、木星等光源有相对运动时,实拍部分需要考虑运动阴影。那我们就会和导演、特效、美术一起沟通空间站外结构后期会做成什么样子。这样的相对运动会是什么速度、频率。确定了以后在筹备阶段准备好类似结构的设备,然后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我们用灯光配合这些阴影设备来给静止的场景做运动光效,完成与后期CG的匹配。


《流浪地球》工作截图


另外《流浪地球》与我之前拍的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光线、色彩的前期完成。《流浪地球》前期拍摄的时候在光线上不止是控制光比、反差、光线质感等。我们花了很大精力去让现场拍到的画面在环境光线、人物光线的色彩上尽量达到后期我们想要的效果。


比如环境光效是由几个色块组成、人物主光是什么颜色等。我们现场摄影机输出Log C信号给Qtake,Qtake再帮我们套上Rec709的LUTs到监视器上。然后我们在Rec709的基础上,把最终想要的光线效果,在现场用灯配合色纸或用Skypanel做到八九不离十。这次不太像传统DI后期调光调色的时候要在高光、中灰层或暗部再加颜色,和之前的做法不太一样。


影视工业网:在影像风格和质感上,和导演以及其他主创有过哪些讨论? 最终是如何确立的?


刘寅:《流浪地球》虽然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其实郭帆导演和所有主创一直强调的还是故事中的人物情感。无论是父子情还是祖父情、兄妹情,以及故事中形形色色的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在视觉上也是以这一文化内核作为前提的。美术、概念设计其实先于一切确立了影像中会出现的元素,比如空间站是基于中国真实的航天技术;行星发动机选择了中国人更熟悉的苏联式重工业美术风格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地下城是人类蜗居的地方,杂乱拥挤逼仄;地表是我们熟悉的城市风貌,但已经完全被冰雪覆盖了等等。在这些视觉元素的基础上,我们一起确定了《流浪地球》最终的影像风格。


《流浪地球》剧照:地下城


《流浪地球》剧照


《流浪地球》剧照


《流浪地球》的影像风格是由几个不同的段落风格组成的:地下城类似赛博朋哥风格、地面上颓废的后启示录风格、冰原一部分凄凉的极简主义风格等等。这些不同场景自带的故事属性配合人物情感变化一起构成了现在的画面风格。


影片的色彩是倾向于丰富多变,我想要呈现一种未来世界的工业质感,同时又有我们熟悉的杂乱无序的生活氛围。在故事中人物没有面临危机时,画面风格是工工整整的;当故事发展到危机即将降临时,我们又会做一些风格化的处理;涉及到人们生活细节的场景,就从现实生活上找真实的光线色彩上的视觉感受。灯光设计上,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在剧本的情景规则的前提下,先把剧中每一个光源的色彩、质感、运动方式在遵循真实合理的基础上设定好,再根据人物情感或场景气质去强化或弱化某一种色彩或光线。


刘寅在《流浪地球》拍摄现场


影视工业网:开拍前做过哪些技术性的测试?


刘寅:《流浪地球》开机前两个月以来我们一直都在做大大小小的测试。主要是对气氛、镜头调度、运动和特殊光线运动的测试。我们正式开机的前一天还在测试,那一次测试是跟导演组一起做的整体测试。主要针对演员身穿外骨骼的运动敏捷度、玻璃面罩反射现场环境、低照度环境下头盔内灯带光线亮暗、色彩等,是一次整体检查性测试。在这之前我们也做了无数次测试,包括场景气氛配合测试、道具灯色偏与特殊效果测试、运动光线设备改装测试、长镜头运动调度测试、冰城冰面反光光线效果测试等等。


影视工业网:《流浪地球》在视觉风格上,美术、特效、摄影三者的关系,以及在执行上妥协与互补动作有哪些?


刘寅:《流浪地球》的摄影、美术、特效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的。前期场景设计的时候我们就会一起考虑研究场景里会出现什么样的色块,什么样的光线;后期CG会做出什么样的背景,会不会有CG的运动光源、CG的环境会对场景和人物带来什么形式的光效等。我们很多实搭的场景都预埋了不同尺寸的Skypanel,配合不同的面板去做场景中的可见光源。记得地下城的一个场景,我们灯光组和美术组一起在场景中合适结构的位置设置了一整条街的包着各种不同颜色的T4、T5、T8灯管来做场景中的可见光源,同时做出了中低层的气氛光效。然后跟特效指导丁燕来一起沟通用GF16大炮装了一组灯放在轨道上模仿后期会做的高层CG运动光源的光效。


视觉风格上,这三个部门更多的是互补吧,比如离绿布近的地方的地面光效不对,拍摄的时候就跟特效沟通后期替换的方案。有时候美术组也会帮忙做一些合理的置景遮挡,比如拍上海冰城地震的时候,在运载车和灯之间做一些绿块的坠落光影来配合后期特效的CG坠落物,这样的设计还有很多很多。


《流浪地球》拍摄现场


影视工业网:效率和质量这二者,现场拍摄更注重什么?是否出现不按照视效预览拍摄的情况?


刘寅:效率和质量更注重哪个,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前期准备的时候我们跟导演和导演组一起商量哪些是重要的情节点和场次,这些我们要死保质量,一点都不妥协。然后实际拍摄的时候,不只是重要情节点保质量,一些过场戏我们也尽量去做到更好。郭帆导演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经常拍着拍着就天亮了。


至于不按照视效预览拍摄的情况,还挺多的。视效预览是前期的制作参考,实际拍摄时候,演员的表演、走位调度都会多多少少有些不同,我们必须根据现场的情况来做调整。比如朵朵和刘启第一次坐电梯到达地面后,两个人走出电梯,摄影机360°围二人旋转,最后仰视的镜头就是现场我跟导演在棚门口抽了两根烟的时间改出来的。运载车里的一些镜头也会根据视效预览的参考基础做一些调整。


《流浪地球》拍摄现场


影视工业网:请谈谈地下城拍摄风格如何具体实现的。


刘寅:在地下城的影像风格处理上,我们还是比较大胆的。前期设计的时候我还犹豫过用这种多色彩互补或撞色的形式会不会太风格化。这得感谢导演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我才确定了现在的地下城的视觉风格。地下城的剧情发生在中国的春节时,我们用雷佳音饰演的一哥所在的麻将馆屋外鬼魅的蓝色配合屋里暗含危机的橙红色,用小广场喜庆的中国红撞含有坚强希望意义的青色。场景中粗糙质感的生活细节也帮助了画面风格的完成,如随地乱扔的广告卡片;凌乱搭挂的床单被罩;群众演员工作服上的油渍;小广场中设计感很强,充满希望的一颗倒置的树,加上没有明确光源方向的丁达尔光束。所有这一切的设计是希望地下城在荒诞的视象表面下,有一层真实的生活质感,让观众更有参与感。


《流浪地球》拍摄现场


影视工业网:现场如何和视效部门、 DIT 部门合作和沟通?


刘寅:《流浪地球》的现场DIT工作是由SJ-WORKS团队为我们设计完成的。现场由Qtake Video Assist、Live Grade和DMT三个部门组成。Qtake部门帮我们把现场10组20多个监视器做了合理有效的视频信号管理,全棚都覆盖了无线视频信号,在棚内任何一个角落的iPad上都可以看到我们摄影机的画面。Live Grade在现场对我们需要临时调整的镜头做光线和色彩微调,这样后期调色时会有更明确的方向。


现场拍摄时会有比较详细的数据记录,包括摄影机高度、角度、运动方式;所使用的镜头光圈,焦距,和被摄体距离。配合相机内部参数及现场的HDRI,这些数据为特效场景对接带来了很多便利,和视效部门的配合前面也提到很多了。


《流浪地球》拍摄现场


影视工业网:电影涉及很多科幻片和灾难片的场景。在摄影上,您积累了哪些经验?


刘寅:其实这次完善的前期筹备,无论是Previs还是Storyboard,包括前面提到的各种测试,已经让我们提前认识并解决了很多现场会遇到的技术问题。但是现场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突发情况,我们必须根据现场情况很快的做出反应,及时有效、果断的做出调整。


我们太空失重部分的镜头主要是动作指导严华,华哥用威亚来完成的,为了让演员吊着威亚以后有自由的反转运动空间,华哥自己从国外买了两套Ring来配合威亚,对于镜头运动来说,太空部分我们想追求干净灵活的镜头运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用伸缩炮加轨道来完成的,也有一些镜头是用威亚吊着如影2来做一些机器运动。


另外拍摄时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摄影还是要在遵循剧情真实合理的基础上去做文章,不能为了追求某个镜头或某场戏的效果跳出剧情。记得冰面有一些戏,演员朝着太阳的方向行进,太阳在他们的正前方。拍演员正面全景带地面的镜头时,我就会纠结光是否太顺,演员和环境的光线是否太平,没有亮暗层次。可一旦把主光的灯移侧一点,地上的人影又不在演员的正后方。这个时候导演就有很明确的想法,就是保影子的真实合理性。在电影里摄影是服务与剧情的,不适合的地方,镜头和光线就不能太炫或者太抢眼。另外的一点经验就是拍类似类型的电影时,摄影灯光、移动组的前期预置一定要尽量完善和全面。预置只要时间允许,能多做三种备用方案就不止做一种。一旦开工拍起来,现场永远不会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大动静的调整。


《流浪地球》拍摄现场


影视工业网:很多文章里都说您自己掏腰包买了几百万设备租给剧组。 其实您朋友圈也澄清了设备是另一家租赁公司提供,而且他们为这部电影专门购买的器材价值远超百万。 那在拍摄设备上是否有专门为《流浪地球》进行改装或者定制?


刘寅:《流浪地球》的器材是由北京友缘影视器材公司提供的。他们专门为这个戏买了很多Skypanel、BigBee的灯光遥控头、灯光的调光台还有一些其它的特殊灯具。然后我们在这些基础上改装了很多辅助设备。比如朵朵和刘启在电梯里快速上升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转轮,放了8个2000W聚光灯来做透过电梯窗漏进来的快速从上向下运动的光效;用民用钨丝灯泡加启动器做了很多模拟火光光效的灯箱;改装了三条大炮装上大的灯器做运动光效。还临时用大炮配合轨道改装了一条摇臂,让王磊和刘启半靠在上面完成了韩子昂死后,王磊拽着刘启飞出马上要坍塌的上海中心大厦的镜头等等。类似的小改装还有很多。


《流浪地球》8个2000 W聚光灯改装的转轮


《流浪地球》用GF-16改装的大炮帮演员完成飞跃动作


影视工业网:拍摄期间,您曾说“深深体会到制作科幻电影的艰辛,也深深感受到一班中国老伙计为了科幻肝脑涂地的魄力”。艰辛是指什么,魄力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寅:首先是和体力和时间赛跑,我记得开机前一天我们气氛测试做到早上5点多,然后8点就开机拍摄了。每天完成了一天的辛苦拍摄后,导演又会扎进剪辑室和剪辑师一起剪白天的素材。150天的拍摄周期里,大家有时只有2-3小时的睡眠,可以说是近乎疯狂的创作过程了。


《流浪地球》拍摄中,我们一共用了8个棚,在这8个棚内反复置景灯光前期。预置的工作量非常大。我们经常要同时交出两个或三个棚的基础灯光预置。只是灯具,我们就运来了好几个集装箱。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挑战。《流浪地球》第一个阶段拍摄过程中换过三拨灯光下面的电工,因为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特别大。经常在拍摄当日收工之后,灯光组转到另外一个棚去准备第二天的拍摄场景灯光预置。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多人体力和精力都严重透支了。虽然没有一部电影拍摄的时候是轻松的,但这一部真的特别的“苦”。其实在工业体系不够完善的时候,我们确实很多时间都在用人力和时间去弥补不足。当然这不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做法,但相信在这一部之后,会越来越好。


我自己比较感动的是,在时间和资金都不那么充足的情况下,大家的团结一心和竭尽全力。所有宣传中提到的几百万字剧本;几千张设计图、故事板;几万平米实景摄影棚,不只是“科幻大片”的噱头,而是实实在在摆在那儿的准备。可能大家更多的是看到一个结果,但想要达到这样的结果背后是多少人实实在在的努力堆积起来的。所以我觉得这种肝脑涂地是需要魄力的,这种牺牲自我也是需要魄力的。在影片公映之前没有人知道自己这份努力能达一个怎样的终点,但大家还是继续坚持着,影片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演职人员不遗余力的结果。


刘寅在《流浪地球》拍摄现场


影视工业网:摄影组每个部门有多少人?现场如何统筹和指挥? 拍摄过程中如何提高效率?


刘寅:《流浪地球》拍摄的过程中,摄影、灯光、移动组三个部门大概有八九十个兄弟。在这个基数上流动变化,有的时候可能加上临时人员会过百人。三个部门的兄弟特别齐心协力,每个部门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会帮另外两个部门一起分担工作。开拍前因为考虑到《流浪地球》的灯光工程特别大,细节特别多,所以我在前期就跟移动组沟通好将灯光组的一些预置工作分配给移动组去做。比如大面积吊顶的Truss架组装及设置,用于做移动光效大炮的设置。以及一些移动光效设备的改装。拍摄现场也是有什么活大家都一起做,摄影帮灯光挪过灯、灯光帮移动推过炮、移动帮摄影扛过机器。


“机灯炮”不分家,很大幅度的提高了我们的内部工作效率。所有的预置工作都在拍摄当日前一天提前做好了。每一个场景的全景光效氛围也会在拍摄前一天根据设计落实并拍出来检查。现场开拍前经常能看到一台摄影机立在场景的主拍摄方向的位置,我们把大部分光线色彩都做到提前可视化检查。前期筹备中完整的故事版和一部分比较复杂的镜头Previs,也是拍摄过程中很好的基础保障,然后现场再根据具体情况做调整。


摄影机和灯光移动的灵活性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之一。灯光设置上我会使用调光台配合轨道。比如运载车的戏份,我们设置了三条在轨道上的摇臂,然后挂上灯光遥控头并装上了M90或者ARRIMAX 18。用装在摇臂上的灯来改变主副光的光线位置和比例,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移灯的时间。在空间支持的情况下,我个人比较喜欢用电子伸缩炮做一些镜头运动。


刘寅在影视工业 网·幕后英雄APP作品墙


影视工业网:和郭帆导演的几部作品您都是摄影指导,您刚入驻影视工业 网·幕后英雄APP里认领的作品中,还以摄影师的身份参与 了《特殊身份》《奇门遁甲》《智取威虎山》这几部作品。这些经历给您带来了哪些感受和帮助?


刘寅:以摄影师或掌机的身份参与一些别的电影的制作,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帮助就是可以扩展思维,学习到对类似场景、剧情或人物调度的不同处理方式。不管是镜头分切、镜头运动还是光线设计或者现场拍摄的方式方法。也可以学习到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比如我在徐克导演、师兄蔡崇晖摄影的《智取威虎山》中当掌机时,对3D电影实际拍摄还没有什么概念。拍完之后再回想之前看过的一些资料,才对实拍3D有了认识,当然拍这些戏也偷学了很多,比如导演对故事和情感在画面上的一些不同处理方式。


影视工业网:和《同桌的你》相比,《流浪地球》在摄影上成熟很多。这是您这四年在其他项目的经验积累,还是更多的来自预算充足带给摄影组的帮助?如果是自学加积累,您在工作和休息都是怎么学习的?


刘寅: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事情的经验增加、知识的积累和心态的沉淀都会让我对同一件事或者说同一个镜头的处理方式跟四年前不一样。感觉国外很多人都是四五十岁以后才做DP。我想应该是知识积累和艺术修养、思维方式、心态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我还差很多,也会继续努力。


《流浪地球》前期拍摄的时候对摄影灯光的预算并不是很充足,从器材预算到人员劳务上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困难,在这我还要再次感谢北京友缘影视器材公司在器材上对我们的支持。感谢跟我一起艰苦奋战的兄弟们不计辛苦、不计较劳务费用帮我完成这个电影的摄影、灯光、移动组的工作。


鲍德熹老师


影视工业网:对您创作产生影响的电影和摄影师有哪些?为什么称鲍德熹为恩师?


刘寅:《李献计历险记》的艺术顾问是鲍德熹老师。正是因为郭帆导演的《李献计历险记》我有幸认识了鲍德熹老师。这之后一直跟着鲍老师学习,参与了《特殊身份》和孙周导演的《我愿意 I Do》等电影的拍摄,然后才真正意义上以摄影指导的身份完成了《同桌的你》。那几年跟鲍老师学习了很多摄影灯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可以说无论是对电影摄影的认识、如何以摄影师的身份去完成一个电影的拍摄、怎样控制镜头运动、怎么做一场戏的光效气氛、用镜头和光效去传达情感,这些绝大多数都是鲍老师带给我的。所以鲍老师是我摄影之路的恩师,特别感谢鲍老师对我的教导与帮助。


另外最近几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人中,一定要提一下高群书导演。这几年跟高导有过几次合作也经常一起喝酒聊天。高导对我思想认识和创作敏感度上给了很大的指引和帮助,非常感恩高群书导演。


影视工业网:拍完《流浪地球》后又参与了哪些项目,今年有哪些打算?


刘寅:《流浪地球》之后我跟高群书导演拍了一个浪漫勇敢的特工电影,然后帮沙溢导演拍了一个有关亲情的电影。现在正在筹备《鬼吹灯·天星书》。后面也谈了几个别的项目,希望能多接触一些不同题材的电影,也特别希望能有机会去参与拍摄以战争作为背景讲述人性的电影。

本文为作者 大雄 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https://cinehello.com/stream/107525
推荐关注
大雄
发表文章 556 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