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今天的定义比较让人纠结。粗略的说是艺术,也是商业。艺术呢?有的是真艺术,有的披着艺术外衣的。艺术还分看的懂得,看不懂的,有的人还就是愿意讨论看不懂的艺术片以提升自己的B格。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说,那就更复杂了,从电影厂拍电影,CCTV6做电视电影,到民营公司大量崛起,到山西煤老板被忽悠冲到电影里来,到大量的合拍片,到今天的各种形式的电影投资,再到眼前的娱乐宝,各种人开始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电影里面来。
所以,我们今天以一种更纯净的方式来讨论电影,可能会让人愉悦一些。
哪里是台北国父纪念馆?
台北国父纪念馆,是为孙中山先生之伟大人格及革命行谊并发扬其思想学说而建造的。蒋经国也是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在过去的几天里,这里也是第51届金马奖颁奖的地方。
安华桥是哪里?
北京北三环边上的一个普通地铁站。
而这两个听起来相距甚远的地方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是因为我们公司(HOMEBOY Cine Studio电影调色公司)调色的,耿军导演的电影《锤子镰刀都休息》在金马奖上获得了最佳短片。而我们公司就在这个普通的地铁站边上。
(导演耿军)
今年金马奖的影片规格,必须是35mm拷贝或者DCP(DIGITAL CINEMA PACKAGE)。耿军导演的这部影片是有电影摄影指导王维华,用CANON C100,用C-LOG拍摄的。从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器材,到最后严格的大荧幕放映,这里面我们作为后期DI公司,有一些体会想和大家分享。
技术部分
首先,数字流程控制在DI流程中是排在首位的!主要环节体现在:
● 套原底
● 调色节点控制
● 噪讯处理
● 数字母版制作DCP制作
● 放映终检
1、套原底
C100拍摄的素材是8BIT的,其实和真正数字电影母版的16bit DPX相差很远,所以,越是这样的素材,调色就必须用调用C100的MXF文件作为原始文件进行调色。另一种情况,对于RED,或者ARRI ALEXA XT这种能拍摄12bit RAW文件的设备,坚持用原底调色意义也很大,因为相对原底转换之后供剪辑使用的QUICKTIME文件的可调节性将大非常多。
所以,套原底对于一个严肃的调色公司来说,可以说是一种信念和操守。而这些工作往往不是在人前的,都是由套底剪辑师在调色之前完成的。特别是遇到复杂的剪辑时间线,和特效众多的电影,套底就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工作。但是这是品质控制的最源头,再艰难也是必须做的。
2、调色节点控制
对于专业的调色公司来说,调色师个人的手法经验和艺术造诣固然重要,但外界以为只依靠调色师的个人功力就能完全应付电影数字中间片的调色工作,这其实是个误会。没有底层的色彩科学作为影片的技术支持,想产生电影感是万万不能的!
以Davinci Resolve为例,调色的节点是有顺序和不同的任务的。我们的节点主要是4个步骤,分别是:
● 负片NEGATIVE LUT节点
● 调整节点(控制基础色彩方向和影调)
● 正片PRINT LUT节点
● 最终修正节点
(调色完成效果)
(调色前)
节点组结构,对于最大程度的精简调整,以保证高画质是非常重要的,也往往被人忽视。其中,容易出问题的部分主要在负片LUT和第二个调整节点上。负片LUT是对于摄影机的硬性考验,因为在数字中间片的流程中正片LUT对应的源头是CINEON,而负片LUT的作用就是把数字摄影的的LOG影像完整的转化为CINEON,所以简单地说,摄影机越高级,转换到CINEON得压力就越小。所以对于C100这个设备的模拟胶片感的任务就变得很艰巨,要非常小心。虽然市面上有一些成套的LUT包,但是他们在负片LUT层面处理的都比较不严肃,对画面有较大的损伤。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集合几个电影案例给大家集中讲这块的内容。
(调色完成效果)
(调色前)
3、噪讯处理
噪讯处理和加胶片颗粒是需要同步完成的。去除的是数字噪讯,添加的是胶片颗粒,这两部分别位于整个流程的始末。
4、数字母版制作
这是为了一部影片可以制作成各种发行版本,例如DCP,蓝光,DVD等。所以这是一个从上而下兼容的版本,应该出最高质量。通过国际上的标准是16BIT TIFF/DPX。
5、DCP制作
相对来说是个机械的事情,重要的是色彩空间转换,压缩码率,帧率,字幕,命名方式不能出问题。
6、放映终检
这个环节的重要性甚至超越调色本身。我们对一部电影通常要有2-3次的DCP标准影院放映,调色师和导演摄影师在影院环境中对调色的最终结果进行检查和确认。因为影片投放到足够大的荧幕上之后会放大出一些在我们调色间的150寸银幕上看不出的问题。这里面主要问题集中在暗部细微的层次控制,白点/黑点的位置,噪讯的控制。而后我们根据检视的结果,进行最终修改。然后再去影院放映。必须保证导演和摄影师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最终呈现的样子,并且是满意的。因为我们知道拍摄一部电影,从写剧本,到投资,到风雪交加的拍摄,到最后能和观众见面,这是多么辛劳的一条路!我们作为影片最后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必须为剧组所有工作人员站好这班岗!
艺术部分
现在都说摄影要为叙事服务,不能成为炫技。调色更是这样,要为氛围服务,如果说叙事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色彩,亮度,层次的控制在电影中对于某种氛围的渲染则是在潜移默化中植入观众内心的。而这种东西会配合叙事一起在90分钟之内发酵。
《锤子镰刀都休息》是一个有强烈东北地域特色,荒诞不经,喜感十足的黑色文艺片,不同于常见的东北二人转式的喧闹和滑稽。耿军以相当节制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种更有韵味的东北幽默,光从影片的配乐来看,基本就可以得出结果,这是一部很难贴上标签的作品。(影片大量采用了古典室内乐,红色革命歌曲,乃至基督教会诗歌等常人很难联系到一起的表现方式)
起初,和导演摄影师工作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低色彩浓度的方向,来表现东北冬天的萧瑟和影片苍凉的气氛,层次上力求最大程度的保留原底的中暗部细节。这个思路对于影片本身是没问题的,也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演绎,不过调色师似乎又不甘心止步于此,前面说过,《锤子》不是一部可以通过贴标签来描述的作品,虽然喜感十足,却又让人不时产生一种悲凉的情绪,内容上看似十足草根,表达上却又有种阳春白雪的孤傲气质。调色师隐隐感觉现在的解决方案过于写实,余韵不足,寻求更理想解决方案的过程,是调色师脑海中不断检索色彩积累,同时动手不断尝试又不断推翻的过程,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调色师有意的将亮部层次拉平了一些,比原来加强了一点阴郁的感觉,色彩上施加了大约20%左右的orange/teal感觉,比如雪地中暗部的色彩会有些湖蓝倾向。
(调色完成效果)
(调色前)
通过这个步骤,让画面的色彩和现实中的质地稍稍拉开一点距离,最后在偏青的暗部调色师又微微糅合了一点品红的倾向,虽然只是相当微妙的调整,但很有点睛的意味,让画面在朴素中又透出了一丝文艺高冷的情调。虽说这些色彩的小心思不一定能被观众完全领会到,但对于我们,每一支作品我们都会尽力保留最大程度的敬畏和诚意。
一部电影对我们来说就是技术+艺术+信念的事情。在我们看来,技术的学习,硬件设备的购买这些都是有轨迹可循的。不懂的技术,看国外的技术文档,和比你更专业的人讨论,自己做实验,归纳总结。硬件购买,就是钱咯。而信念,一个后期公司的信念,这是最难的事情,坚持以严肃正确的方式处理每个影片!这是我们不断的灌输给自己,灌输给公司所有同事的信念。我们相信在这个信念下,我们将结识更多的重视影片质量的同道中人,我们也相信中国影视行业在未来会渐渐的规范起来,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信念一直延续下去!
更多调色知识请联系学院君:yingshigongy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