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最真实的生活,和你自己 ——是枝裕和谈创作之路

可视频回复

020fd3b7a8c5e06b56e1734365fa7b33

今年获得戛纳金棕榈奖《小偷家族》今日将正式在国内上映,去年,有幸在百老汇电影中心参加了是枝裕和大师班活动。谦逊而温和的是枝导演,以最真诚的态度,分享了自己创作中的所思所想,与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我把整片文章整理为九个部分,分别为以下九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包容与个性,在选材和题材来源上的包容以及在作品中明显的个性、作者性。

第二个问题:怎样选择摄影师以及如何合作?

第三个问题:生存与死亡,导演作品中总会描述死者对生者的影响,是否对死亡的描写有一种宿命感?

第四个问题:艺术与商业,怎样去探索在影院这个场地与观众缔结关系,怎样寻找商业电影与艺术院线间的这种平衡,艺术电影又应该怎样生存下去呢?

以下为观众提问互动问题:

第五个问题:你作品中的男人是非常颓唐的中年男人的形象,这跟您的经历有关吗?

第六个问题:电影内的食物是如何设定的,是否有特殊的寓意?

第七个问题:听说导演会根据现场去调节剧本的台词,请问您在现场拍摄时怎么把剧本的台词改得自然且流畅?

第八个问题:做导演是怎么把控非职业演员方向的,同时又不脱离自己的本意?

第九个问题:《奇迹》结尾哥哥对弟弟说:相比较来说,我比起家来可能会选择世界。这个设定是如何想到的?

废话不多说,我们从第一个问题开始。


包容与个性:

Q:通过作品可以看出是枝裕和老师的包容性。比如说对创作团队的包容:成员来自台湾、韩国,还有长春的演员,既有职业演员也有业余演员,年龄的跨度也是非常大的,包括摄影师有李屏宾、山崎裕。

同时,老师作品当中也明显有自己的个性、作者性。这体现在老师无论是和谁在创作、合作的时候,他的影片总是有比较清晰的辨识度。什么都可以放在你的作品当中,老师觉得是这样吗?

A:说到作品的包容性和我的个性,从这个题材上来讲,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的电影作品大多数都是由我亲自写剧本、亲自剪辑,都会从作品中体现出我的个性吧,无法避免的。当中也会有不同的元素出现,比如说时代剧、古装剧,还有现代剧,有时候会有意识地在作品中体现不同的元素,就好像在一个演奏会上尝试用不同的乐器进行演奏,使这个演奏会有一些不同的色彩,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这就是我的包容性和我的个性所在。



在我拍电影的时候,不止专注于电影,还会拍摄一些电视剧、广告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电影在日本有固定的制作场所,那时如果离开,会变成一个独立的制作者,同时代的很多电视导演也都和我一样选择了离开。

在我拍摄各种不同的题材时,感觉每个题材都有各自的趣味性,比如说拍摄电视剧,它可能更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拍电影的时候,就是短距离的跑步,当拍摄完电视连续剧,再去写电影剧本的时候,觉得自己速度会比之前快很多。


Q:导演,您在电影拍摄中用过李屏宾、泷本干也等人,与不同的摄影师是怎么开展合作的,有什么样的区别?

A:我并不是有意识的故意选择谁,而是按照作品要表现的风格去选择摄影。我比较欣赏在拍摄中具有灵机应变的人,比如当拍摄有变化时,他会很自主的来变化机位等,当然除了要完成我的拍摄要求之外,他们更要有自己独特的拍摄风格,这也是我选择摄影师进行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选择摄影师时部分原因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比如说李屏宾,我长期生活在东京,并不会感受到什么。在拍摄《空气人偶》时,李屏宾用一个小人偶的眼光来看待东京,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新奇有趣的,从这一点我非常喜欢李屏宾和他这种风格,这也是为什么选择他做我的摄影师。



生存与死亡:

Q、老师的作品当中有很多,比如《幻之光》中他的妻子失去了丈夫,《无人知晓》中最后的一个小女儿死去,在作品集当中也是夫妻离婚,他都涉及了生存与死亡的话题,描述死者对生者的影响。您是否对死亡的描写有一种宿命感?

A、我的作品经常会以死亡为主题,而且往往是逝者对生者产生影响,其实我在创作过程中对这种角度并不是有意识的去创作,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写完的作品都会成了这样。的确从我开始出道至现在,生存与死亡一直都存在于我的作品之中,也许是考虑人与人之间对生命的感悟吧,这种感悟是我的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主题。


艺术与商业:

Q:从中国观众对艺术影院的需求以及艺术院线的现状的建设来看,这种现状之间是存在着较大差距的,以您的角度来讲,怎样去探索在影院这个场地与观众缔结关系,怎样寻找艺术电影与商业院线间的一种平衡?

A:我的电影属于艺术电影吗?我自己还没有这种意识,电影有必要把它分成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吗?电影不就是电影吗?我是不分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只有有趣无趣的电影之分。什么是有趣的电影?比如说以导演的身份或者是制片人、演员的身份,看到作品后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欲望,就是一定要拍出来,还要拍摄出属于它的一种风格。拍摄这样的影片,在日本和中国的现状还有很多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单纯的就商业电影或者艺术电影让我来评价,我的说法也不是完全准确。一个电影作品它是同时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我只把这个作品以这种两面性来看待,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拍摄电影过程中很有趣的事情。

我认为现在的电影市场中,渐渐地失去它原有应有的一种魅力。其实我更想拍摄的是一个普通的人在说非常朴实的话,但是这种平常的场景能真实的拍摄出来吗?是拍摄不出来的,要想拍摄出来这样的电影,在街道上随便进了一家饭店,然后你抬头看他的电视,就像我们一边吃饭一边抬头看足球,你说这个人踢得很棒,那个人踢得不好,拍出很自然的电影作品来。 而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拍摄的是商业电影,而不是艺术电影。拿着投资人的钱来拍摄自己的作品,大家到剧场来观看也是买了票,我对这个作品在拍摄的过程中要为投资人和观众负责的,同时兼顾我自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大家能够来电影院来看我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Q:你作品中的男人经常是一种就是非常颓唐的中年男人的形象,这是一跟您自己的经历有关,还是说您自己都是对这些男人赋予了那么强的同情?

A:其实在我的作品当中经常会映射到我及我的父亲,还有我周围一些人的样子,虽然说我创作的是一种虚构的小说情节,但其实我还是以我个人的体验,以及我周遭这些人的感觉加入到我的电影作品当中的,特别是在拍摄家庭电影的时候。也把其他人的一些体验当中加入到我的作品元素里面,包括经常出现很颓废的中年男子,性格不是很好的妈妈、姐姐的角色,还有虽然是小孩子,他可能有一点小大人,就是与他年龄不符很多小孩的一种角色来出现。

Q:每个电影里面有时候会出现很多食物,这些食物的选择是你自己喜欢吃的,还是说你的记忆当中的关于家庭会出现的食物,还是说你对人物单纯的设定,觉得他会喜欢吃的就是类似的?

A:我的每个作品都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包括步履不停,还有比海更深中出现的食物,可能都是在我小时候自己吃的,这些印象非常深刻的食物出现出电影中。我认为吃是很重要的,比如说设定一个做饭情节,包括在做的过程中,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对话,在吃完收拾桌子的时候,人物之间的对话,从中会体现很多生活上的细节,对于这种情节的设定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Q:听说导演会根据现场去调解剧本的台词,请问您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是怎么能够把这个剧本的台词改得这么自然且流畅,让剧本的旁白在整个电影中的调性发挥的特别的自然,平平流畅?

A:就像你说的那样,在拍摄之前是写不出十分完美的剧本,而相反在现场拍摄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出现,在我的拍摄过程中,如果有新的想法,我马上利用到拍摄中,在这种拍摄的同时,会想到之后故事情节要不要重新改写。我更希望在现场给我一些灵感,会超越我当时在写作的时候的想法,尽量的把在现场得到的灵感来再现到我的电影中,以这样的一种视角,有意识的进行电影拍摄和电影创作。


Q:做导演是怎么把控非职业演员方向的,把控的同时又不脱离自己的本意?

A:在电影在作品当中选了大概有十七、八个人,其中一半是老者,当时我们跑到街道上采访了大概有800 人左右,问他们如果此后给你放到一个养老院或一个设施当中,您在此前一生当中最珍贵的一段记忆是什么?当时是我每周都看着这些采访片子,将所有被采访人中认为非常有趣的人,叫到了我的拍摄现场,我的拍摄手法就是让他对着摄影机说出他自己被采访时一些话,就是对着摄影机一直说,并没有表演指导,最长的说了大概有一个半小时之多,这就是我的一种拍摄纪录片的方法,运用到了这部电影当中。

Q:老师的电影里有很多家庭电影,多个人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是否有什么技巧。

A:在拍摄作品之前我会去对他们进行采访,其中还包括已经去世妈妈对儿子的影响都加入到我的作品中,创作的时候会有这种三个很关键的地方,第一个就是机遇,第二个是创作力,第三个是观察力。比如说作品海街日记当中当中会出现四姐妹,我会去找到这样的三姐妹的家庭进行采访,问很多细节,如你们之间晚上泡澡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还有包括你们吵架是因为什么吵起来的。我都是在事先采访之后加入到我的电影中,根据真实的情况来写剧本。

Q:关于2011 年拍摄那部奇迹可以说是一部命题作文,在结尾的时候,哥哥对弟弟说:相比较来说,我比起家来可能会选择世界,就结尾的设定。我想问一下您是如何想到的?

A:我觉得在成人之后,对这种主题的认知就会淡薄了。现在有很多觉得可能只去想自己幸福就可以,可能关注不到更关注更广范围的这样一种思考。我在创作这种作品当中的时候,是想来告诉大家,其实是存在着比自己更重要的一些事情,在作品当中是以一个哥哥角色,通过他来表现这样的主题,哥哥感受到了并传递给了弟弟,这样一个主题落到家庭与世界这两个词汇上,也是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

好了,就整理到这。

希望本文对你在看《小偷家族》时,更利于理解导演想传递的情感以及个性。


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填满

是枝裕和老师说我更想去描述,英雄没有去拯救的世界。了解更多关于老师经历扫码观看

那么我是谁?


来自圈子
李英文的圈子

每周一篇干货文章,第一是为了督促自己学习,第二是督促自己多听一些干货,顺便呢分享给大家。

文章删除后不可恢复!确实要删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