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的六个要素如何分解?杜琪峰御用剪辑指导讲剪辑

可视频回复

99cde57db9b2e2d2ba253820f585aa6d

大卫·李察森逐个分析了剪辑六要素:情感、故事、节奏、视觉动线、拍摄轴线、三维空间连续性,以及它们是如何应用到电影中,而且拿出了实例和他自己面对的情况,当然,他的吐槽也很实在。


杜琪峰导演御用剪辑指导大卫·李察森(David Richardson),曾六度提名金马奖最佳剪辑,并以《大事件》、《树大招风》两次夺得奖项。他以银河映像电影作品《毒战》、《树大招风》为例,真实还原从最初设定至最终成品的历程。


文字来源:金马大师课

讲者:大卫·李察森


今天我要跟大家谈的是剪辑,我现在使用的是Avid这个软件,这是我自己喜欢用的剪接软件。首先我想要问大家:剪辑是在做什么呢?剪辑只是剪掉多余的、拍坏的片段吗?很多人都会说我们只是在操作软件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做得更多,所以今天就来谈谈电影剪辑师都在做什么。


我从事剪辑这个工作已经很久了,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这是很久之前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当时还在拍16mm胶片,我的工作是把声音跟影像同步,后来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电影胶片受损了,所以那天制片来找我,他非常非常地急,因为他要知道受损程度多严重、有没有补救方式,当时大家非常慌乱,我当时也很年轻,我跟他们说16mm胶片非常地小,一定要花时间把它一格格放大才能确认画面,要理出一个头绪非常困难,当时那位制片告诉我他可以帮上忙,他就开始把胶片找出来跟我一起做声音的接轨。他是制片,却做了这个事情。


现在有多少制片有这样的能力呢?这就是我要强调的重点,其实师徒制度已经不见了,过去很多人来到剪接室,不管是制片还是导演,他们要学所有的片场技巧,而这些一切都跟剪辑有关,因为最后的工作都会落在我的手中,所以大家应该要了解到剪辑的技巧,你们才能知道你的工作到底牵涉了什么。


让我们回到1910年,格里菲斯是一名电影导演,也是剪辑之父,他算是第一个创造出剪辑过程的人,那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当时胶卷太短了,能够拍的只有短片,所以他就开始想要怎么把两个不同的电影胶卷结合在一起,这是他当时的挑战,也是为什么他发明了剪辑。接着他开始做了很多实验,其中一个是把胶片的最后一幕,在拍摄时用同样的镜头和角度做跳剪,但往往这样跳剪感觉很不连续,像是把故事的节奏打断一样。通过持续地实验,他也发现如何从远景跳接到近景,让叙事连贯性。



剪辑是一个创意的抉择


剪辑从原本只是一件产出电影必须做的事情,变成一个创意的抉择,也就是说并不是只有一种选择,而是可以在很多不同角度的拍摄画面下,选择想用的片段,但除了技术层面之外,还有另外一面是我等会儿会跟大家分享的。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什么是电影剪辑?我们来听听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对剪辑的看法,希区柯克说:”简单来说,电影就是把不同的图像排列并置,很多人认为剪接就是把人跟景做切换,去说故事,就像格里菲斯当初所说的,但是对我来说,其实更深刻。“所以希区柯克告诉我们,剪接绝对不是把影像跟影像连在一起而已。


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现在讲的是典型的、一般的作法,但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跟另一部电影一样的,我会说剪辑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我参与到每一部新电影就会学到新的东西,甚至会发现过去认为不奏效的东西在之后是可以用的,我已经做了30年的剪辑,也从事声音指导的工作,我发现”经验“在这个领域非常地珍贵,不幸的是,现在剪辑已经变成一个年轻人的工作了。


大家知道需要花大量时间坐在电脑前,它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很多人没有办法长期坐在电脑前,我们失去了很多经验丰富的剪辑师,主要是因为电脑的问题。过去剪辑师体力都非常的好,因为他们要常常动来动去,但现在你必须坐在电脑前面,所以对专注力跟职业寿命来说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我们的工作远离了镁光灯,旁观者一定会觉得非常枯燥,但你在从事剪辑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一点都不枯燥,它非常耗时、常常熬夜,对人际关系很有杀伤力,也得牺牲很多私人生活。


我们之前遇到的挑战是,导演往往想得很快速,但剪辑师没有办法这么即时地反应。不久前有一位导演跟我说:”你去做那个孤单的工作,等你做完再来找我好了。“其实当下我非常开心,因为对我来说最好的工作时间就是晚上挑灯夜战,自己一个人不受电话打扰,这时候创造力会源源不绝,让我不会想停下脚步,因为一旦停下节奏就会被打坏。


通常有制作方跟我接触时,我会先问导演是谁?有没有剧本?如果可以拿到剧本先看过,会比较清楚这个电影包含了什么。评估电影企划是很不容易的,剪辑师的一个关键任务是监督这部分的后制,但如果不了解剧本,我又该怎么告诉你需要多少工作人员和时间?这些都是很关键的问题。而预估的拍摄日程和实际执行也常会有落差,依据天数长短报价也不同。在亚洲电影制作预算,多半以包案方式进行,所以报价的时候需要先高估,因为通常最终耗费的心力会比预设的要多得多。


我们是技术人员,所以我在案子刚开始问的都是跟技术有关的问题,例如用什么样的摄影机、有几台机器拍摄等,在数字时代我们有这么多选择,这些信息会影响我们怎么样做后制,还有安排后制流程,所以有些技术问题必须要在拍摄之前先处理,不要让这些问题影响到后面的工作。像GoPro或DJI这样的无人机,其实在后期处理上都有相当困难,若你有16个小时无人机的素材,技术上真的很不好处理,这样的信息就必须在一开始先了解,我们才能做好准备、知道素材进来之后要如何处理。


不一定要有最新的工具才能成为优秀的剪辑师


Steenbeck是剪辑的机器,在欧洲跟好莱坞都蛮普及的, CMX系统是第一个非线性剪辑系统,用来剪录影带的。接着是D1剪辑系统,它是第一个数字的非线性剪辑系统。Avid的技术大概是在1990年代早期所开发出来的,我想大家也可能在Avid系统剪辑室里工作过,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做剪辑,这也是一般好莱坞作法,但我比较习惯在自己的空间里,用自己的笔记本和第二屏幕来做剪辑,其实不需要太多设备就可以做剪辑。Lightworks是另一个非线性剪辑系统,这也是在好莱坞里面蛮常用的,其实看起来都还蛮像、格式也都还蛮类似的。最后我们讲到Final Cut,它让业界发生了革命,因为非常便宜,即便现在已经更新到了Final Cut Pro X,还是很多人坚持使用Final Cut 7来剪片。



所以工具的本质是什么?不一定要有最新的工具才能成为优秀的剪辑师,因为它只是个工具,重点还是在于剪接师的技术。很多年轻导演都对4K很感兴趣,也希望能用4K来做剪辑,但那又如何?以前的剪辑可能什么都没有,甚至连播放胶片都有困难,我觉得4K不是剪辑的重点,像素再高也不会让你成为厉害的剪辑师。另外,最近Adobe Premiere Pro(《死侍》、大卫·芬奇的新片都是用这个)也越来越受欢迎,虽然它不是会是我的选择,但我觉得Premiere还不错也可以用。


剪辑的工作在发生变化


现在大家对剪辑师的期待也不一样了,会觉得剪辑师除了要知道如何剪,还要懂音乐、还要懂音乐的剪辑,或者也必须要了解CG视效,必须用更好的方式呈现某个镜头剪辑。但看这些影片素材的人,他们现在拥有的知识跟想像力其实跟以前大不相同,大部分的制片不懂这支片子剪出来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对这场戏或这个镜头会是什么模样并无概念,好像一定要加音乐才看得懂。或者说绿幕,制片对剪辑过程虽有一些了解,但是我们必须用比较完整的方式来呈现我们剪辑的作品,这跟以前不一样。我一开始做剪辑时,某个镜头没有音乐也可以呈现出来给制片的,制片再去想办法加入好的音乐,因为我若太早把音乐放进去,假使那段音乐没办法用的话,就没有太大意义。那时制片会说:「不用加音乐,我已经知道你想要呈现的感觉是什么」。


可是现在制片对于影片呈现的样子好像没有什么概念,我们知道剪辑是后期的第一个环节,还要再加入很多其他的环节才会有最后的成片。所以就剪辑师的工作来说,我觉得比起十五年前要更辛苦,因为我要做更多的事情把镜头呈现出来。电脑当然让剪辑更快速,但节省下来的时间必须要拿来做其他方面的工作,才有办法把这个镜头展示给制片跟导演看。


杜琪峰是我合作多次的导演,非常有才华,技术方面也很卓越。他很懂剪辑,拍摄也非常有效率,不会拍很多的素材,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跟其他片子相比,剪他的片子是很快速的,要剪辑的素材没那么多。杜琪峰之前跟我说过非常多次,制作电影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剧本, 第二个阶段是现场的导演,第三个阶段是后期的剪辑,他把这三个阶段分得很清楚,虽然他常常是没有剧本就去拍,不过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杜琪峰是一位很好的导演,因为他给我们很多的空间,其实就把片子交给我,接下来怎么做就是我的事情了。剧本是编剧的事情,他的工作是导演,我的工作是剪辑,他制作的方式就是如此。所以我跟杜琪峰在讨论剪辑工作时,他不会到剪辑室来,我们就是聊一聊,吃个晚餐,有的时候可能会在电脑上看一些素材,但不会把整片看完,只会跳到他比较关注的环节进行讨论,然后他就让我实际去剪辑了。他其实根本不会进剪辑室,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位导演。



电影剪辑的工作流程


就剪辑来讲,它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第一个是准备阶段,先整合所有的场次做初剪,接着参考导演版本再去做修剪,然后可能还要再重复修改等等,这个过程历时五个月到一年半都有可能。接下来我们跟着这个流程走,同时也讨论一下里面的过程。初剪,就是要去看每天的毛片,如果说导演他每天拍4个小时毛片,老实说我没办法从头到尾细看,我会快速看过,主要是导演选定的镜头,NG镜头我就不看了,除非技术上有必须看的理由。


为什么要去看毛片呢?就现代剪辑来说,第一个要看的原因跟技术比较有关,以前有胶片冲洗室的时候,技术由实验室掌控,若有焦点问题,冲印实验室会告知导演跟制片,可是现在没有冲印只有档案,档案直接传给DIT。DIT的工作就是快速复制留存,以防毁损或资料问题,再来就是准备离线剪辑(offline editing)素材给剪辑人员,我们不会用原始素材进行剪辑的,比如我们不用4K或8K的素材进行剪辑,这是没必要的。在剪辑师开始剪辑前,没有人负责检查这些画面,所以任何画面上的问题,比如对焦、灯光、画面稳定度的问题,事实上都是由我们来通报制片。如果我们不去通报的话,没有人发现,过了五、六天才发现这么大的问题,那可是场大灾难。(这段话存在争议,因为涉及到流程问题,剧组与剧组之间也不同,所以没改,直接放了上来。)


现在技术上的问题变得愈来愈重要,而且要知道剪辑过程中,除了技术部份,我们还有创意部分,也就是快速检视你有什么元素?当我去看毛片的时候,我想要知道目前为止我们有哪些画面?哪些是可以用的素材?此时还没有开始剪跟接,这是非常重要的程序。不少年轻剪辑师很快地就开始剪,完全没有检查、没有把素材全面看过一遍,你一定要全部看过一遍才来设想如何编辑,这非常重要。


我们通常有两种工作方式,除了要看场次结构与画面,同时也要看整体故事结构,并不只是一幕当中的不同画面,所以我们有两个部份要兼顾。当开始工作时,先聚焦在内部场次结构,也就是昨天他们拍的某一场戏,不去想故事其他部分,当然我们了解剧本主要走向,但我们还没有完整的概念,所以初剪时,我告诉我自己,不要太局限某段戏到底情感是不是够丰富?它比较是一个故事阶段,就是无缝地把画面接在一起,不要过度担心情感的细节与故事部分。而且在初剪时,我们希望能够做的一点是把已经拍好的这些画面做一个纪录,它完全跟我心目中的理想无关,也许里面有一些画面我根本不喜欢,但这是初剪,不是最终版本,这很重要。


《毒战》剧照


借由跳跃剪接,浓缩一个人的人生经验


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所谓的「剪接」。你每天早上起床吃早餐、洗澡、去办公室喝咖啡,我们没有任何的剪接。但如果电影用这种说故事的方式,那就一点都不好看,它会变得非常冗长,而且也不需要剪辑师,所以剪辑工作要做的就是要借由跳跃剪接,浓缩一个人的人生经验,我们可以说是「时间的剪接师」。有点像是看球赛的精华片段,你可以慢慢地看完整场球赛,或是看精华片段。所以当我们在说故事,就是把故事精华说出来,这个角色一天中发生的其他事情,如果对故事本身推进没有意义,就把它剪掉。尽管我们有剧本做引导,但剪接时也要有一个这样的认识,要知道怎么样用最好的方式把精华说出来。


我们再来听希区柯克先生怎么说:「我们常说『剪片』,但它并非真的是剪片,因为剪片代表我们要裁掉一些东西。我觉得更好的一个说法是『组合』。比如说我们能够把东西拼出来,然后集结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或是『蒙太奇』,把不同画面集结在一起,然后快速地在眼前呈现,创造出一个意念」。


所以我想向大家指出,剪辑就是要创造一个意念。影片当中有很多呈现的意念,并没有所谓对的方式,你可以用很多方式来表现,可能要看是什么类型的片子,也要看导演的意图,没有正确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种拼图,而拼图很特别的一点是,它也许最终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但天空是蓝还是绿,这些细节都可以重塑;这个人物与另一个人物的对比要怎么呈现,这些都可以由你来决定。


所以它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剧情片最好的剪辑是「隐形的剪辑」。什么是隐形剪辑?也就是你不会因为看一场戏而对故事分心,如果对故事分心,这往往代表的是画面不够顺畅,观众会分心。所以看电影的时候,聚焦在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剪辑不够平顺让观众分心的话,就会影响到故事的情感,所以一定要非常强调这点,当你在初剪的时候,让它尽量看起来非常顺畅,之后我们可以再做情感上面的操作和调整。


初剪部份我们已经看了毛片,接下来要怎么做呢?大家会得到几个不同镜头、不同角度,我们可以把两个在不同时间拍摄的画面放在同一个轴线上来看,初剪也就是从这里开始。


情感上的连结容许我们打破规则


我想跟大家提一位很有名的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在我准备今天演讲之前我特别看了沃尔特·默奇之前说过的话,很多话我自己都没有听过,不知道有些话原来大师已经说过了,但很有趣的是,他说的话都和我自己的想法非常类似。


沃尔特·默奇是奥斯卡得主,是电影《现代启示录》、《教父》、《英国病人》的剪辑师,他自己很喜欢分析剪辑,也写过《眨眼之间》,我非常推荐想要了解剪辑的人去看这本书,他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说了剪辑的六大原则,在剪辑过程当中我们要不断的去思考这几个元素,从这个原则中,大家可以看到他认为「情感」是最重要的。


情感51%、故事23%、节奏10%、视线7%、拍摄轴线5%、三维空间连续性4%


沃尔特·默奇说剪辑的六个要素分别是情感、故事、节奏、视觉动线、拍摄轴线、三维空间连续性,待会儿我也会跟大家一一介绍这六个原则。但是我们要记得,规则是要用来打破的,很多好电影事实上都打破了过去的规则,他提到最重要的原则是「情感」,所以我也要提醒大家情感是要凌驾在剪辑技术之上的,让观众对于某场戏、某个片段有情感的投入非常重要,情感占了51%是最关键的要素,情感上的连结容许我们打破规则。


画面顺畅、目标明确,观众能一目了然


首先我们要问自己,这场戏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想让观众了解的是什么?这必须是首要考量,才可以连结到下一场戏,把这样的意念放进脑海里后再开始进行剪辑,并试着去强化这一块,这非常重要。假设某场戏完全没有用途,它为什么会写在剧本上?一定有原因,但如果你真的找不到原因就把这场戏拿掉吧!我常常提到初剪应该要从技术的层面开始看,也就是格里菲斯曾经说过的原理:「首先要让画面看起来顺畅、目标明确,使观众能一目了然。」另外我们也会对拍摄素材进行仔细检查,因为有时也许能在看似拍坏的部份找到有趣的元素。就算你没有放进初剪里,还是要知道你有着怎么样的素材,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某些元素之后可能会有用。


我想举一个例子,两天前我试着把一个故事线上的两场戏对调,当时我觉得在新的结构上面这么安排是恰当的,可是两场戏间的转场做得并不好,因为原本故事顺序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需要一个转场画面。后来我发现在另外一场戏某个没有被放入的镜头,它竟然可以连接起两个画面,这就是我要找的镜头!所以当你在检查大量毛片时,其实做的就是整理,会让你之后在阐述故事上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可以即时在你的脑海当中找到有用的画面。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看的是一段影片的初剪,这并不是我做的案子,但我想让大家看看这段对话。


点击上方观看


这是一个蛮典型的初剪,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时候连贯性并不是那么好,不过跟大家讲一个秘密,这个片段是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剪出来的初剪,所以各位,你们认为你的工作不会受到威胁呢?似乎并不是如此。这是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计划,用人工智能来分析场次、镜头,主要是用对话的转译跟剧本连结。


这个做法是用电影语言来铺陈叙事,比如说从一个远景开始建立场次和故事,再用特写来强化情感的表达,也用声音和语言的标签来做分析,看看剧本里面有什么元素,然后把每一个镜头跟对话比对、结合剧本,再提供给使用者做剪辑,这样的安排方式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最厉害的是可以用电影语言来做人工智能的剪辑,比如片中还有跳剪,但我不喜欢这样的序列,我们就可以汇入一个电影语汇让电脑知道我们比较想要怎样的镜头,甚至剪辑节奏的调整也能这么做。


这些其实就是剪辑师在初剪遵循的一些规则,例如电影开始大多会先从远景开始,这样的程式就是用剪辑原则来模拟剪辑师的作法,而它目前也仅限于对话片段。我们在思考电脑怎么运作的同时,其实也是我们剪辑师平常在工作的过程,就像我们会去观察景框大小、角色在画面中的占比,我们也会分析演员表演的节奏或张力,这都是我们在初剪时在意的元素,当中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


但这个程式所做出的决策来说其实是很有限的,它受到算法或语汇所限制,可是我们实际在做剪辑的时候我们不会只顾虑到原则,比如说在剪某一场戏的时候,剪辑师得整合千百个动作和想法,可能是角色的动作、连贯性好不好、声音有没有同步等等,但我想未来人工智慧也许会成为剪辑工作的一环,事实上这个实验是Adobe Premiere所委托的,我想未来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工具,但是电脑不善于解读情感,而情感恰恰是剪辑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接下来我们讲几个剪辑要点,第一个我们要讲到注意力的焦点,动作片很多镜头有时候很短,这其实是动作片导演常用的方法,他们在拍摄的时候会让我们觉得焦点不是在整帧,而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这是快速剪辑经常使用的技巧,因为你必须在动作的过程中快速切换观众的注意力。


事实上我在做案子的时候常常碰一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拍数字成本很低,想拍什么都可以。所以现在的导演分成两种,一种是资料搜集型的导演,另一种叫做剪辑型的导演,前者往往是大拍特拍,后期再来解决素材;后者则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会在拍摄过程中加入剪辑思维。我认为不应该毫无目的地拍,再把问题丢给剪辑解决,拍摄的时候就应该要先想好,如果导演不把好的镜头给我,我也没有办法剪出好的作品,因为我无法改变你原本就没有拍好的镜头,比如说一个远景,它在轴线的另一边,你要如何打破这个轴线呢?你必须拍一个设计过的镜头,好让我把画面通过剪辑移动到轴线的另外一侧。一次要处理三个人的画面非常困难,而杜琪峰,他因为了解「轴线」的概念,所以给了我一个从后面拍过来的画面,因为这个画面它在轴线上是中立的,从这个镜头来看我就可以从任何一个方向走,接下来这两个画面是在同一个时间拍的,但两台摄影机却负责了不同的轴线,在剪辑的过程中我就可以随机运用这两个画面,以上就是导演在拍摄时有想到剪辑的例子,我不是说导演不可以交叉轴线,而是说你在拍摄时需要给我可用的镜头,剪辑时才不会让观众出戏。


接下来呢,我们来看看插入剪接,在数字时代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一方面希望拍特写,却又同时把两个摄影机并列,这时候就非常难做剪辑,大脑在处理两个相似画面的时候,就会觉得有点卡卡的,同样的两个镜头在剪辑点我们能运用动作来接合,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


假设每一场戏、画面都经过深思熟虑的拍摄,当然不需要用动作来隐藏画面接合不顺畅的部分,这是在剪辑的时候会遇到的挑战,动作的连续性往往在初剪时会花费最多时间,怎么样把整个片子在初剪的时候从头到尾接顺,也能把故事做初步呈现。

 

《毒战》剧照


借由剪辑的方式来解决有问题的部分


我们也知道在制作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的缺失,这时候就要靠剪辑来解决拍摄时所遇到的问题,剪辑师要想办法取长补短,把拍摄时的疏失一一解决,例如灯光、天气、演员的问题,有太多太多,这些都有可能会发生,就看剪辑师要怎么解决。


另外我想提醒一点,「反应镜头」是我们在剪辑时可以运用的资源,我们再次请希区柯克先生来告诉大家。希区柯克:「第三个方式是所谓纯粹的影片呈现,也就是同一个画面可借由反应来呈现不同的故事,大家看这个特写,男人看到一个女士抱着一个小孩,反应镜头是他微微地笑了,所以我们会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友善、有同理心的老人,但是现在我们把抱着小孩的女士画面拿掉,插入一个女孩穿着清凉的画面,男人看着这个画面微微地笑了,他马上变成了一个糟老头。」


剪辑过程绝不是一次做好,需要不断修正、不断调整,所以大家不要认为第一次一定要做到完美,此外编辑时也要跟电影脉络有关。电影拍摄不会完全按照剧本,可能因为预算、时程有所变动,所以当剪接时,要如何评估这场戏需要的情感?如果我没有看之后的画面,往往做不到。在整个剪辑过程,你可能要一直来来回回做调整,一直到影片完整呈现,才可以开始做一些微调,所以你要耐心等待,不需要折磨自己尝试各种剪辑方法,最后看到整个影片再来做这件事情。


我们来到第二稿剪辑,要做导演版本。我所做的很多电影当中,除了导演版本还有我自己的版本,是因为我在业界很久了,才有这样的机会,很多导演对我非常信任,所以才可以有我的版本。刚提到初剪不是我的版本,它只是记录,然后在初剪过程当中,我的脑海里产生很多创意跟想法,我需要把初剪给导演或制片看过。

 

跟导演合作时,一定要建立深厚的信任,初剪是影片的纪录,如果你自己开始剪的话,也许导演会觉得他很喜欢的部份怎么剪掉了?马上就会产生不信任感。所以跟导演合作时,要能够得到他的信任,对年轻剪辑师来讲,绝对不要轻易把初剪任何东西剪掉,要有人看过之后,你才提出建议,尽管你往往是正确的,但不可以视为理所当然。剪辑跟实际片场很不一样,片场上导演是主宰一切的人,但在剪辑室导演跟你像是合作伙伴,有的时候你年纪很轻,你可能会怀疑真的可以这样吗?但我年龄比较大,我觉得导演跟我是对等的,他不是高高在上主宰一切的人。我觉得剪辑室是非常亲密的空间,看到所拍摄的素材也许有些缺点,要想办法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就要重拍,重拍是所有人最不想看到的结果,我们两个人要想办法解决一切,借由剪辑的方式来解决有问题的部分。


导演有时看到初剪会大吃一惊,世界上没有一个导演对于拍摄素材感到满意,所以这个过程是蛮有压力,导演觉得怎么会拍了这些?这演员演得不怎么样。所以你要缓和情绪,让他知道初剪只是目前所有的素材。身为剪辑师必须仔细聆听导演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也要了解他对于这部电影的想法。


第二阶段剪辑与人物有关,这个人物在这场戏要传达的感觉是什么?也许那天这个演员非常紧张,所以你要仔细聆听导演告诉你什么,特别是整部电影的感觉与基调。我自己也碰过好几次,我们跟导演在看初剪,导演讲说这个镜头花了四个小时才拍到,但重点是真的需要这个镜头吗?在制作时大家会非常执着于拍一个镜头有多辛苦,但电影是要给观众看的,所以即便花了很长时间拍摄,如果是不必要的就要剪掉。这时剪辑师就是中介者,我不会直接跟导演说这个镜头要拿掉,必须很委婉地处理这件事情,而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当一个仲裁者。剪辑师要提供一些额外的解决方案,帮助导演讲故事,有的时候导演想要做一件事情,但现有素材做不到的话,就要建议替代方案来达成同样的感觉或目标。


思考是工作过程很重要的一部分,思考不一定要在剪辑室,有时候走路回家、吃晚餐时会有好灵感,离开电脑去思考所有戏的画面,是蛮有帮助的方法。当然制作也是很关键的,跟导演讨论也很好,两人一起分析、一起去想到替代方案来解决碰到的问题,讨论不同的作法,比如这个画面放到这个地方来,或许会有新的想法,所以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剪辑的力量,如何改变一场戏的感受

 

接下来我们谈到情感层面,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是独立思考每一个环节,而是就整体来看,只是说我们现在更看重情感元素。在节奏方面,我们也稍微来谈一下。我想要跟大家讲两个元素,眨眼很有趣。沃尔特·默奇书里有一个理论,谈到眨眼很像是想一件事情想完了一样,所以我常常用眨眼来剪辑。在节奏方面,我们必须给观众一点时间吸收信息,眨眼是一个蛮好的剪接点。但未必是影片中这个时间点,因为这个是在影片中人物眨眼时剪掉,而不是眨眼前或后。


我们专注在整体故事、架构,把电影当成一部完整的片来看,再来聚焦很重要的环节。怎么讲故事?而且有效率地讲故事?时间轴上的每一个镜头都要让故事推进,如果没有办法推进故事,它就是不必要的镜头,就要被剪掉。其实剪辑师就是在剪辑时间,虽然在剪辑时间,但我希望剪辑方式是让观众觉得舒服的。回到时间这件事,电影通常拍的都太多,因为数字拍摄,还有剧本也愈来愈长,导致现在电影也愈来愈长。在剪辑过程当中,要处理时间的问题,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事情。导演常常不愿面对,但发行就是想要100分钟的片子,可能最多120分钟,若是大导演可能有办法拍到120分钟;否则的话,电影100分钟就可以了,重点是经费!100分钟的片子在电影院放映的时段可以增加场次,可以再赚钱,这就是艺术跟金钱之间的平衡,所以要实际在剪辑时处理问题,让片子长度缩短。


《树大招风》剧照


《树大招风》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案子,它是三部45分钟的片子,都是平行的故事线,并没有剧本上面的交错,我的工作便是要把三部片子融合成一部。其中有个场景是三个故事交集的点,是讲电话的那一刻。这应该是我做过最有趣的片子,很建议大家去看!不是一个导演拍摄,是三个独立的故事,然后想办法把三个故事剪成一部片,还要让观众感兴趣,同时又不打破任何一个故事,非常具有挑战性,做起来很过瘾,它也是一生一次的计划吧!


最后的定剪,在过程中去调动不同的场次,我们是用脉络去看片子。比如说某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会影响之后片子发生的事情,所以在最后阶段,不是去看个别的戏,而是去看故事的观点总体,这个过程可能重复7到8次。我记得我的纪录是有18个版本,才有最后的定剪。重点是在长度,第一个版本愈长,要再剪得短会更不容易,表示要把更多部分剪掉,重新用不同方式再讲故事,是很有挑战性的。


今天讲到很多规则、联系、轴线的交错,最重要的还是情感。我们拍电影,大家看电影,就是因为它分析了人类的体验,我们讲的是生死、悲欢的情感元素,这些是电脑剪不出来的。谢天谢地,我们的工作还保得住!这也是大家为什么喜欢看电影的原因,所以全部的规则可以先放一边,情感第一。


若看到整部电影中每个人的悲欢离合,才能抓到真正的故事脉络


我想大家可以了解我想要说的,情感的冲击非常重要,可以说故事当中最重要的部分。看一部电影的片段,也许你没有看过整部电影,你可能觉得它好像是蛮激动的时刻,但你若看了整部片,对于这一幕的感觉会截然不同,这就是我要强调的一点,如果把脉络拿掉,它只是场还不错的戏,但若看到整部电影中每个人的悲欢离合,你才能抓到真正的故事脉络。

 

所以我们要知道剪辑是一种合作的工作模式,非常具有挑战性。我非常地幸运可以从事这份工作,我也很高兴可以继续教导年轻人,希望今天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到剪辑当中的一些重点。

来自圈子
金马奖

台湾电影金马奖(Golden Horse Award)是台湾地区举办的电影奖项,创办于1962年,当年主要是为了促进台湾地区电影制作事业和表扬对华语电影文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人。金马奖每年举办一届,其中1964年和1976年停办。

文章删除后不可恢复!确实要删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