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之辈》在尊严还年青的时候 | 编剧雷志龙手记

可视频回复

0e20f1d0b716b65f681be6265e2ce466

​文:雷志龙,《无名之辈》编剧


01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02


《无名之辈》拍摄杀青有一段时间后,和晓志导演在剪辑房看剪辑,中途休息,很自然地聊电影里的那些人物,某一刻,我们有了同一种感触——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


关于《无名之辈》的主题,在最早构思故事和写剧本的一年时间里,我们经常讨论,电影的片名也是一改再改,从最早的《孤独的人都是可耻的》到《人间喜剧》,再到《荒腔走板》、《慌枪走板》,直至最后定下的《无名之辈》。


反复的商讨反复的推翻,反复的重构反复的摸索,我们在北京写下了三稿的剧本大纲和几万字的人物小传,在大理洱海边完成了第一稿的剧本,又回到北京,中间去都匀一边看景一边调整,再回到北京,又和周铨、马超、猫姐、范翔、梓冲等演员、编剧朋友们开会,反复围读剧本,再继续调整修改。从2016年8月初写到2017年8月末,最后因为家里来亲戚,躲去酒店里写完第十稿剧本。开机。


开机后在贵州都匀,每天和晓志导演继续调整剧本,再根据演员们的具体需求写飞页,字斟句酌每一句台词,剧本依旧还有各种不尽如人意,诸位演员老师在剧本基础上继续发挥各自的特质,调整他们的戏份,每一个字他们都没有放过。如此反复再反复。拍摄终告杀青。



03


这部电影最初的源头之一是晓志导演在飞机上听的一首歌——尧十三的《瞎子》,我们在竞园外喝酒,他说这首歌把他给听哭了。他是贵州人,《瞎子》是用贵州方言唱的柳永的词《雨霖铃-秋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把这首歌推荐给我,我那晚循环听了30多遍,这首歌也成了电影《无名之辈》中最重要的插曲。


这首歌就是一个故事,是自己对自己的送别,对故土、对乡愁、对一去不复返的年青时光。我不知道具体打动晓志的东西是什么,于我而言,这近乎某种意义的成人礼,是一种自我与自我、现实与过去的精神切割。


而这,几乎就构成了我对《无名之辈》最内核的情感指向。

 

04

 

如果说编剧在创作中有某种“特权”,我感觉最大的“特权”就是给角色取名字,电影中每个名字我都暗自念过无数遍。主角马先勇,借的是“白先勇”先生的名字,这个人物确实是“先勇”者,半生先勇,后半生却难以为继,唯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穷寇”不仅是戏中的憨匪,更是他人生的某种意气;女主角马嘉旗,取的是“旗”这个字,突兀而昂扬,木秀于林者,风必催之,催之过后,人生该何去何从?谁会为长夜痛哭过的人,去颁发失败者的“嘉奖”勋章?


主角胡广生,外号“眼镜”,“眼镜”是一个突发的感想,偏执地认为这个持枪劫匪就该叫“眼镜”,但多亏演员章宇和潘斌龙,赋予了这个外号更加贴切动人并令人信服的解释,而“胡广生”则是我的私心,那是多年前我参与排演过的一出话剧里的角色名称,那个角色是个整日坐在街头看人来人往的暮年男人,有一年我去上海,在街头真碰到过那样一个人,在弄堂外,晒着太阳,坐在张老旧的藤椅上。在我看来——胡广生是一个内心住着个老人的年轻劫匪,是当年那个胡广生的还魂;另一名劫匪李海根,外号“大头”,我总觉得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和少年期间,都会认识一个叫“大头”的朋友,他们憨厚、耿直,经常被其他朋友戏谑,但从不发火,他们特别靠得住又总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李海根”则是偷了个初中同学的名字,但他叫“火根”,类似于火根、水根、海根,都是80年代南方农村里常见的名字;以及其他角色名字——按摩女“真真”、情妇刘雯虹、隔壁邻居老王头(王顺才)、混混刘五、房地产老板高明、少年高翔、少女马依依……


他们每一个人,我都见过。


在无数的小城市、县城、乡镇或者大城市的城中村,我见过他们,他们用他们的方式在活着,像匍匐在广袤土地上的顽强植物。他们都是无名之辈,但他们都有名字,他们都有故事。我有一晚失眠,脑子里一直都是这些人物——那时电影早已拍摄完毕,我在写另一个剧本,但他们突然拜访,像是我亏欠了他们什么,于是起床,为他们每个人都写了两句打油诗,前一句煞有介事,后一句不知所云。


马先勇:宜将剩勇追穷寇,悲催日子已过够;

马嘉旗:但使龙城飞将在,动我一下试试看;

胡广生:山外青山楼外楼,做大做强鸡冠头;

李海根:枯藤老树昏鸦,只想娶你成家;

赵红霞(真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拨开云雾见彩霞;

王顺才(老王头):任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只不过越过沙丘无人等候;

高明:问君能有几多愁,平生不盖烂尾楼;

刘雯虹:一骑绝尘妃子笑,千里奔袭切克闹;

高翔&马依依:恰同学少年,为江湖带盐;

陈波波:天生我材必有用,别管英雄和狗熊;

任小冲&黄伟&梦露&向杰:黄沙百战穿金甲,齐心破案心不慌。


再之后,他们没有再来“拜访”过我,那次失眠,权当告别。


05


电影是最为奢侈的表达,耗费巨大的人力、精力、财力去向观众讲一个故事,什么样的故事值得这样的投入?什么样的故事值得让观众在幽暗的影院凝神坐两个小时?电影票的本质是创作者与观众的契约,用时间去交换时间,并且暗含承诺——观众坐在影院的这两个小时应是值得的。


什么样的故事才会让观众认为值得?终归还是要落到情感上。


06

 

30岁那年,我改行做了编剧,很快我就35了,近5年的时间,承蒙机遇照顾,我写了几部话剧,也参与了几部电影的剧本工作。写作者唯一的名片就是作品,唯一的尊严也是作品。并不讳言,在写《无名之辈》之前,我因别的电影作品被剥夺过尊严,半年多的时间被困在失败的阴影中,那些来自观众的差评,是悬在无数夜晚的利剑,如芒在背,却无法言说,唯有深深记住尊严被剥夺的滋味。在那段日子,晓志导演常约我吃饭喝酒,约我谈剧本说工作,继续给予我信任,反复让我知道,我没有自己想得那么糟糕,这一切也没有到那么糟糕的程度。再之后,我们开始了《无名之辈》剧本工作,这是他与我继舞台剧《东北往事》、舞台剧《左耳》、电影《你好,疯子》之后的第四次合作。


多年前的舞台剧《东北往事》,如今看来,像是一个漫长故事的开始,那个剧的主题是“实力捍卫尊严”,戏里戏外,都是一群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捍卫自己想要的尊严。


尊严。



07


电影《无名之辈》,剧本写完后与我就没有太多关系了,后来也经常去看剪辑、调色、后期、混音,时间拉得越长,就越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更像一个普通观众,在做后期的一年多时间里,翻来覆去看了20多遍,全片整个看下来也有十多遍,每次看竟然都还会被打动。那些演员,演得真是太好了,真的是太好了。这部电影从杀青后开始,就是他们的故事,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他们和观众去对话、沟通和最后的共鸣共情,而这一切将会是他们的尊严所在,在这一点上,他们每一个人,我都感激、感恩、感谢。


写完这篇文章,和电影《无名之辈》相关的所有经历算是正式封箱。每一部我参与的话剧和电影,上演或上映之前,我都会写一篇敝帚自珍的文章,像是一种仪式感,与那段经历和情感做一次正式的、郑重的交割,然后,继续我自己微不足道的生活。写作就是不断和人生重遇和告别,在与现实平行的另一个想象世界里。


08


谢谢饶晓志导演。

让我在作品里,找回曾经在作品里失去的尊严,在尊严还年青的时候。

谢谢,谢谢。

来自圈子

文章删除后不可恢复!确实要删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