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答疑:剪辑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1.电影拍摄中,如果剪辑人员没有进剧组,为了方便后期剪辑人员的工作,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应注意一些什么?
观众:我是来自成都一家传媒公司的负责人。从事文化产业策划运营工作15年,今年都快40了。所以近两年开始转战这个影视行业,今天我是代表两个工作岗位的人来听课,并且向杜老师提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的剪接人员没有进组,那么为了让这个影片的二度创作,对剪接师的工作能够更好的,更充分的,更有利于这个影片的剪接工作,那么导演在拍摄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哪些?第二,因为今天在座的很多也都是资力比较年轻的一些影视准导演或者说准剪接师,那么请杜老师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一些忠告,特别是剪接师的一些忠告,谢谢!
杜媛:第一,我刚才也讲过了,现在大部分影视的操作都是希望剪接提前进组的。但是刚才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可能是你作为制片人要减少费用吧!剪接师也可以先不进,也可以不进。那么他可能就希望这个剪接师,作为剪接师,我觉得我就会希望他尽可能的多拍一些素材,因为现在已经不是胶片时代了,我刚才讲了,他没有片比的要求,现在都是拿硬盘,你拍多少,后面洗过以后,你这个硬盘是不会浪费的。
有的时候,我可能前期会不去,会让助手去的时候,我会告诉导演。我首先希望导演在拍每场戏完了以后,尽量把每场戏里场景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道具和空镜,我会让他拍了。可能会遇到后面如何万一有接不上的时候,它可以起到一定的挽救作用。第二,我觉得现在导演们都很聪明了,不像过去镜头,他会给你设计的很好,就是哪个点接哪个点,他现在基本上已经不费这个脑子了。据我这两年接的影片来说,他基本上,他会在现场的时候,所有的全景近景,他都会从头拍到尾,那么如果是这种状态下,那么后期,前期剪接不进入,后期给剪接提供的余地,我认为也就足够了。除了包括我刚才讲的,在每场戏拍时,把重要的场,重要的道具部分和空镜拍足,然后每场戏里把全镜和近景和关系镜头,都有从头到尾完整的过程以后,我认为就不会出太大的问题,这是回答你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其实我觉得我刚才在讲课里已经讲过了,我说如果让我来谈经验的话,我只有一句话,就是一定要认真。其实我有时带一些助手,我会让他们先粗剪,然后我后期进行精剪。但是因为进行精剪的时候,我有时候可能会偷一点懒,不去看原始的素材,会在他们粗剪的基础上,去完善这个影片。但是往往做完以后,导演会过来告诉我一句话,说杜老师,你恐怕连有些镜头根本就没有看到,当我去问助手的时候,助手就会很不好意思,就是怎么说呢?我真的希望就是说,其实人跟人之间没有特别好像那种说谁多笨,差多少,就是认真。
你真的比别人多付出一份努力,你一定会得到回报。那么就是说,就是我刚才说的,你们一定要认真看素材,其实很多,为什么很多导演有时候在剪接台上会生气,他为什么生气?他会觉得,大家在现场辛辛苦苦拍的东西,到你们剪接台上就是因为你们的不认真,疏忽,而没有让这个镜头,让剪接师看到,所以他有时候会发脾气,他会觉得你很不认真的对待他们的劳动,很不尊重他们的劳动。
所以其实要说我对现在年轻人的希望,其实我就是只有一句话,就是你只要认真了,就行了,没有什么。其实我刚才说的基本功,就是我说的,几年之内,你要有一个老师的,好的老师的指点,有戏上的话,几年之内,大家都可以达到。据我现在所接触的这些助手们,其实他们的手都很快,比我快的多。但是就是我觉得他们缺少认真工作的状态。我不知道这样回答你满意吗?
2.视觉预览(动态视听故事板)和多机拍摄分别对电影剪辑有什么影响?
观众:老师你好!我其实是您的学生,因为是这么说,我也是一个曾经做过剪接师的导演,是从纽约大学毕业的。我剪了那个《我的兄弟叫顺溜》,那个是主剪。还有《远去的飞鹰》和《上阵父子兵》我是精剪。我是特地赶来听老师的讲课。
我想问一个是现在的视觉预览,特效比较多的,一个是视觉预览,还有一个多机拍摄,还有现场粗剪,对电影剪接工作的影响有多大?因为视觉预览的时候,你就知道特效该这么拍了,基本上就可以合成了,现场剪接基本上就是照视觉预览走下来,好莱坞那种覆盖式的方式给后期很多可能性。现在为了给后期更多可能性,用多机拍摄,那轴线跳的一塌糊涂,就像我说的《顺溜》一样,最多的时候有六机同时拍摄,这边拍到那边了,穿帮了。所以我就在想,从您的经验角度来讲,其实有时候素材不是越多越好,或者角度覆盖越多越好,就是对表演对影片,或者导演,或者剪接,因为数码化以后的低成本,大家就是拍了就拍了,基本就是想的时候都比较少,我想听听您这方面的意见,就是对整个的成片和影片的质量,都会有相当影响。我是觉得现在因为数码剪接快了,剪辑手法很多,但是其实真正停下来看素材琢磨的时候,反而少了。
杜媛:我明白你的意思,是这样,其实私心来说,我还更赞赏过去的。因为过去我刚才讲了,在胶片时代,片比的限制,所以导演对每个镜头都设计的很好,你的余地是很少的,你基本上就是按照镜头拍的,就接起来,也就差不多了,它的可调余地很多。但是正因为非线的编辑,所以非线这个数字化的发展,它带给了剪接很大的创作空间。你刚才讲的那个问题就是说,3D,就3D,因为3D它这个很严谨,各方面要求很严谨,所以我刚才讲的就用动画。
可能在3D的过程中,前两天我那个助理还讲,因为拍3D的时候,对于大家来说,我认为创作余地相对来说都不可能很大了。为什么?因为它要有一个最终合成的效果,这个费用也很高,大家不可能拍很多种方案,去在后期进行试验。所以基本上,摄影师就是根据你前面编的那种动画版来确定它的摄影角度和摄影镜头。那么各个部门,也就是配合这个。那么我刚才讲了,要参加那个乌尔善的创作,我的助手已经去了,那么他前两天打电话说,他是在现场根据现场的素材,他会剪了不同的版本,因为现在的机位多,你是可以剪出不同版本。但是可能这个先入为主,就导演可能最终还是认为相对来说,按照那个动画版剪的那一版是最理想化的。
因为我也在想,因为前期工作拍3D这个前期工作,他们可能各个部门做的很细,磨合的已经很细了。可能最终那个动画版的那版,就是最佳的状态。所以我认为这个跟那个,跟你刚才讲的那个事情,我认为不矛盾。就是说,其实导演呢?因为如果一个导演信任你,聘任你为这个片子的剪接师的时候,把是希望你剪出多种版本,我是这样认为的。他是希望你剪出多种版本,让他去选择,让他去感觉,哪一个更是最好的,哪一个更能说明这个故事。因为其实这也就是,我刚才想说一个就是,其实我跟张艺谋和宁浩,其实他们都非常懂剪接,说真话,他们自己也可以去,随便找一个人,就把这个片子剪了。但是他们为什么还愿意请,专门再请一个剪接师来做这个事情呢?那么就是他希望,你用你的那种智慧和你的那种领悟去剪一个。
所以我在进宁浩片子的时候,导演是不跟我谈任何东西,他对这一场戏有什么想法,他不跟我谈的,什么话都不跟我说,他就不见我。整个前期我到剧组,他拍他的戏,我到后面剪片子,我们是不见面的。那么他就是给你一个完全的创作空间,你按照你的思维剪,你按照你的思维想,你剪,你剪你提供给我看,我去决定,我觉得是你的这种想法好?还是我原来脑子里固有的那种那个方案是最好的。所以我认为这个,其实跟你刚才讲的,我认为你那个不矛盾。就是我们一定要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知道我们还是,毕竟我们是导演的助手,是导演的一个合作者。就是我们要给导演提供,要把自己的智慧全部贡献出来,我们要给导演提供我们的多种想法,至于导演采用不采用,那是导演的问题。但是如果导演,有的时候,可能导演在面上或者是什么,他是不好意思直接说你的方案是比他的好,干什么,但是他一定会心理会认可你的这种创作,那么你们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次的合作,我是这么认为的。我不管遇到再年轻的导演和再什么,我都是把我的方案出来给你,至于你采用不采用,那是你的事情,这是我的创作原则。我不知道这样说,你能明白吗?
3.电影的节奏感等同于快慢的结合吗?剪辑师如何培养自己的节奏感?
提问:第一个问题是,您作为一个剪接师,就是从最开始入门到现在有很长时间了,您是如何培养自己剪接的节奏感的?第二个问题,也是跟节奏是有关系的。就是在这个电影里面,电影的节奏感,您觉得它等同于快慢的结合吗?就只是快加慢,慢加快的这样一个结合吗?
杜媛:首先说剪接节奏的快慢,跟镜头的长短没有关系,一定是这样的。我觉得剪接的节奏,是根据戏的需要来决定的。就是当你上什么样的戏的时候,你一定是先看剧本,那么你会根据剧本、剧情来确定一个心理的节奏。那么你在剪片子中,你是根据这个心理节奏来走的,而不是说,你觉得每一场戏我都剪的很快,或者每场戏我都很慢,不是这样的。我昨天,他们《人物周刊》来采访,还问我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本来他们让我讲《心花路放》,我说我不讲《心花路放》,因为大家还没看过,无法沟通。就是大家看了会发现,包括大家看《无人区》,大家也会感觉,它的节奏跟《疯狂的石头》和《赛车》都是不一样的。
我是一直认为这个剪接的节奏,不是你剪接所决定的,而是你要根据戏来决定你的剪接节奏。那么,当戏走的是一个心理节奏的时候,那么你的这个镜头的长、短,就一定要控制的很好。大家看《无人区》就会发现,其实《无人区》的节奏完全是一个心理节奏,它不是一个叙事的节奏,就跟《疯狂的赛车》完全不一样。但是说到这个心理节奏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会存在一点差异,就是说,每个人跟每个人的心理节奏是不一样的,就相当于每个人对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那么也可能我的这种剪法,这种镜头掌控的这个长度,有的人会觉得刚好,认可认同,那么有的人会不认可。就是说,我的心理节奏跟它的心理节奏不在同一轨道上,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这也就是可能大家有的人说,会觉得这部片子剪的很好,有的人却并不认为这部片子剪的很好,就是这个原因。我不知道这样,能明白吗?
提问:第一个问题就是您作为一个剪接师,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就是对于节奏的感觉?你比如说,像你在剪片子的时候,特别是宁浩导演的片子,我觉得他对很多音乐的运用,我觉得都是非常有特点的。那么你在剪他的作品的时候,您会自己去听一些这方面的音乐吗?在您剪的时候?还是你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来去寻找心里的那个节奏感呢?
杜媛:其实跟每个导演合作会有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地方,我也是跟过很多导演。有一些导演是完全放任就给你了,因为我也会碰到有一些基本上后期就不过来参与了,基本上就交给你了。那么也就是说,他完全认可你,他认为你对这个戏的掌控跟他是相吻合的,所以他会很放心不来。但是跟宁浩这些很认真的导演的时候,他会有一段时间和你共同去做影片。我昨天还说,我们会有一个,可能跟有的导演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在进行最后一道精剪的时候,我们在剪每场戏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说,拿到这场戏,上来我们就开始怎么剪,我们可能会坐下来先谈,这场戏讲的是什么?它是以谁为主的?它要表现什么?它要告诉观众什么?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当你把这一场戏的主要思绪捋清楚了,捋清楚了之后,你一定会知道,怎么样去接镜头。
就是我刚才提示你的,那么我三条线,当我决定讲这一段戏的时候,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个道哥的死,我讲这段戏,首先我们确定方案,好,我们是以平行叙事的方案进行,好,这个确定了。那么平行线叙事,我们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那一定是道哥最后了,因为道哥最后死,我们把这个顺序也捋好了,那么我们开始讲。这就是我刚才提示你的,你先讲包世宏,行,我第一条先讲包世宏,你一定会知道你怎样运用镜头了。你讲包世宏,你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出现,对不对?你刚才已经看到片子了。那么我第二条线讲小青年,所有的人不出现,但是那个故事我是叙事清楚了。第三条线讲道哥。也就是我刚才说的,其实我刚才说了一句话,我说失明的瞎子也能写剧,就是不要单用手在做事儿,一定要先去想,就是你为什么要这样接?也可能不会有任何人问你说,你接的每个镜头是为什么?但是你一定要给自己一个理由,你为什么要这样接。
提问:杜老师您好!我最近在公司剪了一个小的电影,然后就是因为现场拍的时候,前期拍的时候,我去做的场记,然后就是他的那个导演在拍的时候,没有用分镜头,因为现在是数字化年代,所以就会有很多机位拍的。回来我剪的时候,发现就是它的对话拍了很多场,导致后期剪的时候,它的那个动作的动式接不上,遇到这种问题,怎么解决?
杜媛:其实你现在提的问题,现在都没有分镜头了,不是你光遇到没有分镜头的剧本,我们现在都没有遇到分镜头,可能大家都知道。现在一般都没有分镜头了,尤其是电视剧,30集、40集电视剧,不可能每个场,每一场戏都分镜头,没有,他会全部拍下来。那么你遇到的机位很多,按理说,你说的这种状态不应该出现动作不接,为什么?你刚才讲了,有很多机位,既然已经有那么多机位,怎么会出现动作不接?这是我第一个疑问。第二个,千万不要太苛求于动作的衔接,如果这个动作的衔接,没有对这个片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要太在上面较真了,我认为真的那是一个很小的一个问题。你应该用别的办法,完全可以把它解决。只要这个故事能让大家看清楚,看明白,就像我刚才给大家放的一段四眼的出场。如果把动作衔接,是让你更能记清这个人,还是刚才的这种剪接手法,更让你记住他?
5.对年轻导演和剪辑人员,有什么建议?
提问:我是一个影视专业的学生,在这里,我就想问您两个就是关于技巧方面的问题。就是我发现您刚才说的,都是关于动作镜头为主的,例如您打破那个动接动的原则,去提取那个动作的核心来剪接,我觉得这一点真的是非常酷炫。但是我觉得有一点疑问就是,假如是静接静的镜头,您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去更好的衔接?例如我们在这里听您说话的一些学生,我们大家都是安静的,如果有两个安静的镜头这样衔接起来,这样肯定没有说,提取关键动作这样来提取来衔接,我不知道如果是两个安静的镜头,怎样衔接会更加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您刚才说了一下您剪《红高粱》的时候,就是张艺谋在前面打节拍,然后有个人在后面唱歌,然后我就想了一下,您平时在剪接的时候,是先有配乐,您再开始剪?还是说,您把一个版本剪好之后,再由音乐部门把音乐做上去的?谢谢老师!
杜媛:我倒着回答,先回答后面那个。我刚才讲了,在过去的胶片时代,是不可能先有音乐,后有影片的,所以一定是先有影片,后有音乐,所以我才会出现,我在前面摇片子,是赵季平老师,因为颠轿曲是他的作曲,是他在后面哼着,因为当时我记得导演说,这个曲子要跟这个颠轿的这个感觉要差不多,你能不能哼个调子,看跟这个吻不吻?那是拿手摇的。完了赵季平老师就在后面哼,就哼出这个颠轿曲了。所谓颠轿曲,完了张艺谋就说这个挺好的,才去写的颠轿曲。所以我刚才才说,颠轿曲准确的讲,是在摇片子摇出来的,是在剪接里产生的,这是你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你刚才讲,两个静景。
首先你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具体的事件里提出来,你现在空口说,两个静景怎么接法?首先我会问你,为什么要两个静的静景接到一起呢?为什么会要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需要要两个静景接到一起吗?这是首先问你的。会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两个静景,有什么不可以接到一起的,就硬接也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你觉得,其实大家刚才看到《疯狂的石头》,其实前面,不知道注意看到没?就有那个女孩,连着跳她自己的镜头,跳接,连着跳接,而且动作是完全不接,也没有问题。我认为现在观众的接受能力,已经远远出乎了我们自己的预料。我们经常会觉得,不能这样接,观众理解不了。其实我觉得,观众的理解能力远远超过我们,我觉得搞剪接的人,逻辑思想太强了。我认为逻辑思维太强了,有的时候,自己把自己固住了。
所以我倒觉得,不妨去看看广告的剪接,我觉得他们就没有这个束缚。所以,你刚才谈的静景,如果万一就是说出现这种的问题,我觉得我会在景别上做一些处理,我会让它还是有一些景别的差别。比如我会把另外一个静景放大一点,因为现在如果拿4K、5K拍,没有一点问题。我会让景别稍微放大一些,如果你觉得这两个静景是在同一事件里的反应,那你完全可以做双画面。